血清膽紅素

血清膽紅素

血紅蛋白産生的一種物質
血清膽紅素是體内衰老紅細胞裂解而釋放出的血紅蛋白而産生的,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通過血液運至肝髒,通過肝細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膽紅素。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的皮膚及鞏膜黃染。高結合膽紅素排出劑應用(利膽藥物):當新生兒溶血病進行光療後有血清結合膽紅素增高時,可用茵栀黃注射液10ml加10%葡萄糖20ml靜脈滴注,I日1次,10天為1療程。血清中的未結合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由于其結構和性質不同,它們對重氮試劑的反應(範登堡試驗VandenBerghtest)不同,未結合膽紅素由于分子内氫鍵的形成,第10位碳橋被埋在分子的中心,這個部位是線性四吡咯結構的膽紅素轉變為二吡咯并與重氮試劑結合的關鍵部分。[1]
  • 中文名:血清膽紅素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英文名:Serum bilirubin
  • 别名:혈청 빌리루빈
  • 本質:蛋白質
  • 産生:紅細胞裂解釋放出血紅蛋白産生
  • 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

新生兒黃疸

概述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粘膜黃染的臨床現象,可分為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兩大類。生理性黃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病理性黃疸轉化,嚴重者發生高膽紅素腦病,常導緻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中醫學稱“胎黃”。引起本病的原因有濕熱熏蒸,寒濕阻滞,瘀積發黃等。

每個新生兒都經過一個黃疸期即面部皮膚和眼白發黃,隻是有的明顯,有的用肉眼看不出,醫學上稱之為生理性黃疸。這種黃疸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4-6天達高峰,10-14天消退。如果提前出現,延後消失,或黃疸嚴重者則屬于病理性黃疸,需要到醫院檢查治療。

出生後6小時開始喂水可以減輕黃疸的程度,因為腸蠕動可減少腸腔中的膽紅素吸收。如果黃疸很重,就要住院進行光療,能迅速降低黃疸,避免發生膽紅素腦病(也叫核黃疸),因為核黃疸可引起智力低下的後遺症。所以每位母親要注意自己的寶寶的皮膚顔色,如有異常到當地醫院咨詢,以便讓醫生告訴你的小兒是否需要治療。

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

特點

概括地說新生兒膽紅素形成相對較多,而對膽紅素的代謝、排洩功能又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一定時期裡會發生生理性黃疸,有病時亦容易出現黃疸。生理性黃疸的特點:⑴在出生後2~3天起出現并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⑵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顔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⑶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産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⑷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表現

有下列表現之一時常提示黃疸為病理性:⑴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内即出現黃疸;⑵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⑶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⑷伴有貧血或大便顔色變淡者;⑸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就診

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為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它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内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母乳性黃疸,約占母乳喂養的0.5~1%。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生後較早地開始進食可以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新生兒有黃疸時要避免使用磺胺藥、阿司匹林,因這些藥物有利于核黃疸的發生。

可供選用的中西藥用藥方案

方案(Ⅰ)

肝髒酶誘導劑:苯巴比妥5-8mg/kg一天,分3次口服,尼可刹米80-100mg/kg一天,分3次口服(二者聯合應用)。

方案(Ⅱ)

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1-2mg/kg一天,分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0.5-1.Omg/kg一天,靜脈點滴,有感染者慎用。

方案(Ⅲ)

血清白蛋白或血漿療法:白蛋白1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靜脈滴注或血漿25ml/次,1日1次。如病理性黃疸屬血型不會需要換血時,本療法應在換血前2-4小時進行為妥。靜脈滴注白蛋白不能作為常規每日連續應用,使用過程中注意輸入的白蛋白使血容量增加,導緻心髒負荷過重發生心衰。

方案(Ⅳ)

高結合膽紅素排出劑應用(利膽藥物):當新生兒溶血病進行光療後有血清結合膽紅素增高時,可用茵栀黃注射液10ml加10%葡萄糖20ml靜脈滴注,I日1次,10天為1療程。或用膽酸鈉50mg/次,每日1-3次口服,療程由病情決定。

方案(Ⅴ)

