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陶

臯陶

東夷族首領
臯陶,東夷族首領,偃姓,虞夏時人(約公元前21世紀),生于曲阜,上古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律家,又名臯繇、咎繇、咎陶、大業,與堯、舜、禹并列為上古四聖。[1]舜時“作士理民”,制法作獄,被後世奉為司法鼻祖。葬于今安徽六安。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堯、舜、禹時期之政多出其手 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聖” 司法鼻祖 聖臣 行五刑五教 中文名:臯陶 外文名:Gaoyao 民族:東夷族 籍貫:河南省 性别:男 職業:政治家 信 仰:以法治國 以德治國 代表作品:劃地為牢 創刑 造獄 獬豸辯罪 逝世地:安徽六安 别 名:皐陶 臯繇 皐繇 嬴聩

生平簡介

臯陶傳為少昊之苗裔,

史載颛顼帝苗裔孫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大業即臯陶。上古四聖之一(堯、舜、禹、臯陶)。主張法治與德政。因其輔佐虞舜,奉命造獄作刑,且典獄公正,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被後世尊為獄神。其生平、言論《史記》、《尚書》皆有詳細記載。卒于禹時,《史記·索隐》載臯陶墓在臯城(今安徽六安)。

文獻所見臯陶稱謂有如下記載:一曰臯陶,可見于《尚書》之《臯陶谟》、《舜典》、《左傳》、《論語》等;二曰大業,見于《史記·秦本紀》、《趙世家》等篇;三曰臯繇;四曰咎繇,見于《史記·五帝本紀》、《漢書·古今人表》等;五曰咎陶,見今本《竹書紀年》;六曰瘖繇,見于《路史·後記》;七曰陶叔。

其名雖看似繁雜,大多是一音之轉,實為一人。

臯陶一名的含義,徐旭生認為臯字為“少皡”(即少昊)之“皡”,表明他出身于少皡氏族,而名為陶。也有人認為“臯”字為鸠鳥之意,而鸠鳥正是少皡氏族的崇拜圖騰之一。

臯陶為東夷族人,“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賜姓為偃。其母系當出自帝颛顼,父系氏族當為少昊一族,傳說颛顼之苗裔孫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大業即臯陶。

臯陶在虞舜時輔佐帝舜,位列帝舜十大名臣第二,舜命他“作士以理民”,即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蠻夷滑夏,寇賊奸宄”的現象,臯陶作五刑以正民。傳說他理獄時對于無心、過失犯罪者大多寬大處理,而對哪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給予嚴厲的懲處,因此民衆從服。臯陶被後世奉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又因其決獄公正,被人們奉為獄神。

臯陶又向舜提出了“九德”,認為要以德安民。他進谏的具體的言論記錄在《尚書·臯陶谟》中,體現出他修德行政的主張。

禹繼位後按禅讓制舉薦臯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臯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伯益為臯陶之子),并封臯陶之後于英、六,奉其祀,因此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臯陶的後人。

“臯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帝王世紀》)“繇(即臯陶),封之于臯,卒崩于臯。”(《欽定四科全書》)故六安古稱臯城。臯陶墓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辭典》。臯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臯陶後裔聚集于封地和舒城、潛山、廬江、巢縣、霍邱、懷遠、靈璧、泗縣、鳳台、亳縣,廣布于全國各地,江蘇省鹽城市現有臯姓2000多戶。

古臯陶墓

傳說臯陶死後帝禹封其後代于六,使奉其祀,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因臯陶而古名臯城。臯陶墓位于今六安城東7.5公裡,東北三十五米處為臯陶祠舊址。墓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高6.2米,墓頂平面直徑4米,上有黃連木一棵。墓前有“古臯陶墓”墓碑,為清同治年(公元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

考證

姓名

後世傳說他字庭堅,并傳他是颛顼帝與鄒屠皇後的第七子《舊志》《左傳》【注釋:上古之人文字尚未固定統一,名尚且因不同地方口音不同緻叫法也不同,取字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出現的事,所以,史前上古人物的字大都是後世腐儒所加,不可信。後來,李唐皇朝也認臯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于山東曲阜,亡于臯城(今安徽六安市)】。

他是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法官。《春秋·元命裡》載:“堯得臯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虞書·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另據《呂氏春秋通诠·審分覽·君守》載:“臯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今山東曲阜人,死于臯城(今安徽六安),是颛顼帝之後(約生于公元前21世紀),因次子仲甄封六,而被尊為六安國始祖,另六安派說臯陶偃姓(偃是嬴音之轉)。今六安城東有臯陶墓,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時的秦國、趙國、江國、黃國、徐國、費國、偃國、英國、六安國、蕭國、阮國、梁國、莒國等嬴姓諸侯國的貴族都是臯陶的後人。

