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通

蒙文通

中國現代曆史學家
蒙文通(1894--1968),原名爾達,字文通,四川省鹽亭縣石牛廟鄉人,中國現代傑出的曆史學家[1]。蒙文通先生在中國古代史及古代學術文化研究領域中造詣很深,成就甚高。從二十年代起即執教于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成都國學院、中央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
    中文名:蒙文通 外文名: 别名:蒙爾達 民族:漢 出生地:四川省 畢業院校:四川存古學堂 職業:曆史學家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蒙文通出生于四川省鹽亭縣石牛廟鄉,他的曾祖蒙德馨與其弟蒙德明經商緻富後,在祖居之地修築學堂,聘請境内學問人品俱佳之士授課,像這種公開辦學的方式,在鹽亭實屬首創,此舉也為當地積澱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到清光緒年間,蒙文通的伯父蒙裁成(号公甫)和父親蒙亮成,經府、縣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考中廪生。蒙裁成更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名儒,與蒲伯英、羅綸、張瀾、胡嵘、彭蘭村等一起發起了著名的“四川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的先聲。蒙文通就是在這種書香世家出生。

五歲時就進入私塾讀書。13歲時跟随伯父蒙公甫來到省城成都定居,入成都高等小學堂學習。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高等學堂分設附屬中學。翌年,蒙文通入四川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丙班學習,蒙文通在中學期間的同學有曾琦、周太玄、魏時珍等,到宣統二年(1910年)時,郭沫若也轉到蒙文通所在的丙班學習。在中學期間,蒙文通先後研習了《書目答問》、《四庫提要》、《說文》等書,為以後經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校任教

宣統三年(1911年),蒙文通入四川存古學堂學習。民國成立之後,四川存古學堂改名為國學館,後與遷入的國學院合并成立四川國學院。蒙文通在四川國學院學習期間,頗得名師指點,其師有近代經學大師廖平、劉師培,二人對于經學的造詣非常深,但他們兩人對于今古文的觀點頗有些不同,乃至夙夕争論。

民國五年(1916年),蒙文通在四川國學學校學習期滿,畢業返鄉。民國八年(1919年),蒙文通至成都任教,任省立聯中國文教師,後任重慶聯中國文教師。民國十一年(1922年),蒙文通成《經學導言》一書,此書雖然與廖平的主張相忤,但是廖氏看後不僅沒有不高興,反而大大的贊賞了一番。

民國十二年(1923年),蒙文通走訪吳越,考察同治、光緒以來經學流變,後因章太炎、康有為今古文之争思緒繁雜,蒙文通于是入南京支那内學院試學班,向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學習佛學。在支那内學院院刊《内學》的創刊号上,他發布《中國禅學考》、《唯識新羅學》兩文,獲得廣泛贊譽。《中國禅學考》對禅宗傳統的“西天二十八祖”說率先提出了質疑;《唯識新羅學》指出,玄奘大師從印度傳來的唯識學,不囿于窺基一宗,對玄奘門下圓測(新羅王之孫)一系闡發幽微,得到佛學大家歐陽競無的激賞。

學術初成

民國十三年(1924年),蒙文通返回重慶,執教于重慶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後由重慶返回成都,任教于成都佛學院。

民國十六年(1927年),蒙文通撰成成名之作《古史甄微》,提出了中國上古民族可以江漢、海岱、河洛分為三系,其部落、姓氏、居處地域皆各不同,其經濟文化各具特徵的學說。此書是蒙文通的成名之作,後相繼寫成《經學抉原》、《天問本事》,遂教授于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成都國學院等。其後又以《經學抉原》一書,進一步從學術文化的角度豐富和完善了此說。“三系學說”和當時《古史辨》學派的觀點迥異其趣,但就其對學術界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言,實可以與之媲美。