膽紅素吸附劑應用:10%活性炭每次喂奶服5ml,瓊脂每次125-250mg,每4小時服1次,在光療時應用,療效佳。

光療法

⒈概述:高末結合膽紅素血症進行光療是最好的适應症,應首選。它具有療效好、方法簡便、安全、副作用少等優點。臨床常用的藍光療法,除此之外,還有目光、白光、綠光等。光療需要進行12-24小時血清膽紅素才能下降,放光療不能代替換血。

⒉原理:膽紅素能吸收光線,以波長450-460nm的光線作用最強,由于藍光的波長主峰在425-475nm之間,故有人認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綠光波長主峰在510-530nm之間,故有人認為綠光優于藍光,但膽紅素另一吸收峰在230-300nm之間,這已屬于紫外線波段易産生副作用,不宜使用。光療對未結合膽紅素比對結合膽紅素的分解作用大2-3倍。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導緻分子中雙鍵構型轉變方向,影響分子内部氫鍵形成,發生光照異構作用,該異構體屬水溶性,可經膽汁排洩到胸腔,或從尿内排出,從而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

⒊方法:一般采用光療箱,可用單面或雙面光療法,後者療效較好。燈管光源距嬰兒35-4Ocm,距離過遠或光源過近過熱影響療效。最好采用冷光源。光療時間依據病情而定,可持續24-48小時,亦可間斷使用。

⒋光療過程中應注意問題及副作用

⑴血清結合膽紅素濃度超過68.4umol/L(4mg/dl)或有肝功能損害者不适合進行光療,因可緻青銅症。

⑵光療時要用眼罩保護眼睛,用尿布保護會陰部。但尿布遮蓋面積不可過大,以便使皮膚與更多的光接觸。

⑶光療箱應有自動調溫裝置,每隔4小時測患兒體溫1次,光療時兩次喂奶間補喂開水,每日液量較正常需要量增加20Im/kg。

⑷如發生腹瀉時,輕症不必處理,嚴重者停止光療。

⑸如出現斑丘疹或瘀點,如數量不多者,繼續光療,嚴重者停止光療。應同時注意檢測血小闆,因光療時可使血小闆數量減少。

⑹光療時注意補充維生索B,每日0.3mg即可。因光療可破壞維生素B2。

⑺光療合并青銅症:當血清結合膽紅素高于68.4umol/L(4mg/dl),且有肝功能損害,肝轉氨酶升高,堿性磷酸酶升高,肝髒腫大,皮膚粘膜呈現青銅色,即為青銅症,要立即停止光療。光療停止後可緩慢恢複。⑻光療合并低血鈣症:光療過程中可引起低血鈣症發生,但一般并無臨床症狀,隻要使用鈣劑或停止光療,低血鈣一般可以得到恢複,值得注意的是嚴重低血鈣可發生呼吸停止,青紫,甚至危及生命,機理可能由喉痙攣所緻。

⑼記錄燈管使用時間,燈管使用時間過長療效減弱應及時更換。

⑽發熱:為光療過程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體溫可達38-39℃,也有在39℃以上者。這是由于熒光燈的熱能所緻,夏季更易發生此現象。

換血療法

⒈換血指征⑴産前确診為新生兒溶血病,出生時有貧血,臍血紅蛋白L,水腫,肝髒腫大,心力衰竭者。⑵血清膽紅素生後24小時>17umol,24-48小時>257umoI/L,每日膽紅素上升速度>85umoI/L,或經綜合治療血清總膽紅素繼續上升達342umoI/L者。⑶出現早期臉紅素腦病症狀者。⑷早産兒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腫,嚴重貧血者可放寬換血指征。2.換血部位⑴出生後<1周,臍靜脈換血。⑵出生後≥1周,大隐靜脈換血。〔中醫中藥〕祖國醫學稱“胎黃”。引起本病的原因有濕熱熏蒸,寒濕阻滞,瘀積發黃等。

與黃疸

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膽紅素按其性質和結構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型。凡未經肝細胞結合轉化的膽紅素,即其側鍊上的丙酸基的羧基為自由羧基者,為未結合膽紅素;凡經過肝細胞轉化,與葡萄糖醛酸或其它物質結合者,均稱為結合膽紅素。

