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穴

膏肓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
膏肓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取穴方法:坐位或俯卧位,第4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側緣取穴。該穴是強壯補虛要穴,具有補脾益肺、甯心益腎的功效。[1]
    中文名:膏肓穴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屬:人體穴位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肺痨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散熱排脂 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簡要概述

取穴方法

該穴位于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氣喘,肺痨,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人體穴位配伍

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義

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髒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髒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态,今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内壓的作用下随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氣血特征

氣血物質為較幹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于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

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功能作用

散熱排脂。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勞主治虛勞。膏肓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

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征,而膏肓穴的氣血物質則以幹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肓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内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為膏肓穴。

保健動作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

1.肘部彎曲,分别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擡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再恢複原姿态,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醫理論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老學士閑征詭畫詞,癡公子杜撰芙蓉诔” 中,賈寶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兒诔》中寫道:“花原自怯,豈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驟雨!偶遭蠱虿之讒,遂抱膏肓之疾”。晴雯因遭讒言而被逐,最後抱病而逝。《紅樓夢》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钗,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也有“寶玉隻顧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成語“病入膏肓”源于《左傳》中的一段曲故。晉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國求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替他診療。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是名醫,會傷害我們,往哪裡逃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怎能奈何我們呢?”

醫緩到來後,經過診斷,頗為難地對景公說:“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藥物也無濟于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代病重難治。

然而,人體背部的膏肓穴,卻可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針灸歌賦。百勞是督脈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間旁開三寸(約四橫指)處,屬足太陽膀胱經,是主治各種虛勞及慢疾患的要穴。

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消瘦狀态時,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複強壯。

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産後等,百病無所不療”。由此可見,膏肓穴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上一篇:線粒體腦肌病

下一篇:養陰清肺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