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的帝國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後世學者對13世紀蒙古人所建政權的稱呼。狹義上的帝國指的是作為統一體存在的蒙古帝國(1206年—1259年或1260年)。廣義上的蒙古帝國還包括了分裂後的元朝和四大汗國,時間範圍大體從1206年到元朝、四大汗國滅亡。蒙古乞顔部首領孛兒隻斤·鐵木真于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稱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窩闊台、蒙哥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時,蒙古帝國已占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内的遼闊亞歐大陸地域。蒙哥死後,帝國有效的統一局面告終,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1368年,朱元璋軍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統治。順帝奔走塞外,仍稱元朝,史稱“北元”。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廢北元國号,北元覆滅。14-16世紀間,四大汗國也在當地人民的反抗鬥争及相互兼并的戰争中先後滅亡。
    中文名:蒙古帝國 英文名:Mongolia Empire 所屬洲:亞洲、歐洲 首 都:曲雕阿蘭、哈拉和林、大都 主要城市:上都、臨安、拔都薩萊、撒馬爾罕、大不裡士、葉密立、蔑剌哈、蘇丹尼耶等 官方語言:蒙古語(傳統蒙文)、漢語、突厥語、波斯語 貨 币:硬币(如迪拉姆、蘇赫),紙币 政治體制:君主制 國家領袖:鐵木真、窩闊台、蒙哥、忽必烈、鐵穆耳等 主要民族:蒙古人、漢人、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等 主要宗教:薩滿教,喇嘛教,伊斯蘭教等 國土面積:3300萬平方公裡(有争議) 國 旗:九斿白纛(蒙古語:查幹蘇力德) 成 就: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蒙古文名: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别稱:大蒙古國 人口數量:約2億 人口密度:約7.14人/平方公裡 建立時間:1206年 開國可汗: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

國名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的正式國号是“大蒙古國”(即“也客蒙古兀魯斯”,Yeqe Mongol Ulus),史學界通稱為“大蒙古國時期”。西方史學界把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統稱為“蒙古帝國”,而這個的名稱并沒有在曆史文獻中出現過,隻是後人的稱呼。13世紀也被中外史學界稱之為“蒙古人時代”或“蒙古人世紀”。

曆史

蒙古起源

主詞條:蒙古族

蒙古人是形成于漠北的部落人群的合稱,并非單一民族。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國先秦、漢朝到南北朝時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時常南下騷亂中原,為保衛中原正常的發展,西漢武帝時期曾派衛青和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千多裡。霍去病在當代蒙古國境内狼居胥山擊敗匈奴,衛青掃平匈奴王庭。到了東漢,在窦固、耿秉、窦憲等人的打擊下,北匈奴西遷,南匈奴附漢稱臣。匈奴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國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帶和貝加爾湖周邊和葉尼塞河上遊曾歸為唐朝領土。唐朝後期,蒙古祖先逐漸與突厥融合,并對蒙古族的最終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于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随之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裡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

蒙古立國

    蒙古帝國的創建者成吉思汗

    主詞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各部逐漸遷徙到蒙古高原,逐步并入契丹人建立的遼朝版圖。12世紀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一度使蒙古臣服。在與遼金政權往來的過程中,接受先進物質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産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于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顔”在大肆攫取社會财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系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争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随着金朝的衰落及蒙古勢力的強盛,蒙古各部不再向金朝進貢。

    到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隻斤和劄隻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塔塔兒(鞑靼)、蒙古、克烈、乃蠻及北方的蔑兒乞等五個主要的部族并存。1206年,乞顔部首領孛兒隻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爾渾河)源頭召開忽裡勒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Činggis Qaγan,一譯為“青吉思”,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可汗”,一稱意為“可怕的”“強健的”),國号“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頒布了《大紮撒》,作為大蒙古國的成文法典。蒙古帝國實行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其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旗,十旗組成一路,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

    13世紀初期左右蒙古民族掀起強勁的擴張浪潮,使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産生了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曆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擴張與分裂

      成吉思汗時期的征服

      主詞條: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蒙滅西夏之戰、蒙古第一次西征

      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軍征讨篡奪西遼帝位的乃蠻部人屈出律,在撒裡桓(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将其擒殺。西遼滅亡。1219年,鐵木真親領20萬大軍西征,分四路進攻中亞強國花剌子模,于1223年基本占領了花拉子模的大部分領土。1225年,成吉思汗命長子術赤鎮守該地,在各城設置達魯花赤,随後返回漠北。

      在西征花拉子模同時,成吉思汗于1220年派哲别和速不台率三萬蒙古軍追擊花拉子模蘇丹阿拉烏丁·摩诃末。摩诃末一路逃亡裡海中的一個小島上,在此病逝。摩诃末死後,哲别和速不台率領的蒙古軍繼續在西波斯、高加索等地轉戰,于1221年至1222年間掃蕩了高加索南北地區。在擊敗格魯吉亞(谷兒隻)後,蒙古人越高加索山,進入欽察草原,對阿蘭人、欽察人,以及南斡羅思人發起攻擊,于1223年5月的迦勒迦河之戰大敗欽察、斡羅思聯軍,殺死斡羅斯王公六人。随後橫掃東歐草原,一度奪取熱那亞共和國控制的黑海港口蘇達克,引起歐洲震驚。1224年,蒙古軍沿裡海、鹹海北岸返回蒙古草原,途中打敗了卡馬河流域的保加爾人,征服了在烏拉爾河以東、鹹海以北遊牧的康裡人。

