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

戲劇、戲曲、等一類藝術的總稱
綜合藝術是戲劇、戲曲、等一類藝術的總稱。綜合藝術吸取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的長處,獲得了多種手段和方式的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表現形式。它将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電影作品中,榮獲第43屆奧斯卡金像關七項獎的影片《巴頓将軍》,通過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段曆史,成功塑造了巴頓這個人物形象,全片始終圍繞巴頓的性格、愛好與内心世界來展開戲劇沖突和故事情節,尤其是通過巴頓與其它人物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來表現巴頓的性格特征,并且注意運用代表人物性格的語言、動作以及環境渲染等細節來精心刻劃,使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耐人回味。[1]
    中文名:綜合藝術 外文名: 别名:戲劇、戲曲、等一類藝術的總稱

綜合藝術的主要種類

戲劇藝術

從廣義上講,戲劇包括話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乃至目前歐美各國影響廣泛的音樂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話劇。這裡所講的戲劇即指話劇,是從狹義理解的。話劇在歐美各國通常被稱為戲劇。

戲劇是在舞台上由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衆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藝術。戲劇藝術作為二度創作的藝術,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作為舞台演出基礎的戲劇文學和演員創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曆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曆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大類型。

作為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悲劇曆來被認為是戲劇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悲劇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将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正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衆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淨化。

戲劇除了具有綜合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征外,還有自身獨具的特征。在戲劇的所有特征中,戲劇性無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謂戲劇性,就是戲劇藝術通過演員扮演的角色之間的沖突來展開劇情、刻畫人物,借以吸引觀衆,實現其藝術效果和審美作用的特性。構成戲劇性的中心環節是戲劇動作和戲劇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必須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和動作,來展開激烈的沖突和交鋒,使戲劇情節得以進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在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曲折起伏的情節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優秀戲劇作品,無不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在綜合藝術中,戲劇和戲曲需要演員在舞台上為觀衆多次進行現場表演,而電影和電視則是一次性演出,用膠片或錄相帶将這種表演固定下來。因此,劇場性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另一個特點。這種劇場性對戲劇演員的表演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們常把劇本、演員和觀衆稱作戲劇藝術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質的要素自然是演員。因此,戲劇的中心應當是演員的表演藝術。戲劇表演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觀衆欣賞的過程。戲劇演員在進行二度創造時,首先要深刻挖掘劇本的内涵,掌握角色豐富的思想情感,通過情感體驗與藝術分析,克服自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然後才能通過藝術化的表情、語言和形體動作,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真實感人的舞台形象,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傳達出角色獨特的性格氣質和内心世界。正因為戲劇藝術對表演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戲劇理論家們都十分重視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分别被稱之為“體驗派表演藝術”和“表現派表演藝術”兩大類型。戲劇在演出時,劇場中演員與觀衆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觀衆一方面欣賞舞台上演員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緒情感的反應直接影響着演員的表演,這種當堂反饋的現象構成了戲劇藝術的重要特點。

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的總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有三百多個劇種,其中包括全國性的劇種如京劇,也包括地方戲如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被稱為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具有戲劇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征,從而有别于其它戲劇形式。尤其是戲曲藝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于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僅舉中國戲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與西方戲劇“以多見一”之間的比較和區别,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巨大影響,中國戲曲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征是以“一”為起點,如戲曲的角色行當上是“一行多用”(生、旦、淨、醜),表演動作上是“一式多用”(唱、念、做、打),戲曲聲腔與音樂上是“一曲多用”(基本曲牌),舞台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兩椅),服飾臉譜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藝術上,還有“一人千面”(一套程式、萬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态”、“一笑百媚”等,充分體現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戲曲“以一求多”的美學追求。

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是經過漢唐直到宋金即12世紀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彙,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真正趨于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窦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别是傳奇作品大量湧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長期農業社會的産物,中國戲曲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又深刻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美學追求。

