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癬

花斑癬

由糠批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
花斑癬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見于相對濕度較高的熱帶和溫帶地區。青年人,特别是男青年,由于活動多而出汗多,如果不及時換洗衣服和揩幹皮膚,則很容易發生花斑癬。花斑癬還多見于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人,因這類人的表皮細胞更換周期延長,有利于真菌生長,若停用激素後花斑癬即好轉。此外,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誘發本病。治療花斑癬常用塗抹藥如“尼奧斯普”等等。
    中醫病名:花斑癬、汗斑 外文名:versicolorpityriasis 别名: 就診科室:皮膚科 多發群體:青壯年男性 常見發病部位:胸部、背部、上臂、腋下 常見病因:營養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等可誘發本病 常見症狀:色素減退或色素沉着斑,上有糠秕狀的脫屑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基本資料

緻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緻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應。祖國醫學認為,此乃是風濕侵膚,與氣血凝滞所成。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凝,白因氣滞。本病之發生,乃是由體熱、風邪和濕氣侵入毛孔,與氣血凝滞,毛竅閉塞所緻。

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無自覺症狀,但當勞動、日曬或多汗時可有瘙癢感。男性較為多,男女之比為7.45: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我國報道最小患者為1周歲,最大60歲。病程慢性,常冬天減輕,夏季熱天加重。皮疹好發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軀幹、頸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窩及腹股溝。皮損為粟粒、黃豆及到蠶豆大圓形或類圓形斑疹,反光性強,表面覆以極薄的糠秕樣鱗屑。多數患者的皮損彌漫、對稱,斑疹與皮膚取平或起,境界清楚。

疾病特點

一、好發季節:夏秋炎熱季節多發。

二、好發部位:軀幹、腋下、面頸等汗腺豐富部位。

三、皮疹特點:黃豆大的圓形或類圓形斑疹,表面覆蓋淡褐色細薄糠狀鱗屑,陳舊損害為色素減退斑。

四、自覺症狀:輕微。

五、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典型皮損為毛囊性斑丘疹或膿疱樣損害,直徑2~4mm。

症狀表現

花斑癬因紫斑、白斑交替存在,故中醫命名紫白殿風.鑒于夏季出汗皮疹斐然,又俗稱汗斑.出現花斑癬症狀是由寄生于表皮角層的花斑癬菌所引起的.該菌為嗜脂性,既往培養常常失敗,而今國内屢有培養成功的報道.也有人提出,花斑癬菌從真菌分類角度考慮,該菌不應屬于真菌範疇,那麼由它引發的皮膚病也不應叫癬,故建議改稱花斑糠疹。花斑癬慣發于頸和胸背部位.有時,上肢近端也被波及.典型的花斑癬症狀會使皮膚出現斑疹,大小如黃豆,新疹是黃褐色或棕褐色,舊的病變呈灰白色.皮損表面附有微量糠狀鱗屑,相鄰皮診可互為融合成較大的不規則病竈,一般無自覺症狀,偶爾出汗時稍有癢感。

治療

1.現代醫學主要采用中藥綠源霜外用治療。或用溶液沖洗。花斑癬的外治法,用密陀僧散直接外撲,也可用醋調搽或用生姜切片蘸之外擦。用10%土槿皮酊、5%~10%冰醋酸溶液或食用白醋及其他低濃度的癬藥水外搽。先搽以20%~40%硫代硫酸鈉溶液,待幹後再搽4%鹽酸溶液。

治療原則

1.外用抗真菌制劑。

2.必要時内服系統抗真菌藥。

用藥原則

1.皮損面積較局限者以外用療法為主。

2.皮損廣泛而頑固者可考慮内服系統抗真菌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