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軍

聯合國軍

朝鮮戰争中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陣營
“聯合國軍”(英語:United Nations Command),是1950年7月7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美國以朝鮮戰争為由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并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并且提出以集體安全為理由制裁朝鮮的決議。[1]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防部共同起草一項提案,提出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馬修·邦克·李奇微和馬克·韋恩·克拉克先後擔任司令。“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東京。“聯合國軍“并非聯合國實體,也不在聯合國命令和控制範圍内。它不是安理會附屬機構也不通過聯合國預算資助。“聯合國軍”是冷戰時期的産物,名不符實,不具合法性,充斥着軍事對抗色彩。
  • 中文名:聯合國軍
  • 外文名:United Nations Command
  • 建立時間:1950年7月7日
  • 組成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16國
  • 建立緣由:以集體安全為理由制裁朝鮮

曆史沿革

朝鮮戰争爆發後,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借聯合國名義組建的用于幹涉朝鮮内戰的多國部隊。其中,美軍兵力占總數的90%以上。其他15個國家,即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提供了數量不等的戰鬥部隊。另外,瑞典、丹麥各派醫療船一艘,印度、挪威和意大利派出了各自的戰地救護隊。

1950年6月25日,朝鮮内戰爆發。7月7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正式成立“聯合國軍”。總司令為D.麥克阿瑟上将,主力由美國遠東海軍、遠東空軍和第8集團軍構成。在朝鮮的軍事行動受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導,由陸軍參謀部具體負責計劃和部署。7月24日,于日本東京設立“聯合國軍”總部。逐步建立起駐朝美軍作戰指揮系統。先是由第24步兵師師長W.F.迪安建立了美國駐朝陸軍司令部,後由第8集團軍司令W.H.沃克出任美國駐朝地面部隊總司令,并解散美國駐朝陸軍司令部。随後,設立了日本後勤司令部,負責駐朝美軍及盟國的後勤補給工作。

至8月4日,美軍在朝鮮的地面部隊已達5萬人左右。其他參戰國雖然陸續派遣了一些陸海空軍,但兵力有限。8月初,“聯合國軍”退守釜山、大邱地區,建立起“釜山環形防禦陣地”。為了彌補戰争消耗,除了加緊從日本和美國本土增調兵力外,開始征編朝鮮人。至9月1日,在朝鮮的地面部隊約8萬人。為組織仁川登陸戰役,于8月26日組建第10軍,美國遠東軍總部參謀長E.M.阿爾蒙德兼任軍長,兵力約7萬人。同時,美國遠東海軍組建了第7聯合特遣艦隊,由第7艦隊司令A.D.斯特魯布爾負責指揮,下轄6個特混編隊,計各種艦船230餘艘。此外,還抽調近500架飛機支援這次登陸行動。9月15日,在仁川成功登陸,随即攻占仁川,占領漢城(今首爾),切斷朝鮮人民軍的主要後方交通線,展開全線反攻。

9月底,“聯合國軍”在朝鮮的地面部隊總數已達16萬餘人,分屬第8集團軍、第10軍和勤務部隊。另有美軍遠東空軍3.6萬餘人,遠東海軍5.9萬餘人。10月20日,攻占平壤。10月下旬,“聯合國軍”全速向中朝兩國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多路推進。11月初,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交戰。為加強進攻力量,組建了美國第16軍,并擴建了釜山和金浦等空軍基地。次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由美國陸軍副參謀長M.B.李奇微接替。地面部隊28萬餘人,其中美軍25.3萬人;配屬“聯合國軍”的空軍包括空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艦載航空兵共23個大隊另8個中隊,各類飛機1700餘架;海軍擁有各類艦艇270餘艘。