      1226年,成吉思汗親征,大舉進攻西夏,自漠北南下,接連攻占沙州(今甘肅敦煌西)、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今甘肅張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靈州(今甯夏靈武西南)等地,進圍中興府。1227年,夏末帝李晛投降,西夏滅亡。滅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盤山下的清水縣(今屬甘肅)。

        窩闊台汗時期的擴張

        主詞條:長子西征、蒙金戰争

        成吉思汗逝世後,其幼子拖雷按照蒙古“幼子守竈”的規則,繼承了父親的主要遺産,并奉命監國(汗位在名義上已授給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台,但需要忽裡勒台大會的确認,故在此時期由托雷監國)。

        1229年,忽裡勒台大會召開。會上有人主張立拖雷為汗,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命。此時成吉思汗健在的次子察合台全力支持窩闊台,拖雷也同意擁立窩闊台為新任大汗。

        窩闊台即位之初,于1229年派綽兒馬罕率3萬蒙古軍遠征波斯,徹底消除了花刺子模帝國的殘餘勢力,并劫掠了迪亞巴克爾(今土耳其東部)、美索不達米亞、埃爾比勒(今伊拉克北部)、起剌特等地。此後,蒙古人在西亞的勢力範圍延伸至小亞細亞中部,直接與東羅馬帝國毗鄰。

        1231年,蒙軍出征高麗,1232年迫使高麗稱臣。1233年,蒙古滅遼東的割據政權東真國。

        窩闊台繼位後,再次大舉侵金,初期一度敗于金軍。1231年,蒙古軍分兵三路出師,合圍金都汴京(今中國河南開封),占領黃河以南10餘州。1232年底,金哀宗完顔守緒出逃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蔡州(今河南汝南)。1233年,蒙古聯合南宋包圍蔡州,1234年破城,滅金朝。

        1235年,窩闊台的次子、涼王闊端領兵攻秦州、鞏昌,收降金鞏昌守将汪世顯。1236年,率兵由大散關進攻南宋,直取成都。1239年,闊端派部将道爾達答剌罕率兵南進烏思藏,擊敗反抗各部,直抵尼婆羅邊界地區。

        1235年,窩闊台以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次子拔都為統帥,老将速不台為前鋒,領各宗室長子再次發起西征。1237年蒙軍占領莫斯科,1240年攻占基輔。1241年,蒙軍兵分兩路蹂躏波蘭、匈牙利,在裡格尼茨戰役全殲波蘭、日耳曼聯軍,賽約河之戰殲匈牙利軍六萬,前鋒一度抵達維也納近郊,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于1241年初因病逝世。遠征軍收到消息後,停止作戰,撤軍東還。拔都因不滿窩闊台的哈敦乃馬真後擁立窩闊台的長子貴由為汗,故而留在東歐,并于1243年以伏爾加河畔的拔都薩萊(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以北120公裡謝利特連諾耶)為中心,建立了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青帳汗國”,蒙古文史書稱作“術赤因·兀魯思”)。

          貴由汗至蒙哥汗時期的擴張

          主詞條:蒙古滅大理之戰、旭烈兀西征、蒙哥攻宋之戰

          1246年,貴由在乃馬真後的支持下獲得承認,得以繼位汗位。

          1247年,藏地各教派推舉的代表薩迦班智達在涼州(今甘肅武威)與闊端進行會談(參見詞條涼州會談),會談後頒布《薩迦班智達緻蕃人書》,标志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後元朝政府設立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将西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樣進行管轄和治理。

          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在推舉貴由為大汗時,拔都以病為由拒不參加忽裡勒台大會。1247年秋,貴由以西巡為名準備進行西征,被認為實際上是要讨伐拔都。但在1248年春,貴由卻突然在橫相乙兒(今新疆額敏縣附近)病死。

          貴由死後,實力最強、地位最高的拔都作為長孫本有實力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遂提議召開忽裡勒台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在拔都的極力支持下,蒙哥在1251年成功繼位為汗。

          蒙哥即位後,命其弟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1253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将兀良合台遠征雲南,于次年滅大理國。

          在忽必烈南征時,蒙哥還指示其弟旭烈兀發動第三次西征。1253年,蒙古西征先鋒軍開始攻擊裡海南岸的木刺夷國。1256年,旭烈兀率主力抵達波斯,相繼攻破或降服木剌夷的城堡,木剌夷國滅亡。1257年9月,旭烈兀向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發起進攻,1258年占領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伊斯蘭教遜尼派的精神領袖、哈裡發穆斯台耳綏姆被殺。1259年,蒙古軍兵分三路,進入叙利亞,連破阿勒頗、大馬士革等城,兵鋒直抵加沙。

          1258年,蒙哥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他本人親領大軍入四川,忽必烈領兵攻鄂州,大将兀良合台在滅大理後,迂回至越南北部,企圖從南宋防禦薄弱的湖湘地區發起攻擊。1259年,蒙古在攻打合州(今中國重慶合川區)釣魚城時染病,于1259年8月11日(元憲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死于該地。有史料認為他的死是由于進攻合州時所受的箭傷。包括《元史》在内的史料則斷言他死于痢疾。拉施特《史集》則聲稱蒙哥死于霍亂。

          攻鄂州的忽必烈聞知蒙哥死訊後,匆忙與宋守臣賈似道議和,北返争位。旭烈兀聞訊後亦回師波斯,靜觀局勢發展。他留在叙利亞的少量軍隊在阿音劄魯特戰役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擊敗,标志着蒙古人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被遏制。1264年,經新任大汗忽必烈冊封,旭烈兀在西亞正式建立起伊利汗國(又稱伊爾汗國)。伊利汗國的建立确立了蒙古人在西亞的統治。

            忽必烈時期,蒙古諸汗國的内讧與忽必烈的統一、對外征服(該部分主要為忽必烈及元朝的對外戰争)