身世

實際上,大業臯陶并不是同個人,史書中僅僅是說“臯陶之子孫被封于英、六”,并未說其子為伯益;曆史上的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個人。

事迹

《帝王世紀》上說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賜臯陶為偃姓。臯陶在舜帝時,當上了大理之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傳說臯陶的外貌青綠色,就像一個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鳥喙,這是至誠的象征,能明白決獄,能洞察人情。在任舜的大理時,制定了五刑之法。傳說臯陶還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這種獬豸有點象山羊,但它隻有一隻角。據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确認罪犯的本領。臯陶判決有疑時,便将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這一種辦法還很有效,史書上說臯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臯陶的成績,便把他封于臯,所以繇又叫臯繇。上古陶字讀音與繇相同,所以又寫作臯陶、咎陶、咎繇,實際上都是一音之轉,而通常寫法則作臯陶。

相傳臯陶在掌管司法時,曾“劃地為牢”,這成為最初囚禁監管犯罪者的場所,從此有了監獄。從此,“臯陶造獄,劃地為牢”正式流傳下來,而造獄的先驅臯陶,則被尊為獄神,被全國上下多數監獄立為自己的神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大部分神靈的祭祀,僅僅保留自己上祖臯陶作為司法獄神和臯陶之子仲甄作為山川林澤社神(即民間還很盛行的伯公)的拜祀。佛教東漸後,臯陶成為中國佛教地藏皇菩薩的原型和化身。過去的獄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參拜獄神,剛剛被關進來的犯人也要參拜,當出獄時,被釋放的囚犯再次朝拜獄神,即使死刑犯在臨刑前,也要朝拜獄神一次,然後才被正法。

在過去人們的眼中,監獄是個陰陽分界的地方,死囚的最後一段路程就是在監獄中度過的,因此,誰都不願讓以前死囚身上的“晦氣”沾染到自己。拜獄神,就是請求他的保佑,隻是不同人參拜的目的不同:獄官參拜獄神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管教犯人,讓獄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囚犯參拜則是為了求獄神保佑自己能夠健康地活着出去;死囚朝拜則是求獄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個好人,不再受血光之災。因此,“臯陶”是以前監獄中最受尊敬的神靈。

臯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大領袖。禹繼帝位後,為了尊重禅讓制度,推舉臯陶當繼承人,并讓他全權處理政務。但是,臯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傳說活到106歲。臯陶的死,讓禹又把帝位讓給了伯益。

臯陶死後,葬于六,即今安徽六安市,這裡古有臯陶墓,世人稱之為公琴。

古籍記載臯陶生三子,長子伯益(伯翳)能馴鳥獸,事虞,食于嬴(山東省萊蕪市);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後俱食子楚。臯陶卒後其長子伯益封于少昊之墟,成為諸嬴之祖,後世威震四海的秦始皇嬴政乃臯陶長子伯益之後,臯陶長子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馬有功被賜于“嬴”姓(嬴姓得自少昊,因從少昊時起一直都是早期華夏族主幹——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姓氏多變,至伯益時,為舜主百獸百禽及山川林澤之官,管畜多有所成,又因作為禹治水的第一副手治水有功,被舜獎勵了一面皂旗,并妻其女與伯益,複其固姓嬴,意防東夷姓氏多變),周孝王時,伯益之後又營養牲口被封“秦邑”,号稱“秦嬴”。伯益後裔造父。周缪王時造文取骥之乘匹獻缪王,王使造父禦,攻徐偃王,破之。仍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後封于六安。而英、六等姓為臯陶少子後;嬴姓和舒、徐、阮、江、黃、李、梁、趙、蕭、費、莒等氏均為臯陶後裔。

臯陶是中國神話中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一21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一帶的堯、舜、禹等部落與臯陶在山東的東夷部落聯盟結成強大的聯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臯陶卓有成效地輔佐的堯、舜、禹三代君主,成為我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曆史上被人們喻為“聖臣”。

