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

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系統的破壞與畸形
足部是糖尿病這個多系統疾病的一個複雜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與外周血管疾病合并過高的機械壓力,可引起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系統的破壞與畸形形成,進而引發一系列足部問題,從輕度的神經症狀到嚴重的潰瘍、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關節病和神經病變性骨折。[1]如果積極治療不能充分解決下肢出現的症狀和并發症,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對足部問題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将有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糖尿病足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dinbetic foot,DF 就診科室:外科

流行病學

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之一,也是導緻糖尿病人截肢殘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是引起糖尿病腳合并症的基本原因,糖尿病人的腳特别容易發生血管和神經病變,糖尿病血管和神經病變互相影響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腳病,包括足趾疾病,胼胝形成,皮膚損害和腳潰瘍,肌肉骨骼病變導緻足變形。

糖尿病人由于神經病變往往導緻腳的散失或減低而易受外傷,輕微的外傷都能迅速導緻潰瘍、感染和壞疽,以緻最終不得不截肢。糖尿病腳的發病率明顯增加,這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全球性糖尿病患病人數的增加,②糖尿病人均壽命延長以緻糖尿病病程也延長,③老齡化人口的增加。糖尿病腳的患病率各國報告不一,約占住院糖尿病人的6%~12%,美國每年糖尿病截肢者超過40000人,實際上50%的非外傷性截肢者為糖尿病人,糖尿病人下肢截肢的危險性為非糖尿病人的15倍。

病人和醫生往往隻注重糖尿病腳潰瘍,因為它可能導緻截肢的可怕結局,而對神經性小損害不注意,但它們更常見而且能引起腳功能損害,而這些損害通過對病人進行教育和早期治療是可以預防的。

發病機理

一、西醫認識

1、神經病變緻感覺障礙是引起糖尿病足基礎:肢體血管的植物神經病變使血管運動減弱,局部組織抵抗力降低,微小創傷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覺障礙,微小的病變不能及時治療,導緻傷口迅速擴展。同時由于肢體感覺障礙,還易導緻燙傷。神經病變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縮,由于長肌無對抗性牽拉,形成爪狀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這種畸形使跖骨頭成為足底負重的支撐點,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極易發生感染及穿透性潰瘍,重者擴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于深感覺消失和關節運動反射障礙,使病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有些關節負荷過度,失去了對多次重複創傷的保護性作用,使關節及關節面變得很不規則,易出現骨折、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特别是跖趾關節

2、下肢發生動脈硬化導緻足部缺血,促使糖尿病足得發生:下肢發生動脈硬化後引起足部缺血,特别是足趾,加上小血管及微血管病變,使足趾血壓下降到全身血壓的一半或更低。患者常于夜間熟睡時因足趾疼痛而起床,且需行走幾步才能緩解。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環的情況下(如外傷、感染、過冷及過熱等)血流不能相應增加,可引起壞疽,尤以足趾為甚。

3、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導火索:神經病變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創傷,繼發嚴重感染。在輕微的創傷如足底的壓瘡,趾甲修剪得過短,足癬治療不當均可引起繼發感染。在足底壓力負荷部位皮膚及皮下纖維脂肪組織均可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擴散,韌帶創傷可使感染擴散,引起跖骨骨髓炎。根據缺血的程度而發生濕性、幹性和混合性壞疽。

二、中醫認識

中醫理論認為

中醫學古代醫家對糖尿病并發癰疽有比較多的論述和記載。雖然曆代文獻中論述頗多的“脫疽”在臨床表現上與糖尿病足有諸多相似之處。中醫認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氣虛陽衰寒凝,氣虛不能帥血,陽衰不能溫煦,寒凝則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則肢端壞死而成脫疽。糖尿病肢端壞疽屬中醫“消渴病”、“痹”、“脫疽”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加之濕熱下注,熱毒血瘀,而成脈痹、脫疽,具體如下:

(1)瘀血阻滞,脈絡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陰虛燥熱,陰液虧虛,燥熱偏盛,熱灼津血,而緻血液濃縮,血液粘滞,血行澀滞瘀緩,或由于燥熱傷陰耗氣,使氣陰兩虛,無以運血,血行無力,或由于陰液虧虛,陰損及陽,陽虛寒凝,血脈失于溫煦,均可使血行不暢,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脈痹阻,血行不暢導緻肢體局部尤其是肢端失養而形成脈痹、脫疽。