            諸汗國内讧

            蒙哥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争奪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時尚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後聽說留守蒙古本土的阿裡不哥準備集會稱汗,立即與南宋議和并北上回到開平(今中國内蒙古多倫縣),于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阿裡不哥聞訊後,在阿速台、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當時的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裡勒台大會,即大汗位。由于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裡不哥。為了争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術赤後王别兒哥、察合台後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忽必烈與阿裡不哥随即展開了四年的内戰,直到1264年阿裡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随後遷都大都(今中國北京),以上都為陪都。

            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地内定國号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或“大元大蒙古國”,繼承了原蒙古帝國的法統(忽必烈号“薛禅汗”)。但窩闊台的孫子、窩闊台汗國的海都仍然與忽必烈敵對,海都以葉密立為據點,聯合術赤系諸王展開了反對忽必烈的鬥争。欽察汗國的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

            忽必烈命察合台的八剌進攻海都,先勝後敗。結果,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系諸王都想獨占河中地區。為了調和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東的塔刺思草原(今哈薩克斯坦中亞塔拉斯河流域)集會決定,将河中三分給八刺、海都和忙哥帖木兒管轄。會上還決定諸王聯合共同反對忽必烈。塔刺思會議後,忽必烈的擁護者被清除,他們将矛頭轉而指向拖雷系的伊利汗國。1270年,八剌發兵侵擾呼羅珊,并得到海都的援助,占領了呼羅珊的大部分地區。7月,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派兵擊敗察合台軍,八剌僅率殘軍5000逃往不花刺。不久後,八剌病死,不花帖木兒繼承汗位。

            不花帖木兒在位後,統治集團内部又發生分裂。1274年,海都将察合台汗國的汗位交給八刺之子都哇統治。都哇在位期間,把矛頭指向伊利汗國和忽必烈的統治。他曾占領伊利汗國的哥疾甯,并以此為基礎,幾次遠征印度,但這些征服都未能持久。

            滅宋,統一中國

            主詞條:忽必烈滅宋之戰

            忽必烈擊敗阿裡不哥而奪得汗位後,謀劃新一輪的對宋戰争。1267年,他用宋降将劉整之策,派兵圍困南宋重鎮襄樊,宋廷數次派重兵破圍,均未成功。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防禦體系崩潰。1276年,南宋太皇太後謝道清帶宋恭帝出降,都城臨安陷落。此後,元軍開始着手消滅1279年,宋元雙方在崖山外海進行了大海戰,史稱“崖山之戰”,宋軍戰敗,宰相陸秀夫負8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至此,南宋滅亡,元朝統一中國。

            攻高麗

            主詞條:蒙麗戰争

            早在1219年,蒙古協助高麗平定轉進高麗的反蒙契丹遺民,并與高麗結成“兄弟之國”的關系。此後蒙古連年遣使向高麗索取歲貢,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與被殺而使兩國關系中斷。1231年,窩闊台所派的蒙軍以殺使事件為由入侵高麗,先後展開了七次戰争(窩闊台時期3次,貴由時期1次,蒙哥時期2次,忽必烈時期1次)。高麗起初難以抵擋蒙軍,不得已向蒙古稱臣,1232年因不堪蒙古的壓迫而遷都江華島,地方官民轉移至山城或海島,長期抵抗蒙軍。雖曾取得射殺蒙古主帥撒禮塔等戰果,但最終力不能支,高麗王室于1270年投降蒙古,離開江華島,而三别抄為首的高麗反蒙勢力繼續在珍島、耽羅島(濟州島)堅持抗戰,到1273年被徹底消滅,蒙麗戰争結束。

            侵入東南亞

            主詞條:元越戰争

            早在1257年,蒙古帝國為實現三面圍攻南宋的戰略,曾派兀良合台進攻今越南北部地區的陳朝。元滅宋後,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占越南北部。陳朝與占婆聯合擊退了元軍。

            元軍還曾經進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并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後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雲南省。

            元軍于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無功而返。

            征日本

            主詞條:元日戰争

            忽必烈迫使高麗臣服後,曾于1268年遣使日本,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将至“用兵”。但為日本鐮倉幕府執政者北條時宗所拒,日本方面反而開始積極備戰。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忽必烈派大将忻都及高麗大将洪茶丘出征日本,元軍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并擊敗日軍。但元軍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岖的地形,且遭到日軍頑抗。随後,征日元将劉複亨受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而來的台風掀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1275年後,日本繼續加強戰備,而高麗國王多次反對元朝進一步的侵日計劃。而元朝派去日本的使者杜世忠、何文著等均被斬首。忽必烈為此十分惱火,遂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

            1281年,忽必烈又派行省右丞相阿刺罕、行省右丞範文虎分統十餘萬軍隊、四千餘艘船隻,分别自南、北兩路征日,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忽必烈命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範文虎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今日本長崎北)登陸,結果不久碰上台風,這次台風曆時多天,好不容易風雨停住(日本人後來稱之為神風)。在奪取壹岐島,進而攻打九州的戰役中,元軍進展不利,最終除了範文虎、忻都等人率領少量士卒逃回之外,其餘部隊都被殲滅或俘虜。

              忽必烈死後元朝及四大汗國的鬥争

              1294年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等繼續與忽必烈的繼承人元成宗鐵穆耳(完澤笃汗)交戰,直到海都于1301年去世。

              1302年,海都去世,都哇成為察合台汗國的實際統治者,他把汗國的東部土地交給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統治。但察八兒卻想控制整個察合台汗國,與都哇發生了權力之争。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的鬥争,為元朝中央政府幹預諸汗國事務提供了方便。元朝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兒屈從。從此,窩闊台系失去了對察合台汗國的統治權。

