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灣

荔枝灣

廣州市荔灣區知名景區
荔枝灣,荔枝湧,全名荔枝灣湧,位于廣州市荔灣區。荔枝灣有新舊之分。舊者位于荔灣路驷馬湧彩虹橋附近,為荔枝灣故址。新荔枝灣指位于龍津路到多寶路一帶,即泮塘周圍的(上、下)西關湧,從清末起被稱為新荔枝灣。如今的“荔枝灣”,多指後者。地處西關腹地,毗鄰珠江,彙集衆多名人、名園故址,是西關大屋、西關小姐、西關五寶、西關美食及粵劇曲藝等嶺南廣府文化風情荟萃之地,有“小秦淮”、“嶺南第一勝景”之美稱。
  • 中文名:荔枝灣
  • 外文名:Litchi Wan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荔枝灣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别稱:荔枝灣湧、荔枝湧、泮塘湧
  • 所在地區:廣州市
  • 特色景觀:梁家祠、仁威廟、文塔、西關大屋、荔灣區博物館、小畫舫齋
  • 所在地: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
  • 票價:免費、遊船費用50.00元

曆史

起源

曆史上的荔枝灣,在驷馬湧南之周門村,和象崗西面的芝蘭湖(現廣州市流花湖一帶)相通,西至西場後注入珠江,“廣袤三十餘裡”。是廣州市曆史悠久的風景名勝。今周門仍有荔溪(30年代稱荔灣)東、西、南三約這三處地名,包繞成灣狀,與《嶺海名勝記》“城西七裡"的記載相符。洗馬湧這段荔枝湧故道,實有長久曆史,荔灣區、荔灣路因之得名。

興起與繁盛

荔枝灣的曆史可追溯到廣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陸賈初至南越(粵)築城于番禺西浒以待(趙)佗,名日陸賈城,其遺址在西郊十裡,地名西場(今仍保留原名)。”“予之生,實在其地。所居前對龜峰,後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西,白雲山盤旋其東,園曰茂林,有荔枝灣、花塢、藕塘之饒,蓋陸賈之所經營也。”據屈大均上述,可知早在漢初,就有荔枝灣,同時又知道,荔枝灣是由陸賈所經營的。

南越國時,趙佗在今西華路彩虹橋附近建越華館(又稱江浒樓)款待和迎送陸賈。張九齡詩《與王六履廣州津亭曉望》,其《送廣州周判官》詩有“海郡雄蠻落,津亭壯越台”句,津亭即指越華館。

在唐代,建有著名的園林名勝“荔園”。南漢時,在泮塘建有華林園;又在今中山八路周門一帶建有皇家園林昌華苑、顯德園;在城北芝蘭湖畔建有芳華苑、芳春園,“飛橋跨沼,桃花夾水一二裡,林木夾雜如畫” 。每當荔熟之時,皇帝劉鋹與寵妃臣子在禦苑中賞荔遊樂,窮奢極欲,稱“紅雲宴”。元時,荔枝灣西苑有檸檬禦園,所産檸檬用來制作元朝的貢品,渴水“攝裡白”。位于洗馬湧和上西關湧間的周門,至今仍有“西園地”及荔枝灣地名,表示唐、宋以來園林區所在。而芝蘭湖舊址至今猶有“蘭湖裡”、流花橋等遺迹留存。  

到明代,荔枝灣紅荔千樹,荷塘百畝,“五秀”飄香,一派水鄉澤園的景緻,“荔灣漁唱”是當時的羊城八景之一。有詩雲:昌華苑接荔枝洲,影入珠江不肯流。試上五層樓上望,珊瑚千樹水西頭。描寫的便是荔枝灣的景況。

清末,驷馬湧畔的南岸村曾有蔡氏私人花園環翠園,占地約23000平方米,以今環翠園街為主軸,鋪砌有3米寬的白石路,兩旁分建有船廳、意大利風格的玻璃廳和望雲草堂等。園内一進三間的元善蔡公祠,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築用料精細,可媲美陳家祠,堪稱廣州生祠之最。

