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貝婁

索爾·貝婁

美國作家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美國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1924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索爾·貝婁被認為是繼福克納和海明威之後最主要的小說家。作品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是一個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現代派作家。曾三次獲美國全國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一九七五年,還以“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
    中文名:索爾·貝婁 外文名:Saul Bellow 别名: 民族: 出生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奧吉·馬奇曆險記》《洪堡的禮物》《拉維爾斯坦》 主要成就: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54、1965、1971)獲得普利策小說獎(1976)197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簡介

索爾·貝婁。父親是從俄國移居來的猶太商人,貝婁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後,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193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理科學士學位。同年,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其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任講師,明尼蘇達大學任副教授。自1938年以來,除當過編輯和記者,并于二次大戰期間在海上短期服過役外,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他曾五次結婚,在巴黎居住過并曾在歐洲廣泛旅行。

個人經曆

從1941年到1987年的40餘年間,貝婁共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早期創作有結構優美的《挂起來的人》(1944)、《受害者》(1947),頗為評論界注目。《奧吉·瑪琪曆險記》(1953)的出版,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由于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合在一起”,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我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

陸續出版了《雨王漢德遜》(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 《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見傷心死》(1987)、《偷竊》(1989)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赫索格》成為美國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憶》(1968),劇本《最後的分析》(1965)以及遊記《耶路撒冷去來》(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貝婁的一生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于一身,在創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并采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表現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曾三次獲美國全國圖書館,一次普利策獎獎;1968年,法國政府授予化“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索爾·貝婁的第一部作品問世的時候,美國的叙事藝術發生了傾向性和換代性的變化。所謂的僵硬風格及其雄渾的表面形式和不連貫的文字,已經放松成為自動湧出的日常用語;那種呆闆的簡明手法不僅很少再

說,而且也大多感覺不出,體察不到了。貝婁的處女作《晃來晃去的人》(1944),就是預示一些新東西即将出現的迹象之一。就貝婁來說,從先前那種理想主義的風格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回頭求助于一種觀察事物的方法,這種方法已經找到了它不朽的先驅,也許主要是莫泊桑、亨利·詹姆斯和福樓拜。貝婁所仿效的大師們也是措詞嚴謹的,和他所不屑一顧的那些作家們毫無二緻。

但這不是主要的。賦予小說以趣味的并非戲劇性的情節和不時出現的激烈行動,而是照進主人公内心的光輝。依據這一觀點,就能使小說的男女主人公得到尊重,暴露無遺,被人看透,但不是加以美化。現今的非傳統英雄式的主角已在成長,而貝婁就是撫育關懷這些主角的人們中的一個。

1976年,由于他“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創作階段

第一階段

代表作品是長篇小說《晃來晃去的人》和《受害者》。作品主要是給我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荒誕性,任何意料不到的事都會給人帶來莫名其妙的禍害。

第二階段

是貝婁創作生涯中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馬奇曆險記》、《雨王漢德森》、《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禮物》,中篇小說《隻争朝夕》,短篇小說集《莫斯比的回憶》,散文遊記集《耶路撒冷去來》,劇本《最後的分析》及一批論文、散文、随筆。在這一階段,貝婁相繼獲得三次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并于一九七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其中《奧吉·馬奇曆險記》的出版,标志着貝婁在創作道路上的一大突破和一大轉折,貝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不僅闡釋了自我本質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一美國當代小說的重要主題,而且在叙事藝術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即“貝婁風格”。

無疑,《奧吉·馬奇曆險記》一書,為作者此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藝術基礎。《雨王漢德森》着重探讨的是人們在物質豐裕社會中的精神危機問題。《赫索格》是轟動一時的有“高級趣味”的暢銷書,小說真實地表現了中産階級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中的苦悶與迷惘,描寫了一個猶太學者在現實社會中經曆着生活上的失敗和精神上的失落。《賽姆勒先生的行星》進一步揭露了當代社會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義危機。《洪堡的禮物》揭露了物質世界對精神文明的壓迫和摧殘,描寫了當代社會的精神危機。

第三階段

八十年代以來,貝婁的創作生涯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把創作重點轉向了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随筆。除出版長篇小說《院長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拉維爾斯坦》外,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嘴沒遮攔的人》,中篇小說《偷竊》、《貝拉羅莎暗道》、《真情》和散文随筆集《集腋成裘集》。

藝術成就

貝婁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代表了當代世界文學多元交融的走向。在作品中描寫了“異化世界”和“尋找自我”,塑造了一系列充滿矛盾的“反英雄”,但作為一位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的作家,本着自己對當代社會的敏銳觀察,對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代人的心理的精妙分析和思考,通過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當代社會中個人與社會、自我與現實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闡明了人的價值與尊嚴在異化的生存條件和環境中所面臨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現代人的生存狀态和生存心理以及現代人對現代社會的思考。

貝婁在創作藝術上的傑出成就為叙事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了能用最通俗、精緻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當代社會和當代人物,清楚地道出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他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貝婁風格”,它的特點是自由、風趣,寓莊于諧,既富于同情,又帶有嘲諷,喜劇性的嘲笑和嚴肅的思考相結合,幽默中流露悲怆,誠懇中蘊含超脫。文體既口語化,又高雅精緻,能随着人物性格與環境不同而變化。

在表現手法上,貝婁既繼承了西方古典文學遺産,又融合了希伯來文化的傳統,既吸收了現實主義的某些長處,又運用了現代主義的某些手法,善于把内心活動和外在世界,把現實描繪和曆史回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我們得以同時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置身的現實世界。貝婁在創作上的傑出成就,是博采衆長的巨大收獲,是多元交融的豐碩成果。

授獎詞

當寫《晃來晃去的人》,即沒有立足點的人,過去是,而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到今天仍然是貝婁創作中的一條重要座右銘。第二部小說《受害者》(1947)就遵循了這條準則,在《且惜今朝》(1956)中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且惜今朝》由于模範地把握了主題和形式,被譽為當代的一部名着。貝婁以獨特的風格,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與接連出現的激烈行動和悲劇性的情節,其間還穿插着與讀者之間富有哲理性的、同樣十分有趣的交談,這一切又都通過一個評論員來進行,這個評論員言詞诙諧,能夠洞察外界和内心的一切複雜情況,而正是這些複雜情況驅使去行動,或者阻止去行動,也可稱之為時代的令人進退維谷的窘境。

作品

中長篇小說

《晃來晃去的人》(Dangling Men,1944)

《受害者》(The Victim,1947)

《奧吉·瑪琪曆險記》(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53)

《隻争朝夕》(Seize the Day,1956)

《雨王漢德遜》(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赫索格》(Herzog(1964)

《賽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1970)

《洪堡的禮物》(Humboldt's Gift,1975)

《院長的十二月》(The Dean's December,1982)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又譯《而今更見傷心死》[More Die of Heartbreak,1987])

《偷竊》(A Theft,1989)——中篇小說

《貝拉羅莎暗道》(The Bellarosa Connection,1989)——中篇小說

《真情》(又譯《實際》[The Actual,1997])

《拉維爾斯坦》(Ravelstein,2000)

短篇小說集

《莫斯比的回憶》(Mosby's Memoirs,1968)

《禍從口出的他》(Him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1984)

《勿忘我的念物》(Something to Remember Me By:Three Tales,1991)

《短篇小說集》(Collected Stories,2001)

劇本

《最後的分析》(1965)

遊記

《耶路撒冷去來》(To Jerusalem and Back,1976)

散文集

《集腋成裘》(It All Adds Up,1994)

上一篇:郭淮

下一篇:吳三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