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

胡林翼

晚清大臣
胡林翼(1812年—1861年)清湖南益陽人,字贶生,号潤芝或詠芝,一作潤之。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曆署貴州安順、鎮遠知府,鎮壓苗民和李元發起義。鹹豐元年(1851年)補黎平知府,推行保甲團練,組織地主武裝鎮壓境内農民起義。四年任貴東道,率勇赴湖北、湖南抗擊太平軍。次年升湖北布政使,旋署湖北巡撫。合湘軍水師攻漢陽、漢口,失敗。六年得湘軍羅澤南之助,攻陷武昌,實授湖北巡撫。七年,與總督官文派兵援廬州(今合肥)。八年,所遣李續賓等部陷九江。歲末,出駐黃州,旋與曾國藩合謀攻皖。九年,與曾國藩商定,以曾國荃部攻安慶。十年,駐太湖,分兵濟饷。十一年,因陳玉成軍入鄂,回援武昌,驚憂成病。[1]1861年,嘔血而死,诏贈總督。遺著輯為《胡文忠公遺集》。
    本名:胡林翼 别名: 字:贶生 号:潤芝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湖南益陽縣泉交河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胡林翼 籍貫:湖南益陽縣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812年7月14日 去世年月:1861年9月30日 職業:湖北巡撫,湘軍統帥 代表作品:《胡氏兵法》、《胡文忠公遺集》、《胡文忠公遺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胡林翼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胡達源曾以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直接入翰林院,授編修。後官至詹事府少詹事,為四品京堂。正因為此,胡林翼從小受重視,得到了較好的教育,并有不少奇遇。六歲時,他爺爺教他認字,讀《論語》。八歲時,爺爺在益陽修志館編修志書,他随侍在側。剛好将赴任川東兵備道的陶澍順路回老家益陽探親,一見到胡林翼,就驚為偉器,說:“我已得一快婿”,遂訂下娃娃親,将自己五歲的女兒許配給他。

十九歲時,胡林翼與陶澍之女琇姿(字靜娟)在桃花江陶氏别墅完婚。婚後,他師事同裡蔡用錫前輩。他教書“務為有用之學,不專重文藝,而于兵略、吏治尤所究心”。胡林翼“師事兩年,涵濡漸漬,服膺終身”。二十一歲時,胡林翼偕夫人送嶽母賀夫人去南京陶澍兩江總督任所。陶澍是促成嘉道年間經世之學重新活躍的代表人物,辦事幹達,政聲極佳。留居節署一年,胡林翼親見陶澍興利除弊措施,深受熏染,“精神殊為一變”。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道:“嶽丈公退之餘,辄與男長談。嶽丈胸中本極淵博,加以數十年來宦途閱曆,上下古今,融會貫通,每及一事,旁證曲引,判斷洞中竊要,于男進益,非淺鮮焉。”

江南一行,胡林翼收獲很大。從此,他“于書無所不讀,然不為章句之學,笃嗜《史記》、《漢書》、《左氏傳》、司馬《通鑒》暨中外輿圖地志,山川厄塞、兵政機要,探讨尤力”。除了耳濡目染經世之術外,在此期間,胡林翼還得到了躬行實踐的機會。

1831年(道光十一年)五月,沅湘大水,益陽受災嚴重,饑民流離失所。時在家受學的胡林翼擔心饑民無食一變而為亂民,慨然曰“秀才便當以天下為己任”,挺身而出,面見縣令,“請按災區編戶口,勸富民出錢粟以赈”。他還提出具體的救災方案,即令遭災各處保甲根據貧富情況造戶口冊,分上、中、下三等,上戶不管,中戶可減價買米,下戶免費給米,限期一個月。為監督保甲,防止其舞弊,胡林翼建議“選本地士紳協同辦理,一以鎮地方,一以免保甲之欺罔”。

鑒于勸捐遭富民抵制,十數日無動靜,他憤不可遏,不得不“一出倡之”,首先請嶽父家捐出兩千兩銀子以作表率,然後對其他富民苦口婆心勸導,“以至誠感之,以大義責之,以危言動之,以賞勸誘之”,終于使大家踴躍捐款,立緻數萬金。“已而,散米表食,全活甚衆”。當時,胡林翼年僅二十歲。在給爺爺的信中,他詳細叙述此事經過,說:“此事出于孫之意,見無一人贊之,但沮之者不下十數人。而孫自以為泰山崩于前而不動,麋鹿奔于左而不顧,亦可謂毅然不移矣。”

