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錫常

蘇錫常

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市的合稱
傳統意義上的蘇南,是指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市,簡稱蘇錫常[1]。1951年至1953年,曾由江蘇省的蘇南行政區統一管轄。以長江和淮河為界,江蘇省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顯,南北差異較大。蘇南是江蘇最大的“優勢闆塊”,也是最快的增長極。蘇錫常總面積占全國的0.3%,人口占1.7%,進出口額卻占17%,GDP排名全國第四。三個地方僅占江蘇省17%左右的面積、人口,卻創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
    中文名:蘇錫常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江蘇省 地理位置:長江中下遊 面積: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蘇州、無錫、常州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蘇滬嘉小片

來曆

“蘇錫常”本來泛指蘇南經濟發達地區,吳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自唐起,将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以南地區劃為江南道,後分為江南西道,江南東道(蘇南,浙江,福建等地),自宋起江南特指地域逐漸縮小,至宋末元代,狹義特指蘇淞常,杭嘉湖這6府為核心的周邊地域,廣義則包含今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等。明初,朱元璋鑒于此地的重要性,将蘇淞常三府劃南直隸。此舉影響後世。蘇淞常三府并稱直至上海開埠,直轄。

民國初,設蘇常道(12縣),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直屬江蘇,34年,設無錫行政督察區,轄十縣。除現隸屬于上海的寶山嘉定,以及蘇州的太倉外,其餘七縣屬原蘇常道。37年,淪陷。40年始,成立自衛會。49年,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無錫成立。此後,盡管行政規劃不斷變化,蘇錫常三專區至現今三市的格局基本不變。

“蘇錫常”的叫法在民間起于何時始于何人,已經無從考證了;不過,這個叫法在官方的起源,卻是有案可稽的:早在1983年5月,時任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的沈立人曾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了“蘇錫常”這一名詞,這似乎可以作為官方的認可起始點的叫法。在滬甯高速公路上,蘇B(無錫)、蘇D(常州)、蘇E(蘇州)的車來來往往,但蘇錫常三座城市的能量已不再是這三個英文字母的順序所能代表得了的。在民間,“蘇錫常”的說法幾十年來始終伴随着競争與合作、發展與變遷。

由于相較于無錫和常州,蘇州在人口和面積上有巨大的優勢,改革開放後,蘇州各方面的總體實力迅速增強,漸漸拉開了與無錫常州的距離。然而,三座城市間的競争不斷。在不斷的競争中,蘇錫常地區迅猛發展,充滿活力。

天生一體

最具活力

蘇州、無錫、常州,這三個城市如同兄弟,“蘇錫常”仿佛天生就是一體。

開車離開全國GDP産值最大的城市上海,不出一個小時,便進入長三角經濟圈中最具活力的蘇錫常經濟圈。

盛夏,江南綠色如許,蘇州的園林掩映在綠色的樹影裡,無錫的小橋楊柳依依,常州的春秋淹城重又煥發吳風遺韻。這些,不由地,讓你吟誦起白居易的詩《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從蘇州城區沿滬甯高速公路驅車向西北方向,半個小時,到達無錫,再走半個小時,到達常州,一條高速公路連接起江蘇省最富庶的這塊土地。他們同講吳方言,區别于江蘇省中部的江淮方言和北部的中原方言,同臨太湖之濱,水運發達物流興旺。

蘇錫常總面積占全國的0.3%,人口占1.7%,進出口額卻占到17%,GDP排名全國第四。2007年,蘇州、無錫、常州三地GDP總值達9690億元人民币,其中,蘇州市GDP總值為5596億元人民币,位列全國城市排名第五,其之前分别是被稱為傳統意義上的一級城市的“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簡稱);無錫市以3900億元人民币的GDP産值名列全國第九位。

地區代表

三個城市也是“蘇南”地區的代表。曆史上,蘇南人頭腦靈活,善于經商理财,文采也比較出衆,中國曆史上的狀元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蘇錫常地區。蘇南人常常人情練達,精于算計,但過于精明,明哲保身,性格也顯得懦弱,因此它雖出了不少才子,卻鮮有大作家和詩人;男人文弱,但美女柔弱嬌媚,軟語春風,正是中國傳統對美女的審美期待。

蘇錫常是富庶的,近代民族工商業著名發祥地是無錫,改革開放初期蘇南模式著名發祥地是常州,新世紀外資模式著名發祥地是蘇州,甚至有蘇南人提出蘇錫常合并,成立中國第五個直轄市。

而今,在對吳文化尋古的路上,漂流在城中水系的船隻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川流不息的汽車大軍,作為蘇南的經濟發達城市,這裡的汽車消費在迅速增長的同時,也逐漸融入了蘇南的人文特色。