              1304年,都哇與察八兒、明裡帖木兒等諸王協商,決定改變與元朝為敵的政策,以承認元成宗為成吉思汗正統繼承人為條件,換取元朝承認他們在西北地區立國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響應,終于達成了和約。元成宗、都哇與察八兒共同遣使伊利汗國,向新即位的完者都诏告和平。

              1306年,都哇逝世。1309年,都哇的長子怯伯即位,以察八兒為首的窩闊台系諸王聯合向怯伯汗發動進攻,在幾次戰役中都被擊敗,最後投奔了元武宗海山(曲律汗)。窩闊台家族的領地被察合台汗國和元朝瓜分。

              在窩闊台汗國滅亡後,其餘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元朝保留了欽察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蒙古大汗)遣使冊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玺,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後金帳汗國的數位君主,如脫脫(肅甯王)、月即别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

              走向衰亡

                元朝的滅亡

                主詞條:元末民變、北元

                從元成宗之後,元朝政治就日漸混亂。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衆和被征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開始了紅巾軍起義。1368年,中國南方起義軍首領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建立明朝,蒙古帝國勢力撤回蒙古高原,結束對中國的統治。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國也沿用對漢人的大元國号,被漢人官史稱為北元,至1402年去元國号,而結束後衍生為鞑靼和瓦剌。

                  察合台、伊利與欽察汗國的分裂與滅亡

                  察合台汗國在1369年分裂為東察合台汗國和西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逐漸演變為帖木兒帝國。東察合台則在15世紀中葉歪思汗死後因諸子争位而分裂。1514年,察合台後裔賽依德在原察合台汗國的舊地上創立了葉爾羌汗國。17世紀以後,汗國内争權奪利,最終為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所滅。

                  伊利汗國的君主們都住在大不裡士附近,夏天移居阿剌答黑,冬季住巴格達。汗國到合贊汗在位時期,汗國國力最強。他同英國、法國和羅馬教廷建立了使節來往關系;對内進行改革,進一步發展了文化科學事業。1316年完者都死後,汗國逐漸衰落。1327年,魯木長官出班叛亂。不久,斡亦刺惕部人阿裡帕迪沙又發動叛亂。1335年阿布·賽義德死後,諸王争立,内戰不息,伊利汗國迅速瓦解,國家分裂成東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爾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劄法爾王朝和劄剌亦兒蒙古人的劄剌亦兒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彼此互相攻殺。自14世紀30年代開始,術赤後裔月即别從打耳班入侵。後來,這些地方政權在14世紀80年代被帖木兒帝國逐個擊破,于1388年被全部征服。伊利汗國至此滅亡。

                  在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時,欽察汗國内部持續不斷的鬥争,使汗庭的權力日益削弱,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興起的白帳汗國所取代。14世紀末葉,汗國呈現出全面衰敗的局面。花刺子模、克裡米亞、保加爾逐漸從汗國中分裂出去,同時又遭到中亞帖木兒的侵襲,而後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崛起,蒙古人在中東歐、西北亞逐漸失去了控制力。15世紀後,欽察汗國分裂為喀山汗國、克裡米亞汗國、諾蓋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大帳汗國等政權。1502年,欽察末代大汗賽克赫阿裡被克裡米亞汗國擊敗,欽察汗國滅亡。16世紀50年代,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先後占領了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等汗國,金帳汗國領土基本并入沙皇俄國領地。

                  疆域

                  主詞條:元朝行政區劃、蒙古四大汗國

                  蒙古帝國統治了東亞大部分、北亞、南亞部分(巴基斯坦)、中亞、中東、西亞、現代的土耳其部分、俄羅斯、東歐。為元朝與四大汗國的聯合體。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裡,占世界土地面積的22%。

                  政治

                  成吉思汗上台伊始,便着手改革,消除落後的部落體系,建立新的政治、軍事、社會組織,以鞏固新興政權的統治。在此過程中,成吉思汗為蒙古帝國制定了法律,創建了千戶、怯薛、印牌等一系列制度,确立了蒙古帝國政治和經濟統治模式。

                    領戶分封

                    主詞條:千戶制、怯薛制

                    成吉思汗首先打破古老的血緣關系,擯棄傳統的部落、氏族單位,對所有臣民進行戶口登記,将其按照十戶、百戶、千戶的結構納入軍政、軍民合一的組織框架中。以往的部落貴族皆以百戶長、千戶長的身份充任國家官吏。成吉思汗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戶分封給諸子、諸弟等宗室成員。大汗權力高于一切,是整個蒙古統治階級的最高代表;皇室宗親構成的“黃金貴族”和各級那顔貴族組成封建統治階級;而分屬各級人戶制度下的廣大牧民,則固定在指定的區域之内。“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是所有成年男子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職責。一旦有戰事,便攜帶武器、馬匹及糧秣,在各級長官率領下出征作戰,據說其總數可達70萬之衆。

                    在全民皆兵的基礎上,成吉思汗還握有三支精銳之師——怯薛軍。它是由萬名壯勇的貴族子弟組成的近衛軍,平素司拱衛大汗金帳之責,戰時則擔中軍護駕之任,往往是成吉思汗在戰争最關鍵時刻投入戰場,以決定勝負的生力軍。同時,這支精銳勇猛之師亦是大汗震懾地方割據勢力的重要力量。怯薛衛士職守明确,制度嚴密,享有種種特權,絕對效忠大汗,成為蒙古軍事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堅。

