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荀彧

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中平六年(189)舉孝廉,遷亢父令。董卓之亂,棄官歸鄉裡。旋至冀州,依袁紹。初平二年(191)歸附曹操,為操重要謀士。先後任奮武司馬、鎮東司馬。建議操迎獻帝都許,為侍中、守尚書令。操每征伐在外,軍國諸事,皆與之籌劃,使曹操得以順利擒呂布、定徐州,并于官渡一戰擊敗袁紹。封萬歲亭侯,邑一千戶。後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因反對曹操進爵國公,為操所忌,被迫飲藥自殺。[1]建安十七年(212年),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鹹熙二年(265年),魏帝曹奂追贈荀彧為太尉。著作有《迎駕都許議》、《報曹公書》。
    本名:荀彧 别名:荀令君 字:文若 号:敬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颍川颍陰 主要作品:《迎駕都許議》、《報曹公書》 主要成就:為曹操規劃軍事戰略方針

人物生平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後。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号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绲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憚宦官,于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年少時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譏議。後來南陽名士何颙見到荀彧,大為驚異,說道:“這是王佐之才啊!”

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荀彧棄官歸鄉。對父老說:“颍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略,應該早離去,不能久留。”但鄉人們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時冀州牧同郡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随。荀彧隻得獨自将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為别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當時董卓威陵天下,曹操問計于荀彧,荀彧說:“董卓殘暴已經超出常理,一定會因禍亂暴弊,不會有什麼作為的。”後董卓派李傕等出關東,虜略各地,至颍川、陳留而歸。荀彧鄉人多數死于戰亂。

謀能應機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兖州牧,後為鎮東将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随其征戰。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時荀彧和壽張令程昱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兖州治所),呂布到後,張邈派劉翊告訴荀彧:“呂将軍來幫助曹使君進攻陶謙,應該馬上供給他們軍備糧食。”衆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計,立即命令軍隊加強防,并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諸城皆響應張邈,投靠呂布陣營。當時曹操率大軍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與張邈、陳宮勾結。夏侯惇到後,乘夜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衆數萬來攻,軍中甚懼。郭貢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說:“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會有危險的,不可以去。”荀彧說:“郭貢與張邈他們,平素并沒有什麼往來,現在來得急,計劃肯定還沒有定下;現在趁他計策未定來遊說,就算不能幫助我們,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懷疑,那他就會惱怒而定計了。”于是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引兵而去。荀彧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範、東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師濮陽擊敗了呂布。

興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軍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的呂布部将薛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撤退而走。曹操殲滅巨野守軍,斬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

世之論者

此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獲悉後,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荀彧勸阻說:“當年漢高祖保守關東,光武帝占據河内,都是先鞏固基地以控制天下,這樣進可以制勝,退可以固守,所以雖有困難曲折卻最終能完成大業。将軍本來是憑兖州起事,平定山東禍亂,百姓無不心悅誠服。況且兖州跨黃河、濟水,是天下要沖,現雖殘破,但還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軍您的關中、河内,不得不先穩定它。

如今我們已擊潰了李封、薛蘭,如果分兵東擊陳宮,陳宮必定不敢西顧,我們趁機組織隊伍收割麥子,節約糧食,儲備谷物,就可以一舉打垮呂布。然後向南聯合揚州的劉繇,共讨袁術,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帶。如果舍棄呂布不打而東攻徐州,多留守兵則攻城不夠,少留守兵就會征百姓也來守城,不能打柴拾草。

呂布乘機侵擾殺掠,民心将更恐懼,隻有鄄城、範、衛三處可以保全,其餘的地方都不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軍将安身于何處?何況陶謙雖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鑒于往年的失敗,将會因畏懼而緊密聯合,内外相應。現東方都已收麥,必會堅壁清野以防将軍;将軍久攻不下,搶掠又無收獲,不出十天,十萬人馬尚未開戰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實行了以暴力相懲罰,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會誓死奮戰,沒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還是不能占有它。

天下确實有舍這取那的事,以大換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換危險,也是可以的;權衡一時的形勢,不顧忌根基不穩固,一樣是可以的。現今三者無一有利,希望将軍對這種情況細細權衡。”曹操采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

不久,曹操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隊收複兖州各縣,兖州遂平。此戰的獲勝,對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荀彧功不可沒。