臨床與實驗已表明,糖尿病壞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脈絡痹阻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足背及胫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血液流變學異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闆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機制異常,纖維蛋白增高,纖維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環障礙,袢頂出現結節,管袢模糊不清,血流異常,斷線呈現團塊狀,血細胞聚集,靜脈袢和乳頭下靜脈叢擴張,袢周出現出血斑等,微循環導緻異常改變體現了中醫消渴病脫疽的本質。

(2)濕熱下注,熱毒蘊結

消渴病人由于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痰濁内生,病程遷延,脾氣虛損,健運失司,津液不化,濕濁内生,或因氣機阻滞,瘀血阻絡影響津液正常代謝,出現濕邪阻滞。濕性重濁粘滞,出現足腫。若濕熱下注則患處皮色暗紅,腫脹,疼痛,甚則潰破溢膿。

若淤血濕濁阻滞脈絡,營衛壅滞,郁久化熱,或患肢破損,複感邪毒,陰液更虧,導緻脫疽,甚至肉腐、筋爛、骨脫。若熱毒白熾盛可有全身發熱,煩熱口渴,大便幹結等全身症狀,若殃及骨髓,則證屬兇險。

(3)精血虧損,氣陰兩傷

臨床觀察消渴病,脈痹,脫疽等多發于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傷陰耗氣,多有氣陰兩虛見證。而脈痹,脫疽形成之後,由于瘀血内阻,熱毒血瘀等原因,進一步耗傷正氣,導緻陰傷氣虛加重,陰陽俱虛,精學大虧,脫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長,新肉不長,病情纏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對血糖控制不良等原因,導緻足部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損傷,或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狹窄、閉塞、血流障礙,臨床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或/和在有感染等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壞疽的跨學科疑難病症。我國曆代對糖尿病即現代醫學之糖尿病的論述很多,已發展成為辨證論治較完備的一個病種,但是對糖尿病的并發症糖尿病足沒有明确的了解。

誘發因素

1.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誘發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之一,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全身大血管病變的一部分,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壁中層鈣化,内膜纖維增生,緻使血管腔狹窄,下肢及足部供血不足,甚至肢端壞死。

2.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也是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血粘度增高、微血流紊亂等因素緻糖尿病微循環障礙,此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理基礎,亦是糖尿病足預後的決定因素。

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肢體營養和代謝紊亂的重要原因,與糖尿病足的發病密切相關。

4.足部感染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發展及惡化為壞疽的重要原因。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局部因素,如足部皮膚損傷、高危足、死腔、引流不暢,趾間或足部皮膚瘙癢而搔抓皮膚;潰破、水泡破裂、燙傷;損傷、碰撞傷及新鞋磨傷等,也有全身因素,如代謝紊亂、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危險因素

1、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

2、長期血糖控制差;

3、穿不合适的鞋、足的衛生保健差;

4、足潰瘍的既往史;

5、神經病變的症狀(足的麻木、感覺觸覺或痛覺減退或消失)和(或)缺血性血管病變(運動引起的腓腸肌疼痛或發涼);

6、神經病的體征(足發熱、皮膚不出汗、肌肉萎縮、鷹爪樣趾、壓力點的皮膚增厚、脈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或)周圍血管病變的體征(足發涼、皮膚發亮變薄、脈搏消失和皮下組織萎縮);

7、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發症(嚴重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明顯的視網膜病變);

8、神經和(或)血管病變并不嚴重而存在嚴重的足畸形;

9、其他的危險因素(視力下降、影響了足功能的骨科問題如膝、髋或脊柱關節炎、鞋襪不合适;

10、個人的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差、老年或獨自生活、拒絕治療和護理;吸煙、酗酒等);

