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漢

華漢

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
陽翰笙(1902-1993),編劇、戲劇家、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筆名華漢等,四川高縣人。畢業于上海大學社會學系,1927年底參加創造社。1928年初起陸續發表小說,并撰寫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文藝理論的文章。1933年以《鐵闆紅淚錄》開始電影創作,著有《中國海的怒潮》、《逃亡》、《生之哀歌》、《生死同心》、《夜奔》、《草莽英雄》等。抗戰争期間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主任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制片廠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文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
    中文名:華漢 外文名: 别名:歐陽本義(原名)、字繼修、筆名陽翰笙等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高縣 畢業院校:上海大學 職業:革命家、戲劇家、編劇、作家 代表作品:《鐵闆紅淚錄》、《中國海的怒潮》、《逃亡》、《生之哀歌》等 主要成就:1927年年底參加創造社 英文名:huahan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年11月2日 星座:天蠍座 去世年月:1993年6月7日

人物生平

1902年11月2日陽翰笙于出生于四川省高縣羅場的一個絲茶商家庭。

陽翰笙民國4年(1915年)就讀于高縣城關第一高等小學堂,民國7年(1918年)跳級考入叙府聯中(今宜一中),每學期成績均名列前茅。

1920年進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在校期間,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曾與李碩勳等自發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學潮,反對尊孔讀經和軍閥委派的官僚校長。學潮失敗,他被開除學籍,并被政府通緝。

同年,陽翰笙去泸州川南師範學校拜訪了早期共産黨員恽代英。他們暢談了七天七夜。後來他不止一次說:“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盞明燈”。

1923年,到北京求學。期間結識了在中法大學學習的陳毅。

1924年秋,考取了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同年正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被派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總會工作,并代表全國學聯參加上海工商學聯合會總會工作,協助蕭楚女編輯《工商學聯合日報》,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6年初,陽翰笙被派到廣東黃浦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任秘書兼教官,并擔任入伍生部中共支部書記,從此開始在周恩來領導下進行工作。

1927年“四·一二”事變以後,他先後被派到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四軍政治部,協助林伯渠等工作。“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後,他參加起義軍南征,被委任為所屬第二十四師黨代表,參加了兩次會昌戰役。後又調任為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起義失敗後,由海陸豐經香港轉回上海。 1927年底,陽翰笙和李一氓參加創造社,共同編輯《流沙》周刊和《日出》旬刊。

1928年,應郭沫若請求,周恩來批準,陽翰笙到創造社做組織工作,兼辦《流沙》周刊、《日出》旬刊。在此期間,他先後創作《馬林英》、《趸船上的一夜》、《馬桶間》等15篇小說,創作出《女囚》、《兩個女性》、《義勇軍》、《中學生日記》及《地泉》三部曲等8部中篇小說,開始了革命文藝生涯。

1929年冬,上海文藝界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陽翰笙為12人籌備組成員之一。此後,他擔任過“左聯”黨團書記、“左聯文化局同盟(文總)”黨團書記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文委)”書記等職務。在“左聯”和“文總”工作時期,陽翰笙分工領導“左翼劇聯”工作,開始從事戲劇運動的組織工作,并開始寫作。寫了理論著作《唯物史觀研究》、《社會科學概論》。他寫的評論文章《普羅文藝大衆化的問題》等,在左翼文藝運動中産生過較大影響。

1930年3月,他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先後擔任“左聯”黨團書記、文委書記和文總黨團書記,參加了黨對電影戲劇工作的領導。民國22年(1933年)春,寫成電影文學劇本處女作《鐵闆紅淚錄》。此一時期他先後寫過18部電影(其中13部搬上銀幕)、8個話劇。

1935年2月,上海黨組織遭破壞,陽翰笙和田漢等同時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0月,雖由柳亞子、蔡元培等大力營救得以保釋出獄,但行動不得自由。在軟禁期間,他使用純繼、小靜、一德等筆名,先後發表了五六十篇雜文抨擊國民黨當局對日不抵抗政策和投降賣國路線,寫了電影《新娘子軍》、《生死同心》、《夜奔》,話劇《前夜》及一批有關戲劇電影的理論著述。直到1937年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協議,中國共産黨代表團到達南京,始獲得自由

從1928年到1932年,他創作了短篇小說10多篇和中篇小說8部,其中由《深入》、《轉換》、《複興》組成的長篇小說《地泉》,反映了大革命時期農村土地革命、城市職工運動和知識分子的生活鬥争。1932年,“左聯”成立了電影小組,陽翰笙寫了電影劇本《鐵闆紅淚錄》、《中國海怒潮》等,是中國電影最早反映革命鬥争、體現反帝反封建要求的作品。

1936年底,陽翰笙創作了第一個話劇劇本《前夜》,較早以文藝樣式提出了反内戰、反投降的問題。

1937年秋,陽翰笙奉中共長江局之命,在文藝界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他和洪深、田漢等人會同在武漢的話劇、戲曲人士及國民黨的文化人士發起為華北義勇軍籌款的聯合公演,演出了洪深導演,金山、王瑩主演的《最後的勝利》,會後倡議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建立了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接着,他和馮乃超、老舍等人先後發起組織了“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團結文藝界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鬥争。同年,他創作了5幕曆史劇《李秀成之死》,在抗戰初期産生了巨大影響。