勸奉天子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内部發生了争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韓暹、楊奉剛剛将天子迎到洛陽,往北連結張楊,暫時還不能控制他們。

荀彧則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将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隻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将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于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系于王室,這是将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緻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遂應安集将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将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并為其此後統一戰争(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争)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明以舉賢

荀彧很少随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荀彧侄)、鐘繇”。荀彧善于舉薦人才,起初舉薦了戲志才,戲志才死後又舉薦了郭嘉。此外,還舉薦了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都是當時名士,隻有嚴象和韋康後來因為失敗喪命。

機鑒先識

自曹操迎奉漢獻帝後,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時袁紹雄居北方。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閱後大怒,諸将都說是作戰不利的原故。鐘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說:“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還有什麼好憂慮的。”見到曹操後,曹操将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現在準備讨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以來較量于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将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争天下的人,隻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内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

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随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确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于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借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荀彧還說:“如果不先取呂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圖謀。”曹操說:“誠如您所說。但我所憂慮的,是又怕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胡叛亂,向南引誘劉璋,那樣的話我就要用兖州、豫州來對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該怎麼辦呢?”荀彧說:“關中将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隻有韓遂、馬超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地區正在争戰,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恩德招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通好,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關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給鐘繇,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敗張繡;十二月,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平定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兖、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此時,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瓒,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六月,河北割據勢力袁紹統帶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圍繞着是否抗袁的問題,在曹操集團内部又展開了一場辯論。名士孔融反對與袁紹抗争,他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忠臣為他做事,顔良、文醜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

荀彧說:“袁紹兵雖衆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于顔良、文醜,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一席話,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九月,曹軍軍糧将盡,士卒疲憊,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昌。荀彧回信說:“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荥陽、成臯之間那樣艱難。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于被動。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

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将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曹操采納其建議,繼續堅守待機。不久,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曹操遂以奇兵襲烏巢(參見烏巢之戰),斬淳于瓊等人,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而“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顔良、文醜臨陣授首;田豐以谏見誅”等,和荀彧所預見的完全一樣。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袁紹敗退北走,遣軍屯于倉亭(今山東陽谷境)。

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擊曾與袁紹結盟的荊州劉表。荀彧認為:“現在袁紹失敗,部衆離析,應趁此機會,一舉平定河北;我們背靠兖州、豫州,如遠征江、漢,這時袁紹要是收其殘部,乘虛攻擊我們的後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納其計,遂于四月揮軍北進,揚兵于黃河之上;對駐守倉亭的袁紹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倉亭袁軍。至此,袁紹主力喪失殆盡。九月,曹操班師返許(今河南許昌東)。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因兵敗慚憤,嘔血而亡,其子袁譚、袁尚為争奪繼承權相互攻伐。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謙虛,認為自己沒有戰功,把表壓了下來。因此,曹操又寫信給他說:“同你共事以來,你幫着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荀彧這才接受萬歲亭(在今河南新鄭縣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領冀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宜複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從之,荀彧卻反對,曹操從之。

居中持重

當時荀攸為曹操謀主,荀彧與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顯貴。荀彧将所賜之物皆散給族人和朋友,家無餘财。曹操還将安陽公主許荀彧長子荀恽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東叛亂,曹操讓荀彧舉薦賢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曹操遂讓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定叛亂,廣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戶,前後共計二千戶。還要授以三公(當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之職,荀彧使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準備讨伐劉表,問計于荀彧,荀彧說:“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八月,劉表病死,曹操遂得荊州。

未能其志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谯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死(關于荀彧的死,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後官至虎贲中郎将。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鹹熙二年(265年),追贈荀彧為太尉。

謀能應機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兖州牧,後為鎮東将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随其征戰。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時荀彧和壽張令程昱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兖州治所),呂布到後,張邈派劉翊告訴荀彧:“呂将軍來幫助曹使君進攻陶謙,應該馬上供給他們軍備糧食。”衆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計,立即命令軍隊加強防,并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諸城皆響應張邈,投靠呂布陣營。當時曹操率大軍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與張邈、陳宮勾結。夏侯惇到後,乘夜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衆數萬來攻,軍中甚懼。郭貢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說:“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會有危險的,不可以去。”荀彧說:“郭貢與張邈他們,平素并沒有什麼往來,現在來得急,計劃肯定還沒有定下;現在趁他計策未定來遊說,就算不能幫助我們,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懷疑,那他就會惱怒而定計了。”于是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引兵而去。荀彧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範、東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師濮陽擊敗了呂布。