步入仕途

道光十六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1840年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發貴州。其實他這個貴州地方官是通過捐納而來的。原來胡林翼丁憂起複後,覺得在京候缺補官,上升的空間不大,而其學生也認為他才氣過人,做地方官更能有所建樹,所以就湊錢給他捐個知府。根據當時捐例,捐納為官可以自主擇地,胡林翼本可以選擇一個發達的地方,挑個肥缺做官。但他是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納為官已讓他蒙羞,所以甯願到邊遠之地,以區别于那些輸金為吏者。在給弟弟的信中,他就直言不諱地說:“天下官方,日趨于壞。

輸金為吏者,類皆擇其地之善者,以為自肥計。黔,硗瘠之所,邊僻之境也,為人所掉首而不顧者。然兄獨有取于黔者,誠以黔之官吏尚能奉上以禮不以貨,以禮則知自重,不以貨則知恤民,而治理庶幾可冀。”而對于友人的不解,他則解釋說:“某之出,資用皆他人助成之……某初為政此邦,貧瘠或可以保清白之風,而不緻負良友厚意。”赴任前,他還“遍谒先茔,誓不取官中一錢自肥以贻前人羞”其後曆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在任時,強化團練、保甲,鎮壓黃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義和湖南李沅發起義。胡林翼文武雙全,且能詩能文,主張“用兵不如用民”,“用兵”隻能治标,收一時之功,“用民”才是治本,享長久安定。胡林翼在貴州安順知府任上,立志安定一方。他經常芒鞋短衣,深入群衆摸民情探匪情,帶領官兵與盜匪作戰數百次,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編成了《胡氏兵法》。

湖北巡撫

1854年(鹹豐四年)擢貴東道員,奉調帶勇赴湖北、湖南抗擊太平軍。曾國藩以其“才大心細”加以奏保,并令其自領一軍,随同作戰

1855年1月29日,湘軍水師120條輕便戰船冒險沖入鄱陽湖,上駛姑塘,被太平軍阻截于湖内,從而使長江内的大型戰船,失去輕便戰船的護衛與配合,戰鬥力頓減,湘軍八裡江水師老營當天即遭太平軍水師的火攻,船隻被焚40餘号,餘船紛紛逃回九江。2月11日,九江官牌夾水營又遭太平軍夜襲,曾國藩的坐船被焚奪,文案全失,險些喪命,餘船也紛紛上駛潰逃。太平軍乘勝轉入全線反攻,2月23日占漢陽、武昌。曾國藩轉守南昌。胡林翼也被迫撤離九江外圍,回援武昌。他帶勇1800人于3月6日駐營沌口。4月3日,武昌失守,巡撫陶恩培被殺,清廷以胡林翼署湖北巡撫,與道員李孟群所部水師共守金口。由此開始了長達年餘的圍困武昌之戰。

胡林翼受命署理湖北巡撫後,在軍事上開始獨當一面。他選将練兵、整頓部隊,同年5月1日,他督部逼武昌城外。17日,督攻武昌的沙洲。27日,出動水陸師合攻武昌,進戰均不利。6月10日在水師配合下,派副将王國才率部攻漢陽,他自率所部攻武昌。太平軍知其金口大營空虛,繞道襲金口,迫使他退回金口老營。

當胡林翼率部進攻漢口、漢陽之際,9月12日,太平軍兵分六路進攻金口,清軍大敗,陸營紛紛潰散,水師退守新堤。由于大營失陷,胡林翼被迫自漢陽損口退往奓山。18日,太平軍又分八路來攻,胡林翼所部陸營由于欠饷太多,無心作戰,紛紛潰散。

胡林翼所部接連潰散,促使他下決心裁汰舊勇。他遂從水師挑派都司鮑超前去湖南,另募新勇3000人,與此同時,又奏調遣員羅澤南部湘軍自江西來援,以救燃眉之急。

10月,羅澤南率5000人自江西義甯來援,連占通城、崇陽,胡林翼率部前往迎接,共同攻下蒲圻。又協同援軍擊敗太平軍韋俊、石達開部,收複鹹甯城。乘勝攻武昌,屢戰皆捷。

1856年4月6日,武昌太平軍因援兵開到,兵力得到加強,遂洞開城門,多路出擊,對清軍展開強大的反攻。胡林翼、羅澤南被迫進行抵抗。此時,羅澤南求勝心切,企圖乘機攻入城内,占領武昌,以便迅速回援江西。結果被太平軍炮彈擊中頭部,于五天之後斃命。 羅澤南死後,由其部下知府李續賓接統其軍。

