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胺類毒品

苯丙胺類毒品

化學毒品
苯丙胺類毒品是當前濫用較多的新型毒品,苯丙胺類毒品,也稱苯丙胺類興奮劑,是對所有由苯丙胺轉換而來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的統稱。[1]該類毒品屬于精神藥物,一般分為傳統型、減肥型和緻幻型三種,三種毒品都會對人體的精神、髒器造成巨大的危害。由于并沒有确定的身體依賴性,對苯丙胺類毒品的戒毒治療隻能采取對症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方式。
    中文名:苯丙胺類毒品 外文名: 别名: 化學式: 分子量: CAS登錄号: EINECS登錄号: 熔點: 沸點: 水溶性: 密度: 外觀: 閃點: 應用: 安全性描述: 危險性符号: 危險性描述: UN危險貨物編号: CN危險貨物編号: 别稱:苯丙胺類興奮劑 屬性:精神藥物 分類:傳統型,減肥型和緻幻型

發展曆史

苯丙胺類興奮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世界上第一例苯丙胺類興奮劑是由羅馬尼亞化學家首先合成的,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苯丙胺”。

随後,另一種與“苯丙胺”相似的興奮劑“3,4-亞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于20世紀中葉由德國的一個藥廠生産出來,并被作為合法的藥物進行推廣。直到後來有研究發現其嚴重的服食後遺症,才被各國政府明令禁止銷售。

與MDMA同一時期問世的還有我們現在熟知的另一種興奮劑“甲基苯丙胺”(MA),也就是俗稱的“冰毒”。“冰毒”在1920年問世以後,很快就被各國尤其是日本和德國應用到了二戰中,分發給前線士兵以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和忍耐力;戰争結束後在戰敗國日本“冰毒”被作為合法藥劑使用,以安撫國民的戰敗情緒和保持旺盛的精力參加戰後重建。

這個國策使得“冰毒”在日本蔓延開來,并傳入世界各國。直到二十世紀後期發展勢頭才得到一定的遏制。根據2012年聯合國世界毒品報告,苯丙胺類興奮劑,如甲基苯丙胺等(排除搖頭丸),成為世界範圍内第二流行的毒品(僅次于大麻),2010年度流行率達0.3~1.2%。

化學結構

苯丙胺類毒品都有相似的化學結構,即含有一個乙胺基(或兩胺基)和一個苯環,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以苯乙胺或苯丙胺作主體,由不同官能團取代其化學結構中不同位置上的氧原子衍生而來的同一類化合物。

具體分類

傳統型

主詞條:甲基苯丙胺、苯丙胺

傳統型苯丙胺類興奮劑,是指在該系列毒品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種類,其代表為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兩種。

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最早于1883年由日本藥理學家長井長義制得。常溫下為無色透明片狀結晶。早期研究發現,單次低劑量的MA注射後,健康受試者出現警覺性增高、注意力增強、精力旺盛,甚至認知功能有提高。但中毒劑量MA會給使用者帶來欣快感,使其性活動增多、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睡眠減少、自信心增強乃至接近輕躁狂狀态,甚至各種妄想。

而濫用則會造成廣泛認知功能損害,包括情景記憶、執行功能、信息加工速度、運動技巧、語言。一次服用較大劑量的甲基苯丙胺,可以導緻吸毒者全身骨骼肌痙攣、肌溶解,出現惡性高熱、死亡或對腎功能造成嚴重損害,這也是苯丙胺類興奮劑最常見的危害之一。苯丙胺類興奮劑還可以對腦血管産生損害作用,從而導緻腦出血。

苯丙胺,是一系列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顯著興奮作用的合成藥物的原型。原用于兒童腦功能障礙等疾病治療,濫用後的症狀與甲基苯丙胺類似。

減肥型

主詞條:芬氟拉明、苯丁胺

減肥類苯丙胺類興奮劑,是指常被用來制作減肥藥或可以降低食欲的苯丙胺類興奮劑。該類興奮劑主要包含芬氟拉明、苯丁胺以及硫酸苯丙胺。

芬氟拉明是一種食欲抑制劑,用于治療肥胖症。美國FDA在1959年、1973年及1996年先後批準了3種苯丙胺類減肥藥上市,即芬特明(phentermine)、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及右芬氟拉明(dexfenfluramine)。之後又出現了一些未經批準的複方制劑如Fen—phen(芬氟拉明一芬特明)和Dexfen—phen(右芬氟拉明—芬特明)等。

在2009年之前,因能明顯抑制腦幹飽食中樞神經活動,從而使食欲減退,以達到減肥目的,但也讓使用者精力充沛,不思睡眠,中國市場曾經将鹽酸芬氟拉明廣泛用作減肥藥。2009年1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使用鹽酸芬氟拉明可引起心瓣膜損害、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心慌、胸悶、血尿等嚴重不良反應,決定停止鹽酸芬氟拉明原料和制劑在我國的生産、銷售和使用,撤銷其批準文号。