11、糖尿病診斷延誤。

糖尿病足的随訪頻度應根據病情的類型和程度而定。例如,足底有潰瘍的患者複診應勤一些,可以1~3周複查一次;足部感覺缺失的患者可以每3個月複診一次。

臨床分型

1、濕性壞疽:最常見,多發生在肢端動、靜脈同時受阻,皮膚腫張、潰爛、有膿性分泌物、疼痛。

2、幹性壞疽:多發生在肢端動脈及小動脈粥樣硬化,血管腔狹窄或動脈血栓形成。皮膚變黑、幹枯、疼痛消失。

3、混合性壞疽:同一足的不同部位呈現幹性或濕性壞疽。一般病情較重,壞疽面積較大。

臨床分級

0級:皮膚無開放性病竈。表現為肢端供血不足,顔色紫绀或蒼白,肢端發涼、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級:肢端皮膚有開放性病竈。水疱、血疱、雞眼或胼胝,凍傷或燙傷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淺表潰瘍,但病竈尚未波及深部組織。

二級:感染病竈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輕度蜂窩組織炎,多發性膿竈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或壞疽,膿性分泌物較多,足或指趾皮膚竈性幹性壞疽,但肌腱韌帶尚無破壞。

三級:肌腱韌帶組織破壞。蜂窩組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腔,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足或少數足趾幹性壞疽,但骨質破壞尚不明顯。

四級: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破壞,骨髓炎,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發生濕性或幹性嚴重壞疽或壞死。

五級: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導緻嚴重的濕性或幹性壞疽,肢端變黑,常波及踝關節及小腿。

病理分期

第一期: 早期病變期:患者常有下肢發涼,麻木,腿部”抽筋”,易被誤認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鈣,導緻延誤病情。

第二期: 局部缺血期:"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疼痛,被迫停止運動,休息一會後可緩解,再次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即再次出現.随着病情的進展,病人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此外還有足部感覺異常,動脈搏動弱,功能性>器質性。

第三期: 營養障礙期:靜息痛,即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時出現的下肢疼痛,呈劇烈燒灼樣疼痛,以夜間為甚.肢體營養障礙,動脈搏動消失,器質性>功能性

第四期:壞疽期:持續劇烈疼痛,幹性潰瘍和濕性潰瘍,組織缺血壞死,可合并感染,最終導緻截肢,嚴重時還可危及生命.

缺血分級

Ⅰ期  無症狀期,僅在激烈運動後感到不适

Ⅱ期  正常速度步行時出現下肢疼痛

Ⅲ期  靜息狀态下出現下肢疼痛——靜息痛

Ⅳ期  靜息狀态下下肢疼痛,伴有局部營養障礙、營養不良性潰瘍、壞疽

DUSS系統:糖尿病足分級新方法

DUSS系統對四項臨床指标進行打分,分别為是否可觸及足動脈搏動(有為0分,無為1分),潰瘍是否深達骨面(否為0分,是為1分),潰瘍的位置(足趾為0分,其他部位為1分)和是否為多發潰瘍(否為0分,是為1分),因而最高理論評分為4分,

研究人員應用DUSS系統對100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進行評估,随訪至潰瘍愈合或截肢或滿一年,結果顯示,得分為0分者的潰瘍愈合率顯著增高,而得分高者的潰瘍愈合率降低,同時截肢率增高。得分相同的不同亞組患者,潰瘍愈合率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顯示,得分每升高1分,潰瘍愈合率降低35%同樣,得分越高,初始潰瘍面積越大,潰瘍病史越長,需要住院或手術治療的可能性就越大。

病因

由于下肢動脈硬化,加之植物神經病變使血管運動減弱,導緻足部供血不足,局部組織缺血和抵抗力下降,當足部微小的創傷,如不合腳的鞋擠壓、擦傷、皲裂或雞眼等處理不當,均可引起感染面形成潰爛,又因病人痛覺減退或消失,不能及時察覺病變,常常使潰瘍加大。由于感覺障礙、接觸高溫物體時不知躲避,還可造成燙傷。

下肢血管病變造成缺血缺氧,導緻足部疼痛,走路時因足痛,表現為間歇性破行。卧床後下肢缺血加重,而引起體息時疼痛。查體時可發現足背及胫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局部皮膚營養不良,皮溫降低,色澤異常,指高患膠時蒼白,下垂呈紫紅色,足部易發生慢性潰瘍。肢體缺血嚴重時,可發生足壞疽,即組織壞死。壞疽呈黑色,好發部位是足趾及足跟,壞疽發生後逐漸向上發展。壞疽可突然發展,疼痛劇烈。有的病人團神經病變也可痛覺不明顯,壞死組織中易發生細菌感染。

