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

董鄂妃

清世祖孝獻皇後
孝獻皇後(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碩之女,大将軍費揚古之姐。[1]18歲入宮。世祖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诏大赦天下,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僅三月夭折,未命名,谥和碩榮親王。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鐘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後,合葬清孝陵。谥号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不附帝谥,是中國最後一位獨立谥号的皇後)。
    本名: 别名:董鄂妃,孝獻皇後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東北遼甯省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中國最後一位獨立谥号的皇後 姓名:董鄂妃 民族:滿族 出生年月:1639年 朝代:清朝 去世年月:1660年9月23日 配偶: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 子女:和碩榮親王 谥号: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 陵墓:清孝陵 旗籍:正白旗 身份:清世祖順治帝寵妃 父親:董鄂·鄂碩 位分變化:賢妃→皇貴妃→皇後(追封) 族妹:貞妃 弟弟:董鄂·費揚古 居住地:承乾宮 夫之原配:世祖廢後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繼配: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婆婆:孝端文皇後、孝莊文皇後 性格:溫柔端莊、賢惠

人物生平

立妃

董鄂妃,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順治十三年(1656年)入宮,初封賢嫔,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并頒诏大赦天下,在大清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後妃嫔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一曆史檔案庫中保存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诏書》。按常規,皇帝隻有在冊立皇後的大禮上,才會頒布诏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性格

順治與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裡,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據順治親筆所寫《端敬皇後行狀》的描述,每次順治看奏折時,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過後,就随手扔在一邊了,董鄂妃提醒他應該仔細看,不能忽視;每當順治要和她同閱奏章時,她又連忙拜謝,并解釋說:後宮不能幹政。每當順治下朝後,她總是親自安排飲食,斟酒勸飯,問寒問暖;每當順治批閱奏章至夜分,她總是為其展卷研磨,侍奉湯茶。

順治每次聽翰林院的官員們講課結束後,回到寝宮時,她一定會打聽講課的内容,他也會再給她講一遍,順治每次講給她聽的時候,她都非常高興。他們的真摯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進。董鄂妃時常陪伴在順治的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董鄂妃往往也為他們說情。

生子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欣喜若狂,頒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賀。舉行頒布皇第一子誕生诏書的隆重慶典,之後更是大赦天下(有清一代因為皇子出生而大赦天下的唯有皇太極的皇八子以及順治的第一子),對這個孩子的待遇甚至超越嫡出,大有冊封太子之意。

皇四子出生時順治頒行天下的大赦诏書:奉天承運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繼統立極,撫有四海,必永綿曆祚,垂裕無疆。是以衍慶發祥,聿隆胤嗣。朕以涼德缵承大寶,十有四年。茲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貴妃出。上副聖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愛戴之悃,特頒肆赦,用廣仁恩。

然而這個孩子生下不過數月就夭折了,順治下令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這已經是超越祖制了,喪葬規格逾制,為他修建了高規模園寝,并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圹志》,抒發對皇四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制曰:和碩榮親王,朕之第一子也。生于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禦天于順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蓋生數月雲。爰稽典禮,追封和碩榮親王……嗚呼!朕乘乾禦物,敕天之命,朝夕祗懼,思祖宗之付托,冀胤嗣之發祥。惟爾誕育,克應休禛。方思成立有期,讵意厥齡不永!興言鞠育,深轸朕懷……”

佛教

董鄂妃向來不信佛教,順治有時用一些禅宗經典來告訴她,而且為她解釋《心經》的深層含義。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寶。專心研習禅學。參悟探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每次遇見順治,就總舉出這句話:順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因為長期患病,不能純一參悟,董鄂妃再次舉出這句話,順治用這句話回答她,她才有所醒悟。所以她崩時,言語舉動絲毫不亂,端坐在那裡念佛号,長長地出氣就坐化了(佛教稱人死亡:圓寂,坐化等),顔色面目都很安詳端整,和平日沒有什麼兩樣。足以見董鄂妃對佛法并專心研習禅理的誠意。

病危

孝惠章皇後病危,董鄂妃親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閑休息,董鄂妃五天五夜沒有合眼,時而為她誦讀史書,或者談些家常來解悶。凡是孝惠皇後的事,董鄂妃都親自為她置辦好。順治十四年春,永壽宮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親自服侍,三晝夜沒有休息。她殷切關心幫助她們解除憂慮,事先都準備好,都像是侍奉孝惠後一樣。皇後所裁制的衣物至今都還在。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時候,董鄂妃悲傷之深切,甚而超過了她們的親屬,她很愛念其她的妃嫔。

在孝獻皇後崩時,皇後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皇後和其他嫔妃想起董鄂妃的好處,感激董鄂妃過去的恩情,都吃素誦讀經書,隻有這樣她們才覺得能足以報答董鄂妃的情意。董鄂妃曾在宮中撫養承澤王的兩個女兒,安王一個女兒,朝夕盡心撫養,慈愛不遜于自己親生的。在董鄂妃崩時,這三個公主,都十分哀痛,人們都不忍再聽聞,但因病情過重,1660年9月23日菀逝。