興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軍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的呂布部将薛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撤退而走。曹操殲滅巨野守軍,斬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載有《迎駕都許議》、《散齋得宴樂議》、《田疇讓官議》、《報趙俨書》、《報曹公書》等言論。

主要影響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轶事典故

荀令留香,史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稱。《舊唐書》載“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獻詩“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維《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谒建章。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句。李颀詩作《寄綦毋三》中有“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之語。李百藥《安德山池宴集》詩則有“雲飛鳳台管,風動令君香”語。之後“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藝術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荀彧初登場于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一回中。其時曹操在兖州招賢納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為曹操旗下的重要謀士。曹操初與荀彧交談,便已驚歎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舉薦程昱,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謀士。

第十一回曹操興兵讨陶謙于徐州,荀彧與程昱留守根據地兖州,遇上呂布偷襲,二人設計死守鄄城、東阿等三城,力保不失。徐州之役後,荀彧獻策吸納汝南一帶的黃巾勢力,建立青州兵集團,令曹操得以滋養勢力。後來又勸曹操乘獻帝出走的時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讓曹操得以挾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漢室得以保存。

第十四回,荀彧晉升侍中尚書令。後獻“二虎競食之計”挑撥劉備與呂布,令二人心懷詭谲,不能通力合作。

曹操征張繡時,荀彧留守許都。此後參與讨伐呂布、袁紹等戰事。

第二十三回曹操于祢衡前贊揚“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但祢衡卻反諷荀彧共能“吊喪問疾”。

荀彧深謀有智,擅長評價人物,曾與孔融争辯,一席話将袁紹手下謀士将領的缺點一一道出。荀彧亦善占蔔術數,第二十四回曹操征劉備于小沛時,大風吹折軍旗,荀彧便算出劉備軍必定派人劫寨。官渡之戰時,荀彧再次為曹操留守許都,提供糧草支援。後來曹操南征荊州、江東,亦留荀彧守許都。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漸露,與手下董昭等互謀自尊為魏公,加九錫。荀彧不以為然,以大義阻谏曹操,不被接納,更觸動曹操的加害之心。後來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圖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壽春。誰知曹操送來飲食一盒,内無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斷。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數難逃,決定服毒自殺,終年五十歲。

人際關系

祖父

荀淑,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漢順、桓帝時十分有名。他有八子,人稱“八龍”。

父輩

荀绲,荀彧之父親,任濟南相。

同輩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以監軍校尉守邺,督河北事。

荀谌,字友若,荀彧四兄。袁紹部下,與高幹一起勸說冀州刺史韓馥投降。官渡之戰敗後,不知去向。

荀悅,字仲豫,荀儉之子。漢末政論家,史學家。獻帝時官至秘書監、侍中。曾撰《漢紀》30篇,時人稱其“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荀棐,荀爽之子。官至射聲校尉。

荀采,字女荀,荀爽之女。聰慧敏捷而有才藝。

妻子

唐氏,東漢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轉嫁荀彧。

子侄

荀恽,荀彧長子,字長倩,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因與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妻子為曹操之女安陽公主。