中國戲曲具有自身的審美特征。尤其是表現在綜合性、程式化、虛拟性這三個方面。當然,這些特征并非中國戲曲所獨有,許多東方戲劇也具有這些特點。

戲曲藝術高度的綜合性、程式化和虛拟性,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藝術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産物。電影藝術是通過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創造出感性直觀的形象,再現和表現生活的一門藝術。由于電影誕生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建築之後,所以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在迄今為止的所有藝術種類中,隻有電影和電視是人們知道其誕生日期的兩門藝術。

1895年12月28日晚,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裡,放映了他們自己拍攝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短片,這一天被電影史家們定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标志着無聲電影時代的開始。在此之後,電影這年輕的藝術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電影誕生于10年之後,即1905年,當時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國産片《定軍山》,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嚴格意義上講是一部戲曲舞台紀錄片。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

從總體上講,電影的樣式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四大部類。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電影和電視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新技術的發明,然後才導緻新藝術的誕生。完全可以這樣說,影視藝術是迄今為止唯一産生于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姊妹藝術。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曆史來看,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着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在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重大的變革,都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系。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最初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被稱為“默片”。一般認為,有聲電影誕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國的《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其實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台詞和音樂伴奏,但不管怎樣,它标志着電影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電影由純視覺藝術成為視聽綜合藝術,大大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使得音樂、音響和語言都成為電影重要的藝術元素。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1931年的《歌女紅牡丹》。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最初的電影都是黑白片,早期電影曾經采用人工上色的辦法,即在黑白電影的膠片上塗顔色,如前蘇聯電影《戰艦波将金号》(1925年),就是經過人工上色,使銀幕上起義後的戰艦升起一面紅旗,顯然這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的美國影片《浮華世界》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這一發展趨勢目前正有增無減、愈演愈烈,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拟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象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如在美國影片《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居然與肯尼迪總統促膝談心;《真實的謊言》中,龐大的戰鬥機在一座座摩天大樓之間橫沖直撞;《侏羅紀公園》裡奔跑的恐龍和始祖鳥;《泰坦尼克号》裡巨大的輪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總動員》這部三維動畫片,完全是由電子計算機制作的1,500個鏡頭組成。可以說,電子計算機高科技給影視藝術帶來的巨大影響,現在僅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為電影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技術手段和藝術語言,而且直接影響到電影美學各個流派的産生和發展。聲音引入電影,促成了戲劇化電影美學觀的誕生;輕便攝影機、高速感光膠片和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得以實現“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追求,這些事實都是被世界電影界所公認的。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給電影美學帶來了嶄新的課題。可以預見,随着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在21世紀必将發生更大的變化。

電影藝術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電影藝術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

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

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電影藝術将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特别是電影藝術綜合吸收了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綜合性,使得影視藝術成為一種集體創作的藝術,将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化等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在一起,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制片人的宏觀策劃下來共同完成攝制任務。

第一,電影和電視劇都與戲劇有着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律,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經驗。一些電影作品的編、導、演或者來自舞台,或者兩栖于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例如好萊塢的著名影星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等均是從舞台走向銀幕;中國從老一代演員趙丹、白楊到新一代演員鞏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第二,影視藝術也受到文學的極大影響。影視藝術的成功首先取決于劇本,對于故事片、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來講,影視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與此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對電影産生過巨大影響,出現過詩電影、戲劇電影、散文電影和小說電影。

第三,影視藝術從繪畫、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使得造型性成為影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造型藝術善于處理光線、影調、色彩、線條和形體,為影視藝術的畫面造型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觀念的更新,突出表現在對造型性的重視與探索上,如《黃土地》畫面上大半黃土、小半藍天的構圖、《紅高粱》片尾無邊無際的紅彤彤的高粱,都顯示出電影藝術造型性的巨大生命力。

第四,影視藝術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成為影視作品概括主題、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尤其是廣為傳唱的影視歌曲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影視藝術與攝影藝術有着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甚至認為,電影的基本特性就是照相性。當然,我們必須強調指出,以上各門藝術的多種元素進入影視之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影視藝術所同化和吸收,使得電影和電視藝術成為與衆不同的獨立藝術。