蘇杭總是中國文人最為向往和最多歌頌的地方,也是“蘇南”的核心。因此,在這個夏天,西湖旁,園林外,蘇州也同樣面臨現代社會的交通病症。根據江蘇省汽車協會的統計,蘇州的汽車消費居全省第一,遠遠超過省會南京市,這源自蘇州的GDP高于南京,也源于更臨近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給蘇州帶來的好處。無錫也壓過了南京,在汽車消費排行榜上排名第二。

在汽車銷售市場,一個不争的事實是,江蘇省的汽車購買重心偏向南部,尤其是蘇錫常三地,例如,讴歌汽車2007年在蘇錫常(包括鎮甯)的銷量占了全省的70%。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常州不如蘇州、無錫,但便利的交通是這個城市發展的基石。

經濟強勢

如今,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強勢。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公布了《2008長三角城市發展報告》顯示,從經濟成長性來看,2007年蘇州以16.10%的年成長速度,成為全國城市GDP十強中,成長最快的城市;無錫市以16.0%位居GDP十強成長率第二位;常州市2007年的GDP增速,也達到16.0%。

猛追上海

再次飛躍

蘇南要在本身經濟已經高速發展的基礎上,還要再作大的飛躍。這是蘇錫常三地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最大亮點。

在報告中,蘇錫常三地把2004年GDP的目标分别定為“奔三”、“奔二”、“奔一”,具體數據為3138億(蘇州)、2148億(無錫)、1017億(常州),合計達到6303億生産總值。這意味着蘇南三市要合力超過2003年整個大上海的6250億元GDP總量,完成全江蘇省2003年12451億元GDP的一半以上。這說明,伴随沿江開發,地處長三角中心位置的蘇南将進一步鞏固“世界工廠”地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及長三角的巨大動力引擎。

突出富民:三地同軸積蓄動力蘇州的GDP名列全國第五,它的12361元的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江蘇省也位居第一,可是後一項與上海以及浙江的一些城市一比,就顯得很有差距。蘇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省内老二老三的無錫、常州了。所以,在蘇錫常今年工作總體要求中,蘇州提出“把富民和發展民營經濟擺在突出位置”,無錫提出“以人為本”,常州則“堅持以加快富民為核心”,2004年,三市的發展思路無一例外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富民!

蘇州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在2004年要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6750元,在2004年要增長8%。為此,蘇州在2004年繼續堅持富民優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無錫也突出親民為民,努力改善群衆生活,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2003年分别增長13%和8%以上。與無錫一樣,今年常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也分别要達到13%和8%。快報視點:

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問題,經濟發展能否給人帶來幸福?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情實際,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構想:經濟發展的平衡性,經濟的高速發展應當帶給我們福祉。蘇錫常在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三地的政府官員已經認識到富民政策背後的重要意義。

天堂蘇南

專家述評(南師大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李晏墅):

首先對三地政府認識到富民的意義大加贊賞。蘇南發展速度相當快,但老百姓富裕程度與浙江等地相比還是有不少差距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富民,單純追求GDP是不科學的,如果長期下去,老百姓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經濟的發展就會顯得“動力不足”,通俗地說老百姓不富裕,發展生産的積極性也就不會高。三地政府把“富民”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政治的覺醒”。人居戰略:全力打造天堂蘇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一直以“天堂”自居。可到了2004年,坐擁太湖山水的蘇州、無錫、常州都叫響了建造天堂般人居環境的口号,蘇錫常要打造一個“天堂蘇南”。

蘇州成功地将小橋流水包裝成“中國民居”的經典,一幅雙橋将昆山周莊推向了世界,緊接着同裡等一個個的江南古鎮将全球人的眼光都吸引到了蘇州,除了園林之外,蘇州更多地将古樸民風演繹給現代人看。

具有太湖“絕佳處”的無錫,最早就抓住了“太湖”這塊品牌,在打好“太湖牌”上可謂下足了功夫,“遊太湖必到無錫鼋頭渚”的口号深入人心,同“園林城”蘇州相比,“山水城”無錫絲毫不遜。

同前兩位相比,常州就顯得有些沒“特色”,然而不甘落後的龍城一樣提出了“綠色常州”的口号,在大談環保綠色的當今也成功地籠絡了大批人心。

在蘇州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楊衛澤提出實施“三古一湖”精品名牌戰略,精心塑造“天堂蘇州、東方水城”的整體形象,做大做強旅遊業。為此修編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着力保護生态資源和曆史文化,打響“綠色太湖、健康太湖、文化太湖”的品牌。繼續開展“綠色蘇州”行動,在農村抓好“綠色通道、綠色基地、綠色家園”建設,新增綠地林地1萬公頃以上。市區加快建設京杭運河和胥江景觀、虎丘景區西擴等工程,建成一批市、區級公園和小遊園,新增綠化面積450公頃。