相傳臯陶有一隻獬豸(獬豸又稱直辨獸。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将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臯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獬豸,獬豸隻觸有罪的人。傳說獬豸的名也叫“法”,後世之法就由此而來。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禹繼位後按禅讓制舉薦臯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臯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臯陶的長子伯益為繼承人。臯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于國家司法長官。臯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着曆史淵源關系,臯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響。臯陶還被後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産,并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禹根據臯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臯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舉薦其長子伯益為繼承人,也授政于伯益,又封伯益與帝舜之女所生的兒子玄仲領江地(意思是凡有江水流經的地域皆為玄仲封地),還把費、英、六、偃等一帶封給臯陶其他後裔;玄仲的江國和費、英、六、徐等方國形成龐大的嬴姓方國群,直到春秋時還大部分存在,後多為楚國所滅,秦楚因此成為世仇,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楚國成為被秦國攻略最多的國家。唐玄宗以李氏始祖臯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政績

定刑法,制教規。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從此,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一直流傳着“臯陶造獄,劃地為牢”的傳說,臯陶後來被奉為獄神。

人物言論

臯陶的言論可見于《史記》、《尚書·臯陶谟》。

臯陶提倡德治,認為隻要由衷地信奉帝堯所代表的仁德,治國之謀就會取得成功,群臣輔弼君王就會彼此和諧,方方面面的朝政就會相得益彰。關于如何實行這一點,臯陶主張要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謹慎,注意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并堅持不懈,對自己的族人無論輩分親疏都要親愛寬厚。這些小事加以引申就是國家大事了。

臯陶進一步提出“九德”來綜合考察個人的德行:寬容大度而又堅栗威謹;柔順溫和而又獨立自強;厚道随和而又恭謹莊嚴;幹練多才而又敬慎有序;馴順多從而又強毅剛果;耿直不撓而又溫和委婉;簡大高放而又缜密廉約;剛烈内斂而又好學博文;英強有為而又能行善舉義。

臯陶認為上天規定了五倫,為天子到庶民等不同的尊卑等級制定了五種典章、禮儀和服飾,天為了讨伐罪人而有了五刑,上天的意志就是萬民的意志,因此諸侯要恭奉天命、要謹慎寬仁。

貢獻影響

“五帝、三王、臯陶、孔子,

人之聖也。”(《論衡》)臯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唐玄宗以李氏始祖臯陶為榮,于天寶二載追封臯陶為“德明皇帝”(《唐書.玄宗本紀》)。

臯陶部落與堯舜禹等部落聯盟,是華夏族的核心。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臯陶謀劃的。臯陶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臯陶文化。臯陶文化主導着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奠定起國家産生的基礎。

臯陶,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臯陶文化的精髓,“替天行道,惠民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賢”、“以德治國,五刑五用”等思想觀念,鑄造了華夏民族之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長期生活在臯陶文化分布的區域及其文化氛圍中,在儒家的典籍裡,多有尊崇臯陶的論述:“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論語.騰文公上》)。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賴孔子而傳,賴孔子而開。臯陶文化為儒家所傳,為儒家所承,從而發展為統治中國2000年的儒家學派的思想體系。

滔滔江河,皆有源頭,儒學理論的許多重要觀點都與臯陶的思想觀念一脈相承,儒學的主流源頭當是臯陶文化。中國的現代文化也是基于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不斷發展不斷變革而來的。但萬變不離其宗,華夏民族之魂不會變。台灣女作家洪麗玉在《從《臯陶谟》裡解讀臯陶的智慧》一文中寫道:“距離臯陶時代雖然非常遙遠,但是臯陶的智慧并不因時空轉變而落伍,反而随着文明進步而有提升的必要。因為物質生活改善的結果,卻有讓道德觀念逐漸沉淪現象,每每令人感歎!所以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應該要注重治德修身,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充實生命意義。如何喚起人們的深思?《臯陶谟》為指引出一條反省的途徑!”

臯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曆代史籍記載:“帝舜三年,命咎(臯)陶作刑”、“臯陶造獄而法律存”、“《夏書》曰:‘昏、墨、賊、殺’臯陶之刑也”;臯陶說:“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由此可見,臯陶刑法是中國最早系統和制度化的刑法,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刑法開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是從臯陶之刑發展而來。臯陶的“五刑”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因此臯陶被尊為中國的“司法始祖”。臯陶的法治思想為後世的法制起了典範作用。

他執法嚴謹,對過失犯罪者盡量寬恕,對故意犯罪或累犯不改者從嚴懲處,對罪疑者從輕處罰,在殺人的問題上更加謹慎,不傷無辜。他執法公正,“決獄明白”,“聽獄制中”,“五刑五用”,乃至“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希望最終實現社會上沒有犯罪行為的大治局面。