經過5次戰役,戰線最終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7月10日,停戰談判正式開始。“聯合國軍”利用戰局相對穩定之機積極備戰。除輪換、增派軍隊,構築防禦陣地工事外,還增辟了原州、鎮海、群山、濟州島等14處海空軍運輸補給基地,擴建了金浦、水原、大丘等原有機場,新建了群山機場及東豆川、永平、麟蹄等18處前沿機場,鋪設了仁川通向金浦和水原的輸油管線,建造了噴氣式飛機基地的油料庫等。自1951年夏秋季局部攻勢失敗後,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後方,實行軍隊成建制輪換制和人員記點輪換制,以維持軍隊戰鬥力。此外,美軍撤除了專門由黑人組成的建制單位,全軍實行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混合編組制度;允許每個美軍師可适當補充朝鮮士兵。為了改善遠東美軍指揮體系,1952年10月,解散日本後勤司令部,組建美國遠東陸軍司令部,使遠東司令部成為一個聯合指揮機構。對南朝鮮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和整訓。1953年5月中旬,美國總統D.D.艾森豪威爾決定将南朝鮮陸軍增加到20個師,共65.5萬人。1952年4月,美國陸軍野戰部隊司令M.W.克拉克接替李奇微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兼“聯合國軍”總司令。

朝鮮戰争結束後,“聯合國軍”開始壓縮編制。美軍部分軍隊和其他國家參戰部隊相繼回國,但始終不願意完全履行停戰協定,拒絕全部撤離朝鮮。1953年10月,《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在美國正式簽署,表明美軍将無限期占領南朝鮮。1957年7月,司令部由日本移至漢城。此後,“聯合國軍”所屬部隊多次調整。至2013年12月,“聯合國軍”總兵力約2.85萬人。下轄陸軍約1.92萬人,設有第8集團軍司令部,轄第2步兵師;空軍約8800餘人,設有第7航空隊,轄第51、第8戰鬥聯隊以及直屬保障部(分)隊;海軍約250人,海軍陸戰隊約250人。

合法性

聯合國官方微博否認聯軍合法性

2013年7月27日,正值《朝鮮停戰協定》協定簽署、暨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紀念日;在下午13時39分,新浪微博認證的“聯合國官方微博”發文稱,在朝鮮戰争期間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厮殺近3年的所謂“聯合國軍”,并不是由該機構秘書長控制的、維持和平的國際部隊。

這條由“聯合國官方微博”發出的消息稱:“由安理會第84号決議授權成立的國際部隊并不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這支部隊并不是在秘書長的權力之下,而是在美國的統一指揮下。關于其在戰鬥時期中行動的報告并未提交給聯合國的任何機構。197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3390号決議,要求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

位于韓國首爾龍山基地的聯合國軍司令部兼韓美聯合司令部

文中特别指出,聯合國在當時無法對這隻部隊進行任何控制,其指揮權完全由美國操縱。消息最後提供了更加詳盡的資料,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至今仍在朝鮮半島存在的“聯合國軍司令部”早已被聯合國要求解散,但這一決議在執行過程中遭到了美國的拖延和抵制。

2018年9月17日,聯合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秘書長迪卡洛(Rosemary DiCarlo)指出,安理會1950年通過的決議指出,聯合國派駐到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并授權在行動中使用聯合國和行動參與國的旗幟。盡管如此,”聯合國軍“并非聯合國實體,也不在聯合國命令和控制範圍内。它不是安理會附屬機構也不通過聯合國預算資助。

聯軍組成

朝鮮戰争期間,“聯合國軍”援韓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其中包含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6100多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聯邦。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1950年10月19日前)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7個師,1個團(1830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

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兵第1師,步兵第2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

“聯合國軍”傳單

空降第187團。

韓國:2個軍,8個師,1個團(135923人)

第1軍、第2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7旅。

澳大利亞:1個營(1400人)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合計14個師,2個旅、2個團、2個營,計334523人。

抗美援朝戰争第五次戰役結束後(1951年6月上旬)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7個師,1個團(2531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兵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

空降第187團。

韓國:3個軍,10個師,1個團(229600人)

第1軍、第2軍、第3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第9師、第11師;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2個旅(14000人)

步兵第28旅、第29旅。

加拿大: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5旅。

澳大利亞:1個營(1400人)

新西蘭:1個團(1200人)

炮兵第16團。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法國:1個營(1200人)

泰國:1個營(14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希臘:1個營(700人)

荷蘭:1個營(1000人)

比利時:1個營(700人)

盧森堡:1個排(50人)

哥倫比亞:1個營(1100人)

埃塞俄比亞:1個營(1200人)

合計17個師,4個旅、3個團、9個營、1個排,計520850人。

朝鮮戰争停戰協議簽訂時(1953年7月27日)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8個師,2個團(3735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第40師、第45師;

