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中國獎學金

羅德中國獎學金

國際獎學金項目
羅德中國獎學金是羅德基金會于2015年3月30日在北京宣布成立。羅德獎學金是于1902年依照英國礦産業大亨西塞爾·羅德的遺囑而設立的,至今已有113年的曆史,是世界上首個大規模的國際性獎學金項目。西塞爾·羅德希望在擁有“道德力量”和“領袖本能”的青年人中培養“有公德心的領導階層”,通過增進世界不同政權間的相互理解從而消弭戰争。
  • 中文名:
  • 外文名:The Rhodes Trust
  • 别名:
  • 創辦機構:
  • 英文名:羅德中國獎學金
  • 成立日期:2015年3月30日
  • 地址:北京
  • 資金來源:李嘉誠基金會,牛津大學

設立目的

擁有112年曆史的國際獎學金項目——羅德基金會(The Rhodes Trust),2015年3月30日在北京宣布正式設立“羅德中國獎學金”。羅德獎學金之所以決定進入中國,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騰飛,也因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羅德獎學金項目的要義之一就是要讓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年輕人在一個社群中共同生活、相互學習、增進理解,其他國家的羅德學者會從中國學者身上獲益很多。

獲獎要求

羅德獎學金項目至今秉承羅德先生的遺願,遴選申請者時不僅要求卓越的學術能力,同時也要求非學術領域的成績(例如體育、藝術、辯論等),以及樂于幫助他人的内在品質,以及最為重要的、成為領導者的潛力。羅德獎學金對申請者的年齡限制是19-25歲,并且在負笈牛津前必須讀完本科。

資金來源

羅德中國獎學金由來自中國内地和香港的捐贈者包括李嘉誠基金會,以及牛津大學的資助,與現有的羅德捐贈基金相互獨立。每個羅德中國獎學金将由500萬英鎊的捐贈基金永久資助,捐助人的捐款承諾可分次完成,每年一次,為期5年。每筆獎學金都将以捐贈者和羅德基金會的合作名義命名。

獲獎者

2015年

2015年12月,首批羅德中國獎學金揭曉,共有四位獲獎者。

鞏辰卓: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畢業時被授予榮譽畢業生,這一稱号隻授予每年十個最優秀的畢業生。

他參加過的學習交換項目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西,英國,美國,芬蘭。他目前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播與信息團隊的培訓生,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工作。這是他第二次來到坦桑尼亞,之前他曾在暑期義務于當地的一所小學擔任英語老師。除此之外,他還曾連續三年寒假前往中國的同一個偏遠鄉村進行支教。辰卓是一名活躍的足球運動員,完成過“垂直馬拉松”——攀登101層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他意欲在牛津大學學習有關互聯網、教育以及商業管理的課程。他的目标是創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來幫助農村學生和中國其他弱勢群體。

任娜瑛:現在清華大學就讀英語語言與文學專業。娜瑛是中國青年同伴網絡(China LGBT+ Youth Network) 的聯合創始人,帶領團隊專注于性别教育和學術研究。她同時在北京同志中心(Beijing LGBT Center)擔任志願者,并在英國曼徹斯特交流學習的一個學期期間,在當地的同志中心進行志願服務。課餘娜瑛還給北京農民工子女補習英語,并長期在清華學生對外交流協會任職,與來自法國和亞洲的交換學生互動。她熱愛電影、音樂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并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中幽默的不同體現。娜瑛計劃在牛津大學攻讀女性學,并立志幫助發展中國性别研究的理論基礎。

張淳映:畢業于浙江大學,擁有經濟學與英文雙學位,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攻讀碩士學位。淳映曾在上海的路透社和《紐約時報》辦公室,以及位于浙江新媒體中心的新華社實習,研究勞動争議和反腐等話題。她是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辯論隊的隊長,也是晨興文化中國年度論壇的秘書長,成功組織了2012、2013年的長達三天的年會,開展有關于社會創新和青年領導力等話題的讨論。淳映希望在牛津攻讀循證社會幹預和政策評估專業的博士學位,培養更嚴謹的分析能力。淳映的夢想是成立一個中國的媒體平台,追蹤報道并評估公共政策。

張婉愉: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北京大學法律系的第一名。婉愉來自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她連續拿到了獲取率為0.2%的全國大學生獎學金。

她曾在斯坦福法學院交流,還獲得過Jessup國際模拟法庭比賽的中國總冠軍。婉愉在北大和四川省積極地參與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幫助在工廠作業中受傷的工人尋求法律保護,尤其是那些飽受矽肺病折磨的工人們。她最喜歡的一句法律引言是著名的法理學家Oliver W. Holmes說的:“如果你有一顆理想主義者的心靈,你将使(不是覺得)世界變得更理想”。婉愉想在牛津同時攻讀一個政治、哲學、經濟三修(PPE)的第二學位,希望學習更多關于社會公平的理論支柱,使法律能為邊緣化人群提供更多幫助。

2016年

陳昱璇: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黑土麥田公益2016屆鄉村創客。陳昱璇對社會創新與公共服務有着濃厚興趣和豐富實踐,她曾在西班牙、意大利、韓國、孟加拉等國家有學習交流經曆,并曾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在卡塔爾和利比裡亞開展教育創新項目,并在聯合國實習項目中努力倡導青年賦權。

陳昱璇計劃從牛津學成後繼續通過黑土麥田等公益平台,為中國鄉村引入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黃欽:目前在牛津大學全獎攻讀政治哲學碩士學位,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他在本科期間曾擔任清華經管學生會副主席、“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授課助教,赴牛津大學進行政治理論暑期科研,并在“卡内基-清華全球政策研究中心”完成暑期實習。

黃欽計劃在牛津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希望深入地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和中國發展問題。

徐铌: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期間獲得國家獎學金、醫學生特等獎學金。曾赴牛津大學從事基因組編輯和RNA生物學的研究,并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實習。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神經生物學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機制,研發出新型鎮痛藥物。

徐铌計劃在牛津攻讀精神病學博士,目标成為一名醫師科學家,利用醫療科技幫助中國的精神疾病患者。

江熹霖:目前為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大四本科生。兩獲國家獎學金,獲得上海市優秀共青團員、複旦大學優秀學生幹部标兵等榮譽稱号。緻力于鑽研生物學與統計學的結合領域,希望能夠研發出高效率的診斷統計學工具。 本科期間,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換,并在ECE專業Thomas Yeo課題組實習;獲得美國紐約大學的全額資助,前往美國科學院院士David Heeger的實驗室研究,在計算生物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