出現糖尿病足時,可按以下标準分6級。0級:無開放性病變,但經檢查有明顯供血不足表現,例如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一級:淺表潰瘍,可由水疤或其它損傷所緻,或自發性産生;二級:潰瘍形成,深達肌瞪、韌帶、骨關節;三級:深部潰爛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膿瘍窦道形成;四級:有足趾和/或部分腳壞疽;五級:全腿壞疽,一般需要截肢。

征兆

一、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周圍神經性并發症,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感覺并發症,所出現的感覺喪失或者是異常。比如四肢末端特别是足部的感覺異常所出現的麻木、走路的感覺好像踩着棉花一樣,或者有針刺感等等一系列的表現,這些都是糖尿病病人的周圍神經并發症。

如果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者消失(當然我們經常用的方法是兩隻腳進行比較),那麼他可能有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應該做一次足部彩色B超檢查(多普勒檢查)。若上述幾根主要的血管有阻塞,有巨大斑塊形成,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足。

二、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周圍血管并發症,這個周圍血管并發症在早期還會有一系列的,由于血管管腔的逐漸狹窄,所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病人下肢的麻木、疼痛、行走距離越來越短,我們叫做間歇性跛行,或者是患者感到疼痛,就是坐着不動的時候也會出現疼痛的情況,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的周圍血管的并發症。

早期發現神經病變,主要是看有沒有疼痛、麻木、燥熱、刺痛等症狀。可以做一個尼龍絲感覺檢查和電生理檢查(做正中神經、趾神經、胫前神經)。

三、感染

在周圍血管和神經并發症的基礎上,由于保護措施不得力,由于穿鞋、襪子、剪指甲不合适等等,出現了皮膚的破損,那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稱之為糖尿病足。

症狀

多發于50歲以後,60-70歲多常見。多見于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長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約10年。部位多見下肢,上肢少見。單側發病多見80%,雙側同時發生少見20%。壞疽可突然發生,疼痛劇烈,多數患者壞疽的發生是緩慢的,有嚴重的神經損害,疼痛可輕可重,局部輕度損傷,發生皮膚局限性小水泡。以後皮下組織變成暗紅色或黑色,嚴重四肢手足發生潰爛壞死,幹枯變黑,化膿感染等。

一、症狀

1、間歇性跛行,為下肢的早期表現,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乏力,勞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腸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後可使症狀緩解。年老者如發生間歇性跛行時高度懷疑由動脈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2、休息痛,是病變的中期表現,當病變發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發生疼痛,稱為靜息痛。這種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卧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夜間靜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時心輸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減少,故疼痛常在夜間加重。

3、肢端潰瘍壞疽,有三種類型:

Ⅰ、濕性壞疽:肢端體表局部組織皮膚糜爛,形成淺潰瘍,深入肌層,甚至爛斷肌腱,破壞故質,大量組織壞死,形成大膿腔,排出較多的分泌物。常見的肢端水腫,為糖尿病肢端壞疽。

Ⅱ、幹性壞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導緻感覺遲鈍或消失,局部皮膚呈現暗褐色,出現缺血性壞死,皮膚肌腱幹枯、變黑,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行脫落,無分泌物,無水腫。約占糖尿病肢端壞疽的5.9%-7.5%。病理基礎為中小動脈閉塞導緻血流緩慢或中斷。

Ⅲ、混合性壞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幹性壞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濕性壞疽,約占18.1%-20%。微循環障礙和小動脈阻塞同時并存,靜脈阻塞及感染嚴重。

二、體征

1、小動脈阻塞和微循環障礙,足背及胫後動脈波動減弱或消失,幹性壞疽動脈阻塞多為搏動消失,濕性壞疽以微循環障礙為主,局部皮膚營養不良,毛發脫落,皮溫降低,色澤異常,足擡高蒼白,下垂說紅紫。

