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中學

綦江中學

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
重慶市綦江中學位于綦江縣古劍山麓,它背靠川黔公路(210國道),面擁綦河,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半島。[1]學校依山傍水,草碧樹翠,鳥語花香,莘莘學子在這裡吮吸着現代教育的營養甘露,茁壯成長。繼重慶市市級首批重點中學授牌後,學校先後獲得“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德育先進單位”、“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十佳園林式單位”、“重慶市綠化先進單位”、“成都軍區國防生源基地”、“重慶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重慶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号。
    中文名:重慶市綦江中學 外文名:Chongqing Qijiang middle school 簡稱:綦江中學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綦江縣教育部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發展人人,人人發展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類别:普通高級中學 現任校長:劉玉才 校址:重慶市綦江縣古南鎮新山村48号 所屬地區:重慶市 綦江區 學校主頁:http://www.qjzx.cq.cn 郵政編碼:401420

學校簡介

重慶市綦江中學創建于1910年,原系四川省重點中學,現為重慶市命名的首批重點中學。學校位于渝黔高速公路和210國道旁的綦江區府在地古南鎮新山村48号,占地81083平方米,校舍面積49554平方米,現有80個教學班,6000餘名學生。學校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樓堂恢宏,草碧樹翠,鳥鳴花豔,四季飄香,是莘莘學子向往的一方淨土。

曆史沿革

學校誕生的背景及時間

重慶市綦江中學最早叫“綦江中學堂”。清末廢科舉,興新學。光緒29年(1903年)《奏定中學堂章》規定:“中學堂定章各府必設一所,如能州縣皆設一所最善。”綦人适逢其時,由赴日考察教育歸來的屈荪塢(一說屈厚荃)、張華庭、田鬥寅、伍睿祥等發起,得到有識之士王浒平、張維漢等人的響應,在縣政府楊晴霄等人的支持下,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鎮中山路小學)成立,命名為“綦江中學堂”。成立之時,特請張華庭手書“中學堂”匾額一塊懸挂于“考棚”(校址)門首,這就是綦江中學的前身,屈荪塢為第一任校長(當時稱“堂長”)。

學制及課程設置

中學堂設正科一班,預科一班。高、初中不分段,學制為五年。

開設修身、經學、國文、英文、數學、曆史、地理、格緻、圖畫、體操,音樂等課程。

辦學宗旨

革新教育,培養鄉梓人才。

1911年10月(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學堂”一歲即停辦。

中學堂的更名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令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随即頒布《普通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對清代教育進行改革,如将“學堂”改為“學校”,“堂長”改稱“校長”(清末學校一律稱“學堂”,如“中學堂”、“小學堂”,私立的稱私塾,管理學校的稱“堂長”或“督監”),但直到民國政府8年(1919年)才正式下令實施。

1925年(民國十四年),綦江中學堂得以恢複,更名為“綦江中學校”,學制為初高中各三年,原修身課改為公民課,增設博物、理化等課程。因理化、英文老師缺乏,規定的課程未完全開足。一年後,因經費支绌而停辦。民國十五年(1926年),時局動蕩,軍閥混戰,綦江土匪頻仍,學校難于恢複。

1927年(民國十六年),四川防軍二十一軍軍長劉湘委任孫一中為綦江教育局長,孫一中乃柬邀全縣教育界人士集議,向劉湘呈請,得到川康督辦秘書長劉鴻業之助,以附加契稅和屠宰稅為基金,恢複綦江中學校。校址仍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學),孫一中兼任校長,是年招生一個班,初基始定。

1928年(民國十七年)春,孫一中奉調任川康督辦公署政務視察員,由黃晴初繼任校長。黃校長墊支三百餘元辦學一年,因經費缺乏,招生困難,學校再一次停辦。

1929年(民國十八年),時局變面,邑人意見分歧,主張停辦。

1930年(民國十九年),綦江縣長吳國義呈上峰批準,在綦江縣立第一小學内,附設初中男生一個班,次年再招收男生一個班,由該小學校長田鬥寅兼管。同時還在縣立第一女子小學附設初中班,招收女生。這兩個班形成了綦江中學的第一、二班。據綦江縣立第一小學校長田鬥寅在《日知雜錄》中說縣裡“推餘長校”,故田鬥寅為這一時期綦江中學校長。後又因經費困難,再度停辦。

