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嘎達瓦節

薩嘎達瓦節

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
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藏語稱:薩噶達瓦節。南傳佛教國家的信衆又稱:衛塞節,意為月圓日。藏曆4月15日是藏傳佛教最神聖的節日,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誕辰,成道,圓寂的日子。藏曆4月15日(2021年公立5月26日)這一天,在西藏轉經的人數将達到最多,在拉薩随處可見轉經朝聖的當地人。[1]
  • 中文名:薩嘎達瓦節
  • 外文名:
  • 别名:佛吉祥日
  • 節日時間:藏曆四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
  • 流行地區:
  • 節日起源:
  • 節日活動:
  • 節日飲食:
  • 節日意義: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誕辰,成道,圓寂的日子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概述

藏曆4月15日,是西藏一個特有的節日——薩嘎達瓦節。“薩嘎達瓦”,藏語意為氐宿月(氐宿是藏曆星象28星宿之一)。藏曆四月氐宿出現,故這一月名氐宿月,即薩嘎達瓦。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這個月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會集成了規模盛大的轉經。

曆史起源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個特定節日——薩嘎達瓦節,藏語意為氐宿月(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創始人施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因此,這個月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轉變為大規模的轉山。

所謂轉經,就是按約定即成的環形線路行走、祈禱的一種藏傳佛教形式。全拉薩的轉經線路有三條,一條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環繞主殿覺康一周,全程立滿法輪,長約500米,是内環線,藏語"囊廓"就是内環的意思;第二條是八角街,環繞大昭寺一周,全長約1000米,是中環線,藏語"八廓"即為中環的意思;第三條是林廓路,繞拉薩老城區一周,全長約5000米,是外環線,藏語“林廓”,即外環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轉經的人流每天都不斷,林廓路則是人們在重要日子轉經的路線。

薩嘎達瓦節,林廓轉經最為壯觀。從薩嘎達瓦的第一天開始,林廓路上就出現了成群結隊的轉經人流。到藏曆十五這天,轉經達到高峰,從淩晨2點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節日盛裝,轉經念佛。藏曆四月是佛月,藏語稱“薩嘎達瓦”。各地藏族群衆,在這個月中,都要朝佛念經,磕長頭,禁止屠宰牲畜,積功德,因各個教派使用的曆法不同,所以具體日期各有差别,而絕大多數教派規定為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佛誕節,但安木多地區由于使用的是漢族農曆,因此安木多地區的藏族人民以每年四月八日為佛誕節。

薩嘎達瓦節是拉薩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後的龍王潭舉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薩嘎達瓦節逐漸演變為藏族人民春夏遊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産豐收的群衆性節日。每年這天,拉薩的藏族民衆,會成群結隊彙集到龍王潭(宗角祿康)過林卡或開展娛樂活動。

薩嘎達瓦節最為壯觀莫過于德吉南路綿延一公裡聚集了人山人海的西藏各地乞丐前來乞讨。當天,布施成為了拉薩藏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近幾年,甚至演變成了旅遊的一個亮點。建議内地遊客參加布施的時候,請準備足夠多的零錢,拍照務必尊重被攝者。對于藏族人而言,薩嘎達瓦節曆來沿襲着富人接濟窮人的傳統。據說薩嘎達瓦節會持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笃信藏傳佛教的藏族群衆,都要以轉經、燒香、吃齋飯、放生等形式紀念他們心目中的佛祖釋迦牟尼。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因此在拉薩河,人們集結了壯觀的放生隊伍。

天色朦胧,萬籁靜寂,聖城還沉眠于酣睡之中,但空氣中卻已彌漫開祭神祭佛的桑煙味。香柏、糌粑、奶汁等混合的特殊焦香味撲進人鼻中,有種癢癢的、舒服的特殊感覺。

因為大昭寺中供奉有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拉薩遂成為聖地。拉薩城區是随着四方香客來朝拜大昭寺而興起的,逐漸成為全藏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而,它的交通路徑,也就按傳統的朝佛轉經路形成布局。

聖地的轉經路分内環、中環、外環三條大路,皆以大昭寺為軸心。大昭寺内圍繞佛殿的轉經路為内環路(囊廓),圍繞整個大昭寺的轉經路則為中環路(巴廓),而延伸到布達拉宮、藥王山、功德林、龍王潭、小昭寺轉經路,便是外環林廓路,周長足足有20裡。

随着朝霞初露,林廓路上人影幢幢,川流不息。有老人婦孺,也有年青小夥,有拉薩市民,也有外地香客,有農牧民、個體商販,也有國家部門的職員,有青春妙齡的少女,也有領着孫兒的耄耊老人,一個個急步匆匆地走來又走過去,不相互寒暄,隻留下誦念“嘛呢”(六字真經)的嗡嗡聲浪。

轉經的人流中,沒有一個神色浮躁、舉止懶散,也沒有一個人兩手空空。每個人的左手,或撥着佛珠,或揺着經輪,邊走邊不停地撚動佛珠、擺動經輪,右手拎着的是糌粑口袋,胳肢窩下還挾有香柏枝。人人口中反複誦念“唵嘛呢叭咪吽”。佛典中說:佛家弟子或其他任何人,凡在這一天做一件善事,或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等于平常做了三億件善事,念了三億遍真言。