2、神經營養障礙體征,皮膚幹燥,角化,變脆,裂隙,痛覺消失,植物神經出汗減少,皮膚幹燥裂痕,感覺神經減弱或消失,容易受到外傷感染,形成神經性損害頑固性潰瘍。

糖尿病足的特點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性軟組織潰瘍的一種,其特點是微血管床易發生病變,創面破壞深,常累及皮下脂肪、肌肉及深淺筋膜的綜合性損害,又伴有細菌性感染,除足部外,尾椎部及皮下組織薄弱處也會出現這一特點的潰瘍。

因其患部微血管床受損供血不良,營養障礙,免疫機能低下,潰瘍周圍及其底部肉芽組織生長低下,極易反複發作,感染不控制組織有時易發生溶解性或液化性壞死,其分泌物長沿深筋膜的方向波及到遠方損害。

檢查

一、糖尿病的實驗室各項檢查:如尿糖、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等。

二、缺血的檢查

1、下肢體位試驗:糖尿病足患者的在擡高下肢30-60秒鐘後可見足部皮膚明顯蒼白,肢體下垂後可見中部呈紫紅色。如果靜脈充盈時間(足部皮膚由蒼白轉紅潤的時間)在15秒以上,說明該下肢供血明顯不足。

2、下肢動脈觸診:可在國窩(膝關節後面的窩)及足背處觸診國動脈及足背動脈,糖尿病足患者可有動脈博動減弱甚而消失。

3、肢體血流圖:可了解肢體供血情況及血管彈性,但其準确性欠佳。

4、超聲檢查:常用的是彩色超聲多普勒(Dappler)檢查股動靜脈、國動靜脈及足背動脈。可直接觀察并能定量定位分析,其每感性、持異性及準确性均較好,是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方法。

5、動脈造影:可了解下肢血管病變範圍、血流分布以及有無側枝循環。但此法是創傷性檢查,會加重動脈痙攣使肢體供血不全,一般僅用于載肢手術前的定位檢查。

三、微循環檢查:一般是通過活體顯微鏡直接觀察糖尿病病人手指甲皺的微循環變化,微循環異常常提示有微血管病變。

四、電生理檢查:應用神經傳導速度肌電圖檢查,可早期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足的一個重要發病因素。

五、X線檢查:可發現動脈壁鈣化、骨質疏松和破壞、骨髓炎及骨關節病變等,一般作為常規檢查。

鑒别診斷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管炎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簡稱,是一種四肢中小動脈慢性閉塞性疾病,其病理變化為中小動脈血管壁的節段性、非化膿性炎症伴動脈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閉塞引起肢體遠端缺血而産生疼痛。本病的主要特征是:(1)本病多發于男性青壯年;(2)肢體特别是足趾發涼怕冷麻木和感覺異常是常見的早期症狀;(3)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表現為:①間歇性跛行;②靜息痛。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不是脈管炎,它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的常見血管病之一,其病理特點是: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等大中動脈内膜增厚變硬,形成粥樣斑塊及鈣化以及繼發血栓形成等,導緻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表現為與脈管炎類似的下肢缺血症狀。因此。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脈管炎。也很多中老年患者出現下肢疼痛、肌肉酸痛無力、不能正常行走(即間歇性跛行)等。常常以為是骨質增生、骨質疏松腰椎間盤突出、風濕病等。

疾病診斷

(一)病史采集

要了解糖尿病人患病持續時間、治療方式及其他并發症情況,識别腳出現潰瘍的原因、持續時間、程度和進展情況;

(二)體格檢查

時注意潰瘍面的外觀、範圍、深度、溫度、氣味,同時确定腳有無畸形、浮腫、軟組織感染或骨髓炎。檢查患者對側肢體情況及鞋襪是否合适;

(三)輔助檢查

1.神經系統檢查

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護性的神經感覺。最為簡單和常用的方法是用一根特制的10克尼龍絲,一頭接觸于患者的大腳趾、腳跟和前腳底外側,用手按住尼龍絲的另一頭,并輕輕施壓,正好使尼龍絲彎曲,患者腳底或腳趾此時能感覺到腳底的尼龍絲,則為正常,否則為不正常。另外還有用音叉來檢查患者對振動的感覺。