1932年(民國廿一年),孫一中又奉劉湘之令,再任校長。将縣立第一小學初中班改建為“綦江縣立初級中學校”。當年招生男生一個班,為綦中第三班。此時,全校共三個班,90人,教職工12人,改校名為“綦江縣立初級中學校”。

1933年(民國廿二年)春,縣立第一女子小學附設初中班,因經費困難,教師缺乏停辦。

1936年(民國廿五年)春,省教育廳派許仁接任校長,呈請教育廳,增設女生部,男女生分部編班授課,招收男生中七班,女生中一班。是年始制定綦中校旗、校歌、校徽。從1910年起至1938年(民國廿七年)止,校址一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鎮中山路小學),中一班到中六班的學生均在這個老校址畢業(學生名單附表)。

1939年(民國廿八年),因避日機空襲,校址幾度搬遷,先後遷徙永新張家溝、北渡南山坪,城裡的城隍廟(現縣糧食局内)。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起,始在城西官山坡(即歐家灣,今實驗中學)修建數幢木架瓦蓋平房作為固定校址,并設女生部于連城莊。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吳克家接任校長,應各方之企,增設高中班。此時高中男女生共50餘人,更校名為“綦江縣立中學校”(因屬完中),并制題校訓“持身以謹,對人以誠;治學以恒,立事以勤”。全校學生除上正課外,初步開展了球類、越野、演講、生産、壁報、歌詠等課外活動。高中校舍建成後,用餘屋一間陳列書報,供師生閱讀。

1949年(民國卅八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解放軍接管了學校。此時,學校共15個班,在校生566人,高中3個班,學生121人,初中12個班,學生445人,教職工47人。

綦江中學從1910年成立至1949年,其間雖幾起幾落,斷斷續續,幾遷校址,數易校名,但學校的體系始終未變,共辦初中男生班到第三十班,畢業24個班,約1000人;初中女生共辦到第二十班,畢業14個班,近300人。

新生和發展

(1949—2010)

1950年2月,縣人民政府派姚大年任校長,接管綦江中學。姚大年是解放後的第一任校長。

1950年3月,奉川東行署指示,改校名為“川東區綦江中學校”。在歐家灣(現實驗中學)擴建運動場,整修校舍,校容校貌大為改觀。

1951年,由歐家灣(現實驗中學)遷到現校址(新山村48号),上級撥款建成紅磚樓(内有五間教室、十間辦公室、一間會議室)和青磚平房(内有四間教室、兩間教員辦公室)。

1952年,恢複高中招生。改春秋始業為秋季始業。

1952年,更校名為“四川省綦江中學校”。

1954年,上級再次撥款建成“五四”教學大樓(共有教室16間)和可容320人的女生宿舍。

1959年,綦江劃歸四川省重慶市管轄,更校名為“四川省重慶市綦江中學校”。

1960年,國家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又撥款建成六零教學樓(共有教室12間,兩樓一底)和可容500多人的男生宿舍。

1966年,全校占地面積達150多畝,建築面積近一萬平方米。課桌、黑闆全部換新,圖書館、實驗室擁有價值三十多萬元的設備,高初中理化生課全部皆開設實驗。

1988年,更校名為“四川省綦江中學”,為四川省重點中學。

1997年,重慶直轄,學校随之更名為“重慶市綦江中學”,為直轄市首批重點中學。是年學校用于電化教學和文印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共34萬餘元。新設語音教室,可供外語、語文、音樂等學科上課。18個班開設了微機課,配有專職教師二人,對近百名教師進行了計算機使用方法的培訓。學校購進一台一體化印刷機,教學資料的印刷得到解決。新圖書室和資料室,面積共2436平方米,館外綠樹成蔭,室内設施完善,光線充足,空氣清新。1995至1996年,用于購書之費用達12.8萬餘元。到22013年至今藏書近五萬冊,報刊雜志120餘種,凡《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所列24類書目幾乎都有。

