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式部

紫式部

日本平安時期女作家
紫式部(約973——1014或1025),原姓藤原,因其父曾做過式部丞的官職,又加上其代表作《源氏物語》中的女主人公名叫紫上,故取“紫”和“式部”,稱紫式部。她是平安時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她創作的《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為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它開辟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是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紫式部 性别:女 國籍:日本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源氏物語》

生平簡介

日本平安時代女性文學家。出身貴族文人世家,父兄皆善漢詩、和歌。本姓藤原,一般認為其名不可靠,亦有人認為其本名為藤原香子或藤原則子。幼時從父學習漢學,通曉音律和佛典。1004年4月,紫式部喪夫寡居,同年秋開始創作《源氏物語》。36歲那年冬天,紫式部受召入宮侍奉一條天皇的中宮藤原彰子。“紫”取自物語中主要人物紫之上, “式部”來自其父兄的官職“式部丞”。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作品描寫人物心理細膩,文字典雅,情節曲折,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對往後日本文學之影響極大。另著《紫式部日記》,概成書于公元1010年秋。

紫式部父親藤原為時是有名的中國文學學者,和歌和漢詩均長。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從父親學習中國詩文和和歌,熟讀中國典籍,并擅樂器和繪畫。信仰佛教。母親叫藤原為信,在紫式部年幼時去世。年幼的時候,就已經能看懂古漢語等作品,有才女之稱。長德四年(998年)左右,22歲的她與父母具在并有家世子女比自己年長20多歲的藤原宣孝結婚,在長保元年(999年)時得一女兒藤原賢子。婚後3年藤原宣孝去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創作《源氏物語》而文名遠揚,受到藤原道長(966-1027,平安中期公卿)等高官顯貴的器重。寬弘二年(1005年)12月29日入後宮,擔任後宮皇後藤原彰子(藤原道長的女兒)的女官,為她講佛授《日本書紀》和《白氏文集》等漢籍古書。官名為藤式部,後改稱紫式部。大約在1013年離開後宮。

在皇宮時期有《紫武部日記》和《紫式部集》等著作。前者又名《紫日記》,屬日記文學,主要記述侍奉彰子時的宮廷生活、所見所聞,如宮儀慶典、宮中女官的容貌、才華和性格等。後者又稱《紫式部家集》,收和歌作品123首,按年代順序排列,描述了作者從少女時代到晚年的生活和感受。和《源氏物語》一樣,兩書充滿對人和社會相當敏銳的觀察,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源氏物語》的重要參考資料。而《源氏物語》直到作者逝世前才成書。該書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是歌物語和傳奇物語兩種傳統的集大成者。

創作風格

由于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女性一般有姓無名,著作上也不可能有記錄,紫式部是當時人們送給她的綽号。紫式部是中等貴族出身,中等貴族又是個不安定的貴族階層,這使她既有接觸上層貴族生活的可能,又使她與上層貴族保持一定的距離,養成她靜地、理智地觀察上層貴族生活的能力。她的不幸的婚姻體驗,使她懂得一夫多妻制下貴族婦女的痛苦,使得她能以同情的态度來觀察貴族婦女在男女關系上的種種不幸遭遇。

紫式部對文學的理解,也有獨到之處。在《源氏物語》中,她借作中人物之口,表明了如下的見解:“《日本紀》不過隻是記錄事實的一面而已。隻有這種物語,才精細地記錄了許許多多有用的事實”。又說:“物語雖說是寫某個人,但并非将那個人的事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好事也罷,壞事也罷,都是從世上實有的人的行動當中,将那些百看不厭、百聽不煩的事,将那些希望傳之于後世的情節,通過作者有動于衰、情不獲己的感受,把它寫出來的。”從這些見解看出作者的創作态度是非常嚴肅的。她認為物語擔負着正史所不能擔負的使命。

