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韬奮獎

長江韬奮獎

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
長江韬奮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該獎項為2005年根據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精神由範長江新聞獎和韬奮新聞獎合并而來,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20名獲獎者(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韬奮系列10名)。範長江新聞獎作為長江韬奮獎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設立,是由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中青年記者評選最高獎。最初每三年評選1次,從1998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截至2005年共評選了六屆。韬奮新聞獎作為長江韬奮獎的另一前身,設立于1993年,由韬奮基金會委托中國記協組織評選,是獎勵全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員、新聞類節目制片人、校對等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截至2005年已評選六屆。
  • 中文名:長江韬奮獎
  • 外文名:
  • 别名:
  • 創辦機構:
  • 受獎條件: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
  • 分類:長江系列、韬奮系列
  • 組織機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 評選時間:每兩年評選一次

簡介

長江韬奮獎原分别為範長江新聞獎和韬奮新聞獎,2005年根據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精神,将兩獎合并為長江韬奮獎。

範長江新聞獎作為長江韬奮獎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設立,是由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中青年記者的最高榮譽獎,是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項。最初每三年評選1次,從1998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已評選六屆,共産生獲獎者59名。

開展這項評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表彰和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繼承範長江同志獻身人民新聞事業的崇高精神,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檢閱和提高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

範長江新聞獎前三屆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30名。從第四屆評選開始,不再設立提名獎。範長江新聞獎采取有組織推選參評者的辦法。評選範圍是在有正式刊号、公開發行的報紙,國家通訊社,經正式批準的廣播電台(站)、電視台和其它新聞機構從事記者工作連續10年以上,在評選年度不超過50周歲,人品、文品俱佳的現專職中青年記者(含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

評選标準和要求是: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要把參評者的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映和綜合業務成果結合起來進行考察、評選。

韬奮新聞獎作為長江韬奮獎的另一前身,設立于1993年,由韬奮金會委托中國記協主辦,是獎勵我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員、新聞性節目制片人、通聯、校對等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是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已評選六屆,共産生獲獎者57名。

評選目的

開展這項評選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韬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增強群衆觀念和服務意識,發揚敬業創新精神,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創造出優異成績,促進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新聞工作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韬奮新聞獎前三屆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30名。從第四屆評選開始,不再設立提名獎。韬奮新聞獎采取有組織推選參評者的辦法。評選範圍是在有正式刊号、公開發行的報紙,國家通訊社,經正式批準的廣播電台(站)、電視台和其它新聞機構從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員、新聞性節目制片人、通聯、校對等連續10年以上,人品、文品俱佳的現專職新聞工作者。

評選标準和要求是: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要把參評者的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映和綜合業務成果結合起來進行考察、評選。

合并後的長江韬奮獎,由每兩年評選一次改為每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獲獎者20名(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韬奮系列10名),評選條件與合并前基本相同。

評選範圍

在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報社(報業集團)、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和新聞單位主辦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新聞網站(不含網絡版、電子版)從事新聞工作5年以上、持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記者證的新聞記者、編輯、評論員、校對檢查和新聞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制片人。參評人員近5年内不得有違反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不良記錄。曾獲長江韬奮獎者不再參評,新聞單位副部級(含)以上負責人不參評。

評選标準

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綜合考察參評人員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風、業務實績、職業道德和社會影響。

1.認真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2.熱愛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作風紮實,勇于創新,敬業奉獻。

3.弘揚新聞職業精神,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維護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社會反映好。

4.綜合業務成績突出。參評者須獲得過中國新聞獎、全國好新聞獎中的一項或2005年以前中宣部批準設立的全國性新聞作品獎一等獎,或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報紙、廣播、電視作品獲省級新聞獎一等獎(校對除外)。

5.在參評人選各項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先考慮為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

(1)記者

采訪深入,具有較高的采訪報道水平,采寫的作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2)編輯

在組織策劃、編輯稿件、制作标題、編排版面、創辦欄目、制作節目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編輯的作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新聞評論員

具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注重調查研究,撰寫的評論觀點鮮明,論述有力,理論聯系實際,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4)校對檢查

愛崗敬業,認真負責,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在防堵差錯、質量把關方面成績優異。

(5)新聞播音員、新聞類節目主持人

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豐富的社會知識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駕馭節目的能力,主持、播音的節目有鮮明的特色和風格。