無錫在去年也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号。“蠡湖新城”的打造是無錫去年城建的“重頭戲”之一。退漁還湖和生态清淤工程全面完成,蠡湖面積擴大到8.6平方公裡,西蠡湖6.5公裡沿湖景觀建成開放。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達到和優于二級的天數二十年來首次達到總天數的80%%以上。2004年“大而強,富而美”成為無錫城的新目标。無錫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為目标,大力治水、治氣、增綠。實施蠡湖、梅梁湖及古運河等城鄉河道綜合整治工程。

常州在2003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并通過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驗收。生态環境進一步改善,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論證,完成開發園區和沿路、沿河、沿景觀等專項規劃及地形圖航測。2004年“綠色常州”繼續推進,城市綠化複蓋率大大提高,加大水環境整治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快報視點:

魚米之鄉的蘇南曆來就是中國最适宜居住的地區,曆史上多次的人口遷移都向這裡聚集,形成了蘇錫常真正的人傑地靈,孕育了諸多的“殷實世家”。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一味地重經濟輕環保使山不再秀、水不再清。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領導到市民越來越意識到自身的優勢,也越來越重視彌補自身的不足,黑的水變清了,秃的山變綠了,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秀麗的江南水鄉有機相融,江山代有新“景”出,作為長三角腹地的這塊錦繡江南有望成為國人享受全面小康的理想“福地”。

發展吳文化

專家述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無錫基地副主任瞿立新):

從求“富”到求“美”,蘇南三市在追求最佳人居環境方面已經走在了國内很多大城市的前面。來過蘇南的人都會感歎于蘇州古鎮的淳樸雅緻、無錫蠡湖新城的清秀大氣,太湖水的整治、京杭運河的禁航、故居民宅的修複———每一樣都讓人看到了政府在提高居住環境上所下的功夫。“天堂”的另一面,就是在江蘇最富裕的地方,“保障”也走在了長三角的前列,養老、生病、失業等等凡人都擔心的事情在這裡都有了固定的保障,盡管這些保障可能還在探索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考驗,但畢竟已經為其他城市提供了相當的經驗。文化同步:吳文化與經濟齊飛

蘇錫常是吳文化發祥地,三市正着手推動吳文化輝煌再現。

2004年,蘇州按照“國際一流、中國(蘇州)特色”和“曆屆最好、令人難忘、載入史冊”的要求,全力以赴承辦好第28屆世界遺産大會。做好蘇州古城及周莊、同裡、甪直3座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準備工作。依法保護古城古鎮古村落,全面維護自然和人文曆史風貌。基本完成環古城風貌保護和留園、西園片傳統風貌保護性修複工程,加快實施山塘、平江、拙政園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複工程。

無錫也開始大力創建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大市,在去年無錫的文保單位躍居全省第三。在今年,惠山古鎮成為重點項目。此外無錫還落實曆史文化保護規劃和曆史街區保護辦法,修複各類名人故居,創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常州在今年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和文物保護,重點建設博物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啟動修繕前後北岸曆史文化保護街區,修複意園和黃仲則故居。同時,加快發展旅遊業。實施常州市旅遊發展規劃及轄市和重點旅遊景區規劃,着力推進六大旅遊景區綜合開發,完成天甯寶塔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以龍文化為主線的旅遊新形象。快報視點:

據有關專家介紹,以蘇錫常為地理範圍的吳文化,它有距今7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4800餘年的良渚文化,随着中原文明的遷入,吳文化就成為南北文化第一次大交流的結晶,有關學者贊歎它“曾經是相當輝煌的文明”。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吳文化的一體性、代表性相當強,被稱為“東南都會”。如今的蘇南大地,則留有這些輝煌文明的痕迹,在今人眼裡它們都成為一筆相當大的經濟資源。旅遊開發,開發獲利的同時又加大了保護的力度,特别是在蘇州,已形成這種良形循環。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業内人士認為,經濟高速發展為蘇南迎來吳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合力發展

專家述評(南師大副教授鄭确):

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是同步發展的,經濟發展受到文化的巨大影響,同樣,文化對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蘇錫常三地加大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一方面是将其當作一種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吳文化,實際上增強了地區的凝聚力,增強了當地企業家們的歸宿感和自信心,這樣做,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領跑江蘇:三駕馬車齊奔小康