影視藝術特性,體現在運動着的畫面、聲音以及完成畫面、聲音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視藝術語言主要就是畫面、聲音和蒙太奇。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像)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于影視畫面來講,景别(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焦距(包括标準鏡頭、長焦鏡頭、短焦鏡頭、變焦鏡頭等)、鏡頭運動(包括推、拉、搖、移、跟、降、升等幾種基本形式和運動鏡頭等)、角度(包括平視鏡頭、俯視鏡頭、仰視鏡頭等),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

對于影視“聲音”來講,人聲(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并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

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又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斓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電視藝術

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産物,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與電影、廣播相比,是更為年輕的傳播工具,然而它的發展之快、影響之大,卻是此前其他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拟的。

發展迅速的電視,誕生至今僅有60多年曆史。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倫敦郊外的亞曆山大宮,播出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開播,人們普遍這一天作為電視事業的開端。此後,法國于1938年,美國與前蘇聯于1939年相繼開始正式播出電視節目。世界電視事業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随着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1954年,美國正式開辦彩色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的國家。我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于1958年5月1日開始實驗播出,标志着中國電視事業的開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中國電視藝術也從此誕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國電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

作為大衆傳播媒介,電視具有多重功能。一般認為,電視具有新聞信息功能、文藝娛樂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務功能,但主要是前兩種功能。目前,電視藝術已經遍及我國城鄉,成為廣大群衆最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電視藝術所擁有的觀衆數量,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遙遙領先,發揮着越來越大的影響。

電視藝術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類文藝節目,其中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以及音樂電視(MTV),電視文藝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如遊戲類,益智類,乃至新近出現的真人秀節目)等等。與此同時,電視文藝還應當包括直播或播映的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電視舞蹈、電視曲藝雜技、電視戲曲、電視戲劇、電視電影,乃至于諸多藝術類型的電視節目如藝術體操、冰上舞蹈、時裝表演等等。電視劇是電視藝術的主要類型。

電視劇的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或小品等。

單本劇,是電視劇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它具有獨立的故事或情節,基本上一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節緊湊,人物不多,時間大緻在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

連續劇,是電視劇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故事情節常常較為曲折複雜,劇中人物往往數量較多,主要人物和情節都是連貫的,每集演播全劇中的一段故事,并在結尾處留有懸念,吸引觀衆連續收看,如《四世同堂》(28集)、《紅樓夢》(36集)等。

系列劇,是一種類似于電視連續劇的形式,它有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但故事情節并不連貫,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故事,觀衆可以連續收看,也可以任意選看其中的幾集,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編輯部的故事》等。

電視小品,是電視劇中的輕騎兵,播映時間短,人物、情節都比較單純,常常撷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個特征,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的某個側面。

從審美特征上看,電視與電影作為姊妹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都是綜合藝術,又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都采用畫面、聲音、蒙太奇等藝術。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因此,人們常常将影視并提。電視又有自己獨具的特征:

首先,電視的技術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特性,由于電視和電影分别采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原理,加上電視熒屏較小的特點,因而,電視畫面的面積較小,清晰度較差難以表現衆多的人物和較大的場面,在鏡頭運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寫,少用遠景和全景,場景轉換不宜太快,以便讓電視觀衆弄清人物和劇情。

其次,電視的介入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觀賞特點,由于電視觀衆一般都是在家裡觀看,觀衆可以随意選擇收看并當場評論,因此電視劇應當照顧到觀衆對劇情内容的興趣,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來吸引觀衆,在情節、場景、表演諸方面根據觀衆的審美心理作特殊的藝術處理,給觀衆以想象的空間和介入的機會,盡量使觀衆對劇中人物産生移情和共鳴,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再次,電視的迅速性形成了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的特點,許多電視節目和晚會可以現場直播;電視劇制作周期短,成本較低,又擁有輕便靈巧的技術設備,室内戲較多等特點,因而能夠深入生活,及時将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電視劇在劇情内容、演員表演、服裝道具、環境布置等方面,都要求更加親切、自然和生活化,直接和逼真地反映生活。