2.皮膚溫度檢查

檢查皮膚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反應神經功能是否受損。分定性和定量檢查。定性即将音叉或一根細不鏽鋼棍置于溫熱水杯中,取出後測定患者不同部位的皮膚感覺,同時與正常人對照。定量檢查需要用儀器。

3. 壓力測定

通過測定腳不同部位的壓力,了解患者是否有腳部壓力異常。通常讓受試者站在有多點壓力敏感器的平闆上,通過掃描成像,在計算機上分析

4.周圍血管檢查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來觸摸腳背或胫後動脈的搏動來了解腳部大血管病變,波動消失提示有嚴重的大血管病變,需進行下一步檢查。

(1)血管超聲檢查:通過檢查明确血管有無狹窄或閉塞。

(2)踝動脈-肱動脈血壓比值:反映下肢血壓與血管狀态,正常值為1.0-1.4;﹤0.9為輕度缺血,0.5~0.7為中度缺血,﹤0.5為嚴重缺血。嚴重缺血的患者容易導緻下肢(或腳趾)壞疽。

(3)血管造影:了解下肢血管閉塞程度和部位,為截肢平面或血管旁路手術提供依據。

(4)跨皮氧分壓測定:反映微循環狀态,同時反映周圍動脈的供血狀況。

(5)血流變學檢查:全血粘度,血漿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測定。

5.潰瘍合并感染的檢查

用探針探查懷疑有感染的潰瘍,如發現窦道,探及骨組織,要考慮骨髓炎;同時用探針取潰瘍深部的标本做細菌培養,增加培養出感染細菌的特異性。深部感染或骨病變還可用X線平片、同位素掃描或磁共振檢查等方法鑒别。

6.Charcot關節病的檢查

長期糖尿病史患者可能并發Charcot關節病。需做專科檢查、确診。

治療

糖尿病足壞疽一般的治療原則為:嚴格控制血糖;局部清創,加強足部護理;限制活動,抗感染;血管病變缺血性足潰瘍,不嚴重,可使用擴血管藥物,嚴重者行血管重建術;神經性病足,應積極改善神經功能,但無論是缺血性還是神經性足潰瘍,如積極保守治療仍發生壞疽,均應及時果斷予以截肢。

西醫治療

一、控糖

糖尿病足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十分重要。即使是2型糖尿病,最好也改用胰島素治療。如血糖控制不佳,可改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常用一日4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案(早、中、晚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睡前注射中效),必要時靜脈滴注胰島素或用胰島素泵持續輸注,同時密切監測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空腹7毫摩爾/升以下,餐後8毫摩爾/升左右。

二、活血

1、靜脈應用擴血管藥物:山莨菪堿(654-2)20~40毫克溶于生理鹽水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續10天或2周為一療程,或口服654-2片20~30毫克,一日3次,可解除微血管痙攣、激活微血管自律運動、減少滲出、降低血粘度等,但有口幹、皮膚潮紅、心慌、腹脹、視物模糊等副作用。前列腺素E(PGE1):凱時針20微克加入鹽水100毫升慢速靜脈滴注或加入生理鹽水20毫升靜脈推注,10~14天為一療程,其他同類藥還有PGI2、保達新等。口服活血西藥還有培達(西洛他唑):50~100毫克/天;己酮可可堿(潘通):400~800毫克/天;腸溶阿司匹林100~300毫克,每天1次;潘生丁50~100毫克,一日3次等。

2、改善微循環的中藥:生理鹽水250~500毫升裡加入川芎嗪80~400毫克,每天一次,每分鐘40滴以下慢速靜脈滴注,連續2~3周為一個療程,後改服川芎素片;丹參針20~30毫升或複方丹參針8~16毫升加入生理鹽水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天一次,2周一個療程;也可用紅花針20~40毫升加入生理鹽水250毫升靜脈滴注;蝮蛇抗栓酶0。25~0。5單位加入25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周,可降低血粘度,減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抑制血小闆粘附聚集而起到活血化瘀作用;脈絡甯針10~20毫升加入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周;其他還有康絡素、血塞通等。