(6)新聞類節目制片人

具有出色的統籌策劃能力,能夠發揚團隊精神,實行科學管理,廉潔自律,敬業奉獻,業績突出。

獎項設置

長江系列

以從事新聞采訪報道,新聞類節目播音、主持為主的新聞工作者。

韬奮系列

以從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校對、新聞類節目制片為主的新聞工作者。

設20個獲獎者名額,其中長江(記者)系列10個,韬奮(編輯)系列10個,可以缺額,不能超過。

由中國記協向獲獎者頒發長江韬奮獎獎杯、獲獎證書和獎金。

評選機制

長江韬奮獎與中國新聞獎一同評選。評選委員會由新聞主管部門、新聞單位記者編輯代表、各地記協領導、新聞教研機構專家學者代表等不超過90人組成。評委會人員由中國記協報經中宣部同意後聘任,任期一屆。評委實行回避制和輪換制。

長江韬奮獎評選實行新聞單位推薦、報送單位初評和評選委員會定評三級評選機制。為提高評選公開性和透明度,評選辦公室在定評會前和評選會結束後在新華網、中華新聞傳媒網(中國記協網)公示參評材料和評選結果,接受社會評議。對參評材料的評議意見将提交評選委員會參考;對評選結果的評議意見,将提交評委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

獲獎者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蓬勃發展,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耀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無數新聞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努力。“長江韬奮獎”獲獎者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楊青

楊青,女,獲獎時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編輯。1993年,56歲的楊青獲得首屆韬奮新聞獎,她開創了我國廣播報道的新形式。

1990年1月23日6點半,在楊青的組織下,中央廣播電台“報摘”節目搶發了記者剛剛從盧森堡發回的“歐共體掙脫美英控制,決定恢複同中國的關系”的消息,這條新聞獲得了當年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特等獎。

于甯

于甯,男,1994年獲得第二屆範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新聞評論工作者。

于甯從1970年起從事新聞工作,1981年從中國社科院新聞系畢業後到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從一位普通評論員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幹和領導幹部。他堅持執筆撰寫重要言論,1982年-1993年為人民日報撰寫社論、評論員文章共計255篇(其他言論和文章未計算在内),平均每年21篇,為人民日報之最。于甯同志具有較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理論概括與分析能力。從1985年起,于甯同志連續10年參加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兩會”新聞報道,撰寫開幕、閉幕社論,并撰寫多篇專訪、通訊、側記。黨和國家的重大節日多數社論,出自于甯之手。這類社論要求高、難度大,他總是反複修改,寫出新意。

李樹田

李樹田,男,1998年,59歲的李樹田獲得第三屆韬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對外廣播工作者。

從六十年代初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李樹田把全部精力貢獻給了我國對外廣播事業。

李樹田中、英文功底較厚,知識面較廣,講政治,作風認真,一絲不苟,長于在思想内容和語言文字上把關,多年來堵錯糾錯不計其數,甚至經常發觀并補救外國專家改稿中的纰誤,在确保安全播音方面,功不可沒。

張曉愛

張曉愛,女,1998年,52歲的她獲得第三屆韬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少兒新聞工作者。

張曉愛1969年大學畢業,從事記者、編輯工作近30年,獲獎時任北京電視台副總編、高級編輯。她無論是在廣播電台做記者、編輯,還是在電視台從事策劃、編導、撰稿等工作,始終堅持正确導向,善于開拓進取,勤奮努力,忘我工作,顯示出良好的思想作風、很強的敬業精神和業務能力。1996年被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1997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稱号”。

葉研

葉研,男,2000年,48歲的葉研獲得第四屆範長江新聞獎,時任中國青年報新聞采訪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國最先報道科考隊到達北極點的記者。

葉研1971年參加新聞工作,他被人稱為“三極記者”,去過北極、南極和珠峰地區,他也是中國新聞界第一個報道科考隊在南極越冬的記者,發在《冰點》等處的4萬字報道,視角獨特,讓人記憶猶新。他1985、1986年兩次趕赴老山前線,多次通過炮火封鎖區和“生死線”,進入前沿陣地乃至作戰現場采訪。他赴湯蹈火,采訪過大興安嶺火災,參加并參與指揮了1998年的長江抗洪報道,同時還是第一個去南沙采訪的軍外記者。另外,他關于南極格羅夫山的報道,“駝峰航線”、“高黎貢山”的報道,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新聞。

呂岩松

呂岩松,男,2000年,年僅33歲的呂岩松獲得第四屆範長江新聞獎,他是第一位報道我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的記者。