步兵第5團;

空降第187團。

韓國:3個軍,16個師,3個團(491000人)

第1軍、第2軍、第3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第9師、第11師、第12師、第15師、第20師、第21師、第22師、第25師;

第53團、第56團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2個旅(14500人)

步兵第28旅、第29旅。

加拿大: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5旅。

澳大利亞:2個營(2800人)

步兵第2、第3營。

新西蘭:1個團(1200人)

炮兵第16團。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法國:1個營(1200人)

泰國:1個營(14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希臘:1個營(700人)

荷蘭:1個營(1000人)

比利時:1個營(700人)

盧森堡:1個排(50人)

哥倫比亞:1個營(1100人)

埃塞俄比亞:1個營(1200人)

合計25個師,4個旅、6個團、10個營、1個排(904550人)

1951年5月下旬英步兵第28旅抵朝鮮接替原來的第27旅,第27旅返回香港(港英政府);1951年12月,英、加、澳、新4國軍隊編成英聯邦師;1952年5月,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和步兵第24師與駐日本的美步兵第40師、第45師進行了輪換,停戰前第24師抵朝,所以仍統計在内;參加朝鮮戰争的聯合國部隊還有南非聯邦,因為它隻派遣1個空軍中隊參戰,所以在地面作戰部隊的兵力中沒有統計。

非戰鬥部隊的參加

朝鮮戰争期間,除16個國家派出作戰部隊加入“聯合國軍”外,還有印度、丹麥、意大利、挪威、瑞典等5個國家派遣了非戰鬥部隊參加“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行動。

1951年1月23日至1953年10月16日期間,丹麥累計派遣醫務人員636人,治療人數15000人。

1950年11月20日至1954年2月23日,印度向朝鮮累計派遣醫務人員627人,診察19萬人,實施外科手術2324人,在院治療2萬人。

意大利在朝鮮戰争爆發時,尚未加入聯合國,但也派遣了以紅十字醫院為名義的戰地醫療隊,在1951年11月16日至1955年1月2日期間,其累計派出醫務人員128人,診察22萬人,實施外科手術3297人,在院治療7250人。

1951年6月22日,挪威派遣的陸軍移動外科醫院抵達釜山,至1954年10月18日,其累計派出醫務人員623人,治療人數9萬人。

瑞典派遣的紅十字野戰醫院是最早抵達朝鮮的外國醫療隊,其于1950年9月23日抵達釜山後,一直在朝鮮留駐至1957年4月10日。

主要戰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内戰爆發,曆時3年零32天。在聯合國的授權下美國陸、海、空三軍大規模卷入了朝鮮戰争,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傷亡情況

總傷亡

曆時三年多的朝鮮戰争,使“聯合國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聯合國軍”共死亡57606人,傷病115183人,失蹤及被俘6973人,總計179762人。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占外國軍隊死亡總數的94.16%;傷病103284人,占89.67%;失蹤及被俘5178人,占74.26%。在美軍死亡人數中,陸軍占68.44%,空軍占13.06%,海軍占8.30%,海軍陸戰隊占10.20%。

此外,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傷亡393435人。

各國傷亡

美國

整個朝鮮戰争期間,美軍損失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病103284人,失蹤、被俘5178人。其死亡人數占侵朝“聯合國軍”死亡總數的94.16%。聯合國在《紐約公報》上公布的數字是美軍傷亡14萬多人,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

志願軍的“經典”之戰是消滅了英軍第二十七旅榴彈炮營、英軍第二十八旅的“皇家蘇格蘭團”第一營、英軍第二十九旅的“格洛斯特營”和“皇家坦克營”四支成建制的部隊。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英軍第二十七旅榴彈炮營就被全殲。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斃傷敵200餘名,俘英軍少校隊長以下227人。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六十三軍一八七師殲滅英軍第二十九旅“格洛斯特營”和一個炮兵隊、一個重坦克連,斃敵中校營長以下官兵129名,俘敵副營長以下459名。

1951年10月3日,志願軍坦克一師一團受命配合六十四軍步兵一九一師攻占馬良山,消滅了英軍“皇家蘇格蘭團”第一營官兵1701名,将英軍營長擊斃,俘獲英軍官兵46人。