在創作方法上,作者摒棄了先行物語隻重神話傳說或史實,缺乏心理描寫的缺陷,認為物語不同于曆史文學隻記述表面粗糙的事實,其真實價值和任務在于描寫人物内心世界。在審美觀念上,則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日本文學的“真實”、“哀”、“空寂”的審美傳統,因而對物語文學的創作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完成了小說的虛構性、現實性和批判性三個基本要素,構建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n在文體方面,采取散文、韻文結合的形式,織入八百首和歌,使歌與文完全融為一體,成為整部長篇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散文叙事,和歌抒情和狀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文字記述了二百處和漢音樂,并有意識地以音樂深化主題。這樣文、歌、樂三者交彙,不僅使行文典雅,而且對于豐富故事内容、推動情節發展、傳達人物感情,以及折射人物心理的機微,都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以音樂舉例來說,描寫弦樂,由于自然氣候差異,音色有變化,在春天時寫呂樂顯其明朗,秋天時寫律樂露其哀愁,以展露出場人物的不同心境。

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是古代後期貴族文學的代表作品,也是整個日本古典文學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當時正是日本古代貴族階級開始走上沒落的時期。當時的攝政藤原道長,擁有從全國各地的莊園搜刮來的巨大财富,過着窮極奢欲的生活,曆史上稱之為“藤原氏榮華絕頂”時期。而究其實際,則貴族内部矛盾重重,天皇一族與藤原氏的矛盾,藤原氏内部各支派為取得攝關地位進行的争鬥,中、下層貴族對藤原氏專政的不滿,以及地方豪族勢力的擡頭,如此等等,說明整個貴族階級正面臨着危機四伏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藤原氏這些大貴族及成為藤原氏傀儡的、以天皇為首的宮廷貴族,卻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除了熱中于搞宮廷陰謀,争奪皇位與攝關的權柄之外,便是盡情享樂。特别是掌握政治實權的藤原氏(嚴格地說,應說是“藤原北家”這一支派)為了鞏固他們的攝關地位,形成了一種慣例:将他們的女兒送給天皇做後妃,一旦生下皇子,就迫使天皇退位,以便挾持幼小的天皇來獨攬大權。藤原氏内部,則為了使自己的女兒能獲得君寵,早日生下皇子,各支派之間,又相互競争。他們競相招納有才藝的中層貴族婦女做他們女兒的侍從女官,随同入宮,協助他們的女兒來擊敗其他妃嫔以固恩邀寵。這種風氣,促成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貴族階級的有才華的女作者。

《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共五十四帖(卷),約八十餘萬字。各卷都有卷名,如“桐壺”、“帚木”、“空蟬”、“夕顔”、“末摘花”等等。各卷的命名,根據不一,有的以作中人物居住的地方而得名,有的是利用該卷中主要人物所詠的和歌中某一詞語而得名,有的根據貴族的行樂内容而得名。這部作品,雖然長達八十餘萬字,但實際上類似短篇集錦,而以源氏這個主人公貫穿全篇。作品的前四十卷,寫源氏五十餘年的一生,第四十一卷,隻有卷名,而無本文,暗示源氏之死。第四十二卷至第四十四卷,寫源氏死後的一些事,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最後十卷,寫的是源氏之子薰大将的情欲生活造成的悲劇性事件。由于後十卷事件主要發生在宇治地方,所以又稱“宇治十帖”。

本書對于貴族政治的擔當者、那些男貴族的描寫,卻不同于對貴族婦女的描寫那樣深刻。在寫男貴族時,既有暴露、批判他們的一面;也有美化他們的一面。特别是在塑造源氏這個形象時,則批判少而美化多。他們在男女關系上十分紊亂,但在表面上又顯出一副溫文爾雅的嘴臉。動辄臨風灑淚、對月傷懷;對婦女則柔情蜜語,如醉如癡。一遇到他們的愛欲生活發生不如意時,則長籲短歎,涕淚漣漣。他們十分迷信,經常請神官、僧官、陰陽師為他們做祈禱、誦咒。所有這些,都說明了貴族階級的精神世界已完全處于朽腐狀态之中。作者在塑造源氏這個形象上,給予這個人物以很大的美化。這不但表現在對源氏的儀容、才藝等方面的贊美上,更主要的表現在把源氏寫成一個放蕩不羁的漁色家的同時,又把他描繪為一個有始有終的人,對婦女是個廣大無邊的博愛主義者。本書雖然着重寫宮廷上層貴族們的權勢之争以及他們的漁色生活,但它塑造的男貴族形象卻并未局限在宮廷及大貴族這一狹隘的圈子内。明石上的父親明石入道,是個想利用女兒巴結上層貴族的典型人物。明石入道這個形象,活畫出“攝關政治”時期所有貴族的醜惡靈魂,他們以女兒為奇貨可居,想利用女兒向上巴結,以滿足他們對地位、權勢及财富的欲望。他們不但對現世的欲望,執拗地追求不舍,而且死後還想要進入極樂世界,這正說明了他們作為剝削者的極端的貪婪與自私性。本書中除了塑造明石入道這個鮮明的典型人物外,還在後十卷的“宇治十帖”中塑造了左近少将這樣的人物。他最初本與常陸守的女兒浮舟訂婚,但當他聽到浮舟并不是常陸守的親女,便簡單地毀棄了婚約,改與常陸守的另一個親生女兒結合。左近少将的形象,活畫出中央貴族為了謀求經濟後援,不惜屈身去與廣有錢财的地方官結親。這說明這些中央貴族,已經拜倒在他們一向看不起的地方官吏這一階層的财力之下,從而他們的卑污靈魂,也就暴露無遺。

