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

紅燈籠

中國傳統節日用品
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挂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而給予尊重。
    中文名:紅燈籠 外文名: 别名: 用途: 分類: 英文名:Red lantern 地區:中國 性質:節日用品 節日:元宵節

概括

最突出的例子有兩個:2005年,胡錦濤主席訪問英國,通向白金漢宮的皇家禦道懸挂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皇家藝術學院所在的柏林頓宮紅燈籠高挂,庭院中的噴泉也劃出紅色的幻彩;倫敦的一些标志性建築,如高135米的“英航倫敦眼”和曆史悠久的薩默塞特郡議院也被紅色的燈光籠罩;倫敦幾條主要購物大道,如牛津街、麗晶街和邦街等,也挂上了大紅燈籠。整個倫敦,似乎籠罩在流光異彩的紅色燈籠的海洋中。

英國是香港原居民移民最多的國家,倫敦更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華人社區,每年的新年和春節,華人社區都要懸挂各式各樣的大紅燈籠,一盞盞,一排排,豔麗奪目,吸引着許多外國人前來觀看。

法國首都巴黎,近幾年多次舉辦中國文化活動,巴黎市政廳大門口,香榭裡舍大街,塞納河兩岸,甚至高高的埃菲爾鐵塔,都被紅色的燈光裝飾一新,挂上了數不清的大紅燈籠和中國結。中國紅燈籠在異國他鄉綻放出了燦爛的光彩。

燈籠的曆史源遠流長,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魏存成介紹,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南史》記載有“壁上挂葛燈籠”句。葛,就是用麻織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燈籠,可能就是紗燈的原始雛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銜、字号、身份的門燈(風燈)。而紅燈籠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興盛起來的,經多年發展,形成了今天節日喜慶用燈。

傳承與發展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挂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吉利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曆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挂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如今,紅燈籠更是風行全國,制作更加精美。如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紅燈籠,每個高2.23米,周長8.05米,重約80公斤。雞年農曆春節,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廣場,曾懸挂近百隻大紅燈籠,與明珠塔相映成景。國慶節,貴陽市一住宅小區的居民,用30萬個紅燈籠組成長廊,将小區内外裝扮得喜氣洋洋,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着。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

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征着阖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尤其在海外華人聚居的地區,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懸挂着大紅燈籠。這種傳統,滲透着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蘊。紅燈籠俨然成了中國文化的符号。

當然,在一些國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一些人不太理解紅燈籠的含義,認為燈籠損壞了城市的形象。甚至認為有陳舊、腐朽之氣。一位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的墨西哥朋友說,影片的氣氛很壓抑,婦女在封建社會受到各種壓迫和束縛。整個影片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直到現在,他看到大紅燈籠,仍會想起電影裡的一些情節。

每逢過年時都要準備上一盞紅紅的燈籠懸挂在門庭或屋中。紅紅的燈籠在大年三十夜裡點燃懸挂于門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這是多年來的一種習俗,也是兒時的一種童趣。

上一篇:電子燈箱

下一篇:黨内法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