變與遷

清代,由于西關行商富賈多聚居西關湧的泮塘湧一段附近,并陸續在此修築園林宅邸,遊人也因此而至。因為泮塘一帶的田野也廣植荔枝,于是泮塘附近的西關湧也開始被稱為“荔枝灣”,也就是現今所見的新荔枝灣。(而舊荔枝灣開始被取代,逐漸不為人所知。)嘉慶道光年間,泮塘曾有富商潘仕成所修建的嶺南一代名園“海山仙館”,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每當“荔枝紅熟,綠樹叢中,如綴如缯,遊人乘畫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鑒。”這一情景一直延續到解放初。

衰敗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随着廣州城區的擴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加,荔枝灣兩岸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樹。與此同時,舊荔枝灣附近的西村成為了廣州市近代工業的基地,造成了河湧污染,水質持續惡化,再也難以适應荔枝樹的生長。

荔枝灣的消亡:1958年。開辟了荔灣湖公園,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橋,南至多寶橋,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随着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臭水溝,1985年前後,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橋的最後一段水道也被覆蓋,荔灣湧的名稱一度成為曆史。

重現

1999年,荔灣區政協提出了關于“複建荔枝灣故道”的提案。為了迎接廣州亞運,打造亞運景觀,工程在2009年實施,2010年4月開始動工。2010年10月16日淩晨,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1992年填埋的最後一段河道重見天日。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從曆史變成現實。荔枝灣工程已成為廣州亞運的“代表作”和珍貴遺産。

蛻變與新生

荔枝灣一期工程(逢源路到食養坊段,743米,已竣工)

新荔枝灣是怎樣再獲新生,再現美景的?

2010年廣州亞運前夕,為了向中外遊客展現傳說中的西關風情,荔灣區果斷決定,實施荔枝灣第一期工程。這一階段斥資約1億元,将藏在泮塘馬路下743米長的一部分荔枝灣湧進行開挖複湧。河湧引進荔灣湖水,并在沿岸增建仿古建築,翻新和粉飾景區周圍的民居,來重塑荔枝灣風光。 

荔枝灣二期工程(分三段)

為進一步還原當年西關風貌,再現威尼斯水城般的荔灣水鄉,耗資43.6億、全長4.2公裡的荔枝灣二期工程于2011年啟動,百年以前的西關河道将會重新開挖,得以重見天日。

由于工程在西關地區需要 拆遷21萬平方米,所以其中的資金大部分用于片區内居民的拆遷安置。 

荔枝灣二期複湧工程分三段,總長4235米:

珠江至食養坊為一段 ,長860米,已于2012年12月22日竣工;

食養坊至沙基湧一段,複原下西關湧,施工長度2381米,備受關注的恩甯路片區即在改造範圍内。

這段河湧的開挖将會把恩甯路片區内的寶慶大押、李小龍祖居(廣州)、粵劇八和會館、詹天佑故居、李文田的探花第泰華樓和騎樓等文化古迹串聯在一起。[15] 另外還斥資4.34億元,增建面積2.2萬平方米、結合江南園林風格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傳播嶺南粵劇文化。  

荔枝灣一期廣場到華林國際玉器城一段,複原上西關湧,穿過主幹道康王路,長994米。

遠期規劃

古護城河西濠湧亦将揭蓋複湧

在規劃圖當中,還提到荔枝灣的遠期規劃,在三期改造完畢後,有專家建議恢複古時的護城河西濠湧。西濠湧所在的位置與今人民路平行,專家建議将西濠湧揭蓋複湧,再将上西關湧段延長與西濠湧北段連接,大地湧延長與西濠湧中段對接,而西濠湧最北接上驷馬湧,最南則直出珠江口,全長2.6公裡。屆時,人民路的騎樓街以及包括廣州日報社在内的沿線企事業單位都将與湧相依,珠江水可以從荔枝灣西邊流入,從沙面島流出,或者流至西濠湧再南出珠江口,在潮汐的作用下,珠江水在西關地區完成循環。一幅瑰麗無比的古西關水系上河圖景将重現荔灣。

領導寄語

2011年12月23日,時任市委書記張廣甯等領導在荔枝灣二期工程竣工儀式上,對荔枝灣工程作出高度評價。

“萬事開頭難。今天二期竣工,三期同時開工,很有意義。我之所以專門過來看,不光是要見證曆史,也希望荔灣區在後亞運時代繼續努力。”在參觀過程中,張廣甯反複強調:廣州治水,不但是民生工程,可以大大改善人居環境,也是文化工程,可以把廣州的曆史文化給複原、提煉出來。

