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駿

萬立駿

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立駿,男,1957年7月出生于遼甯大連,日本歸僑,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第十屆主席、黨組書記。1982年萬立駿畢業于大連工學院機械系。1987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回到中國。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至201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5年至2017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2018年擔任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主席。萬立駿主要從事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ECSTM)、電化學和表面科學的交叉學科的研究
    中文名:萬立駿 民族:漢族 出生地:遼甯大連 畢業院校:日本東北大學 職業: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學術代表作:《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 主要成就: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國共産黨黨員

人物經曆

1957年7月,萬立駿出生于遼甯大連。

1982年1月,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02月-1984年08月,在吉林省郵電工業總廠擔任助理工程師。

1987年06月,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1987年07月-1992年02月,擔任大連海事大學講師。

1996年03月,從日本東北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996年04月-1997年09月,擔任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研究員。

1997年10月-1998年09月,擔任日本北海道大學客座教授。

1998年10月-2000年03月,擔任日本東北大學助理教授。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回到中國。

1999年0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4年02月-2013年0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2015年03月-2017年06月,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17年05月,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同年6月9日出任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2018年09月,擔任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發展了ECSTM的高分辨穩定成像技術和表面分子組裝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并應用于表面分子組裝、組裝結構轉化和原子分子遷移等基本物理化學問題研究;研究了多種類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機制,為表面手性識别和結構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在電化學和納米科學的交叉領域進行研究,所發展的微納複合結構和碳網絡技術顯著提高了納米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和電荷傳輸速率。

學術論著

根據2019年10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顯示,萬立駿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 PNAS, Angew. Chem., JACS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

期刊論文

Chen T, Yang W H, Wang D, et al. Globally homochiral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networks triggered by co-absorber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389.

Xin S, Guo Y G, Wan L J. Nanocarbon Networks for Advanc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2, 45(10):1759-1769.

Wen R, Pan G B, Wan L J. Oriented Organic Islands and One-Dimensional Chains on a Au(111) Surface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n STM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36):12123-12127.

Guo Y G, Hu J S, Wan L J.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J].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20(15):2878-2887.

Wan L J. Fabricating and ControllingMolecular Self-Organization atSolid Surfaces:  Studies by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06, 39(5):334-342.

人才培養

講座課程

2016年9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以《大學和大學生活的思考》為題,為2016級全體本科新生作“科學與社會”新生研讨課主題報告第一講。

高校建設

2016年5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應邀做了《培養科技領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題演講,着重介紹了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及打造世界科技領袖戰略中的思考,提出“培養科技領袖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使命”。

萬立駿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在“統籌推進兩個一流”中成為先鋒高校,推進全面改革,并跻身世界前列。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01年-2002年

中國化學會-德國BASF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

2002年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優秀入選者

2009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

2009年

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2009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

2010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

“中國僑界傑出人物”榮譽稱号

2014年

首屆華僑華人“京華獎”榮譽稱号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0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僑聯主席

2012年11月-2017年10月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2017年10月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17年10月-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作為學者,萬立駿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擔任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所長9年,他帶領化學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身為中科院僑聯主席和中國僑聯副主席,他盡職盡責,一心為僑;而在學生們的眼中,他是一位體貼、寬容卻又一絲不苟的導師。(中國共産黨新聞網評)

萬立駿同志政治上堅定,有大局意識,熟悉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學術水平高,事業心強,行政領導能力突出,視野開闊,作風民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三局局長喻雲林評)

上一篇:阿拉巴馬

下一篇:藤原佐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