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茄

緬茄

薔薇目豆科植物
緬茄的原産地在緬甸,在高州西岸觀山山麓西岸村池塘旁,有中國唯一的一棵珍貴的緬茄樹(Afzelia xylocarpa)。樹高20米,胸圍8.5米,冠幅33米,雖經480多年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2~4對,小葉橢圓形,長5~7厘米;5月開紅色花,隻有一片花瓣,有7枚細長的雄蕊和1枚雌蕊。
    中文名:緬茄 拉丁學名:Afzelia xylocarpa (Kurz) Craib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們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雲實亞科 族:甘豆族 亞族: 屬:緬茄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緬茄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小葉3-5對,對生,卵形、闊橢圓形至近圓形,長4-40厘米,寬3.5-6厘米,紙質,先端圓鈍或微凹,基部圓而略偏斜;小葉柄短,長不及5毫米。花序各部密被灰黃綠色或灰白色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大小相若,長約6毫米,宿存;花萼管長1-1.3厘米,裂片橢圓形,長1-1.5厘米,先端圓鈍;花瓣淡紫色,倒卵形至近圓形,其柄被白色細長柔毛;能育雄蕊7枚,基部稍合生,花絲長3-3.5厘米,突出,下部被柔毛;子房狹長形,被毛,花柱長而突出。

莢果扁長圓形,長11-17厘米,寬7-8.5厘米,黑褐色,木質,堅硬;種子2-5顆,卵形或近圓形,略扁,長約2厘米,暗褐紅色,有光澤,基部有一角質、堅硬的假種皮狀種柄,其長略等于種子。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産地分布

緬茄樹原産緬甸,分布中南半島。中國廣東(茂名、高州、徐聞),海南,廣西合浦、南甯,雲南南部石屏和西雙版納等地均有種植,以高州産的最著名。緬甸、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也有。

栽培技術

緬茄種子用100℃開水浸種,自然冷卻浸種,24h取出沙藏播種,發芽率最高達97%以上,而且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緬茄的嫁接時間選擇在秋季,這個季節成活率最高,嫁接成活後能抽出一托梢過冬,來年開春,再抽一托梢便可移栽,剛好趕上造林季節,提高種植成活率。

主要價值

緬茄樹形優雅,美觀、蔭濃、花色豔麗,而且抗風、少蟲害,是優良的庭園綠化樹種,材質堅硬,可作高級家具等用途。花可代茶,清熱解毒。種子堅硬,核頭有黃臘,形狀美觀,可作雕刻圖章等工藝品。同時,種子還可入藥,主治牙病,去火毒,解百藥毒等,是傳統的珍稀傣藥。

種子供雕刻用;亦可入藥,主治牙痛和眼病。緬茄花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木材可作抗腐的建築材、細工用材及造船材。

種植曆史

據清嘉慶(己卯)《茂名縣志》載,明朝萬曆年間,祖籍高州西岸村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自滇攜種歸”。李辭官還鄉後,試種一顆久不發芽,另一顆配系金絲銀線給嬌兒佩戴,以示榮耀華麗和富貴長命。不久緬茄籽失落,遍尋無蹤,誣為侍婢梁鳳薇所偷,嚴刑拷打至死。事隔三年,竟在兒子的床下磚縫中長出一緬茄幼苗,李邦直令人拆除府北,讓其生長。有人道,這顆緬茄籽不願在地下沉默,毅然沖出地面為婢女伸冤,真惡人無情樹有情",并将此樹稱為“含冤樹”。舊社會那些含冤負屈、投訴無門的平民百姓,常到樹下訴求,望能伸冤昭雪。

1957年5月,高州緬茄工藝品名聲鵲起,中國政府把它作為“國寶”送了十顆給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飲譽全球。作為我國的一種獨特的緬茄蠟蒂雕刻藝術已有300多年曆史,深愛民間喜愛。過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贈禮的。高州竹枝詞曾寫道:“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别物,緬茄刻就兩鴛鴦。”