萬慶良:二期三期要增加文化内涵

走在荔枝灣畔,沿着曲曲折折的廊橋,乘坐西關小艇遊荔枝灣的街坊頻頻向萬慶良問好,萬慶良也向市民揮手,并贊歎“水質好了”。

“變化很大,現在整個都變了,更美更漂亮,這個問問老百姓就知道了,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萬慶良說,荔枝灣工程是我們惠民工程的一個象征和縮影,二期、三期要增加文化内涵,使其更加便民利民,讓老百姓能夠更加感受到荔枝灣帶來的好處。

陳建華:要把荔枝灣建成舊城改造典範

“我們要把荔枝灣湧打造成為珠江夜遊、廣州深度遊的新亮點。”陳建華指出,要将城市建設與生态修複、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相結合,把荔枝灣建設成為改善民生的标本、文化傳承的品牌、舊城改造的典範。

曲折的治理之路

荔枝灣的美麗重生之路漫長而曲折。這離不開廣大市民的強烈支持與積極配合。在亞運前的荔枝灣一期工程開展之初,工程并不為附近居民所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反對。附近的古玩商戶擔心馬路被開挖成河湧會影響生計,街坊居民則擔心河湧開挖時的臭味會影響生活。

但在有關部門的果斷推進下,荔枝灣一期工程還是勝利完工了。根據當局的設想,荔枝灣複湧不僅是能防洪排澇的民生工程,也是打造西關風情的人文工程。美麗的新荔枝灣吸引了無數遊客,沿岸商戶與居民都感到驚喜與激動,萬萬沒想到曾經的臭水溝會變得如此美麗。過去的古玩商戶大多都已經改行在門前向遊人售賣馬蹄糕等西關小食,生意火爆,賺得盆滿缽滿;當地街坊們常在湧邊載歌載舞,歡聲笑語。

2010年11月初,當地街坊群衆聯名緻感謝信給廣州市和荔灣區的領導,表示“荔枝灣工程改善了群衆居住環境,再現了‘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景象,不愧為偉大的民心工程”,并“懇請市委、市政府繼續把荔枝灣湧全部揭開,還我們兒時美好的夢境。”

不過,由于荔枝灣複湧是一項技術複雜的系統性水利工程,所以自一期工程在廣州亞運前夕倉促完工之後,還有一點技術問題需要解決——荔枝灣在亞運複湧以後,每逢遇到大雨就會導緻周邊居民區受到水浸;大雨過後,荔枝灣湧的水面還會夾雜着不少垃圾與穢物,烏黑的河水被網民揶揄為“黑龍江”、“芝麻糊”,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出行和市容景觀。河湧黑臭的現象越來越頻密,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附近的老街坊更指出,他們住在當地這麼多年都沒水浸。到亞運複湧之後就逢雨必浸了。  

其實這隻是一場誤會,源于有關部門與市民的溝通不足。荔枝灣上遊瀑布下藏着一扇截污閘,由于下遊揭蓋複湧,成為景觀河,水閘把上遊污水同碧綠的湧水隔開,原有污水管道容積也就減少了一半。加上沒有實現當初所說的雨污分流,每逢下雨,上遊的雨水污水無法從污水管道排出去,周邊居民區受到水浸,隻能開閘放水。于是上遊積蓄已久的污泥進入了已經揭蓋的荔枝灣湧,并沉積下來。碰上雨季,河水便把越來越多的淤泥攪動起來,污物浮出水面,變得像“芝麻糊”一樣,臭氣也越來越濃。

由于荔枝灣複湧是一項技術複雜、艱巨的系統性水利工程,上面提到的現象隻是廣州河湧治理過程中無法避免的陣痛而已。廣州河道治理,每天花1億,就體現了當局治水的決心。有關部門隻要向市民做足溝通工作,就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5月22日,被網友譏為"芝麻糊"的荔枝灣。

工程有關人員指出,隻有等到荔枝灣二期工程完工,整個荔枝灣湧水系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才能徹底避免黑臭情況,希望市民理解。

2011年12月,荔灣區區長表示,投入40億元建設的荔枝灣三期工程會在2015年之前完工,屆時将有望基本解決老西關地區水浸街問題。

2013年12月,媒體報道,荔枝灣三期從食養坊至大地湧1.6公裡河段綜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荔枝灣整治過後,周邊城區排澇效率比之前提升近2/3,次年汛期街坊們可以告别大面積“水浸街”。