                      設置斷事官

                      成吉思汗還強化國家司法機構,設置了斷事官——達魯花赤。建國前,他曾命異母弟别裡古台擔任斷事官(劄魯花赤,jarquci,“整治外頭的事”),審斷鬥毆、偷盜、詐僞等事件。到建立大蒙古國時,成吉思汗命養弟失吉忽秃忽為最高斷事官(即大斷事官),主持分封民戶和懲治盜賊、詐僞等事,把分配給宗室諸王和劃歸各千戶的民戶數、判決的案件,都記在青冊(koko debter)上,任何人不許更改。大斷事官就是大蒙古國中央的司法行政長官,所以被稱為“國相”。直到元世祖初年,大斷事官一直保持着中央最高行政官(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下設有許多僚屬,組成斷事官機構。諸王也各置斷事官管理本部百姓。

                        頒布文法

                        主詞條:大紮撒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還沒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蒙古人中有許多古來的“約孫”(yosun,意為道理、規矩、緣故,元代通常譯為“體例”),它包含了長期曆史過程中形成的種種社會習慣和行為規範。鑒于因各部貴族攻戰、兼并而導緻的社會秩序崩壞的局面,成吉思汗認為要綏服嚣嚣衆民,必須“用極嚴厲的劄撒來建立秩序,智者勇者使為統将,捷者巧者使掌後營(奧魯),愚者賤者亦授以執鞭之役,遣就畜牧”,使人們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建國前後,他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訓言(必裡克,bilik)。在1219年西征前的大會上,又“重新确定了訓言、法令和古來的體制”,下令全部寫在紙卷上,編定為《大劄撒》(《劄撒大典》,劄撒有“命令”“法令”的意思)。後來每當新大汗即位,或諸王朝會共議國家大事,都要先捧出《大劄撤》誦讀,遵照其中的有關條文行事。元人說:“凡大宴,世臣掌金匮之書,必陳祖宗《大劄撒》以為訓。”

                        《大劄撒》是大蒙古國的法典,原書雖已失傳,但中外史籍保留了它的許多條款,如那顔們除君主外不得投靠他人,不得擅離職守,違者死;構亂皇室,挑撥是非,助此反彼者處死;收留逃奴不歸還其主者死;盜人牲畜者九倍償還,不能償還者以子女作抵。此外還有許多保護草揚、水源、馬匹以及宰殺牲畜方法的規定等等。

                        成吉思汗所創建的國家機構、軍政制度、成文法規推動了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

                        軍事

                        軍事征服

                        主詞條:蒙滅西夏之戰、蒙金戰争、蒙宋戰争、蒙古西征、蒙麗戰争等

                        軍隊建設

                        主詞條:蒙古騎兵、怯薛制

                        文化

                        姓氏

                        主詞條:蒙古族姓氏

                        天文和科學

                          天文

                          蒙古民族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這首先源于他們長期的遊牧生活實踐。據《蒙古秘史》和《世界征服者史》記載,他們掌握天象變化規律并掌握着能夠準确記錄紀年、月、日、時刻的方式方法。他們當中還出現了星占家。星占家(占蔔者)繪制了天宮圖,以觀察和預測天象變化。另據拉施特《史集》記載,蒙哥大汗登基的日期就是星占家們測定出來的。在那幾天中,那裡的天空一直被烏雲遮蓋着,不斷下着雨,任何人見不到太陽。而恰好在星占家選作天象觀察的那個時刻,照耀世界的太陽,從烏雲裡面露出來了,天空綻開了與太陽相等的一塊地方,星占家們便容易地測定了(行星)在地平線上的高度。月亮被太陽照射才發光的道理,在當時已為蒙古人所知,他們說太陽是月亮的母親,因為月亮是從太陽那裡得到它的光輝。蒙哥汗在位時,法國使者盧布魯克在蒙古汗國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親眼見到過星占家,他們之中有些人熟悉天文學,能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1233年,窩闊台汗在燕京修制渾天儀;蒙哥汗也曾下令建造了一座天文台。

                            醫學

                            蒙古族有比較豐富的醫學知識,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蒙古兀剌速惕、帖良古惕、客思迪迷等森林部落,就以熟悉蒙古藥劑、用蒙古治病方法治愈患者而聞名于世。《蒙古秘史》也曾提到蒙古人用熱敷的方法或用嘴吸取陳血的方法治療傷口。蒙古軍出征時,攜帶止血藥,防止中矢流血身亡。如劄剌台人(劄剌亦兒部)朔魯罕在野狐嶺戰鬥中被流矢擊中,成吉思汗即用哈迪兒(止血藥)敷之。

                              軍事工程

                              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已能按照機械原理制造火炮。如成吉思汗曾問炮手虬木海說:“攻城略地,兵仗何先?”虬木海回答道:“攻城以炮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故也”。

                                水利

                                蒙古族中有悠久的興修水利的曆史。成吉思汗在位時,弘吉剌部人圖忽察兒曾修築過堤壩,被稱為答蘭-圖兒合黑-圖忽察兒。

                                建築與工藝

                                  建築

                                  蒙古人逐水草遷移,以氈帳為居室,所以對制作氈帳有很高的技術。當地牧民的氈帳用白毛氈覆蓋,毛氈上面塗以石灰或白粘土和骨粉,使之更為潔白,有時也把毛氈塗成黑色。覆蓋在天窗周圍的毛氈,飾以各種圖案,門口懸挂着繡有各種顔色圖案的毛氈。大汗及諸王的氈帳則塗上金色,舉行宴會的氈帳可容納2000人。

                                    工藝

                                    蒙古人的編織和印染技術也有一定的水平。他們将樹枝劈開編成箱子,用牛油或羊奶浸過,并以多種顔色圖案的黑毛氈覆蓋在箱子上面,以保持其堅固性和美觀。這樣的箱子可以用來放寝具和珍貴物品。已婚的婦女都有很漂亮的車輛。

