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區

藍色經濟區

依托海洋資源建設的功能區
藍色經濟區,是指依托海洋資源,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形成的、以海洋産業為主要支撐的地理區域,它是涵蓋了自然生态、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諸多因素的複合功能區。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陸統籌,高端産業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導。藍色經濟區是涉海空間概念,更是一種創新域。要充分利用區域科技經濟多元機制和産業合作路徑,利用山東半島制造業的創新資源和比較優勢,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增長的極核作用,形成以産業競争力為目标、以陸海一體創新域(圈)為“增長極”、以創新網絡擴張系統為“戰略支點”的藍色經濟區戰略模式。
    中文名:藍色經濟區 外文名: 别名: 主要城市:青島、煙台、威海等

基本概念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全國海洋科技産業發展的先導區,生态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進步的示範區,海陸一體開發和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區。目前山東省正在規劃藍色經濟區規劃項目引進

“藍色經濟區是一個基于經濟、科技、社會和開放的陸海一體區域及系統創新體系,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興産業形成有着廣泛的影響。”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島社科院經濟戰略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隋映輝,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如是表示。

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新片區将形成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海洋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藍色經濟體系。海洋産業投資占新片區投資的比重穩定在10%左右,海洋制造業産出密度不低于100億/平方公裡。同時,新片區将在海底探測與開發技術、極地海洋科學、海洋智能裝備等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引進一批海洋經濟領軍人才,集聚一批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主體。

産生的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産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隋映輝指出,藍色經濟區集陸海于一體,并與國内外創新資源、信息網絡對接,縮短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空間距離,造就了新型的經濟形态和集群帶發展空間。同時,通過産業帶、創新域和生态鍊的整合互動,将區域内各個城市或經濟實體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藍色經濟區及其産業布局,展現了一種區域協調發展的生态系統模式。

經濟帶

藍色經濟區是涉海空間概念,更是一種創新域。

不僅是一個涉海經濟的空間概念,還是一個系統創新、可持續發展和陸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它通過制定陸海一體産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産業布局、實現海洋産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使沿海和腹地經濟優勢互補,互為依托,實現共同發展。

隋映輝說:“我個人認為,藍色經濟區實際上就是一個以系統創新為支撐,産業經濟發展為基礎,将更多的海洋資源,通過陸上科技資源、創新平台、工業制造、物流運輸、投資體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開發利用,努力實現陸海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間規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經濟區。”

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空間和創新域,藍色經濟區具有集聚性、關聯性、獨立性和輻射性四大基本特征。而傳統的陸海經濟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忽略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就使得其在發展規劃和産業空間設計方面被人為地分割了。

隋映輝告訴記者:“所以說,藍色經濟區是在特定的創新環境下,由特定區域、特定城市、要素組合、相互銜接的産業鍊、生态鍊等構成的戰略生态系統。”

就此,隋映輝建議:建設藍色經濟區,首先要将海洋資源的有效利用開發和陸地科技創新支撐、産業結構布局和生态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陸海一體的創新域。要着重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陸海産業結構進行轉型和結構升級。

其次,建設藍色經濟區,要依托藍色經濟區将着力點放在研發、設計、服務等方面,為地區提供技術、智力、人才、資金等支撐服務,使得藍色經濟區成為藍色經濟區的服務中心、研發中心和配套中心。

再次,應積極推動海洋産業制造業、專業知識服務、零部件配置等向内陸地區轉移和發展,采用前店後廠模式,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産業集聚的大藍色經濟區。

“在藍色經濟區建設中,集群發展、結構調整和産業重組等發揮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推動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加快海洋資源在陸地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為先進制造業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就要改變長期以來部門經濟遺留下的體制分割、政策分離的思維方式,建設開放式、多功能的藍色經濟區戰略生态系統。”隋映輝強調。

“根據山東區域跨越式發展目标、産業集群帶和藍色經濟區系統的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着眼于跨區域縱橫交錯的戰略構想。”隋映輝表示,“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就是要以‘兩黃(環黃海地區、黃河流域)對接、三國(中日韓)互動’形成藍色經濟創新空間以及産業集群轉移走廊。”

那麼,如何實現上述目标呢?

隋映輝強調,要充分利用區域科技經濟多元機制和産業合作路徑,利用山東半島制造業的創新資源和比較優勢,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增長的極核作用,形成以産業競争力為目标、以陸海一體創新域(圈)為“增長極”、以創新網絡擴張系統為“戰略支點”的藍色經濟區戰略模式。

他進一步闡釋說:“這一模式通過‘科技創新、産業轉型、園區開發、集群發展’,實現陸海空間和産業的聚集、擴張和拉長。在優化研發服務、設施建設基礎上,推動區域由規模擴張向創新擴張,形成一個服務于海洋‘科技産業化、服務市場化、創新國際化’的整體,從而推動區域陸海科技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态鍊

随着全球産業競争加劇,陸海産業經濟由資源約束型轉向技術約束型和生态約束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經濟和集群帶,需要改變以往脫離産業鍊、創新域的發展戰略思路,圍繞産業高端集群和“藍色經濟區”進行開放式、多功能的創新環境和生态鍊的建設。對此,隋映輝提出4點建議。

首先,抓緊合成戰略生态系統。要将陸海一體的區域創新域、城市(地區)創新域、企業創新域共同構成一個功能協調、結構合理的藍色經濟區戰略生态系統,這一系統作為一個相關要素的組成,将影響藍色經濟區或地區的戰略生态及其産業鍊構成。

其次,以比較優勢資源完善産業創新。集群生态鍊是産業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構建藍色經濟區的資源聚集平台和産業生态鍊,對于吸引國内外海洋研發機構、公司從産業價值鍊的研發、生産、營銷、運營階段進入更高階段,調整區域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參與全球的知識外包和高端制造的專業化分工等具有重大的作用。由于成本、資源和人才等因素,發達國家将加快把本國産業化發展的科技生産、組裝生産環節、零部件産業以及部分研究開發機構轉移到山東半島地區,這為建立以藍色經濟區為主導的集群帶和生态鍊提供了外部資源。

再次,通過政府有效調控及市場化、國際化的運作,推動藍色經濟區建設及産業的發展。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建設藍色經濟區必須走市場化、國際化的道路。因此必須做到以下方面:以資源有效利用為基礎、資本運作為紐帶,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産學研資介一體化的創新模式;重視以藍色經濟區“高附加值和市場需求”為研究開發和創新的目标,改變海洋産業發展與市場需求脫節、産品附加值低等現象;吸引國内外資本的參與,形成以市場化的風險投資為主導的孵化器模式;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經濟區工業體系。

最後,加快藍色經濟區發展的中小企業配套。完成以藍色經濟區為框架的工業布局,要鼓勵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大型企業委托或外包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配套項目,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藍色經濟區的大型項目建設,并通過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配套合作的投資機制、稅收返還政策,促進“藍色經濟區”生态系統的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