2013年5月,廣州市水務局表示,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為解決城區内澇和河湧污染問題,原先提出的雨污分流方法已不适用,廣州将計劃投資250億元,修建“一主七副”8條深層排水隧道,共約90公裡。1.9公裡的荔枝灣深隧就在計劃之中,荔枝灣沿岸的水浸問題将終于有望得到根治。此事引起了社會熱議 。

2013年起,随着荔枝灣湧整治範圍擴大,多寶路、恩甯路、蓬萊路等地的街道也出現水浸。

2014年10月29日,廣東南方電視台《今日最新聞》報道,雨後荔枝灣湧腥臭難聞,出現大量死魚,吸引市民前來打撈。

可見,荔枝灣湧的治理之路艱難複雜而又曲折,有關部門一次次地投下巨大的人力與财力去整治荔枝灣,一方面正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工作原則,另一方面證明治理的難度之大,更體現了政府對治理荔枝灣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廣州河湧治理之路仍然有很遠的路要走,開弓沒有回頭箭了,荔枝灣湧的治理,隻能前進沒有退路。 

景點攻略

“荔枝灣”大石

廣場的大石上有當代著名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題寫的“荔枝灣”墨寶真迹,是荔枝灣地标。石大,字也大。石上字體筆力千鈞,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得鐘王墨法;直筆勁書,汪洋恣肆,随意揮灑,線條奔放呈左傾之勢,動感強烈,頗有毛主席書法之氣勢。所以,有藝術修養和品味的遊客來到新荔枝灣,都要争相與大石合影留念。

梁家祠

梁家祠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為三進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記載始建于明代,2002年經市政府批準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翻新維護後的梁家祠,橫梁和柱子被分别塗上朱紅色和金色油漆,金碧輝煌。已用作荔枝灣文化休閑區旅遊咨詢服務中心,内有荔枝灣曆史變遷展覽。

廣州文津古玩城

廣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廣州市供銷社日雜倉改建而成,容納400多戶古玩及工藝品商鋪。

文塔

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大青磚所砌,屬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築,其整體風格與廣州琶洲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樓相似,可保佑人們文運亨通。文塔旁邊有一棵參天細葉榕古樹,樹齡157年。

文塔向遊客開放,内置文曲星石碑一方,文房四寶一套,功能齊全。遊客入内參拜,定能才高八鬥,學業進步,文運亨通。

票價:5元。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是國家特級酒家,它坐落于廣州市西郊荔灣湖畔,與北園、南園被合稱為廣州三大園林酒家。酒家由中國著名園林建築師莫伯治設計。它荟萃了嶺南庭園特色及其裝飾藝術的精華:外圍粉牆黛瓦、綠榕掩映;内部迂回曲折、層次豐富。整個酒家由假山魚池、曲廊、湖心半島餐廳、海鮮舫等組成,其布局錯落有緻,加上荔灣湖景色襯托,更顯得四處景色如畫。

泮溪酒家曾擁有一支以全國最佳點心師羅坤、優秀點心師劉惠端,特級廚師範漢鴻、楊海,青年廚師馮秋,林壤明,宴會設計師伍帶金等為代表的技術隊伍。1960年代,以羅坤為主的師傅運用食品拼盤的方法,給點心伴以象形的圖案和花邊,使點心突破了一貫隻作為茶點的傳統而登上筵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點心筵席”。

龍津橋

荔枝灣湧上的車行橋為龍津橋。荔枝灣湧共有5座橋:龍津橋、德興橋、大觀橋、至善橋、永甯橋,均為亞運前2個月新建的仿古橋,橋名借用了西關古代名橋的名字。其中龍津橋為三拱橋,中間過水,兩邊行人,長57米。龍津橋與文塔相呼應,“一橋一塔”符合中國傳統習慣,為荔枝灣重要景觀。

西關民居

新荔枝灣周圍保留有很多具有西關特色的民居,其中龍津橋橋頭有一座具有嶺南風格的西關民居,占地面積150多平方米,經過裝修已用作展覽館。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華銀行現任董事長。

陳廉伯公館

陳廉伯公館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主人陳廉伯(1884~1945)是中國缫絲工業第一人陳啟沅的後人。陳廉伯公館曾是“荔灣俱樂部”,為結交粵系、桂系軍閥高官的場所,1946年曾作兩廣監務公署辦公。1993年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蔣光鼐故居