血清中的未結合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由于其結構和性質不同,它們對重氮試劑的反應(範登堡試驗VandenBerghtest)不同,未結合膽紅素由于分子内氫鍵的形成,第10位碳橋被埋在分子的中心,這個部位是線性四吡咯結構的膽紅素轉變為二吡咯并與重氮試劑結合的關鍵部分。不破壞分子内氫鍵則膽紅素不能與重氮試劑反應。必須先加入酒精或尿素破壞氫鍵後才能與重氮試劑反應生成紫紅色偶氮化合物,稱為範登堡試驗的間接反應。所以未結合膽紅素又稱“間接反應膽紅素”或“間應膽紅素”。而結合膽紅素不存在分子内氫鍵,能迅速直接與重氮試劑反應形成紫紅色偶氮化合物,故又稱“直接反應膽紅素”或“直應膽紅素”。

除上述兩種膽紅素外,現發現還存在着“第三種膽紅素”,稱為δ-膽紅素。它的實質是與血清白蛋白緊密結合的結合膽紅素。正常血清中它的含量占總膽紅素的20-30%。它的出現可能與肝髒功能成熟有關。當肝病初期,它與血清中其它兩種膽紅素一起升高,但肝功能好轉時它的下降較其它兩種為緩慢,從而使其所占比例升高,有時可高達60%。

正常人血漿中膽紅素的總量不超過1mg/dl,其中未結合型約占4/5,其餘為結合膽紅素。凡能引起膽紅素的生成過多,或使肝細胞對膽紅素處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血中膽紅素濃度增高,稱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膽紅素是金黃色色素,當血清中濃度高時,則可擴散入組織,組織被染黃,稱為黃疸(jaundice)。特别是鞏膜或皮膚,因含有較多彈性蛋白,後者與膽紅素有較強親和力,故易被染黃。粘膜中含有能與膽紅素結合的血漿白蛋白,因此也能被染黃。黃疸程度與血清膽紅素的濃度密切相關。一般血清中膽紅素濃度超過2mg/dl時,肉眼可見組織黃染;當血清膽紅素達7~8mg/dl以上時,黃疸即較明顯。有時血清膽紅素濃度雖超過正常,但仍在2mg/dl以内,肉眼尚觀察不到鞏膜或皮膚黃染,稱為隐性黃疸。應注意黃疸系一種常見體征,并非疾病名稱。凡能引起膽紅素代謝障礙的各種因素均可形成黃疸。根據其成因大緻可分三類:①因紅細胞大量破壞,網狀内皮系統産生的膽紅素過多,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因而引起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異常增高者,稱為溶血性黃疸或肝前性黃疸;②因肝細胞功能障礙,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洩能力下降所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症,稱為肝細胞性或肝原性黃疸;③因膽紅素排洩的通道受阻,使膽小管或毛細膽管壓力增高而破裂,膽汁中膽紅素返流入血而引起的黃疸,稱梗阻性黃疸或肝後性黃疸。

膽紅素偏高應注意什麼

膽紅素偏高患者應飲食宜清淡,且富有營養。如豆類制品,魚類、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C、E、有較好的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宜多食香菇、芝麻、核桃、大棗、瘦肉及動物肝髒等食物,但膽紅素偏高患者應不宜食用動物肝髒類食物。乙肝患者出現膽紅素偏高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到正規肝病醫院進行治療。

膽紅素偏高患者應忌飲酒,酒精中的乙醇對肝髒的傷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研究表明,重度飲酒者中8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10%至30%可發展為酒精性肝炎,10%至20%将發展為肝硬化。平時應多飲水,喝水可以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能夠促進腺體,膽紅素偏高患者特别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這樣利于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可以減少代謝産物和毒素對肝髒造成的的損害。

膽紅素偏高患者應适量的運動可以讓身體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增強,幫助肝腎代謝的廢物,比較快地排洩出去--流汗,這樣對膽紅素偏高患者身體健康有好處,還可以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膽紅素偏高患者平時要多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但要注意肝不好的人不宜劇烈運動。

上一篇:米泉

下一篇:供給和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