轉經隊伍中,不時泛起不和諧的銅鈴聲,是三五隻綿羊在尾随主人轉經。它們是過放生的神羊,頸背上系着一束五彩吉祥布條,就似佛祖賜給的身份證,告誡世人不得傷害。

天色大亮,轉經路上高挂的經幡昭然醒目,大紅、大綠、杏黃、藏藍、乳白……五色旗幡在晨風中晃擺,發出悅耳的“嘩啦”—“嘩啦”聲。好多經幡是祭佛前一兩天換的新幡。藥王山、功德林一帶,黑壓壓的人頭攢動流淌,拉薩城幾乎萬人空巷,人群湧過來又流逝遠去,一浪高過一浪,浪浪相接地聚集在藥王山下摩崖石壁前、功德林煨桑台前。

摩崖石壁上雕刻衆多佛像。信徒們摩肩接踵叩頭膜拜,不漏一尊佛像。他們的額上留下了一坨坨灰白的叩痕。

人流在功德林煨桑台前又掀起祭佛高潮。

高高的煨桑台上濃煙滾滾,柏枝燃得劈啪作響。人們争先恐後地從自己的糌粑口袋裡往外抓糌粑,往桑火上抛撒。然後又從腋下香柏枝中抽出一兩束添加在上面,口中高聲禱告。完了又走到這旁的神石上叩頭膜拜,兩手無限莊穆、神聖地摩挲石壁。光潔滑膩的神石上留有深深的手印和額痕,足足凹進去一指深。日月流逝,唯有它展示信徒們對佛的感恩和追念,把教民們的心迹印在世間。

桑煙滾滾,似噴泉奔湧長空,霧氣絲絲,和桑煙混融一處,在半空中流動。轉經的隊伍從布達拉宮西側轉到北面,又從北面經過龍王潭流動到小昭寺,再向南轉向中環路。

由西向北轉彎的各個路口,每隔二三十米就燃有一堆桑火。桑火如山,桑煙如柱。桑煙中,叩長頭的朝香男女如山溪流動。有的香客一步一個等身頭,膝蓋磨破了,他們縫綴了厚實的皮子,仍不松勁地叩着。大多數手上套着木闆,腰系結實的圍巾,而額頭和鼻梁、下巴,卻留下了灰土和紫青的傷疤。

平時熱鬧繁華的八角街頭,凡是藏人的店鋪幾乎關了門。八角街冷冷清清,攤點也零零落落,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聖地拉薩在這一天,完全沉浸于朝佛之中,不管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吚呀學語的孩童,一早都空腹出門,能轉林廓路上了林廓路,走不了長路的則轉巴廓路,或者去大昭寺燒香叩頭添酥油供燈。總之,人人要表白一份心迹,個個都頌揚佛祖功德,薩噶達瓦節成了祭佛誦經的海洋。

中午,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的隊伍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卻是另一種景觀:沿着布達拉宮西面、北面的林廓路南側人行道上,人挨人一溜坐着老頭老妪,還有面帶病容的男女,有的攜兒帶女,有的襁褓中還有吃奶的嬰兒。他們是一個特殊的族群——受施舍族!施舍是薩噶達瓦節的重要内容。人們認為:通過施舍,佛祖會看出那些富人是否有普度衆生、慈悲為懷、積善積德的志願,以便将來給他們公正的評判獎罰。家底殷實的人家,還有外地來還願的香客,以及在拉薩發了财的異鄉商賈,大多都會前來施舍。一來報答佛祖的恩惠,表示自己時時銘記佛祖的教誨,二來顯現自己具有慈悲為懷、普度衆生的心願,以求得好的報應,有個好的命運。

來接受施舍的人很多,大多來自拉薩市内和城郊各貧困縣鄉,也有康區、安多等地孤身獨影來朝佛而經濟拮據的香客。這天,他們一改往日可憐兮兮的神态,既不伸出巴掌求,也不念念有詞地贊美,而是平靜地等待着,接受布施後也不像往常那樣受寵若驚、謙恭緻謝,而隻是用目光回謝就完事了。整個施舍過程平平靜靜,毫無波瀾。

施舍數額是一緻的、公平的。對施舍對象不問男女也不分老少,隻要是人就有份兒,包括吃奶的嬰兒。舍金的面值并不大,有五角、二角的,最少的還有一角。被施舍者從不計較,更不賴着追着去多要。量力而行,合情合理,雙方理解配合,才使這神聖活動顯出其真正的意義。

每年這天,接受布施的人少則二三千人,多則有六七千人,他們井然踞坐,從布達拉宮西側馬路一直延伸到了小昭寺門前。

薩噶達瓦節這天,受到佛祖恩澤的不僅僅是窮人們。在布達拉宮北麓的龍王潭中,一群群金魚在湖中搖曳遊動,轉經的人們把點心、餅幹、糌粑一塊一撮地抛進湖中。面對佳肴,它們不擠不搶,顯得文質彬彬、謙虛有禮。真的,對它們來說,今天的食品太豐富太充足了,肚皮都快要脹破了,何須去擠撞、争奪呢?

那些神羊、藏狗還有乖貓,今天同樣也飽享口福。轉經路上,不時有人抛給它們酥油糌粑和馍馍。這一天,它們也和往日不大一樣了,一個個昂頭甩尾,邁着紳士般的步子,目不斜視地緩緩行走,一點也不貪吃,一點也不可憐,仿佛天生傲骨似的。夕陽西下,桑煙仍在袅袅飄搖,林廓路上施舍的景觀已經不見,但大昭寺周圍的巴廓街上,轉經的人流卻洪濤奔湧般一下膨脹起來。街巷裡人們步履匆匆,神情莊重,目光凝注,摩肩接踵,密密匝匝,一撥過去又過來一撥。人們沐浴着晚霞抓緊時火間轉經,手中經輪在吱溜溜地轉動,佛珠撥過一粒又一粒,六字真言的誦聲嗡嗡,桑煙彌漫了整個巴廓街,拉薩薩噶達瓦節在夜幕中平靜地收了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