總之,由于電視的傳播特性、技術特性和藝術特性,以及電視觀衆獨特的收視環境、收視條件和收視行為,尤其是電視藝術僅僅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使得電視藝術從創作、傳播到接受都有許多自己與衆不同的特點,值得人們去認真加以研究。

綜合藝術的審美特征

綜合性與獨特性

綜合藝術首要的審美特征就是綜合性,這種綜合性體現在兩個層次上。

首先,從藝術學的層次上講,戲劇、戲曲、電影和電視藝術等綜合藝術,吸收了各門藝術中的多種元素,将它們有機融彙在自己的表現手段之中,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其次,從更高一層的美學層次上講,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的綜合性絕不僅限于各門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合,更加集中地體現在它們将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實現了美學層次的高度綜合性,使得它們能夠将視與聽、時與空、動與靜、再現與表現集于一身,從而具有了巨大的綜合表現能力,極大地擴展和豐富了觀衆的審美感受,使綜合藝術成為最具有群衆性的藝術門類。

綜合藝術既有綜合性,又有獨特性。雖然都是綜合藝術,戲劇和戲曲作為古老的傳統藝術,而電影和電視則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它們之間的區别可以說是一目了然。此外,淵源于西方的話劇同植根于中國的戲曲,作為銀幕藝術的電影和作為熒屏藝術的電視,它們之間也有着鮮明的區别。雖然都是綜合性舞台藝術,話劇注重再現生活,因此,話劇的舞台美術大多是寫實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妝、服裝、燈光、效果、道具等都力求真實,創造出使觀衆仿佛身臨其境的舞台氣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現出社會生活環境;戲曲則注重表現生活,因此,戲曲的舞台美術基本上是寫意和抽象的,戲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簡單,全憑演員的虛拟性表演來表現,演員手中的一根馬鞭,可以讓觀衆想象到劇中人物正縱馬飛奔,演員手中的一支船槳,仿佛使觀衆看到了大江中一葉扁舟正破浪前進。另外,源于西方的話劇注重寫實,植根中國的戲曲注重寫意,也造成了二者在表演藝術上的巨大區别。話劇藝術是一種建立在體驗基礎上的舞台表現藝術,演員對于角色必須有深切的體驗,不管是本色表演還是性格化表演,話劇演員都必須從客觀現實生活中找到創造角色的依據,塑造出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戲曲藝術作為一種表現性藝術,它是将生活中的動作加以變形和誇張,形成戲曲表演藝術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來表現,戲曲表演還劃分成生、旦、淨、醜等不同的行當,在唱腔、賓白、台步、動作等各都有一整套各自不同的程式,使得戲曲表演程式成為戲曲藝術最明顯的特點。

情節性與主人公

作為綜合藝術的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基本上都屬于叙事性藝術,都需要由人物的行動、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來形成一個有完整過程的生活事件,因而,它們一般都應當具有故事情節,并且以矛盾沖突作為情節發展的主要線索,在緊張而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叙事性文藝作品一般都離不開情節。關于情節,曾有過多種定義,其中最著名的有亞裡士多德和福斯特把情節看作具有因果聯系的事件,也有高在把情節看作人物性格發展的曆史,雖然角度不同,但都認為情節與人物和事件有關。可見,情節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對于綜合藝術來講,情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節不但使綜合藝術的作品成為一有機的整體,而且通過不同的情節結構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