                                    蒙古的冶煉工藝具有悠久的曆史,傳說公元前10世紀就已能熔鐵出山。據史集記載,兀良合人善于鑄鐵;《新五代史》載:契丹之東北至篾劫子(蒙兀室韋之音轉)其地多銅、鐵、金、銀,其人工巧,銅鐵諸器皆精好,善織毛錦。蒙古族中廣為流傳的《四巧匠頌》中的四巧匠是蒙古族的希瑞巧匠、漢族的王巧匠、撒爾塔兀拉的根哥巧匠和唐兀惕的巴拉希巧匠。他們心靈手巧,精通百藝,對發展當時蒙古地區金屬工藝起到了重要作用。裝飾弓、矛、劍、盾、箭筒,尤其馬鞍具,是蒙古族牧民的一貫愛好。大汗的坐椅是包金的,龍頭虎狀,鞍馬帶上亦以黃金盤龍為飾。鞍鞒喜歡配有各種裝飾,有的繪制圖案,有的用骨雕鑲嵌,有的鑲嵌金屬工藝制品。蒙古民族更是一直喜歡銀碗、金杯等生活用品。

                                    這一時期,石雕、木雕、骨雕工藝有了很大發展。銀盒的雕刻等實用美術,或細膩或豪放,有浮雕也有透雕。用羊角雕刻鑲嵌的杯子,以及用桦樹皮制作的各種器皿也多為流傳。這些雕刻品不僅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它體現了自然美、色澤美、材料美的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有草原雕刻藝術的傳統方法,也有變化豐富的外來風格,生動、質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刺繡藝術表現在衣、食、住、行中。貴族上層人士的服飾華麗美觀、珠翠金寶,衣冠腰帶十分講究,其刺繡花紋豐富,色彩鮮明。當時社會上還流行着一種姑姑冠帽,“以書木為骨,包以紅絹金帛,帽頂上用四尺長的柳枝或鐵打成枝,包以青氈……翠花或五彩帛飾之,令其飛動”,十分有趣。

                                    文字與教育

                                      文字

                                      主詞條: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時,就确定畏兀體蒙古文為全國通用的文字,用其記錄《大劄撒》、必力克,書寫公文、信件、碑文等。如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文》、貴由汗的玺文及1250年的《蒙哥汗石文》,均用畏兀兒文镌刻。當時用這種文字書寫的規範化了的書面語已經形成,而且這種書面語有别于民間口語。成吉思汗采用畏兀兒文字的同時,也采用了用這種文字書寫的古代書面語。

                                      蒙古文字的創立及運用,為高原諸部間的聯合提供了文化上的凝聚力,使操九種語言的各部形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蒙古族。随着蒙古統治者的對外擴張,蒙古語言和文字的使用範圍日趨廣泛,到13世紀時,蒙古語幾乎成為世界語。

                                      文學

                                      早在13世紀以前,蒙古諸部已經形成了規範化的口頭文學語言,其特點是詞句簡練易懂,意義明确。内容包括故事、傳說、詩歌、贊頌詞、諺語、謎語等種類,其中以詩歌最為突出。蒙古人未使用文字以前,各部之間的信使來往都用押韻的隐喻詩歌傳遞。這些詩歌極富想象力和比喻技巧。

                                      除民間口頭文學之外,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着諸多的英雄史詩。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是曆史的珍貴傑作,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方面,都反映了當時蒙古書面文學發展的水平。該書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偉大業績,歌頌了新興的蒙古汗國,反映了13世紀蒙古社會的發展狀況。在寫作技巧上,搜集和吸收了民間口頭文學的精華,把編年史體例與文學的形象描寫結合在一起,系統地叙述了蒙古500年的曆史。此外,反映這一時期的傑出文學作品還有《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等。

                                        風俗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善歌善舞,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在歡度喜慶日子時,便以集體跳舞的形式表示慶賀。據《蒙古秘史》記載,在乃蠻部的汗斡爾朵(行宮)内已經有了樂隊。另據《史集》所載,每天晚上窩闊台汗都招請弓弩手和角鬥士進行射箭和摔跤比賽。據《蒙鞑備錄》記載,木華黎出征時,亦以女樂随行。多以十四人等彈《大官樂》曲,拍手為節,甚低,其舞甚異。對于其他民族的樂器,諸汗亦給予重視,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舊樂。從1240年開始,令制登歌樂。摔跤、射箭、賽馬是蒙古人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優秀的摔跤手被譽為孛闊(力士)。另外,打獵亦為人們所喜愛,它既是體育活動,又是軍事訓練,優秀射手被譽為篾兒幹。

                                        每逢大節日,蒙古族人都舉行盛大的宴會。正月初一,是蒙古人的春節。這一天,他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身着白色衣服,騎白馬、飲白食(奶)。五月初九,是一年一度蒙古人第一次喝新釀制的忽迷思的日子,以表明新春已到。這一天,占蔔者們把當地的所有白色母馬集中到一起,以表示将其獻給神靈,把新釀制的忽迷思灑在地上,然後舉行盛大宴會。另外,當日蝕或月蝕現象消失時,則也舉行盛大宴會。

                                          教育

                                          蒙古人擁有重視家庭祖訓和學校教育的傳統。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承擔着對子女講授其氏族部落曆史的義務。因為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系譜的習俗,他們視系譜為财産,而且形成人們共同遵守的規矩,世代相傳。同時,每個家庭還各自有祖先傳下來的訓教,用以教育後代。