到2009年,學校占地128039平方米,校舍面積66631平方米,有初、高中8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500餘人,教職員工330多人。

2010年1月19日上午,百年校慶活動正式啟動。并将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開幕。

隸屬關系

1.中學堂(綦江中學前身)清宣統二年----三年(1910---1911)屬清朝綦江縣管轄

2.綦江中學校1927---1932年屬國民政府綦江縣教育局管轄

3.綦江縣立初級中學1932---1947年屬國民政府綦江縣教育局管轄

4.綦江縣立中學1947---1950年3月其中1947---1949年11月,屬于國民政府綦江教育科管轄,1949年11月---1950年3月屬綦江縣人民政府文教科領導(1947年學校成立高中部故改名)

5.川東區綦江中學1950年3月---1954年4月屬重慶市教育局和綦江縣教育局領導

6.四川省綦江中學1954年4月---1969年1月先屬四川省教育廳和江津專署,後屬重慶市教育局和綦江縣文教科領導

7.四川省綦江中學校革命委員會1969年1月---1978年上期屬于綦江縣革命委員會領導

8.四川省綦江中學1978年下期---1997年3月屬省市縣教育部門領導

9.重慶市綦江中學1997年6月18日起屬重慶市,綦江縣教育部門領導(重慶成立中央直轄市)

校容校貌

綦江中學占地近兩百畝,新建400米8塑膠跑道人造草坪标準田徑運動場、科技教學大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學生多功能活動中心、70間數字投影多媒體教室、耗資達百萬的校園網;擁有多媒體雙向播控系統、電腦室、課件制作室、植物園等完備的教學設施;新改造的理化生實驗室超過國家規定的一類标準,硬件設施日臻完備。

師資力量

綦江中學現有207名專任教師,有特級教師2人,高、中級教師123人,獲全國、省(市)榮譽稱号的9人,參加研究生進修的教師占45%。學校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學校,2008年承擔了全國、省(市)級科研課題10個,獲市級以上教研改革成果獎6項,以及參加國家、省(市)級骨幹教師培訓共15人。2009年至今,在重慶市各種優質課競賽中,8位教師喜獲一、二等獎;教育教學科研蔚然成風,教師先後在國家、省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0篇,充分顯示了雄厚的師資力量。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在“發展人人,人人發展”的辦學理念指引下,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2001年高考上線608人,上線率達91.3%,其中,本科上線人數367,上重點線人數178;2002年高考再攀新高,上線人數644人,上線97.8%,上本科線人數462人,上重點線人數200人;2003年高考再創輝煌,上線數674人,上線率97.5%。綦江中學建校七十多年來,已為高校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子。人才輩出,桃李如雲,蜚聲海内外。近五年,學生在全國性比賽中獲一、二等獎68人(次),在市級比賽中155人(次)獲一、二等獎。

學校始終把握時代脈搏,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标,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藝體節、文學社、英語沙龍、科技活動月、心理咨詢室及各類興趣活動異彩紛呈。近四年中80人(次)獲市體育競賽前8名,6人獲第一名,許多同學進入藝術院校深造。

2014年高考重本上線476人(含體藝重點院校33人),理科最高分664分,文科最高分634分,600分以上44人,空軍飛行員2人,民航飛行員6人,本科上線1538人,高考上線率為99.4%,高考取得曆史新突破。

學校榮譽

綦江中學優良的辦學效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學校先後獲得“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先進單位”、“重慶市社會主義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衛生先進單位”、“重慶市植綠、護綠先進單位”、“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重慶市電子化、規範化考點”等數十項殊榮。