1938年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武漢成立,陽翰笙任第三廳主任秘書,協助郭沫若組織工作。1938年陽翰笙又應趙丹、陶金等人要求,将電影劇本《塞上風雲》改編為4幕話劇。演出很廣。

1939年國民黨政府掀起反共高潮,脅迫第三廳人士集體加入國民黨。以郭沫若為首的進步人士集體推出第三廳以示抗議。當局采取羁縻政策,于1940年另設“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為郭沫若,副主任為陽翰笙。1941年春,在陽翰笙的推動和領導下,應雲衛、陳白塵等組建的民間劇團中華劇藝社成立。同年9月,陽翰笙創作了6幕曆史劇《天國春秋》,由中華劇藝社首演,引起強烈反響。這年冬天起,進步的話劇力量連續舉辦了重慶霧季演出。陽翰笙當時兼任中國電影制片廠編導室主任,他團結了許多電影演員參加話劇演出活動。同時,還參加組織了曆史劇創作、民族形式問題和建立現實主義演劇體系等讨論,批評後方戲劇運動中的不良傾向。1942年,他寫作了5幕曆史劇《草莽英雄》,反映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會的鬥争。國民黨審查機關下令“禁止出版,禁止演出,沒收劇本”,直到1945年秋“雙十協定”簽訂以後,劇本才得以上演。

1943年,寫成4幕諷刺喜劇《兩面人》(又名《天地玄黃》),深刻地批判了抗日時期國民黨當局的階級利己主義。1944年寫成5幕話劇《槿花之歌》,劇本以優美的語言,濃郁的詩情,歌頌了朝鮮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抗戰勝利後,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陽翰笙和馮乃超等組織指導了中華劇藝社和各抗敵演劇隊的複員東下工作。随即他回到上海,組建了昆侖影業公司,創作了電影《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與此同時,他受中共組織的委托,和于伶等人組織以上海為中心的國民黨統治區戲劇運動,進行反蔣的民主鬥争。

1949年3月,他經由香港到達北平,參加全國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并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中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建國後,陽翰笙曆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秘書長,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委員,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1960年,他以知識分子參加土地改革為題材寫作了4幕話劇《三人行》,由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獲文化部會演一等獎。

1964年創作的電影《北國江南》,卻受到康生、江青等策劃組織的在全國範圍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無辜監禁折磨9年之久。在“文革”中,他蒙受不白之冤,被囚禁達9年之久。

1979年2月平反後,恢複工作,當選為中國文聯常務副主席。他還先後被選為中共八大列席代表,中國十二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陽翰笙一生著作等身,在近半個世紀的曆程中,創作了兩部社會科學著作,8部中篇小說,10餘部短篇小說,17部電影劇本,8部話劇劇本,近200首新舊體詩歌,兩部日記,數篇文藝論文,數十篇回憶錄。他整理出版了《陽翰笙電影劇本選集》1卷、《陽翰笙劇作集》2卷、《陽翰笙文集》5卷。此外,他還撰寫了一系列回憶錄,統集為《風雨五十年》。陽翰笙一生寫下了700多萬字的文藝作品。

1983年5月,已屆八十高齡的陽翰笙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故鄉,寫下《探望故園》、《重回宜賓》等詩篇。

陽翰笙于1993年6月7日在北京辭世,終年91歲。新華社所發悼詞稱他為:“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忠誠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戰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和文藝界卓越領導人。”

主要作品

北國江南1963—編劇

三毛流浪記1949—編劇

萬家燈火1948—編劇

塞上風雲1942—編劇

夜奔1937—編劇

生死同心1936—編劇

生之哀歌1935—編劇

逃亡1935—編劇

鐵闆紅淚錄1933—編劇

中國海的怒潮1933—編劇

青年中國1940—編劇

日本間諜1943—編劇

草莽英雄1986—原著

八百壯士1938—編劇

人物評價

1930年初,陽翰笙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時,特地請茅盾為其作序。茅盾直言不諱地說:“你的書是用革命公式寫成的,要我作序,我隻有毫不留情地批評它。”陽翰笙坦然地笑了笑說:“批評也是好事。”依然固執地懇求茅盾寫序。茅盾果真在序中不講情面地批評道:“這部小說從總體上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因為它描寫人物運用的是臉譜主義手法,結構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語言上也是用标語口号的言詞來表達感情的……”茅盾覺得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陽翰笙一定不會采用。

時隔不久,《地泉》終于再版了。茅盾發現自己那篇批評文章竟然隻字未動地印在裡面。茅盾捧書良久,不禁歎道:“雅量,真是雅量!”欽佩之情油然而生,這件小事很快傳為佳話。

人物故居

陽翰笙故居,位于高縣羅場鎮南華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餘年了。故居呈三合頭院落形态,坐北朝南,木結構建築,由主體房、院壩、後花園組成。院落總占地面積1163平方米,主體房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

正房為懸山式布瓦穿鬥結構建築,面闊三間12.5米,深兩間7.3米,中間不堂屋,左右次間為四間寝室(有閣樓)。大門為雙開四抹隔扇門,屬典型川南民居。故居内完整地保留了當年陽翰笙同志生前的居室、堂屋、書房等共11間。

上一篇:文梅森

下一篇:高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