                                          學校教育始于13世紀初。據《元史·塔塔統阿傳》記載,1204年成吉思汗俘獲了乃蠻部太陽汗的掌玺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命他給諸王子弟教授畏兀兒文字,以書寫國語。窩闊台汗時期,術赤曾派畏兀兒人闊兒吉恩去教授蒙古兒童。忽必烈于1269年設置諸路蒙古字學,1271年立京師蒙古國子學。元順帝時也曾頒诏興舉蒙古字學。同時在中央還設有蒙古司業、蒙古博士、助教、教授、學正等學官;在諸路設有蒙古學正、蒙古字學教授,或設蒙古提舉學校官,掌管教學事宜。另外統治者還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強對學校的管理。如中統年間,忽必烈曾谕令:“凡諸生進修者,嚴加訓誨,務使成材,以備選用。”并給入校學習的生員以一定照顧,如除命有司割地給諸路蒙古學生員饩廪外,并免雜役,官給紙劄飲食,學成之後,并量授官職等。這些學校培養出了不少人才,如每次鄉試所取的舉人和會試所取的進士中,都有蒙古族人,像忽都達兒、阿察赤、笃列圖、普顔不花、朵列圖、買住、赫德溥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尊儒是窩闊台汗治理中原的重要措施之一。1236年,在燕京、平陽分别設立了編修所和經籍所,着力編纂經史。在汗庭内錄用了一批儒士,命他們講解《九經》等。忽必烈還在潛邸時,身邊就已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到他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時,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窦默、趙璧等,并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推動了蒙古國家漢化的進程。

                                          宗教信仰

                                          薩滿教是蒙古草原的原始宗教。蒙古汗國建立後,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均傳入汗國。蒙古人認為太陽、月亮、火、水、土、山川、河流等都有神靈。神靈的偶像稱之為翁棍,用氈制成,予以供奉。偶像一般放在帳幕門口的兩側,在偶像的下面有用毛氈制作的牛、羊模型,人們視偶像為家畜的保護者,能夠賜給他們乳酪和馬。在氈帳内的中央位置也挂着一個偶像,它是保護神。蒙古人并且認為四方都有神靈,神無處不在。最高神靈稱之為“騰格裡”(長生天),它是一切可見和不可見事物的創造者,能夠賜予人類真善美和假惡醜。當時許多人認為雷霆就是天神的怒吼。

                                          騰格裡和人之間的通話者為巫師,男巫稱孛,女巫稱伊都幹。巫師兼星占、占蔔、醫師于一身,在蒙古人中頗有威望。據《出使蒙古記》所載:正如蒙哥汗所承認的,他們的占蔔者是他們的教士,占蔔都命令做的任何事情,必須立即執行,毫不遲延。巫師能觀察天象,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宣布吉兇日子。軍隊出征,沒有他們的應允,決不能輕易出動;男孩子降生時,需請占蔔者預言其命運;當有人患病時,亦需請巫師念咒語。在蒙古汗國,巫師已成為人數衆多的特殊階層,他們不僅活躍在民間,而且在汗庭中也集中了很多。占蔔者們人數很多,并且總是有一個首領,像是一個主教。這個首領總是把他的帳幕安置在蒙哥汗的主要帳幕前面,相距約一擲石之遠。送到宮廷去的一切物品,都須由巫師拿着在兩堆火之間通過,目的是起淨化作用,這是巫師的職責之一。

                                          評價

                                          正面

                                          在1217年至1270年的半個多世紀中,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戰争規模之大、行軍路途之遙、征服地區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攻勢被稱作“蒙古旋風”。大蒙古國在鼎盛時期統治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蒙古征服沖破了亞歐各國的疆界,使東西方交通暢通,有利于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客觀上對人類曆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隻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分裂時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國的驿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雛形。

                                          負面

                                          蒙古征服戰争具有擴張性,是非正義戰争,戰争給東亞、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成吉思汗曾夢想“讓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場”。衆多古代文獻都記載,在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中,無數的古代文明遭到徹底毀滅,無數個城池被夷為平地。DavidNicole在《The Mongol War lords》中說,“恐怖和大規模滅絕反對者是蒙古人屢試不爽的戰術”。

                                          影響

                                          對中國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征服行動客觀上為中國所謂的再次統一于一個政權之下奠定了基礎,蒙古帝國分出來的元朝再次統一了中國。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帝國;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後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雲南長期割據于中央政權的局面。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也實現了曆史上的第七次統一。現位于今中國境内的金、南宋、西遼、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等,隻是大蒙古國疆域的一部分,而後西遼被劃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國。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聯合發表的“九評蘇共”中第四評《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中說:“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在這之前,魯迅也持此看法。

                                          對世界各國

                                            歐洲

                                            通常認為,1346年,在金帳汗國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抛石機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抛進城内,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細菌戰。鼠疫原産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在大蒙古國之前鼠疫曾多次傳入中國,所以雖然中國也曾發生過地區性鼠疫傳染,但中國人也逐漸有了對鼠疫的免疫力,而歐洲人則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鼠疫。在卡法的一個熱那亞商人将帶病的跳蚤無意間帶到意大利的熱那亞共和國,于是鼠疫在歐洲廣泛傳播,使得當時歐洲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黑死病的爆發,對人的關心的人文主義随之覺醒。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談》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濫最猖獗的時期寫成的,描述1348年發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歐洲就此迎來了文藝複興的曙光。

                                            由于蒙古鐵騎連下數十城,占領歐洲多個國家,使歐洲各國君主一度陷入恐慌。後來在19世紀出現了所謂的“黃禍論”,一些說法認為泛指所有東亞人帶來的威脅時,常回溯用于13至14世紀的大蒙古國時期。