臯陶的首要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臯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就謀略實現。隻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備、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于民。民心之安,取決于君、臣之德。“臯陶邁種德,德,乃降。”臯陶墓東5華裡處的“種德寺”,就是後人為紀念臯陶教化民衆播撒仁德種子而興建的古遺址。“好生之德,治于民心”。由于臯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衆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臯陶:“德齊于舜、禹,道超乎稷、啟。”“帝禹立,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臯陶總攬朝政,謀劃了一系列的有關社會制度、習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方案:興“五教”,定“五禮”,設“五服”,創“五刑”,親“九族”,立“九德”。這些重大舉措全都付諸實施,建立了社會正常秩序,加強了部落、部族間的聯系和融洽,為國家的産生打下了基礎。

臯陶作耒耜,為發展農業生産作出了巨大貢獻。大禹治水,臯陶“功不在禹下。”《史記.殷本紀》引《湯浩》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萬民乃有居。”臯陶佐禹治水,“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利用法律手段确保治水工程的勝利完成。乃于懷遠塗山舉行了治服水患的慶功盛典:“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夷的先民們不僅在農業方面先進于中原地區,而且在手工業中的制陶,生産工具的制造和金屬冶煉技術等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由于臯陶高明的謀劃和鼎力輔佐,使堯舜禹時代出現了繁榮盛世,邁進了“早期國家階段”。随之,夏王朝就應運而生了。臯陶文化,是源于東夷的農耕和禮樂文化,涵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臯陶制造的長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臯鼓”。至今朝鮮仍有一種高腳鼓和小腰鼓,都是臯鼓之類。朝鮮也是東夷的一支,故亦有這種臯鼓。臯陶創制的古龠樂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國經過多年研究論證,終于解開了古龠斜吹的千古之謎。劉正國的古龠樂器和吹奏技藝被國家批準為專利。2001年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回響八千年”民間管樂音樂會,劉正國應邀擔任客席獨奏。他展示的古龠“斜吹”絕技,将自漢代失傳了的臯陶古龠首次重現于大雅之堂。

傳說故事

傳說中臯陶形象青面鳥喙(臯陶為東夷族,

東夷族為鳥圖騰崇拜,故傳說中其領袖多鳥形或因鳥卵受孕而生),常以獬豸(古代一種異獸,獨角,能辨奸邪)決獄,因此漢代衙門裡常貢臯陶像并飾以獬豸圖。傳說中臯陶制定《獄典》作五刑之法,“劃地為牢”而創監獄。史載,趙、赢二姓皆為臯陶後裔,因佐周穆王有功,而被封在趙地。李唐亦以臯陶作為自己的始祖,認為臯陶後裔的一支世襲了臯陶“大理”的職務,故被稱為理氏,後又改稱李氏,因追奉其為“德明皇帝”。

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了玄鳥卵而生了臯陶。臯陶也是古六安國始祖,還是徐國國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領。蓼國國君也有可能是臯陶的後裔。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臯陶,所以追尊臯陶為“德明皇帝”。

執法如山

傳說,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舜在任命禹擔任司空,治水的時候,禹萬分辭讓,推薦稷、契和臯陶擔任這一職位。但是舜還是把這一職位交給了禹。舜對臯陶說:“臯陶,現在蠻夷侵擾華夏,壞人為非作歹,你就擔任司法官(士),處刑要讓人信服,流放罪分為不同等級,而遠近不同。隻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衆的信任。”臯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臯陶的十四世孫造父生活于周朝,因為善于馴馬和駕車,深得到周穆王的寵愛,後來因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帶穆王回京,穆王就賜給他趙城(現時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趙姓。

傳說,堯時臯陶(中華民族的法律之祖)想制定二法,一為懲治犯罪之法,二為保護民權之法。問堯,堯帝曰:“可定刑法,毋(不要)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甯;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權,以民為重,則王者之威何存?”臯陶郁郁寡歡。堯死,臯陶複欲創民法,問舜,舜帝曰:“聖人不易俗(不改變現狀)而教,智者不變法(不改變法統)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願望)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根據現有的刑法)而治者,吏習(官吏可墨守成規)而民安。今若變法,恐人心混亂,民衆恃(倚恃)新法而上侵”。舜死,禹奉行嚴刑峻法,令臯陶修改刑律,臯陶不從,被謀害;另舉刑官亦名臯陶,制定帝位家傳之法,以及摘心、割鼻、挖眼、剝皮、腰斬、刖足之刑。大禹悅,準備傳位于兒子啟;可各部落首領依以往慣例,公舉臯陶。臯陶不幸早死,又公舉伯益,最後位傳于伯益。啟在父親的支持下,十幾年一直在養兵蓄銳,如今他羽翼豐滿,遂以讨逆之名起兵,殺伯益以及推舉者、家丁、百姓二十萬人,奪得帝位。有扈氏反叛,亦被啟鎮壓,又殺十萬餘人。自此,中國開始了“家天下”、人民受壓迫屠戮的舊時代。

