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神宗,漢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1]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内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執政後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崩,廟号神宗,谥号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本名:朱翊鈞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北京裕王府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開創萬曆中興、萬曆援朝戰争、平哱拜之亂 别稱:萬曆帝、明神宗 出生時間:1563年(癸亥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 去世時間:1620年7月21日(萬曆四十八年) 主要事件:萬曆怠政、薩爾浒之戰 配 偶:孝端顯皇後、孝靖皇後 職 業:皇帝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載垕的第三子。朱翊鈞的誕生給裕王府帶來歡樂,王府張燈結彩,來道賀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然而,這種喜慶的氣氛很快就煙消雲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現象。原來朱翊鈞的祖父嘉靖皇帝,對于這個皇孫的出世并不高興,而是産生一種憤恨的心理。因此,關于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直到5歲時,這個皇孫才有了朱翊鈞這個名字。

登基為帝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隆慶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寝宮東偏室,見隆慶帝坐在禦榻上,榻邊簾後坐着皇後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禦榻的右邊。隆慶帝抓住高拱的手,臨危托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诏:“遺诏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并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托之後,掩淚而出。第二天,隆慶帝即崩于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内閣争紛

按照隆慶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朱翊鈞自然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系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後推薦了陳洪、孟沖,就是不願讓馮保做掌印太監。

馮保此人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所以很受隆慶帝的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叠之間的權力真空,輕松地通過一道遺诏,就驅走了孟沖,自己做了掌印太監。但是,就高拱來說,對馮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由此,一場政治鬥争勢必不免,鬥争中,沖突雙方是馮保和高拱,而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但實際上,張居正與馮保關系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馮保就利用高拱曾經說過的“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語把自視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趕離京城。高拱一走,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閣顧命大臣中隻剩下張居正一人。

太嶽輔政

萬曆朝的前10年,朱翊鈞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個人的規範,一個是自己的母親慈聖李太後,一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一個是内閣大學士張居正。

慈聖皇太後與太監馮保都喜歡書法。所以,朱翊鈞很小的時候書法就極為工整。馮保在宮中,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對于馮保非常畏懼。每次小皇帝與小太監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說:“大伴來了”。馮保的職責不但是對皇帝實行一般的教育,有時還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與張居正之間的聯系要緊密一些。實際上,正因為内有馮保,外有張居正,萬曆初年的新政才能順利地推行。

張居正對于朱翊鈞的輔導和關懷無微不至,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

萬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

萬曆三大征

朱翊鈞親政後,曾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别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甯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萬曆怠政

朱翊鈞的老師、萬曆第一任内閣首輔兼萬曆新政的策劃與執行人張居正過世後,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說是染上鴉片煙瘾)。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内閣争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内閣出現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萬曆十年(1582年)的三月,朱翊鈞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

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禦前,或承恩與上同卧起”,号稱“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開騙門”的批評,這與當初荒唐的武宗有一點類似。至于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諸帝中可謂最有名了。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産,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财,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搜括民财。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禦史謝傑批評朱翊鈞荒于政事,親政後政不如初:“陛下孝順父母、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約開支、聽取意見、親人和賢人,都不能夠像當初一樣”。以至于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内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于慎行、趙志臯、張位和沈一貫等四位國家重臣雖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的時間。

萬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禦史上疏:“台省空虛,那些緻力于廢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一個接見大臣,天下将要淪陷的憂慮”。首輔葉向高卻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隻剩下四個人,十三道隻剩下五人”。

執政晚期

酒色的過度,使朱翊鈞的身體極為虛弱,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谕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征結束之後,朱翊鈞對于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複,似乎更不感興趣了。

朱翊鈞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後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複,直接“留中”不發。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于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于停頓。

時朱翊鈞委頓于上,百官黨争于下,這就是萬曆朝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衆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争,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

與世長辭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萬曆皇帝朱翊鈞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朱翊鈞是明代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曆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将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朱翊鈞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駕崩。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紀元未滿48年。

為政舉措

政治

萬曆中興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尚處年幼,由母親李太後代為聽政。太後将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鈞親政後,勵精圖治,每天治理朝政十餘個小時。他廢黜考成法等張居正改革中弊政,安撫流民,減少徭稅,大大減緩社會矛盾。萬曆十三年(1585年)時,北京幹旱,朱翊鈞親自步行至天壇祈雨。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