校園文化

學校校訓

四十年代校訓:持身以謹對人以誠治學以恒立事以勤

九十年代校訓:勤奮求實開拓緻知

如今校訓:發展人人,人人發展

校徽含義

總體構思:“綦江中學”打頭字母“QZ”形變組合而成。

總體寓意:綦江中學這顆綦河畔的明珠正朝氣蓬勃、滿懷希望、前景輝煌。

紅色圖案:燃燒跳動的火苗,寓紅燭育人;蓬勃生氣的幼苗,寓意綦中莘莘學子。

藍色圖案:藍色環狀,寓波光粼粼的綦河。

綠色圖案:寓綦河畔明珠正冉冉升起。

學校校歌

綦江中學校歌走進春天迎着朝陽

綦河懷抱的美麗的地方

綦江中學我可愛的校園

是我們成長的課堂是我們成長的課堂

勤奮求實開拓之至尊師愛生教學相長

青春歲月懷抱愛國的理想燭光普照萬千桃李棟梁

啊同學們同學們啊同學們同學們

勤奮讀書有志向一代風流看今朝

勤奮求實開拓之至尊師愛生教學相長

青春歲月懷抱愛國的理想燭光普照萬千桃李棟梁

啊同學們同學們啊同學們同學們

勤奮讀書有志向一代風流看今朝

一代風流看今朝!

知名校友

朱明綸: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著名教授

封思毅:台灣研究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學術思想的著名學者

苟文能: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主任,教授

孟喬生:加拿大航海企業家

邱仲奇:曾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館外交官,定居美國西雅圖,1987年回母校設立“邱仲奇獎學金”

楊與嶺:台灣大法官,著名法律專家

相關新聞

重慶市綦江中學:彰顯創新特色的百年名校

2005年,“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2008年,“重慶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

2009年,首批“重慶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

2010年,“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

2011年,“綦江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培育獎”。

百年筚路藍縷,百年風雨兼程;百年曆史積澱,百年砥砺奮進。綦江中學憑借自己的特色鑄就了獨特的教育品牌。

走進現在的綦江中學,處處都能感受到一股生機勃勃、催人奮進的氛圍。校園内,花園造型别具匠心,錯落有緻,林蔭道林木蔥蔥,曲徑通幽,令學生倍感溫馨。校園中随處可見的中外思想家、科學家雕塑,時刻為學生的心靈指引方向;内容豐富的“文化牆”,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自豪與光榮……這一切不僅成為校園環境的藝術品,也成為學校“求實創新,自強不息”的物質載體,熏陶感染着每一位綦中學子。

“争”和“創”

引領校園主流文化

綦江中學從建校至今102年,之所以依舊長盛不衰,充滿活力,正是因為綦中人始終繼承和發揚着前人關注社會和學生的發展,并不斷追求卓越敢于争先的優良傳統。而這一切,無疑構成了綦江中學最為獨特的精神文化背景。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激發活力的源泉,是構成學校辦學實力和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辦學特色和魅力的體現。”綦江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劉玉才坦言,如何建設校園文化,是任何一所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

2010年,綦江中學打造創新特色校園文化,積極營造“争”、“創”氛圍,緻力讓“争”和“創”成為學校主流文化,把“創建環境優美、教育質量高、特色鮮明、和諧向上的市級示範高中”作為學校的工作目标和未來發展的願景。學校堅持開展的課前文化活動,遠足拉練、成人儀式、青年儀式、百日誓師大會、高三畢業典禮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綦江中學德育教育的一道道靓麗的風景。

劉玉才認為,文化的作用在于對人思想的洗滌和品位的提升。文化能體現個人的涵養氣質,更能彰顯團隊的靈魂追求。良好的校園文化能更新觀念,觀念能改變思維,思維能影響行為,行為能促成習慣,習慣能決定命運。為此,綦江中學積極用“争”和“創”引領校園文化,讓學校承諾與師生誓言内化為綦中人的精神信仰,讓“争”和“創”的精神永遠流淌在綦中人的血液裡,成為他們成長的“基因”。

上一篇:天津國騰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

下一篇:社旗一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