駕崩

董鄂妃崩後,皇太後傷心哀痛。天下的臣民沒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後、皇後和其他嫔妃都懷念追悼,隻有順治一個人,撫今追昔,雖然順治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常常來襲。

宮中庶務(雜務等等),以前都是皇貴妃董鄂妃來處理的,盡心檢查審核,沒有不恰當的。雖然位在皇後之下(董鄂妃時為皇貴妃,隻比皇後低一級,而高于諸妃之上。其次皇貴妃有副後之稱,而且董鄂妃實權長期與孝惠後并存),但是董鄂妃卻是盡到了皇後的職責了。其次因有孝惠皇後在,所以董鄂妃才沒有做到皇後的中宮桂冠。

董鄂妃自已嚴謹恪守,熱心地輔助内務,殚精竭力,無微不至,各項事務都非常勤勉努力。董鄂妃大約病了三年,雖然身體虛弱,面容憔悴,仍然時而勉勵安慰順治說:”沒有大礙,諸事仍然都很齊備。“禮數上也沒有任何懈怠,董鄂妃都是始終如一。侍奉孝惠皇後更恪盡謙和恭敬,像母親一樣對待她,孝惠皇後更是把她當作姐姐。

順治十四年冬,順治去南苑,皇太後身體不适,皇後和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廢寝忘食。她在天帝壇為皇太後祈禱,随即到南苑去探望,孝惠皇後卻無一句話詢問,也沒有派人來問安。這樣順治因為皇後有違孝道,讓群臣上衣,才讓孝惠章皇後得知的。皇後和董鄂妃長跪在順治面前,磕頭請辭,請皇上體察皇後的本身心意,求皇上不可廢後。

個人生活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後降為側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

帝王雖然後宮佳麗無數,但是真正讓順治視為姿容絕代、才華出衆,且清麗脫俗,善解人意的紅顔知己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鐘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妃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号,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顔貌安整,俨如平時”。

愛子愛妃的接連逝去,使得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執意要出家為僧,并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後來由于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福臨悲恸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但因董鄂妃臨終前囑咐:“帝,臣妾宛後,禁裝金玉之物,謹以妃禮...”還未說完便亡,不過福臨還是以皇後禮葬。

董鄂妃崩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谕禮部:“皇貴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後谕旨:‘皇貴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闱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後,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在禮臣們拟議谥号時,“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

清代谥法,皇後谥号的最後四字為“×天×聖”,“天”代表先帝,“聖”代表嗣帝,表示該皇後與先帝和嗣帝的關系。如孝莊文皇後在太宗時“贊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後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後四字為“翊天啟聖”。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後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後低了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内疚,順治欲将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董鄂妃去世,福臨為其辍朝四個月,按照禮制,皇後去世辍朝時間也僅僅是五天,這樣的辍朝時間在整個清[3]朝曆史上都是無法被超越的。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擡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太後喪事中也未見過。董鄂妃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福臨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

整天铙钹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一起燒掉的還有兩座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連同裡面的珍貴陳設。火化後,将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十月初八日,皇帝第五次親臨壽椿殿,為後斷七。

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後,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順治帝讓學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堕淚”。為了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内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後行狀》,以大量的追悼董鄂妃的《禦制哀冊》、《禦制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内容十分豐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帝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谕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并頒布大赦令,可是并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诏後,順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養心殿,時年二十四歲。順治皇帝駕崩後,屍體被火化,于康熙二年與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後董鄂氏合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

身世之争

董鄂妃的身世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就是正史說,第二種是秦淮八豔之董小宛說,第三種是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福晉說。

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悲劇,曆來為世人所矚目。辛亥革命後,董鄂妃的來曆問題,又引起人們的議論,先曾說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後又認為她本順治弟媳、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前一種說法屬于誤解,較快得到澄清,後一種意見則綿延不絕,流傳至今。現許多影視,小說都沿用重要這一意見。這也是董鄂妃在清初風雲人物中占三大疑案之一。

董小宛

《清宮演義》、《清宮十三朝》、《武俠董小宛》等小說電視劇,均将孝獻皇後董鄂妃說成是秦淮八豔董小宛。簡要情節是:清軍統帥洪承疇本是好色之徒,早聞“秦淮八豔”(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時,果然生獲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圖霸占,無奈小宛誓死不從。洪無計可施,最後不得已,于順治二年(1645)将小宛獻入皇宮,遂成為順治帝寵妃。也有說小宛是豫親王多铎俘獲,送入宮中的。

董小宛,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亂中,夫妻二人颠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于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于如臯昌氏的影梅庵。

為什麼将與董鄂妃風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離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将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其實,董鄂妃的“董”是滿語譯音,“董鄂”也有譯為“棟鄂”、“東古”、“冬古”、“東果”的。