清算張居正

從萬曆九年(1581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間,張居正一直沒有請假,堅持辦公。次年二月,張居正舊病複發,雖然屢經名醫醫治,但是張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過行屍走肉而已”。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朱翊鈞為之辍朝一天,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500兩。

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鈞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管制言官,蒙蔽我聰明。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謀劃國家不忠。本會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論”。

這時候的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張府人口,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于張府,餓死十餘口,張居正80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張居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後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轉變是他長久處于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洩,同樣也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軍事

平定哱拜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甯夏銀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後做副總兵。他的兒子叫哱承恩,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朱翊鈞果斷決定平叛。派去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都沒有取勝,萬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黃河水灌城,城外積滿了水,城被沖開一個口子;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援朝抗倭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鮮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僅靠近明朝邊境義州一帶尚存。朝鮮危急,請求明朝援助,“請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朱翊鈞鑒于唇亡則齒寒,決定派兵到朝鮮,援朝抗倭。這場戰争時斷時續,前後進行了七年多。最後,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将侵朝日軍撤出朝鮮,明軍戰勝而歸。

勘定播州

萬曆十七年(1589年),播州(播州就是今貴州遵義地區)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朱翊鈞派兵平叛。這場戰争時斷時續,一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最後的結局是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

用兵女真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女真酋長努爾哈赤湊“七大恨”,以掀起叛亂,并僭稱國号為後金。女真兵克撫順,朝野震驚。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後金,在薩爾浒之戰大敗,死四萬餘人,開原和鐵嶺淪陷,首都燕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築城,才稍稍将東北局勢扭轉。

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明朝的經濟處于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其經濟力量強于英國。而當時的英國資産階級已經出現,并且擁有了比較強大的力量,為不久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打下了基礎。當一種社會制度适合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時,就會促進社會發展,相反地,就會阻礙社會發展。英國資産階級革命的爆發就是因為封建制度已經阻礙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

而當時明朝的經濟強于英國,所以對于中國來說,封建制度更加不适合當時的社會發展,之所以中國沒有爆發革命,主要是由于以下兩個原因:第一,資産階級力量過于弱小;第二,國家暴力機器過于強大。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一直是處在被抑制的狀态中。而正是由于萬曆皇帝的罷朝導緻了政府的監管力度減弱,使處于被抑制狀态的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的春天,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征收礦稅銀

自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通過向各地征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内庫的内帑。在此以前,内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内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并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幹預和管理。礦稅銀除補貼内帑用于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于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内帑,朱翊鈞批複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饷告急,請神宗撥内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并且不要因為有内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内府庫銀救急。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饷告急,請撥内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内帑也用于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内帑三萬三千兩用于赈災。

而清人則多不了解詳情,多以明代言官的言論評論該事,并拔高為明代一大惡政,甚至就此寫入《明史》。後人則更多将此附會,并假想更多的财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礦監稅使向皇室内庫共進奉白銀五百六十餘萬兩,黃金一萬二千萬餘兩,平均每年進奉白銀五十餘萬兩,黃金一千多兩。

文化

萬曆年間不單單經濟得到了發展,文化同樣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因為沒有了政府的監管,所以百姓的言論自由也空前高漲,隻要是大衆喜歡的、有市場前景的就可以出版,根本就不需要有關部門的審核,各種文化思想如雨後春筍般拔出地面,可謂是“百家争鳴”。

思想

在思想方面出現了思想家文學家李贽,他對男尊女卑、社會腐敗、假道學等都大加批判,可見當時古人的思想的深度以及對社會現象的審視程度不遜當今。

科技著作

李時珍的著名著作《本草綱目》也是出版于萬曆年間,由于它的科學性,系統性,科學性流傳至今,為現代醫學所認可采用,可見當時中醫藥學原理、實踐之發達程度了。

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編撰的《天工開物》詳細叙述了當時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産地、生産工藝、生産設備等,以及宋應星自己的組織生産經驗和科學見解,此書傳到日本後,被稱為“中國的狄德羅”。

戲曲

明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1550—1616年)創作了著名的《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觀和強烈的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湯顯祖被稱為當“東方的莎士比亞”。

人物評價

總評

萬曆前十年(1573-1583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朱翊鈞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主持“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後期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内,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萌芽,全國和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巅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争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骛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雠,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讦。以緻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欤。