2003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10大課題之一的“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區域性評估與對策”成果中,全省13個省轄市奔小康呈四大方陣,90分以上的第一方陣即為蘇錫常。對應省委對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分别提出的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實現全面小康的時間表(其中宿遷市可放寬到2019年),由于2004年蘇錫常三市的發展速度空前,小康目标已愈來愈接近。

據了解,2003年蘇州全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80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财政收入409.9億元,同口徑增長34.9%。在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産總值要增長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要增長15%。

而無錫在2003年實現生産總值1901.2億元,2004年要在此基礎上再增長13%。為此,無錫進一步促進産業升級,推動增長方式根本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全面推進制造業信息化。

常州去年完成國内生産總值900.2億元,實現财政收入136.1億元,增長32.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46.6億元,增長78.6%。在2004年常州國内生産總值要突破1000億元,增長13%,力争增長15%;财政收入增長15%,力争增長1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50%。

快報視點:

在2003年這個有着種種特殊背景的年份裡,蘇州、無錫、常州三地依然以堅挺的勢頭高速發展,除去大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外,蘇錫常長久以來形成的良好的經濟軟硬條件以及近兩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慣性是最大的因素。2004年,新的經濟目标讓蘇錫常合力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強勁的動力引擎。如何避免經濟過速帶來種種不和諧的因子,如何讓GDP、人均收入、人均消費量諸多數據保持最科學的比例,這些值得我們保持足夠的清醒。

放眼世界

專家述評(蘇州大學蘇南發展研究院教授夏永祥):

近幾年來蘇錫常三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蘇南三市強烈的發展勢頭,值得肯定。這種勢頭也将進一步鞏固蘇南在長三角經濟圈的地位。不過,在GDP這個硬指标要上的同時,更要講究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在國内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按照三中全會的5個統籌發展,促進蘇南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放眼世界:抱團打拼勇抓先機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讓蘇南各市紛紛主動向世界靠攏。在這方面,蘇南不僅走到了前頭,而且蘇錫常三地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都強化了這一概念。蘇南不僅是江蘇的蘇南,中國的蘇南,也正日益成為世界的蘇南,全球的蘇南。

蘇州2003年經濟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實際利用外資68.1億美元,增長41.4%,投資蘇州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累計達到91家,38家企業進入2002-2003年度中國最大500家外商投資企業行列。而在2004年,蘇州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探索境外上市、跨國并購、引入境外創業投資基金等直接利用外資新途徑,做好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等工作;幫助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積極穩妥地開展對外投資,實行跨國經營,開發境外資源,拓展國際市場。

2004年,無錫加強“錫港合作”,以發展生産服務業為重點,有序推進旅遊、物流、金融、基礎設施等行業的開放。加緊實施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優質産品、綠色通道等三大工程,确保進出口總額增長16%%,其中出口增長15%%。無錫積極鼓勵大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到重點出口市場設立貿易窗口,逐步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全力突破數億美元大項目,确保協議注冊外資增長30%%,到位注冊外資增長20%%。

2004年,常州市“突出外資、提升外貿、擴大外經”的總體思路,大力提高全市開放、全面開放、全方位開放的水平。外貿出口增長20%%,協議注冊外資增長5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0%%,創新招商機制,加強與日韓、歐美、台灣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大公司、大集團的合資合作。

從吸引外資看,蘇州一直以歐美和台資為主,無錫則長期緻力于“日資高地”、“韓資高地”的打造,在引資方面大家都注意到了“錯位”。盡管蘇州先期的基礎比較穩固,但無錫、常州也絲毫不甘落後,無錫不斷優化環境以彌補區位不足,而常州也頻頻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動腦筋。而在外貿出口方面的競争三市也顯現出白熱化的狀态。快報視點:

從蘇州努力由全球制造工廠向研發中心的角色轉變,可以看出蘇州要堅決打造自己動力源的決心;從無錫民企不再滿足引資發展而走出國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看出無錫經濟要發出自己聲音的良好前景;同樣的,常州也在快馬加鞭,努力接近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蘇錫常經濟已經擺脫了原先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的局面,開始打造合縱連橫、互通有無、抱團打天下的新形勢,在打好蘇南區域經濟平台的基礎上,去迎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

專家述評(無錫市政策研究所副主任、檔案局局長湯可可):

資本依然是當今的稀缺資源,因此誰能發展得更快更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手上擁有資金的多少,因此,今後幾年外資的競争在蘇南三個城市将越來越顯現出來,将成為各城市對外開放的重點。誰在國際産業、資本轉移中抓住了機會,誰就能在競争中取勝。

上一篇:日加滿

下一篇:BIGBAND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