1856年7月,石達開于參加一破江南大營之後,率部自天京上援武昌,進入湖北後,便兵分四路,對武昌清軍取大包圍之勢。8月18日,石達開部抵達武昌近郊魯家巷,戰事又趨緊張。正在這時,太平天國天京爆發了内讧,楊秀清及其僚屬數萬人被殺。9月上旬,石達開即率部回天京靖難,武昌外圍的軍事壓力解除,胡林翼得以添募兵勇,深浚長濠,嚴密圍困武昌。

1856年12月,武昌被圍日久,外援漸絕,糧食、彈藥俱形匮乏,加之洪秀全将韋昌輝處死,武昌太平軍主要守将韋俊深恐株連,已無心再守。19日夜,乃洞開城門,七道并出,突圍他走。漢陽太平軍也同日撤出。胡林翼乘機占領武昌、漢陽,并以日行800裡的速度向朝廷奏捷。朝廷也以武昌克複,實授胡林翼湖北巡撫、賞戴頭品頂戴。

胡林翼占領武昌之後,立即水陸東下,對太平軍實施追擊,旬日之間,連克武昌縣(今鄂州市)、黃州,大冶,蕲水,興國(今陽新)、廣濟、黃梅,湖北境内無太平軍蹤迹。于是令李續賓率軍9500人進圍九江,江甯将軍都興阿、楊載福、鮑超率6000人,屯九江對岸要隘小池口,而自居武漢,與湖廣總督官文通籌全局,整饬湖北軍政吏治。

1857年,太平軍年青将領陳玉成,統率大軍自安徽入湖北出英山,直插蕲水,然後回軍廣濟、黃梅,威脅圍困九江、小池口的湘軍後方。胡林翼于是親自趕赴黃州督師。9月11日,知府李續宜部敗太平軍于蕲水馬家河,将太平軍再度趕出湖北境内。10月2日攻占九江對岸要隘小池口,為攻占九江創造了條件。當天,胡林翼到九江城外,與都興阿、李續賓、楊載福“會商進取之策”,确定再先取湖口,進一步切斷九江太平軍的外援。18日,胡林翼返回武昌。

1858年3月30日起,胡林翼部由李續賓、楊載福督軍圍攻九江,占領全城,九江太平軍守将林啟榮戰死。胡林翼因調度有方,賞太子少保銜。

1859年,胡林翼又會同曾國藩、多隆阿、鮑超等部擊敗太平軍石達開、撚軍張洛行、龔瞎子聯軍。攻克太湖城,收複潛山。後曾國藩授兩江總督,督師,于1861年8月攻克安慶,曾國藩推胡林翼為首功,加太子太保銜,給騎都尉世職。

1861年8月30日,胡林翼病死(死因據說為見洋船往來江上迅捷如風,即忿而吐血)武昌。贈總督,谥文忠。

藏書故實

胡林翼晚年緻力于教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創辦湖南益陽箴言書院,鹹豐年間,他從自己的俸祿中出資購置圖書,後人也有增補。據同治五年(1866年)刊行的《箴言書院志》,書院藏書達1337種,36261卷,其中經書444種7048卷;史書232種,16320卷,碑貼195種117卷。把他的全部藏書都運到箴言書院,供師生閱讀。其中有宋元本古籍數種,乾隆刊本《陝甘通志》一套33冊,現部分圖書歸于湖南圖書館收。著《讀史兵略》,所遺奏稿、書牍輯為《胡文忠公遺集》。

主要影響

著《讀史兵略》46卷,奏議、書牍10卷等,輯有《胡文忠公遺集》。曾繪制《大清一統輿圖》,為中國早期較完整的全國地圖。所著《保甲團練條約》及《團練必要》諸篇。胡林翼在貴州安順知府任上,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編成了《胡氏兵法》。

轶事典故

相傳胡林翼被點為翰林後,常與同鄉善化人周壽昌出入花街柳巷間。一天晚上,正與周壽昌一起在某娼家,突遇坊卒夜裡巡查,周壽昌機警,躲避進廚房,換了身衣服,所以沒有被抓住,而胡林翼等人被抓回去問訊,因為不敢吐露身份,所以很是受辱。等到他被釋放出來,就與周絕交,認為其臨難相棄,不夠朋友。其後,胡林翼治軍招勇,就不喜用善化籍人。