《明史》中記載朱翊鈞在位期間長期不理朝政的事情。萬曆十五年(1588年),為了躲避群臣的騷擾,萬曆宣布實行“靜攝”,從此不上朝。許多人認為朱翊鈞長年“不朝”,是萬曆怠政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國事艱難的原因。事實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萬曆三大征”的勝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時期取得的。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并沒有宦官幹政,也沒有外戚幹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内黨争也有所控制,日本入侵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朱翊鈞都有反應,表示奏章還是有在看,并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明史》對于朱翊鈞的評論是:“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不過有專家學者提出争議。因為明亡的因素是:第一、黨争,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之間的鬥争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才停止。第二、閹人專政,明朝先後出過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著名的專權太監。皇帝對他們的偏聽偏信對朝廷風氣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第三、萬曆十年(1583年)起,中國進入了小冰河時期,極大摧殘了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農業經濟,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受到極大沖擊,必然造成上層建築的變化。第四、内憂外患,明王朝後期滿洲與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對大明王朝的倒塌也起了極大的作用。所以僅僅将其歸結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人是不負責任的。

家族成員

家世

高祖父: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高祖母:(追尊)孝惠皇後邵氏。

曾祖父:(追尊)睿宗獻皇帝朱祐杬。

曾祖母:(追尊)慈孝獻皇後蔣氏。

祖父: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祖母:(追尊)孝恪皇後杜氏。

父親:明穆宗朱載垕。

生母:李貴妃,李彩鳳,隆慶元年三月封貴妃,神宗即位,尊稱慈聖皇太後。死後谥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後”,居慈甯宮。既是(孝定聖皇後)。

後妃

皇後

孝端顯皇後王氏(1564年—1620年):神宗原配,名王喜姐,萬曆六年冊為皇後,以慈孝著稱。四十八年病逝,谥'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後",合葬定陵年,祔廟。

孝靖皇後王氏(1565年-1611年):初為宮女,萬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晉封貴妃、皇貴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谥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明熹宗登極,追谥祖母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後,遷葬定陵。

皇貴妃

鄭皇貴妃(1565~1630年),即鄭貴妃:大興(今北京大興)人。萬曆十年(1582年)冊選的“九嫔”之一,封淑嫔。是神宗最寵愛的妃子,崇祯三年七月薨,谥曰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葬銀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鄭氏曰孝甯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李皇貴妃(1597年),即李敬妃:神宗後宮寵遇僅次于鄭氏的妃子。萬曆二十二年冊封敬妃,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十日生皇七子,同月二十一日因病而薨。明朝滅亡後她的孫子朱由榔登基為南明永曆皇帝,追尊“孝敬恭順榮莊瑞靖敬天光聖太皇太後”。

劉昭妃(1557年-1642年),萬曆六年選美入宮的三人之一,冊為昭妃,無子無寵。天啟、崇祯時封宣懿太妃,居慈甯宮,掌太後玺印,年86歲去世,谥宣懿康昭。

楊宜妃(1581年),萬曆六年選美入宮的三人之一,冊為宜妃,無子女。八年十二月薨。

周端妃,萬曆十年(1582年)選美入宮的“九嫔”之一,封端嫔。萬曆二十二年十一月冊封為端妃,1644年六月,張獻忠攻占四川,殺了瑞王朱常浩全家和所有下屬官吏。明朝滅亡後,周端妃回娘家居住,至順治年間尚存,壽已八十餘歲,卒年不詳。

榮妃王氏(1591年),萬曆十年(1582年)選美入宮的“九嫔”之一,初封安嫔,萬曆十二年六月生皇三女靜樂公主朱軒妫,晉封為榮妃。次年,靜樂公主夭折。萬曆十九年正月,榮妃去世。年約20多歲,谥号端靖。

順妃常氏(1594年),原是宮女,萬曆十一年封順妃,十三年生皇二子邠哀王朱常溆,但朱常溆立即夭折,可能是死胎。萬曆二十二年去世,谥号溫靜。

順妃李氏(1623年),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冊封順妃。生有皇幼子朱常溥和皇幼女天台公主朱軒媺(皆早夭,次序不詳)。天啟三年薨逝,谥号清惠。

德妃許氏(1602年),萬曆十四年冊封為德妃,無出。萬曆三十年八月薨。谥号莊靖。

王僖妃(1589年),本為低級妃嫔,無出。萬曆十七年薨,追封僖妃。

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萬曆皇帝在皇極殿宣布冊選以下九嫔:周氏為端嫔鄭氏為淑嫔王氏為安嫔邵氏為敬嫔李氏為德嫔梁氏為和嫔李氏為榮嫔張氏為順嫔魏氏為慎嫔。九個嫔裡面,周端嫔、鄭淑嫔、王安嫔升格為妃(即周端妃、鄭貴妃、王榮妃),剩下六人一生是嫔。以下七嫔合葬于一墓,即神宗七嫔墓。這七人生平正史無記載,其事迹見于考古發掘出土的墓志。