《源氏物語》這部作品,不但真實而具體地展示了平安貴族華糜生活的長幅畫卷,給後世提供了一般史書所不能提供的貴族階級内面史,而且在藝術成就上,也獨放異彩,燦然屹立在日本古典文學的群峰之上。這首先表現在對作品人物性格的精細刻畫上,也表現在對隐微的愛欲心理的描繪上。做為全書主人公的源氏,在他的愛欲遍曆當中,充分顯示出他那内向的性格。做為處于由盛轉衰的平安貴族的典型,源氏這種思前想後、多情善感、柔弱纖靡的性格特征,恰恰反映了當時貴族階級已失去前一時期(奈良時期)處于古代國家上升階段那種進取有為的精神境界,已經完全堕落為柔弱無力的、動辄陷于暝想的、或低徊瞻顧式的一群人物。這種性格特征,必然給人物帶來種種纖細隐微的内心世界的起伏。作者在描寫源氏的愛欲對象—衆多貴族婦女時,都極力賦予每個人物以鮮明的性格特征。老國守的後妻空蟬之明敏而富于自我克制的性格,沒落的親王的女兒末摘花之古闆及執一而終的性格,以及明石上之穩重,紫上之賢淑,葵上之偏執等等,作者擅于突出她們各自的鮮明性格來說明她們最終導緻的不同結局。作品的另一個很重要的藝術特色,在于利于環境的描寫來渲染每一個情節所需要的氣氛。渲染氣氛的描寫,在這部作品中是随處可見的,它形成為“王朝物語”所獨自具有的人事與自然交融的濃郁的抒情性,而這部作品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巨著。當然,這部作品的藝術特點,還遠不隻此。有的藝術特點,突出表現在日本民族語言之中。總之,《源氏物語》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是日本王朝文化臻于爛熟階段開出的一朵妖豔之花,它的藝術形式,恰恰适應了它的主題的需要,達到了它獨自的和諧的境地,是後世許多追随者所難望其項背的。

人物評價

紫式部自幼聰慧過人,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她的父親、哥哥都擅長漢詩文和和歌,在他們的影響下,紫式部對文學有着特别的興趣與愛好,她閱讀過《史記》,并擅長音樂、繪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十世紀初期及下半葉,出現了《竹取物語》及《宇津保物語》和《落窪物語》。這對紫式部創作《源氏物語》提供了基礎與借鑒。在文學創作上,主張從現實生活出發,選取材料,反映生活的真實,并主張把藝術虛構和反映現實結合起來,把散文和詩歌結合起來。由于受時代的局限,這些觀點還不夠系統完整,但基本上是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著有《源氏物語》、《紫式部日記》、《紫式部家集》等。

《源氏物語》成書于公元1001-1008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為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全書五十餘回,近百萬字。故事涉曆三代,跨越70年,所涉及人物四百多位,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此書頗似中國唐代的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極具散文韻味;加之書中大量引用漢詩,及《禮記》、《戰國策》、《史記》、《漢書》等中國古籍史實和典故,因此讀起來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學氣氛。《源氏物語》開辟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是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上一篇:文鴦

下一篇:趙奕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