人物評價

雖然史學家評價臯陶時莫衷一是,但作為“中國法律鼻祖”的認識,卻是出奇的一緻。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又名臯陶村,以臯陶的官稱和名字同時命名村子,這種形式很少見。傳說中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臯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後覺得很好,就讓臯陶實施。《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東漢《論衡·是應》有記載,漢代衙門裡供奉臯陶像、飾獬豸圖,後被傳神話為“獄神”。

後人對臯陶評價很高,将之列入上古四聖;又如《論衡》:“五帝、三王、臯陶、孔子,人之聖也”,将其列為古十二聖之一。

影響

文化

臯陶部落與堯舜禹等部落聯盟,是華夏族的核心。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臯陶謀劃的。臯陶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臯陶文化。臯陶文化主導着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奠定起國家産生的基礎。

臯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聖火。

臯陶,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

臯陶文化的精髓,“替天行道,惠民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賢”、“以德治國,五刑五用”等思想觀念,鑄造了華夏民族之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長期生活在臯陶文化分布的區域及其文化氛圍中,在儒家的典籍裡,多有尊崇臯陶的論述:“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論語·顔淵》)。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賴孔子而傳,賴孔子而開。臯陶文化為儒家所傳,為儒家所承,從而發展為統治中國2000年的儒家學派的思想體系。

滔滔江河,皆有源頭,儒學理論的許多重要觀點都與臯陶的思想觀念一脈相承,儒學的主流源頭當是臯陶文化。中國的現代文化也是基于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不斷發展不斷變革而來的。但萬變不離其宗,華夏民族之魂不會變。台灣女作家洪麗玉在《從〈臯陶谟〉裡解讀臯陶的智慧》一文中寫道:“距離臯陶時代雖然非常遙遠,但是臯陶的智慧并不因時空轉變而落伍,反而随着文明進步而有提升的必要。因為物質生活改善的結果,卻有讓道德觀念逐漸沉淪現象,每每令人感歎!所以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應該要注重治德修身,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充實生命意義。如何喚起人們的深思?《臯陶谟》為我們指引出一條反省的途徑!”

臯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

曆代史籍記載:“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臯陶造獄而法律存”、“《夏書》曰:‘昏、墨、賊、殺’臯陶之刑也”;臯陶說:“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由此可見,臯陶刑法是中國最早系統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刑法開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是從臯陶之刑發展而來。臯陶的“五刑”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因此臯陶被尊為中國的“司法始祖”。臯陶的法治思想為後世的法制起了典範作用。

他執法嚴謹,對過失犯罪者盡量寬恕,對故意犯罪或累犯不改者從嚴懲處,對罪疑者從輕處罰,在殺人的問題上更加謹慎,不傷無辜。他執法公正,“決獄明白”,“聽獄制中”,“五刑五用”,乃至“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希望最終實現社會上沒有犯罪行為的大治局面。

德政

臯陶的首要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臯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就謀略實現。隻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備、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于民。民心之安,取決于君、臣之德。“臯陶邁種德,德,乃降。”臯陶墓東5華裡處的“種德寺”, 就是後人為紀念臯陶教化民衆播撒仁德種子而興建的古遺址。“好生之德,治于民心”。由于臯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衆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臯陶:“德齊于舜、禹,道超乎稷、啟。”“帝禹立,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臯陶總攬朝政,謀劃了一系列的有關社會制度、習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方案:興“五教”,定“五禮”,設“五服”,創“五刑”,親“九族”,立“九德”。這些重大舉措全都付諸實施,建立了社會正常秩序,加強了部落、部族間的聯系和融洽,為國家的産生打下了基礎。

臯陶的思想後來被孔子繼承和發揚光大,創立了儒家理論學說,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治國基礎理論。