荀俣,荀彧次子,字叔倩,任禦史中丞。

荀诜,荀彧之子,字曼倩,任大将軍從事中郎,早卒。

荀顗,荀彧六子,字景倩,博學而心思缜密,任散騎常侍,再任尚書。後仕于晉,位至太尉,封臨淮公,卒谥康。為西晉開國元勳之一,也是當時著名的孝子。無子。

荀粲,荀彧幼子,字奉倩,魏晉玄學代表人物,與王弼齊名。

荀氏,荀彧之女,魏司空陳群之妻。

荀闳,荀谌之子,字仲茂,官終黃門侍郎。

荀紹,荀衍之子,位至太仆。

荀攸,荀彧侄子,長荀彧六歲,字公達,曹操重要謀士之一。

孫輩

荀甝,荀恽長子,本為散騎常侍,後進爵廣陽鄉侯,死時三十歲。

荀霬,荀恽次子,官至中領軍,死時谥貞侯,追賜骠騎将軍。其妻為司馬懿之女,與司馬昭、司馬師有交情。鹹熙中,開建五等,後以著勳前朝,改封其子荀恺為南頓子。

荀寓,荀俣之子,字景伯,少與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後來仕晉,位至尚書。

曾孫

荀頵,荀甝之子,為羽林右監,早卒。

荀憺,荀霬長子,任少府。

荀恺,荀霬次子,字茂伯,晉武帝時為侍中,位至征西将軍

荀悝,荀霬三子,字茂中,任護軍将軍,追贈車騎将軍。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書。

後世

荀崧,荀頵之子,字景猷。官至光祿大夫。

荀馗,荀崧從弟,早逝。

荀蕤,荀崧之子,字令遠。有儀操風望,雅為簡文帝所重。官至散騎常侍、大長秋。

荀灌,荀崧之女,曆史上有名的少年女英雄。

荀羨,荀崧之子,字令則。二十八歲時官東晉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節。

荀序,荀馗之子,東晉初襲爵臨淮公。

荀伯子,荀羨之孫。劉宋時代的禦史中丞,也是《荀氏家傳》的作者。

荀赤松,荀伯子之子。官至尚書左丞。

曆史評價

漢末三國

何颙:①王佐才也。②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

①吾之子房也。

②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③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荀公達之退惡,不退不休。

④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

⑤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潘勖

夫其為德也,則主忠履信,孝友溫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踐行則無轍迹,出言則無辭費,納規無敬辱之心,機情有密靜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禮貴德,動咨事間,匪雲予克,然後教以黃中之叡,守以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華嶽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綱用亂,廢禮複經,於是百揆時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萬歲。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并無對。

鐘繇

①顔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惟荀彧為然。

②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辍耕,輪給辄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魚豢: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閣,不以私欲撓意。

兩晉南北朝

傅玄: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谄贖,謀能應機。孟轲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陳壽: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迹,實奇士也。然荀獲譏于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裴松之: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于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

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于嶮中,至于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緻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迹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欤!

範晔

①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間關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纾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緻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文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②彧之有弼,誠感國疾。功申運改,夡疑心一。

袁宏

①魏之平亂,資漢之義,功之克濟,荀生之謀。謀适則勳隆,勳隆則移漢,劉氏之失天下,荀生為之也。若始圖一匡,終與事乖,情見事屈,容身無所,則荀生之識為不智矣。若取濟生民,振其塗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雖親,于漢已疏,則荀生之功為不義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權,既而以為己有,不以仁義之心終,亦君子所恥也。一污猶有慚色,而況為之謀主!

功奮于當年,迹聞于千載,異夫終身流涕,不敢謀燕之徒隸者。自己為之功,而己死之,殺身猶有餘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雖名蓋天下,而道不合順,終以憂卒,不殒不與義。故曰非智之難,處智之難;非死之難,處死之難。嗚呼!後之君子,默語行藏之際,可不慎哉!

②文若懷獨見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人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圖霸朝,豫謀世事。舉才不以标鑒,故人亡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③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頤奇賞要。日月在躬,隐之彌曜。文明映心,鑽之愈妙。滄海橫流,玉石俱碎。達人兼善,廢己存愛。謀解時紛,功濟宇内。始救生靈,終明風概。

唐宋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迹。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诩、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嚴從:歎王室之多故,懷黍離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圖匡複。而天命潛革,人心則殊,姑回備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錫,雖欲匡上以德,翻殺身成仁。夫仁義豈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湛身於殷後,微子抗迹於周邦:雖二美同歸,而三仁齊緻。

蘇圖元: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荀彧田豐,亦運制勝之策。

杜牧: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内;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臯。…及事就功畢,欲邀名于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

司馬光:然則荀彧舍魏武将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複居管仲之先矣!

而杜牧乃以為“彧之勸魏武取兗州則比之高、光,官渡不令還許則比之楚、漢,及事就功畢,乃欲邀名于漢代,譬之教盜穴牆發匮而不與同挈,得不為盜乎?”臣以為孔子稱“文勝質則史”,凡為史者記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則比魏武于高、光、楚、漢者,史氏之文也,豈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貶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為帝,則彧為佐命元功,與蕭何同賞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殺身以邀名,豈人情乎!