人際關系

其父為胡達源。嶽父是兩江總督陶澍。正房靜娟夫人給他生了個女兒,取名端儀,鹹豐三年(1853)五月嫁給監察禦史周開銘。

女婿:周開銘(1839~1907),字敬丹,号桂午,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至山東督糧道。

嗣子:胡子勳,胡林翼堂弟胡裴翼之子,以應襲一等輕車都尉及騎都尉,并為三等男,同治八年(1869)襲三等男。

嗣孫:胡祖蔭,胡子勳之子,光緒二十三年(1897)襲三等男,曾任郵傳部侍郎。

曆史評價

李慈銘:“老謀深識,燭照不遺,固中興第一流人。”

王闿運:“中興之業,實基自胡。”

曾國藩談到胡林翼湖北巡撫任上的政績時說:“以湖北瘠區養兵六萬,月費至四十萬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皆其精心默運之所緻也。”而對于胡林翼的整體評價是:“林翼堅持之力,調和諸将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進德之猛。”曾國藩還曾說:“潤之(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

曾國藩的幕僚歐陽兆雄、朱孔彰說胡曾是“纨绔少年”,“常恣意聲伎”;胡的幕僚徐宗亮也說他“少年有公子才子之目,頗豪宕不羁”。

沈卓然:“世徒知曾、左之賢,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蓋胡公之學與才,實無遜于曾、左;而于政治、文章、經濟、軍事,固無所不學,無所不緻其用也。更考其生平,不獨坐鎮武昌,堅守不搖,以扼形勢之要;且于課厘饋饷,擘畫盡善,遂使當時諸軍無饑餒之擾,克奏中興之業。由此而論,允推功首。即其察吏安民,興利除弊諸政,亦皆大端,足為後世之法式。”

郭嵩焘:“位巡撫,将兵十年,于家無尺寸之積。”

慈禧太後:“林翼未竟全功,遽就溘逝,迹其功勳卓越,名播寰區,至今江、鄂士民稱頌。”

蔡锷:“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中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遺型不遠,口碑猶存。”

趙爾巽主編《清史稿》:“林翼負才不羁,娶總督陶澍女,習聞緒論,有經世志。”後又論:“駱秉章休休有容,取人為善。胡林翼綜覈名實,幹濟冠時。論其治事之寬嚴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長駕遠馭,驅策群材,用能丕樹偉績。所莅者千裡方圻,規畫動關軍事全局。使無其人,則曾國藩、左宗棠諸人失所匡扶憑借,其成功且較難。緬懷中興之業,二人所關系者豈不钜哉?”

徐宗亮:“勵志政事,軍興而後益以名節厲世,頗似信國少保”

蔡東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梅英傑:“中外論者服公治行才望,相與欷歔慨歎,佥謂有清中興之業,實基自公”

蔣介石:“泊乎民國二年失敗,吾再将曾國藩與胡林翼諸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歎胡林翼之才識略見,确高出一世,實不愧為當時之名将。”

後世紀念

故居府第

胡林翼的府第,即“宮保第”(胡生前官太子少保故稱“宮保”)。坐落在今泉交河鎮大塘村,占地數十畝,四周築有厚達一尺餘的三合土圍牆,牆外有丈餘寬的護城河溝。府第内有房舍、官廳、花苑、倉、門堡等房屋多達上百間,是一座城堡式的莊園。民國時期,胡林翼的後代,多居住于長沙。房屋由益陽縣立六校(完全小學)租用辦學,直至1941年抗日戰争時期,林翼中學(胡林翼的曾孫胡有猷創辦)曾短期辦學于此。

新中國成立後,為鄉政府、農協會所在地。房屋一直保持比較完整。六十年代,食堂下放,許多失去房屋的社員蜂擁至宮保第,敲門窗,拆磚瓦,一個百年的大莊園就這樣迅速“磚消瓦解”了。七十年代,生産隊為開辟田園,将堅固的圍牆鑿倒,護城河溝填平,至此“宮保第”便銷形匿迹了。所有珍貴文物或流落民間,或毀壞丢失,國有博物館收有少量。“宮保第”僅存房屋基礎和一些殘牆斷壁。益陽市委市政府及赫山區委區政府将修複胡林翼故居“宮保第”列為2010年重點項目,進行了修複。

人物遺迹

花橋書堂山有胡林翼廬墓,石筍瑤華山有胡林翼建的箴言書院(即今天的益陽市箴言中學)。

上一篇:查理茲·塞隆

下一篇:張谒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