作耜

臯陶作耒耜,為發展農業生産作出了巨大貢獻。大禹治水,臯陶“功不在禹下。”《史記.殷本紀》引《湯浩》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萬民乃有居。”臯陶佐禹治水,“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利用法律手段确保治水工程的勝利完成。乃于懷遠塗山舉行了治服水患的慶功盛典:“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夷的先民們不僅在農業方面先進于中原地區,而且在手工業中的制陶,生産工具的制造和金屬冶煉技術等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由于臯陶高明的謀劃和鼎力輔佐,使堯舜禹時代出現了繁榮盛世,邁進了“早期國家階段”。随之,夏王朝就應運而生了。臯陶文化,是源于東夷的農耕和禮樂文化,涵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臯陶制造的長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臯鼓”。至今朝鮮仍有一種高腳鼓和小腰鼓,都是臯鼓之類。朝鮮也是東夷的一支,故亦有這種臯鼓。臯陶創制的古龠樂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國經過多年研究論證,終于解開了古龠斜吹的千古之謎。劉正國的古龠樂器和吹奏技藝被國家批準為專利。2001年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回響八千年”民間管樂音樂會,劉正國應邀擔任客席獨奏。他展示的古龠“斜吹”絕技,将自漢代失傳了的臯陶古龠首次重現于大雅之堂。

記載

《虞書·臯陶谟》

曰若稽古,臯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諧。”禹曰:“俞,如何?”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敦叙九族,庶明勵翼,迩可遠在茲。”禹拜昌言曰:“俞!”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

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史記楚世家》

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潘崇,使為太師,掌國事。穆王三年,滅江(注:“江國,伯益之後代”)。四年,滅六、蓼。 六、蓼,臯陶之後(注:“六國、蓼國,臯陶之後代”)。八年,伐陳。十二年,卒。子莊王侶立。

《論衡》

臯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績。”臯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

“五帝、三王、臯陶、孔子,人之聖也。”

《唐書·玄宗本紀》

臯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唐玄宗以李氏始祖臯陶為榮,于天寶二載追封臯陶為“德明皇帝”。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韗人為臯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卉鼓>。為臯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良鼓瑕如積環。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鼓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緬懷

撰文:曲阜孔子博物院彭慶濤

臯陶是父系氏族社會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曆任職于堯舜禹三代。《史記·夏本紀正義》:“臯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偃姓亦是赢姓,為少昊尚鳥族屬,《史記·秦本紀》開篇言道:“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拜受,佐舜調順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益,舜賜姓嬴氏。[司馬遷作《史記》時,姬周已統治中國800多年,此時姬周雖已滅亡,但姬周冒認黃帝長子嫡孫已獲得了華夏民族的普遍認可,受姬周冒認影響,許多姓氏都跟姬周一樣冒認昌意系屬帝颛顼為自己始祖,将本屬東夷少昊(即黃帝長子玄嚣)系屬的故事傳說轉移到昌意系屬的帝颛顼之名下,司馬遷寫書時恐怕也不例外]

相傳臯陶在堯舜時任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稱,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曾協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而臯陶卒”。《正義》引《帝王紀》:“堯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會臯陶卒”。由此看來,臯陶如果不先禹而卒的話,便将繼禹而興。

有關臯陶執掌刑罰。其事見于《尚書·虞書·大禹谟》:“帝曰:‘臯陶,惟茲臣庶,罔或幹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懋哉’。臯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禦衆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

《尚書·虞書·臯陶谟》載:“曰若稽古,臯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諧。’禹曰:‘俞,如何?’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敦叙九族,庶明勵翼,迩可遠在茲。’禹拜昌言曰:‘俞’!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臯陶指出,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必須決策英明,大臣們團結一緻。對自己的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修養要持之以恒。要使親屬寬厚順從,使衆多賢明的人努力輔佐,由近及遠,凡事要從這裡做起。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現,能夠用人得當。能安定民心便是給他們的恩惠,臣民都會記在心裡。能做到明智和給臣民恩惠,就不會有如讙兜、三苗那樣的亂源隐患,也不會有那些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奸侫之人了。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臯陶的主要功績就是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論衡》記載了有關臯陶用獬豸治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臯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臯陶敬羊”。臯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傳說臯陶制定了我國一部《獄典》,臯陶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後覺得可行,就命臯陶實施。《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因此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據東漢《論衡·是應》記載,漢代衙門裡供奉臯陶像、飾獬豸圖。即掌管刑法的官員。衙門中畫臯陶、獬豸,表示明辨是非,執法公正,還含有威懾邪惡的意思。

臯陶因協助大禹治水和管理刑法功績突出而被大禹選定為繼承人(民間傳說臯陶活了106歲,先禹而逝)。

上一篇:麥克盧漢

下一篇:孔菲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