蘇轼:漢末大亂,豪傑并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蘇轍:荀文若之于曹公,則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錫之議,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緻其死,君子惜之。或以為文若先識之未究,或以為文若欲終緻節于漢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東郡,緻其算略,以摧滅群雄,固以帝王之業許之矣,豈其晚節複疑而不予哉!方是時,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屬于曹公矣,雖不加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為劫而取之,則我有力争之嫌,人懷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則無嫌而人亦無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奪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數年之頃,以緻文若之死。九錫雖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則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過也。

何去非:人之挾數任術若荀文若者幾希矣,蓋曹公之策士而倚之為蓍龜者也。

唐庚:董昭建議曹公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荀彧稱曹公興師,本為朝廷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憂卒。論者曰:彧葉規曹氏,以傾漢祚,晚節立異,無救運移。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陳蔡、伐楚、伐晉,其意欲尊周爾,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許洛、平河朔、平漢南,其志欲尊漢耳,而曹公遂有九錫之議。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許也。故設詞以拒之;文若知九錫之不可長也,故遜詞以卻之。管仲幸,故桓公從其說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語以成竊國之禍。究其終始,幸不幸異耳,用心豈不同耶!論者何得非之!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陳亮:彼荀彧智謀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計,徒見荊州四達,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險阻非圖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荊州,責貢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餌敵,而從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陳普:亂離揀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卻是迷。曹操若逢諸葛亮,暮年當作漢征西。

元明清

郝經

①曹操險谲無行,陰圖簒竊,有識之士方遁逃避匿之不暇,安肯身事之而蹈其難哉。……荀彧之委質,已失其身矣。既運籌決策,相與取漢,則魏室佐命元臣。及其忤意不容,以漢尚書令自殺,則亦操之欲題其墓道為征西将軍曹侯也。……或者與彧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複居管仲之先。……彧以智計佐操,挾天子令諸侯,征伐四克,其名為漢,其實皆篡竊之私也。視其掠楊彪、誅孔融,弱寡王室,曾無一辭,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為丞相,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不在于九錫之受否也。

故彧以為不必受,有其實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飲藥而卒爾。以死事魏,非死漢室也。……荀彧佐操篡漢篡械,既具知不免,而始自裁,則亦召忽之諒也,又焉得為管仲之仁乎。若彧者,特莽之孝元後之節也。……若彧者,則亦小人之仁也。其比曹操以高光,袁曹為楚漢,則固彧之志也。不得其說,從而為之辭,以為史氏之文,則史之所載,援引比拟者,皆非其人之言而不可信矣。怙彧一時之私,并誤曆代信史,又不可之甚也。鐘繇稱彧為顔子,操稱攸為顔子。夫顔子與禹稷未易地爾,豈以谲計教人簒竊者邪?故二荀之顔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盜賊自名聖賢,欺天下之甚者也。

②文若英英,龍孫鳳雛。洞鑒知防,躍淵擇梧。略包河山,幾先神(阙)。仗義匡時,匪人自凂。帝師王佐,與盜共竊。偾擲失聲,碎此明月。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将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三國志通俗演義》:颍上荀文若,人稱王佐才。聲名齊五嶽,功業震三台。孟德無終始,留侯不再來。忠心懷恨死,天下盡悲哀!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诩之流是也。

王夫之: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彧之智,算無遺策,而其知操也,尤習之已熟而深悉之;違其九錫之議,必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論以自解,冒虛名,蹈實禍,智者不為,愚者亦不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雖牿亡而不喪,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為之謀耳。

孫奇逢:如荀彧、劉穆之之徒,始從操裕,豈遂欲弑逆哉?惟其漸漬順長而勢卒至此耳。雖然自弑,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從之,皆為失大臣事。

趙翼: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懷僭妄,而終不肯附和,姑以名義折之,卒之見忌於操,而飲藥以殉。其為劉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

獨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陳元龍、賈文和之流皆一時之魁奇俊傑也。

近現代

孫明君:從理性出發,從現實出發,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于是他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并建立了赫赫功績。同時,他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系,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亦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脫。

何茲全:沮授、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上一篇:曾慶淮

下一篇:李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