法國

1951年2月11日,橫城反擊戰役——“志願軍第十二軍在自隐裡地區殲滅了美第二師兩個營和法國營大部”;1951年2月13日——“志願軍三十九軍和四十軍部隊消滅美二師二十三團和法國營一部”;1951年10月8日——“我六十八軍六一〇團和師臨時組成的反坦克大隊使美二師附法國營遭受重大損失,被擊毀坦克28輛,擊傷8輛,粉碎了敵人的‘坦克劈入戰’”。

比利時

1951年1月31日,比利時派一個步兵營入朝,隸屬于美軍第一軍團指揮。在整個朝鮮戰争期間,比利時營與志願軍多次交鋒,都以失敗而告終,要不是不斷補充新兵,比利時營幾乎就不存在了。臨津江之戰後,美軍再也不敢将比利時營部署在一線,使比利時營在朝鮮戰争中得以僥幸生還。

土耳其

朝鮮戰争中,志願軍先後與土耳其旅作戰十餘次,土耳其旅死傷、被俘、失蹤3216人,其損失的兵力在“聯合國軍”中居第3位。

泰國

泰國陸軍二十一團是由泰軍中精選出的混成部隊組成的,美式裝備、美式訓練,在鐵原以西190.8高地戰鬥中,被志願軍消滅一個加強連,繳獲9輛坦克。後來屢戰屢敗,共損失1273人,超過了入朝時的1057人。

澳大利亞

朝鮮戰争中,澳軍在戰場上始終作為美、英軍的附屬,從未獨立作戰。澳軍與志願軍首次交戰是在1950年10月29日,地點在朝鮮定州。此戰,澳大利亞第三營死傷39人;11月3日,澳大利亞第三營在博川掩護美二十四師敗退時,又遭到志願軍狠狠打擊;11月5日,在朝鮮大甯江西岸澳軍又當了英軍二十七旅的替死鬼,在掩護英軍二十七旅逃命時,澳大利亞第三營受到志願軍一個團的打擊,當場死傷76人。後來,在龍頭裡戰鬥中,澳軍再次受到重創。

加拿大

1953年5月2日,在下勿閑北山與志願軍四十六軍三九七團3個排交鋒。這次戰鬥,加軍動用了二十五旅3個連隊,被殲220人。

埃塞俄比亞

朝鮮戰争期間,埃塞俄比亞軍僅在上甘嶺戰役中與志願軍交戰一次,戰死121人,傷病536人,共計657人。

新西蘭

朝鮮戰争中,新西蘭沒有出動短兵相接的步兵,隻派炮兵十六團和2艘護衛艦參加“聯合國軍”。雖然沒與志願軍短兵相接,但也有23人在炮火中喪生。

哥倫比亞

在上甘嶺戰役、老秃山戰鬥和漢江地區防禦戰中,志願軍給哥倫比亞營以沉重打擊,擊斃哥軍163人。

聯軍司令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949年6月26日—1951年4月11日)

在朝鮮戰争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更換了三任司令。首任司令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打敗日軍的世界名将,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就是以麥克阿瑟的形象為象征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尚未入朝之際,麥克阿瑟曾狂妄地說:“中國軍隊是亞洲的烏合之衆,隻要中國人參戰,我将讓隻靠步槍作戰的中國人屍橫遍野,将整個戰場變為屠場。坦率地說,我是多麼盼望中國參戰啊!”當他指揮的軍隊在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較量中屢次受挫,他自己被解職後懊喪地改口道:“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場完全新的戰争。”

馬修·邦克·李奇微(1951年4月11日——1952年4月28日)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李奇微,也是一位二戰名将,他在朝鮮戰争中找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軟肋,即“七天攻勢”,曾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制造了不少麻煩。但對朝鮮戰争的總體評價,他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人是勇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動進攻,韓國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大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将。中國軍隊突然出現在韓國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韓國士兵吓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隻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他認為,韓國軍隊患上了嚴重的“恐中症”。

馬克·韋恩·克拉克(1952年4月28日—1953年7月7日)

“聯合國軍”第三任司令克拉克,是在朝鮮戰争停戰談判協議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他說:“韓戰對我來說是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這是我軍旅生涯經曆的最高職位,但這是一個沒有光彩的職位。在執行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曆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将軍一定具有同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