民國十八年(1929年),蒙文通前往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學曆史系,他的《古史甄微》、《經學抉原》等著作就在這個時期發表在南京的《史學雜志》上。翌年,蒙文通返蜀,任教于成都大學,後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宣布要合并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和公立四川大學,在三大學的基礎上成立國立四川大學,蒙文通不滿于四川軍閥強制裁并各大學的舉措,于是憤然辭職,與李源澄、盧前等遠去開封任教于河南大學。在河南大學蒙文通也隻執教了一年的時間,就與河南大學解除聘約前往北平執教于北京大學。在河南大學任教期間,蒙文通的興趣轉向先秦史,作《天問本事》發表在了《河南日報》上。

轉研先秦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湯用彤推薦蒙文通前往北京大學任教,在北大期間,他主講《周秦民族與思想》,考察先秦戎狄在華夏縱橫的足迹,先後寫成了《犬戎東侵考》、《秦為戎族考》、《赤狄、白狄東侵考》,後受顧颉剛之托,刊載于顧所創辦的《禹貢》半月刊上。《周秦民族與思想》後經整理成為《周秦民族史》一書,建國後改名為《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于1958年整理出版。後蒙文通在北大所講改為魏晉南北朝史,直至他在北大執教生涯的結束。離開北大之後,顧颉剛把他推薦到了天津的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教書,直到抗日戰争爆發後,蒙文通才離開天津返回四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蒙文通任教于四川大學曆史系,《中國史學史》一書初步完成,并将其中的幾個章節分别題為《周代學術發展之三時段》、《墨學之流派及其原始》、《尚書之傳寫與體例》發表在了《重光雜志》上,蒙默在《中國史學史》序中說:“先君文通公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執教于國内各大高校講授‘中國史學史’一課之講義,其基本部分撰于一九三八年任教成都國立四川大學時”

建國以後

1949年4月,蒙文通辭四川省圖書館館長一職,專任華西大學和四川大學教授,及至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院校調整,華西大學哲史系并入四川大學曆史系,由此蒙文通專任四川大學曆史系教授。建國之後,蒙文通擔任川大教授的同時,還兼任了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一所的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8年,蒙文通在四川大學遭到批判。在這一段時期裡,蒙文通寫出了多篇論文,《漢唐之間蜀境民族之遷徙與戶口升降》、《從民族和地理論諸葛亮南征》、《略論四川二千年間各地發展先後》、《二顧校<華陽國志>跋》、《四川古代交通線路考略》、《再釋<周頌>之主伯、亞旅、強以》等論文,此時的形勢愈加緊張,四川大學曆史系内的批判風潮越來越強烈,一些教師與學生共同編寫教材和集體科研工作,而蒙文通的學術研究則自始至終保持着獨立性。

晚年時期

蒙文通晚年把研究重點轉向西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1964年,越南河内綜合大學某君函叩越史疑義,蒙文通感歎近代以來論越史著作多有舛錯,或主揚子江以南盡皆越地,或以駱越擁有廣西之一部,或主瓯、駱為一國,或以越裳在江西省等,謬誤之多,流傳之廣,讓人不禁歎息,由此蒙文通不禁有了想寫越史的想法。

1964年,蒙文通已過古稀之年,仍然筆耕不辍,搜集材料,開始了越史的寫作。“從64年開始搞的(撰寫《越史叢考》),一直到68年5月份基本完成的。他白天要到系上來學習…有時候就把書帶也帶到那兒去看,帶到那兒去寫”。

主要作品

《蒙文通文集》共六集,由巴蜀書社(1987年—2001年)出版。該文集以類分卷,分别為《古學甄微》《古族甄微》《經學抉原》《古地甄微》《古史甄微》《道書輯校十種》,收錄近百篇(部)著作,共約230多萬字。

該書内容包括先秦兩漢的經學及諸子學,晚周、六朝、兩宋史學,佛學中的禅學和唯識學,道家和道教學,宋明理學,古地理學,古代民族史,古代社會經濟史等方面,如百川競發莫涯涘,近世大家,少有出其右者。涉及範圍之廣博,論述之精深,令人驚歎。所論莫不探源明變,往往出人意表,許多篇章已經成為20世紀學術領域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上一篇:卡爾-安東尼·唐斯

下一篇:劉和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