李德嫔(1567年-1628年)“九嫔”之一。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生有四位公主,但終其一生未得晉封。生于隆慶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子時,萬曆九年選入内庭,十年三月冊封為德嫔,崇祯元年八月十八日寅時薨逝,二年六月二十日葬于金山之原。

魏慎嫔(1567年--1606年)“九嫔”之一。大名府魏縣人,父錦衣衛正千戶魏承志,母喬氏。生于隆慶元年十月初二,萬曆九年遴選入侍,十年三月冊封為慎嫔,萬曆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薨,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邵敬嫔(1606年)“九嫔”之一。直隸揚州府泰州人,父錦衣衛正千戶邵名,母齊氏。萬曆九年秋當選,十年三月冊封為敬嫔,萬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薨逝。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張順嫔(1567年--1588年)“九嫔”之一。河南開封府大康縣人,父張榛授錦衣衛正千戶,母王氏。生于隆慶元年九月二十五日酉時,萬曆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選入内庭,十年三月六日冊封為順嫔,薨于萬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時。皇帝辍朝一日,兩宮太後及皇後以下皆緻祭,萬曆十七年七月四日葬于金山之原。

梁和嫔(1562年--1643年)“九嫔”之一。河南歸德府人,父錦衣衛正千戶梁慎,母潘氏。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十二日亥時,萬曆九年九月選入内庭,十年三月冊封為和嫔,薨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寅時,七月十八日葬于金山之原。

李榮嫔(1568年--1626年)“九嫔”之一。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父李山授錦衣衛衣左所正千戶,母呂氏。生于隆慶二年八月十七日子時,薨于天啟六年四月二十一日辰時,同年閏六月十二日葬于金山之原。

耿悼嫔(1568年-1589年)估計是宮女進封的。直隸保定府安肅縣人,父耿大享,母王氏。生于隆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酉時。萬曆十一年五月十五日選為偉嫔,無出。十七年六月初四日未時薨逝,年二十有一,皇帝憫之,特賜号悼嫔,辍朝一日,兩宮太後及皇後以下皆緻祭,同年八月初九日葬于金山之原。

子女

長子朱常洛,明光宗,母孝靖皇後王氏。

次子朱常溆,邠哀王,母鄭皇貴妃(一說為常順妃),死産。

三子朱常洵,福恭王,母鄭皇貴妃。

四子朱常治,沅懷王,母鄭皇貴妃,早夭。

五子朱常浩,瑞王,母周端妃。

六子朱常潤,惠王,母李皇貴妃。

七子朱常瀛,桂端王,母李皇貴妃。

八子朱常溥,永思王,母李順妃,早夭。

長女榮昌公主朱軒媖,神宗第一女,母孝端皇後王喜姐,萬曆九年十二月生。萬曆二十四年下嫁楊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次女雲和公主朱軒姝,神宗第二女,母鄭皇貴妃,生于萬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七歲病薨。

三女靜樂公主朱軒妫,神宗第三女,母榮妃,兩歲夭折。

四女雲夢公主朱軒嫄,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後王氏,明光宗同母妹,四歲病薨。

五女仙居公主朱軒姞,神宗第五女,母李德嫔,萬曆十二年薨,年不足半歲

六女靈丘公主朱軒姚,神宗第六女,母鄭皇貴妃(一說為李德嫔),生于萬曆十六年八月甲午,萬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

七女壽甯公主朱軒媁,神宗第七女,母鄭皇貴妃,二十七年下嫁冉興讓。主為神宗所愛,命五日一來朝,恩澤異他主。崇祯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祯時,洛陽失守,毅宗命興讓同太監王裕民、給事中葉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興讓死于賊。

八女泰順公主朱軒姬,神宗第八女,母李德嫔。早夭。

九女香山公主朱軒嬁,神宗第九女,母李德嫔,萬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賜名軒,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歲。

十女天台公主朱軒媺,神宗第十女,母李順妃。早夭。

陵寝情況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鈞病逝,十月葬于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區,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曆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隻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

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上一篇:曾家五虎

下一篇:達曼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