3、自體血紫外線照射。

4、高壓氧:在0。15Mpa壓力下面罩吸入純氧每天1~2小時,連續10~20天一療程,可促進感染控制,加快傷口愈合速度。

三、消炎

1、輕度感染:常用的有效抗生素包括:口服消炎藥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雙氯青黴素、頭孢氨苄等;靜脈滴注消炎藥如頭孢唑啉、氨苄青黴素/舒巴坦、氯林可黴素等;常需用藥2~4周。

2、嚴重感染:嚴重感染可能導緻截肢,危及患者生命。感染竈早期手術治療,切除壞腐組織、切開與腳底腔隙引流。同時進行分泌物細菌培養,最好根據培養結果用抗生素。但培養結果出來之前,要考慮到爛腳處革蘭陽性球菌、陰性杆菌和厭氧菌等多種感染易同時存在,選用廣譜抗生素,同時輔以甲硝唑抗厭氧菌。根據潰瘍恢複情況和全身狀況,應用時間要長達4周以上。

3、危及生命的感染:可聯合應用氨苄青黴素/舒巴坦和氨曲南(泰能);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萬古黴素;萬古黴素、頭孢他啶和甲硝唑;亞胺培南和西司他丁;氟喹諾酮類、萬古黴素和甲硝唑等。

四、換藥

換藥的原則可概括為:

一消:抗炎消毒。局部應用碘酒、酒精消毒,噴灑抗生素等。

二減:減輕壓力,盡量祛除局部水腫、引流出分泌物,必要時外科切開膿腫引流。同時敷料不要包得太緊,影響血供。

三清除:外科清創。盡量把壞死組織、隔膜、死骨等切除幹淨,把局部膿液等分泌物清理掉,露出新鮮肉芽組織,可用含分解酶的生物活性敷料,促進壞死組織自溶。

四延期切除和縫合:治療一段時間後,壞腳皮溫下降、水腫消退、傷口幹燥後,可用含表皮生長因子的敷料繼續換藥,也可局部噴灑654-2、胰島素等,同時切除幹痂和不規則骨突出物,縫合皮膚或移植皮瓣等。

五、對症和支持

1、退熱,有發熱者可用冰袋、酒精擦浴物理降溫;必要時應用退熱藥(激素或消炎痛栓等)。

2、糾正酮症、水、電解質紊亂,及時補鉀、補液,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

3、改善心功能,可适當應用擴張冠脈的藥物和利尿劑等。

4、防治其他器官感染,尤其是肺部和尿路感染。

5、補充營養:如營養神經的甲钴胺(彌可保)、神經妥樂平、維生素B族等肌注或口服,有貧血、低蛋白血症、營養不良者可補充血漿、人血白蛋白等。

以上“五環”以活血和抗炎為重點,但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中醫治療

糖尿病足中醫辨證共分四型:(1)寒凝血瘀,脈絡阻滞證;(2)濕熱下注,瘀血内阻證;(3)熱毒熾盛,陰傷血瘀證;(4)氣陰兩虛,精傷血瘀證。

一、辨證要點

1、詳細辨證,審證求因

對于糖尿病壞疽的中醫中藥治療,我們也應從辨證入手,仔細辨證,表現不同的臨床特點,綜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機,如肢端壞疽,發涼,麻木,疼痛,皮膚蒼白,皮溫降低,多屬寒凝血瘀,如肢端潰爛,疼痛劇烈,皮膚發紅灼熱,潰爛日久,愈合遲緩,新肉不生,肌肉萎縮,皮膚幹燥,多為氣陰兩傷,精虧血瘀。

2、了解疼痛的特點,辨别輕重

糖尿病肢端壞疽,常已疼痛為主要的症狀,尤其早期更為突出,肢體疼痛麻木時發時止,活動或走路加重,休息後減輕呈間歇性跛行者,病情較輕。若肢體疼痛,持續發作,不活動也疼痛,病情較重。若肢體疼痛,局部壞疽,潰瘍,感染,病情進一步加重,提示病人肢端壞疽深重,濕熱毒瘀。

3、了解正邪消長,把握疾病的預後

若局部疼痛緩和,肉芽新鮮,滲出物減少,提示正氣轉盛,預後良好。若局部疼痛由輕轉重,局部肉芽不新鮮,滲出物多,明顯惡臭味,提示正氣轉衰,正氣無力抗邪,預後不良,積極治療。