曾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的蔣光鼐将軍,其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766平方米,建築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于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後人将其捐贈給荔灣區。

仁威廟

廣州市荔灣區仁威廟

建築簡介

修建時間: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清代乾隆年間(1736-1759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

清代乾隆年間重修前,仁威廟隻有中路和西序的前3進房舍,重修時增建了後2進建築和東序。

最大規模的一次修葺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開始動工,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竣工,曆時5年4個月;

清代同治年間的一次修建,曆時4年5個月。1963年左右,安排昌華塑料組在此生産。

“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把廟内神像砸爛運走。以後頭門和正殿成為昌華塑料廠車間,東西配殿成為某校辦工廠的工場。

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仁威廟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中共荔灣區委、區政府的努力,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有識人士的多次呼籲,昌華塑料廠已經于1993年底遷出。

仁威廟的頭門、正殿經過維修、粉飾,已經恢複當年的雄姿。據負責管理該廟的工作人員說,仁威廟的梁架、木柱已油漆一新,木雕、磚雕、陶塑、灰塑正在翻新。相信在保護文物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仁威廟将煥發青春,作為荔灣商貿旅遊區一個景點,讓人們參觀遊覽,欣賞中華民族優秀的古建築藝術。

遊船搖橹

電動船遊船河,可欣賞沿岸風光

票價:兒童票 50.0元/人 ;成人票 100.0元/人;長者票 75.0元/人

(含荔枝灣遊船、全程導遊講解、品味荔枝灣及西關風情,時長50分鐘)

大撸船 1200.0元/人

(茶水、點心、水果,高級導遊講解服務,遊覽時間為一個小時,遊完可到荔園免費品茶。)

豪華大畫舫

豪華畫舫-荔枝灣号:2880.0元/人 ;豪華畫舫--海山仙館号:2880.0元/人

特色:頗具嶺南韻味,暢遊荔枝灣,适合聚會及商務。含茶水、點心、水果、空調,高級導遊講解服務,遊覽時間為一個小時,遊完可到荔園免費品茶。

皇家畫舫-十三行:5000.0元/人;皇家畫舫-泮溪号:4500.0元/人

頗具嶺南韻味,遊荔枝灣,适合聚會及商務,尊貴享受(每節為4小時,包含投影儀,紙,筆,茶水、空調,高級導遊講解服務)

特色活動

每逢節假日,荔枝灣景區都會費盡心思地開展許多特色活動和節目,如水上花市、七夕燈會等等,以吸引人氣。

水上花市

過年前去花市賞花買花,是廣州人的傳統年俗。自2013年起,荔枝灣景區别開生面地舉辦了水上花市,開創了與傳統花市有别的新形式,吸引不少遊客。

荔枝灣水上花市舉辦于春節前後,遊客可搭乘古色古香的電動仿古小舟,聽鹹水歌、欣賞沿岸春色;岸上路人可向岸邊花船采購年花、年貨,又可以欣賞沿途景觀,體驗本土新年活動。

元宵節燈會

中國情人節元宵怎麼過?元宵節期間,荔枝灣景區布置精美花燈燈飾供人欣賞,還開展猜燈謎、放河燈、賣湯圓、西關婚俗表演等精彩節目,打造浪漫元宵。

三月三民俗節

農曆三月初三是民俗節日北帝誕,荔枝灣景區開展民俗主題活動,包括醒獅巡遊、到仁威廟參拜北帝、文塔祈福、水上集體婚禮等民俗表演,還能品嘗竹升面等本土傳統食品,欣賞糖畫兒、捏面人兒等外地民間工藝絕活兒。遊客在趁墟的同時,可以體驗豐富的本土民俗風情。

特色美食

牛雜:老湯牛雜,牛肝、牛肺、牛肚等制作,加入特色辣椒醬,鮮、香、辣,食欲大開。

酸蘿蔔:大玻璃壇中腌制,脆爽酸甜爽口,蘿蔔切成長條,長條再一邊切成細條,特别開胃。

馬蹄露:液态馬蹄糕,用馬蹄熬制,滋潤味甜,内有蛋花,小心燙口。

素鵝:豆制品。

上一篇:樓盤

下一篇:貸款買車流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