主人公,是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主人公應當是戲劇影視作品集中刻畫的人物形象,是作為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沖突的主體,是情節展開的依據。戲劇影視作品都是通過對人物活動以及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傳達劇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因此,塑造鮮明、生動、富有個性的主人公形象,是綜合藝術最根本的任務。中外古今,凡是優秀的戲劇影視作品多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最富于代表性,個性又非常鮮明突出,具有不可重複、獨一無二性格的主人公形象,反映出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與複雜的社會關系。話劇作品中,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是以哈姆雷特同克勞狄斯的外部沖突,以及哈姆雷特的内心沖突構成了全部豐富而深刻的戲劇矛盾,揭示哈姆雷特複雜的内心世界和鮮的個性特征,使這個主人公成為世界戲劇舞台上著名的藝術典型。戲曲作品中,元代關漢卿的雜劇《感天動地窦娥冤》,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時間地痞惡霸肆意橫行,貪官污吏草菅人命,以深切的同情塑造了窦娥這個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的典型形象,窦娥心地美好善良,原來以為官府一定會替她昭雪冤枉,嚴酷的現實使她覺醒,她不甘心向命運低頭,對罪惡的黑暗勢力進行了堅決的反抗,至死不屈在臨刑時發下三樁誓願以示冤枉,使窦娥這個女主人公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電影作品中,榮獲第43屆奧斯卡金像關七項獎的影片《巴頓将軍》,通過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段曆史,成功塑造了巴頓這個人物形象,全片始終圍繞巴頓的性格、愛好與内心世界來展開戲劇沖突和故事情節,尤其是通過巴頓與其它人物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來表現巴頓的性格特征,并且注意運用代表人物性格的語言、動作以及環境渲染等細節來精心刻劃,使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耐人回味。電視作品中,《渴望》這部電視連續劇通過收養一個孩子的故事,在複雜的人物關系和曲折的情節中,成功地塑造了劉慧芳這個光輝的婦女形象。在劉慧芳身上既有中華民族勞動婦女純樸善良、勤勞賢慧的美德,又因襲着沉重的曆史負荷,使得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具有複雜性和深刻性,在廣大電視觀衆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僅從以上這些例子便可看出,優秀的戲劇影視作品總是要通過矛盾沖突來展開情節,塑造出具有鮮明性格和典型意義的主人公形象。

文學性與表演性

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等綜合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的審美特征,就是它們都必須經過二度創作,才能産生舞台形象、銀幕形象或熒屏形象,并為廣大觀衆所接受和欣賞。在綜合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一度創作的核心是文學劇本,二度創作的體現是表演藝術。所以,文學性與表演性在綜合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學性是綜合藝術的基礎。戲劇影視作品的創作,首先是從劇作者編寫文學劇本開始的,隻有在文學劇本的基礎上,導演、演員和其它藝術工作者才能進行二度創作,将其展現在舞台上、銀幕上或熒屏上。文學劇本作為基礎,還不僅僅因為它是創作的第一道工序,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導演和演員進行再創作的依據。一部優秀的文學劇本,為導演和演員的再度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成功的地開端,相反,一部思想和藝術質量都很低的文學劇本,要想完成一個出色的戲劇影視作品,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表演性是綜合藝術的中心環節。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都屬于表演藝術,表演性是它們最突出的審美特征。從這種意義上講,綜合藝術之所以能把各門藝術的衆多元素綜合在一起,就是由于表演将各種藝術元素有機地融彙在一起了。所謂表演,就是指演員依據劇作家提供的劇本,按照劇本的規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導演指導下進行二度創作,運用語言、動作創造人物形象。優秀的表演藝術應當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體驗與體現的統一。表演藝術的核心,是解決演員與角色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演員努力克服自我與角色的距離,認真分析和理解角色,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表演藝術的關鍵,是掌握好“體驗角色”和“體現角色”這一對矛盾。所謂“體驗角色”就是演員設身處地地生活在角色的規定情境中,像角色這那樣去愛、去恨、去思想、去行動,使自己和角色融為一體。所謂“體現角色”就是演員用自身的形體動作、言語動作和内心動作把體驗角色的結果表達出來。在表演藝術中,體現與體驗二者是有機統一的關系。

上一篇:南拳媽媽的夏天

下一篇:湖南屈原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