呂岩松獲獎時為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記者)。派駐莫斯科工作期間,他參與報道了“八·一九政變”、蘇聯解體、獨聯體成立、俄美簽署第二階段裁減核武器條約等重大曆史事件,并獨家采訪了葉利欽。回國後擔任時政記者,撰寫了數十篇國際評論文章,并組織了一些重大專題報道。

馬國力

馬國力,男,2002年,49歲的他獲得第五屆範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體育新聞工作者。

自1982年以來,馬國力一直從事電視體育報道工作,為中央電視台體育報道從小到大、确立全國領先地位做出了貢獻。1989年首創《體育新聞》欄目;1990年亞運會首次建立演播室直播“包裝”節目的模式并沿用至今;1991年創立中國第一個常規性體育欄目《體育大世界》;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主持直播中央電視台第一個直播談話節目《奧運沙龍》,開創記者擔任主持人的先河;1994年領導策劃了廣島亞運會的報道,将全部制作中心首次設在海外,使中央電視台的體育報道進一步走向世界;2000年悉尼奧運會創造出現代化的報道模式,将奧運比賽公共信号與體現獨家形象的單邊信号進行了緊密結合;2002年世界杯上創立中央電視台獨特的報道方式,開中國電視曆史先河。

朱海燕

朱海燕,男,2004年,47歲的他獲得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鐵路新聞工作者。

朱海燕1983年任《鐵道兵》報記者,1984年後曆任《人民鐵道》報記者、首席記者,獲獎時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

除台灣外,朱海燕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區市,走完全國7.3萬公裡鐵路線,行程100多萬公裡。京九鐵路建設中,他24次下京九;南昆鐵路建設中,他12次下南昆。蘭新鐵路、内昆鐵路、渝懷鐵路等各個鐵路建設工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寫下70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60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新聞獎。特别是1998年獲第三屆範長江新聞獎提名獎後,他戒驕戒躁、與時俱進、奮發努力,1999、2001、2002、2003年又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2003年,報告文學《深秋揮淚送穆青》,獲得中國新聞獎副刊金獎。他獲得包括中國新聞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報告文學獎在内的10項全國性大獎;9次獲中國産業報協會新聞一等獎,8次獲中國産業報協會新聞二等獎;19次獲中國鐵路新聞一等獎,6次獲中國鐵路新聞二等獎,1次獲廣東省新聞一等獎。

韓小蕙

韓小蕙,女,2004年,她獲得第六屆韬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文學副刊編輯。

韓小蕙198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同年進入光明日報社。做過校對、檢查、總編室夜班編輯、文藝部副刊編輯,獲獎時為該報“文荟”副刊主編。

韓小蕙1985年開始文學副刊編輯生涯,她的目标是把“文荟”副刊做成全國最好的副刊。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她采訪了全國上千位知名作家學者,成為一部活的“當代作家詞典”,并通過熱心的服務把名家“拉入”寫作陣營。著名作家李國文就稱自己是“被韓小蕙培養出來的散文新星”。她發起的“永久的悔”無獎征文活動得到全國學者巨擘們的響應和肯定,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一天之内就寫完了4000多字的文章,題目就叫做《賦得永久的悔》。季老還附來信箋,誇贊題目“出到人心裡去了”。

舒斌

舒斌,男,2009年,41歲的舒斌榮獲第十屆“長江韬奮獎”韬奮系列獎,時任紅網董事長、總編輯,他是湖南省當年唯一獲得長江韬奮獎的新聞工作者,也是我國網絡媒體創辦以來首個獲得長江韬奮獎的新聞工作者。

2000年11月,舒斌負責籌建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紅網。網站于2001年1月開通試運行,5月31日正式開通。紅網在他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八年間發展成為在國内重點新聞網站中唯一一個率先并連續五年實現赢利的新聞網站,綜合影響力穩居全國新聞網站前列,成為在全國以及海外頗具影響的中國知名網站。

王天定

王天定,第十一屆長江韬奮獎獲得者(長江系列)、河南日報高級記者。這位年過六旬的老記者身體力行用腳步丈量時代,把新聞寫在大地上。他不知疲倦地用相機記錄着這個偉大的時代,踐行着“四向四做”新要求;他以“勿忘人民”的新聞堅守,展現着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時任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文化改革發展工作座談會上這樣表揚王天定:“做宣傳不需要講大道理,要像王天定那樣通過一幅圖片、一篇報道、一個事件、一個人物,通過實實在在的内容展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宣傳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舉措和實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