襄親王福晉

《孝莊秘史》、《少年天子》等電視劇,都認為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後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寵妃。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時,其生母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當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15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後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後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立為皇後。這位小皇後從小嬌生慣養,尖酸刻薄,并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并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内心很是苦悶。因為弟媳董鄂妃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妃的丈夫時常領兵出征,也對順治帝産生了好感。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

關于董鄂妃的來曆,官修史書一概避而不談,唯有《湯若望傳》提供了下述線索:“1658年(順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擊。第三位皇後(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為皇位繼承者的,于産後不久,即行薨逝,而這位太子的母後不久崩殂。”

《湯若望傳》中還有一段湯若望的回憶:

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有學者認為是某個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職官員)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掴。這位軍人于是乃怨憤緻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将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産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将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後不久亦薨逝。皇帝陡為哀痛,竟緻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福臨共有8個皇子,除玄烨外,在7個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甯、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幹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慮。這樣隻剩下皇長子鈕鈕和皇四子。鈕鈕生于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順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隻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

此子雖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順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過貴妃,因此,鈕鈕和巴氏不可能是湯若望所說的皇子和那位貴妃。那麼隻剩下皇四子。該子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後來的孝獻皇後。董鄂妃病逝于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來,湯若望所說的隻能是皇四子和皇貴妃董鄂氏。

但這裡有兩個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貴妃,而不是貴妃。

但是順治朝期間又并未設貴妃一職,皇四子也被順治說成是皇太子。

顯然,這裡所說的“第三位皇後”與“貴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貴妃董鄂氏。她于順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順治特為此舉行隆重慶典,稱為“朕第一子”。

董鄂妃18歲入宮,不符合選秀女的年齡,所以她應該不是通過選秀女的渠道入宮。而當時沒有被選上秀女的少女,一般就嫁人了。所以她很可能是嫁人後才被選入宮。而且博穆博果爾的死亡時間與董鄂妃的入宮時間極為接近。而且博穆博果爾十幾歲就封王,于理不合。所以,有可能是博穆博果爾的福晉。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後歸于一緻的認識就是,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絕代、才華出衆,而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在佳麗三千的後宮中赢得了順治帝專一的愛情,并至死不渝。

家族成員

丈夫: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

父親:鄂碩(内大臣)後因皇貴妃的緣故封三等候,追贈一等侯

弟弟:費揚古,大将軍,一等公

子女:順治十四年四月初七日(1657年5月19日)誕下一子,順治歡喜至極,大赦天下,不料未過數月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2月25日)便夭折,追封榮親王,喪葬逾制,順治為愛子親寫墓志銘。

族妹: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的女兒。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甯悫妃董鄂氏長史喀濟海之女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

轶事典故

世祖所最寵愛者為董妃,美而賢,聰慧能文。有一漢人記其事者,謂妃時進規谏,請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親覽。又勸帝崇尚儉德,宮中宴會隻須飲馔适口,不必太豐。帝自言每日臨寝之時,妃必親查室内勢度而調适之。薨時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親作碑文,記妃德行。

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願,勸帝出與大臣共之。其勸帝親賢勤政類如此。由此亦可見當時朝廷禮節尚簡略,上下情意相親,不似後此之尊卑懸絕也。蓋初入關時,猶存滿洲舊風,其後則一切如漢人之制度矣。

史籍記載

獻字谥号

“獻”字谥号:“聰明睿智曰獻,知質有聖曰獻”。

另史料記載《端敬皇後行狀》:“後幼聰穎過人”、“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洎得後才德兼備”。已明确表明董鄂妃是一位難得的才女。

賢妃冊文

冊立董鄂氏為賢妃曰:【奉聖母皇太後口谕。内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姿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壺儀。立為賢妃。(《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順治十三年八月至九月》記載)

皇貴妃冊文

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賜之冊寶冊文曰:【朕惟乾行翼贊。必資内職之良坤教弼成。式重淑媛之選。爰彰彜典特沛隆恩。咨爾董鄂氏、敏慧夙成。謙恭有度。椒塗敷秀。弘昭四德之修。蘭殿承芬。允佐二南之化。茲仰承懿命立爾為皇貴妃。錫之冊寶。其尚隻勤夙夜。衍慶家邦。雍和鐘麟趾之祥。貞肅助雞鳴之理。欽哉。】

冊封董鄂氏頒布天下的诏書:【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帝王臨禦天下。慶賞刑威、雖當并用。然吉祥茂集之時。尤宜推恩肆赦。敬迓天庥。朕遵聖母皇太後谕上日。思佐宮闱之化。爰慎賢淑之求。于初六日、冊封内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為皇貴妃。贊理得人。群情悅豫。逢茲慶典。恩赦特頒。

漢化姓氏

有董氏(在北京,吉林,山東,河北),何氏(在北京),鄂氏(在山東,河北),或彭氏(在山東,北京懷柔)。

上一篇:上官無極

下一篇:解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