苯丁胺,是與苯丙胺同分異構的腎上腺素能藥,無色油狀液體。減食欲藥,口服與離子交換樹脂絡合以産生持久作用。

硫酸苯丙胺又名苯齊巨林、非那明,系目前較常用的中樞興奮性抗抑郁藥。臨床上用于治療發作性昏睡,麻醉藥及中樞抑制藥中毒、精神抑郁症等,但同時也有很大毒性。

緻幻型

主詞條:搖頭丸

緻幻型苯丙胺類興奮劑,是指使用過後會出現大量過度的幻覺的苯丙胺類興奮劑。其典型代表為替甲基苯丙胺(MDMA)、替苯丙胺(MDA)等。

MDMA,1914年,德國人從黃樟樹或肉豆蔻中提取了一種叫黃樟素和甲基苯丙胺的化學分子物質,首次合成這種具有抑制食欲作用的興奮劑,但沒有投放市場進行批量生産。MDMA和MDA都是搖頭丸的主要成分。搖頭丸是介于興奮劑和緻幻劑之間的一種毒品,其最常見的副反應是下颚緊張、無法自控地磨牙、緊張、心悸等,有時還會讓人變得多疑敏感、偏執妄想,同時情緒激動,會不由自主地想去跳舞,甚至可能對大腦造成長期而不可逆轉的損害。

因服用搖頭丸而緻死的案例時有發生。大約從1988年起,媒體大肆宣傳這一毒品的危害,結果反而促進了它的濫用。此外,大量服用搖頭丸也會出現類似甲基苯丙胺引發的肌痙攣、溶解現象。

危害

精神損害作用

濫用苯丙胺類興奮劑後最常出現的後果是精神病樣症狀。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甲基苯丙胺和MDMA、MDA等可以對大腦神經細胞産生直接的損害作用,導緻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出現急慢性精神障礙。

一般認為靜脈注射10毫克甲基苯丙胺即導緻急性精神障礙,對于一些敏感個體,靜脈注射2毫克的甲基苯丙胺即可出現急性精神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多語不安、焦慮過敏、思維活躍但難以深入思考,其中最具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狀為“常同行為”,即長時間反複重複毫無意義的相同動作,決不厭煩。例如,一直不停地揪發、挖耳屎等。

靜脈注射20毫克甲基苯丙胺可以引起幻覺,吸毒者還可以出現被害妄想、追蹤妄想、嫉妒妄想以及幻聽等病理性精神症狀。在這些病理性精神症狀的作用下吸毒者極易實施暴力行為。

長期濫用苯丙胺類興奮劑可以導緻慢性精神障礙,又稱為苯丙胺性精神病。研究表明,82%的苯丙胺濫用者即使停止濫用達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狀,不少苯丙胺濫用者經過治療,精神疾病症狀得到改善或治愈,但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因再次吸毒(哪怕是1—2次)或在藥物中毒、醉酒、精神壓力等非吸毒因素的刺激下突然再次發作精神疾病,這被稱為再燃現象。

生理損害作用

苯丙胺類興奮劑能對心血管産生興奮性作用,導緻心肌細胞肥大、萎縮、變性、收縮帶壞死、小血管内皮細胞損傷和小血管痙攣,從而導緻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成為吸毒者突然死亡的原因。

不僅如此,實踐中還會常遇到甲基苯丙胺濫用者在停止吸毒一段時間後,再次吸食少量毒品突然死亡的案例。研究發現,頻繁使用甲基苯丙胺或MDMA後,身體出現了耐受性。戒毒或停止吸食毒品一段時間後,耐受性消失,身體恢複了對毒品的敏感性。此時吸食少量的甲基苯丙胺等毒品身體就出現強烈反應,結果導緻急性嚴重的血管收縮、痙攣,心肌急性缺血,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突然死亡。

此外,大量飲酒可以增加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心髒毒性,緻使服用小劑量的苯丙胺類興奮劑也可能導緻吸毒者突然死亡。另外,減肥型苯丙胺類興奮劑還會對服用者的心髒瓣膜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引起突然死亡。

除對心髒的影響外,一次服用較大劑量的甲基苯丙胺或MDMA等,可以導緻吸毒者全身骨骼肌痙攣、肌溶解,出現惡性高熱、死亡或對腎功能造成嚴重損害,這也是苯丙胺類興奮劑最常見的危害之一。苯丙胺類興奮劑還可以對腦血管産生損害作用,從而導緻腦出血。

戒毒方法

一旦染上了苯丙胺類毒品的毒瘾,要根治就需要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苯丙胺類興奮劑由于沒有确定的身體依賴性,其戒毒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和心理治療。面對苯丙胺類興奮劑濫用者的戒毒治療主要是停止吸毒,進行心理治療。

比如說:甲基苯丙胺主要毒性反應是精神障礙。臨床觀察表明,隻要停止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即使不給予特殊藥物治療,吸毒者的妄想幻覺等病理性症狀也會消失而恢複正常。但是,這些精神病理性症狀即使消失(而不是治愈),也會在吸毒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停止吸毒幾年或數十年,吸毒者可能仍然殘留一些如妄想幻覺等分裂樣精神病性症狀,也可以在治愈後,經過幾年或十幾年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再次複發。所以,苯丙胺類興奮劑的精神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上一篇:曲池

下一篇:奇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