                                              俄羅斯

                                              位于東歐的前金帳汗國屬國莫斯科公國統治者在金帳汗國統治時代曾長期把持了當時蒙古人遙控羅斯諸國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進行收稅,勢力逐漸膨脹。在蒙古諸汗國衰敗之後,莫斯科公國崛起并占領了從前金帳汗國中的相當一部分,發展成為後來的俄羅斯帝國。當代的俄羅斯國家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大蒙古國的因素。俄國曆史學家瓦西裡·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尼古拉·謝爾蓋耶維奇·特魯别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分》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國在消滅喀山汗國與阿斯特拉罕汗國後才成為強國。莫斯科公國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國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

                                                東北亞

                                                在日本,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于重壓之下,并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的鐮倉幕府能繼續延續其統治。但由于戰後受貨币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内矛盾。鐮倉幕府最終滅亡。

                                                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在蒙古軍隊屢次征伐後,歸順于蒙古,成為統治中國的元朝的“驸馬國”,高麗國王處于元朝的監視之下,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為止,高麗都處于“元幹涉期”。

                                                帝王世系

                                                廟号

                                                谥号

                                                尊号

                                                名諱

                                                統治時間

                                                熙祖

                                                毅玄皇帝

                                                -

                                                孛兒隻斤·孛端察兒

                                                世祖追崇

                                                宣祖

                                                功哲皇帝

                                                -

                                                孛兒隻斤·合不勒

                                                世祖追崇

                                                烈祖

                                                神元皇帝

                                                -

                                                孛兒隻斤·也速該

                                                世祖追崇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兒隻斤·鐵木真

                                                1206年-1227年

                                                聖宗

                                                忠武皇帝

                                                -

                                                孛兒隻斤·察合台

                                                世祖追崇

                                                穆宗

                                                道甯皇帝

                                                -

                                                孛兒隻斤·術赤

                                                世祖追崇

                                                睿宗

                                                景襄皇帝

                                                也可那顔

                                                孛兒隻斤·拖雷

                                                1227年-1229年(監國)

                                                世祖追崇

                                                太宗

                                                英文皇帝

                                                木亦堅汗

                                                孛兒隻斤·窩闊台

                                                1229年-1241年

                                                -

                                                昭慈皇後

                                                -

                                                乃馬真·脫列哥那

                                                1241年-1246年(稱制)

                                                定宗

                                                簡平皇帝

                                                庫裕克汗

                                                孛兒隻斤·貴由

                                                1246年-1248年

                                                -

                                                欽淑皇後

                                                -

                                                斡兀立·海迷失

                                                1248年-1251年(稱制)

                                                憲宗

                                                桓肅皇帝

                                                -

                                                孛兒隻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兒隻斤·忽必烈

                                                中統1260年-1264年

                                                至元1264年-1271年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

                                                廟号

                                                谥号

                                                尊号

                                                名諱

                                                統治時間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兒隻斤·忽必烈

                                                至元1271年-1294年

                                                裕宗

                                                文惠明孝皇帝

                                                -

                                                孛兒隻斤·真金

                                                成宗追崇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笃汗

                                                孛兒隻斤·鐵穆耳

                                                元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順宗

                                                昭聖衍孝皇帝

                                                -

                                                孛兒隻斤·答剌麻八剌

                                                武宗追崇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隻斤·海山

                                                至大1308年-1311年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普顔笃汗

                                                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

                                                八達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隻斤·碩德八剌

                                                至治1321年-1323年

                                                顯宗

                                                光聖仁孝皇帝

                                                -

                                                孛兒隻斤·甘麻剌

                                                泰定帝追崇,後被剝奪

                                                -

                                                -

                                                -

                                                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

                                                泰定1324年-1328年

                                                緻和1328年

                                                -

                                                -

                                                -

                                                孛兒隻斤·阿速吉八

                                                天順1328年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劄牙笃汗

                                                孛兒隻斤·圖帖睦爾

                                                天曆1328年-1330年

                                                至順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忽都笃汗

                                                孛兒隻斤·和世琜

                                                天曆1329年

                                                甯宗

                                                沖聖嗣孝皇帝

                                                -

                                                孛兒隻斤·懿璘質班

                                                至順1332年

                                                惠宗

                                                -

                                                烏哈噶圖汗

                                                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

                                                至順1333年

                                                元統1333年-1335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廟号

                                                尊号

                                                名諱

                                                統治時間

                                                惠宗

                                                烏哈噶圖汗

                                                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

                                                至正1368年-1370年

                                                昭宗

                                                必裡克圖汗

                                                孛兒隻斤·愛猷識理答臘

                                                宣光1370年-1378年

                                                -

                                                烏薩哈爾汗

                                                孛兒隻斤·脫古思帖木兒

                                                天元1378年-1388年

                                                -

                                                卓裡克圖汗

                                                孛兒隻斤·也速叠兒

                                                1389年-1391年

                                                -

                                                恩克汗

                                                孛兒隻斤·恩克

                                                1391年-1394年

                                                -

                                                尼古埒蘇克齊汗

                                                孛兒隻斤·額勒伯克

                                                1393年-1399年

                                                -

                                                掍特穆爾汗

                                                孛兒隻斤·坤帖木兒

                                                1400年-1402年

                                                瓦剌部鬼力赤相繼攻殺額勒伯克、坤帖木兒後篡奪汗位,《明史》認為鬼力赤去元國号、帝号,稱可汗。故本表所錄僅至坤帖木兒。

                                                北元(1368年-1388年或1402年)
                                                  四大汗國

                                                  參見詞條: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

上一篇:雲和縣

下一篇:彩票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