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

有關飲食的文化
素食主義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倡導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隻以糧食、蔬菜和水果等植物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可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動物産品,而另一些純素食主義甚至不食用包括蛋類、奶制品在内的任何與動物有關的食品。[1]
    中文名:素食主義 外文名:vegetarianism 别名:

概述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倡導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隻以糧食、蔬菜和水果等植物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可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動物産品,而另一些純素食主義甚至不食用包括蛋類、奶制品在内的任何與動物有關的食品。

素食主義表現出了回歸自然、回歸健康和保護地球生态環境的返璞歸真的文化理念。在美國有1/10人口、英國有1/6人口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

曆史

西方的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最早源自古印度的宗教、哲學傳統,地中海東部的文明也是一個來源,但兩者關系并不大。世界範圍内的傳播隻是近現代才開始的。

天主教時期

在天主教早期的聖徒時代,許多人對肉類帶來的不潔心懷恐懼。在稍後的一段時間内和中世紀,許多神職人員和隐士出于禁欲主義放棄食用肉類。

中世紀及新時代的早期

中世紀的新宗教也把放棄肉類看作是苦行的一部分。這也是區别教徒和教義規定的正統苦行僧的标準。

文藝複興時期

文藝複興時期人們之所以流行素食,其主要原因是當時拙劣的貯藏方式,導緻肉食很容易變質、腐臭、生蛆,這些不新鮮的食物導緻肉食的口味很差,人們失去了食欲,同樣不新鮮的肉食其營養成分基本都喪失了,還容易傳播疫病,令群衆健康情況惡化。因此這個時期,素食非常盛行。

十九世紀

英格蘭人顯示了對于實行和宣傳素食最強的傾向。

1801年第一個素食協會在倫敦成立,英格蘭其他城市紛紛緊随其後。19世紀出于道德因素的素食主義代言人是詩人雪萊。1847年雪萊創立了“素食社會”組織。英國公衆中素食主義的典型代表是蕭伯納。

二十世紀

1908年,國際素食聯盟成立。

中國的素食主義

相傳,成湯滅夏桀于乙卯日,武王滅商纣于甲子日,之後曆代為避免重蹈覆轍,便于這些日子齋戒,修養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為習俗。人們出于對祖先的祭祀和對鬼神的敬畏,引入了齋戒素食的習慣《禮記》中雲:“逢子卯,稷食菜羹”。

《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名之曰爛腸之食。”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是中國的素食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南朝梁武帝蕭衍将素食主義發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出于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倡導素食,西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

宋代,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北宋汴梁和南宋臨安已經有專門經營素食的餐館。至元明清三代,素食文化愈加豐富。清代薛寶辰所著《素食說略》所記錄素食逾百種。

近代,孫中山成為素食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建國大綱》中寫道:“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

分類

純素食主義

純素食主義或嚴守素食主義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制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幹酪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分嚴格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制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分的化妝品。

齋食

齋食(Buddhist vegetarianism)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制成的食品和包括青蔥、大蒜、象大蒜、洋蔥、韭、薤、蝦夷蔥在内的蔥屬植物。

乳蛋素食主義

乳蛋素食主義(Lacto-ovo vegetarianism)不食肉,會食用部分動物制成的食品來取得身體所需之蛋白質,像是蛋和奶類。

奶素主義

奶素主義(Lacto vegetarianism)不吃蛋及蛋制品,但會食用奶類和其相關産品,像是奶酪、奶油或酸奶。

蛋素主義

蛋素主義(Ovo vegetarianism)不吃奶及奶制品,可食用蛋類和其相關産品。

生素食主義

生素食主義(Raw foodism)是将所有食物保持在天然狀态,即使加熱也不超過攝氏47℃。生食主義者認為烹調會緻使食物中的酵素或營養被破壞。有些生食主義者叫作活化生食主義者,在食用種子類食物前,會将食物浸泡在水中,使其酵素活化。

果食主義

果食主義(Fruitarianism)僅食用水果和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實,不包括肉、蔬菜和谷類。

耆那教素食主義

耆那教素食主義(Jain vegetarianism)可以食用奶制品,但不食用蛋制品、蜂蜜和任何形式的根莖食品。

半素食主義

半素食主義(Semi-vegetarianism)可能基于健康、道德或信仰而不食用某些肉類,像是不食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肉是最普遍的類型,這些人會食用部分禽類和海鮮。這不是傳統的素食主義,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半素食主義包括:

1、彈性素食主義(英語:Flexi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肉類。

2、魚素主義(英語: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其他水産品,但不食用其他陸地動物。

3、禽素主義(英語:Pollo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4、白肉素食主義(英語:Pollo-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原因

宗教因素

1、世界上許多素食者都是基于宗教的因素而食素。

2、佛教主張不殺生,佛教《涅槃經》:“佛說:吃肉的人斷大慈悲種子”。另外在佛教的《楞嚴經》中還有“永斷五辛”的說法,五辛是蔥、蒜、洋蔥、韭菜及興渠,在佛教中認為去除五辛之後才是真正的素食。中國佛教可以食用奶制品,但不食蛋。雖然酒為谷類或水果制成,但因為喝酒會亂性,故不可食用。

3、回教徒不能吃豬、狗、驢肉。

4、基督複臨安息日會亦主張吃素,他們在台灣的教會還生産了不少高品質和口感的素肉、素腸等,使會衆從肉食過度到素食的過程更輕松。

5、道教有《道經》雲:“齋食(即素食)者,潔淨身心,滌除邪穢”“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

6、印度教提倡非暴力,認為愈有文化的人愈食素,因此婆羅門大多數吃素,即使刹帝利也不想吃肉。

7、巴基斯坦信德省一些穆斯林受印度教影響不吃肉。

非宗教因素

有些人會因為傳染病等環境因素、道德因素、保護動物、健康、減重或其他個人原因而吃素。瘋牛病可能是因為牛吃了受污染的飼料而引起,而這些受污染的飼料卻是源自病牛的内髒,這些複雜而令人作嘔的關系,使一些人發起拒食肉類的行動。

環境因素:聯合國“可持續資源管理國際小組”于2010年6月2日發表的一份報告,發出具有争議性的呼籲:人們的膳食結構應該做出顯著的改變,從以動物蛋白為基礎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轉變,以減少環境的壓力。

能源危機:對食物的選擇,跟能源危機也息息相關。生産肉類食品的整個生産線,一切以消耗能源的機器取代人工,控制室内溫度、運送飼料、清理牲畜之排洩物等,浪費了許多土地、水、電等資源。雖然許多人也使用再生紙、參與資源回收計劃,但這些都不足以彌補吃肉所浪費的資源。

健康因素:肉類單位重量所含農藥量為蔬菜的10倍以上,并含有大量動物自身的代謝物和飼養期間攝入的藥物,這也是許多人素食的原因。此外,亦有認為動物在死亡後的屍僵過程時會産生屍毒,而這些屍毒會對人體有害。

著名素食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畢達哥拉斯、牛頓、達芬奇、釋迦牟尼、孫中山、威廉·莎士比亞、羅素、周公、孟子、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甘地、達賴喇嘛、宗喀巴、彼特拉克、佐拉、梭羅、埃默森、泰戈爾、雪萊、查爾斯·達爾文、盧梭、托爾斯泰、蕭伯納、史懷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寒山子、慧能、陸遊、範成大、愛迪生、尼采、布魯達克、保羅及琳達·麥卡尼、約翰·哈維·凱洛格、亞伯拉罕·林肯、佛萊得·羅傑(Fred Rogers)、愛莉絲·華克(Alice Walker)、塞尼卡(Seneca)、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羅斯特、陀斯妥耶夫斯基、辛格、班哲明·理查德森、艾西立·蒙特格、伊曼努爾·康德、瓦格納、德斯汀·荷夫曼、彌爾頓、伏爾泰、查爾斯王子、戴安娜王妃。

争議

2012年,5%的美國人成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是否健康引發專家争議。

正方:研究者T.科林•坎貝爾認為,在對人類群體的研究中,心髒病和某些癌症的患病率與動物性蛋白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在報告中通常稱為總脂肪攝入。動物性蛋白質不是引起這些疾病的唯一原因,但它是多種在肉類和奶制品中含量很高、在植物性食品中含量很低的營養産生同步效應的生物标志物。因此應堅持素食。

反方:研究者南希•羅德裡格斯認為,每個食物群都為我們提供健康必需的營養物質。停止食用肉類和奶制品的人面臨着無法從食物中獲得足量的鈣、維生素D、蛋白質、維生素B12、鋅和鐵的風險,這些都是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的營養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