1986年元旦間,胡耀邦總書記到高州視察時,曾指示:“不要讓他斷子絕孫,要想辦法繁殖這稀有的優良樹種。”1988年高州市人民政府在古緬茄樹周圍興建了緬茄公園,塑建緬茄女像,教育後代,甯死不屈,堅持真理。

領導視察

據說198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高州視察時,在參觀了這棵珍稀的奇樹、聽完當地的介紹後,曾當面指示“不要讓它斷子絕孫”。建國以來,林業科技工作者采用溫水浸種或人工去蠟沙土培育等各種方法繁育了少量緬茄樹苗,其中有些已進入開花期。1986年1月2日,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到高州,在現市委大院栽植緬茄樹一株,1994年開花,1995年挂莢果5枚,種子同樣有蠟蒂,與西岸古緬茄種子一樣。

高州緬茄樹

在高州市西岸區觀山山麓西岸村池塘旁,聳立着一棵頗具傳奇色彩的古緬茄樹(Afzelia xylocarpa)。它是我國緬茄樹中的老壽星,樹高18米,胸圍8.5米,冠幅33米,雖經420多年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緬茄樹是我國一種珍稀樹種,系蘇木科緬茄屬喬木,原産于緬甸,目前除在滇南有少量分布外,其餘僅多見于高州,而高州目前也隻在西岸、南關、頓梭、市委大院四個地方各生長有一棵,西岸的這棵為母樹。

該緬茄樹的身世曲折離奇。據清嘉慶(己卯)《茂名縣志》載,明朝萬曆年間,祖籍高州西岸村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自滇攜種歸"。李辭官還鄉後,試種一顆久不發芽,另一顆配系金絲銀線給嬌兒佩戴,以示榮耀華麗和富貴長命。不久緬茄籽失落,遍尋無蹤,誣為侍婢梁鳳薇所偷,嚴刑拷打至死。事隔三年,竟在兒子的床下磚縫中長出一緬茄幼苗,李邦直令人拆除府北,讓其生長。有人道,這顆緬茄籽不願在地下沉默,毅然沖出地面為婢女伸冤,真是“惡人無情樹有情”,并将此樹稱為“含冤樹”。舊社會那些含冤負屈、投訴無門的平民百姓,常到樹下訴求,望能伸冤昭雪。據光緒重修“高州府志”記載“四百年來,中土無雙”由此高州奇樹得名。

1988年,高州市人民政府在古緬茄樹周圍興建了緬茄公園,塑建緬茄女像,教育後代,甯死不屈,堅持真理。古緬茄的種子奇特。緬茄為蘇木科緬茄屬常綠大喬木,一般種植樹10年後才進入結果期,每年端午前後(5-7月)開花,花白色或淡紫色,香味與玉蘭相似,果實翌年1~2月成熟,莢果,每莢有種4~6粒。種子明顯分為兩截,上半截為革質假種皮,稱為蠟蒂,呈正方形或長方形,色澤金黃,質地堅韌;下半截稱為核仁,宛如荔枝核,圓滑,呈黑褐色。

當地雕刻藝人在蠟蒂上精雕細刻成工藝品,或龍或鳳,或獅或虎,栩栩如生。除圖章外,還傳統地镌刻出山水人物,亭台樓閣、花鳥魚蟲等優美圖案。

1957年5月,高州緬茄工藝品名聲鵲起,遠銷海外,飲譽全球。1957年5月,高州緬茄雕刻工藝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并獲獎,後被編入《中國土特産大全》一書,列為全國著名土特産之一。1957年5月,中國政府把它作為“國寶”送了10顆給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元帥。作為我國的一種獨特的緬茄蠟蒂雕刻藝術已有300多年曆史,深愛民間喜愛。過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贈禮的。高州竹枝詞曾寫道:“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别物,緬茄刻就兩鴛鴦。”

上一篇:紫光檀

下一篇:酸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