二、辨證分型

1、寒凝血瘀,脈絡阻滞證

〔臨床表現〕肢端壞疽,顔色發黑,創面滲出物較少,肢體發涼怕冷,疼痛麻木,感覺遲鈍,皮膚蒼白,舌苔薄白,舌暗紅,脈沉細弱。

〔辨證分析〕本病為寒凝血瘀,脈絡阻滞,由于淤血痹阻脈絡,肢端缺血,肢端壞疽,顔色紫暗,肢體發涼怕冷,疼痛麻木,感覺遲鈍,皮膚蒼白,舌苔薄白,舌暗紅,脈沉細弱。

2、濕熱下注,瘀血内阻證

〔臨床表現〕肢端壞疽,潰爛肉腐,顔色紫紅,瘡面滲出物較多,肢體腫脹,疼痛劇烈,皮膚發紅,小便黃赤,舌暗紅,苔黃膩,脈濡數。

〔辨證分析〕本證病機為濕熱下注,瘀血内阻,由于濕熱血瘀,脈絡不通,局部失養,肢端壞疽,潰爛肉腐,顔色紫紅,瘡面滲出物較多。濕熱下注,故患者肢體腫脹,疼痛劇烈,皮膚發紅,小便黃赤,舌暗紅,苔黃膩,脈濡數。

3、熱毒熾盛,陰傷血瘀證

〔臨床症狀〕肢端壞疽,肉腐糜爛,灼熱腫痛,瘡面有膿性滲出,明顯紫黑,伴有高熱,神昏,口渴多飲。舌紫暗,苔黃燥,脈細數。

〔辨證分析〕本病機為熱毒血瘀,淤血内阻,故肢端壞疽,疼痛劇烈,熱盛内腐,故肉腐糜爛,熱毒熾盛,故口渴多飲。灼熱腫痛,瘡面有膿性滲出。熱盛陰傷,故舌紫暗,苔黃燥,脈細數。

4、氣陰兩虛,精傷血瘀證

〔臨床表現〕肢端潰爛,新肉不生,愈合遲緩,患者皮膚幹燥,肌肉萎縮,或頭暈,乏力,口幹,目澀,舌暗淡,脈細弱或細澀。

〔辨證分析〕本證為壞疽後期,氣陰兩傷,精傷血瘀證,由于氣陰兩虛,淤血内阻,肢端潰爛,正氣大衰,精血不足,故新血不生,新肉不長,愈合遲緩,皮膚幹燥,肌肉萎縮。氣血兩虛,吐頭暈,乏力,口幹,目澀。正虛血瘀,氣陰兩傷,故舌暗淡,脈細弱或細澀。

根據糖尿病前期皮膚病變的形成機理,中醫上也有一種方法,精選藏紅花、紅花、海螵蛸、芸薹子等名貴中藥材,運用C333最新物理萃取技術,内含特效修複(氣血淤帶)的[養血活血因子]和‘神經營養障礙’[原生生物肽]的神氣物質。其通過将神經營養因子、養血活血因子、原生生物肽活性因子以及綠色血液的烏賊體内的骨毒抗原、血毒抗原有機結合,導入患部組織及高位肢體,在抗菌消炎、解毒通絡的同時激活已處于假死狀态(休眠)的組織細胞并促其再生,達到營養神經、養血活血、後解毒去腐,進而恢複神經知覺功能,血管血液流暢,達到營養供應正常恢複四肢機體功能和生肌愈合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糖尿病引起的綜合機體功能紊亂,恢複正常的生理機體功能。

傳統中西醫結合療法

空腹血糖8—12,餐後血糖15—20,沒有糖尿病并發症的糖尿病患者,恢複胰島功能,調理β細胞代謝,讓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内。

這個階段的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并未受到嚴重的損傷,但是如果患者長期服用降糖藥,無疑是快鞭打病牛,長期下去給身體造成更大是損傷,而傳統中西醫結合療法正好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根據中醫的整體辯證理論,對人體循環進行綜合調理,補腎健脾的作用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恢複胰島功能,調理β細胞代謝,變相的起到降糖作用。況且中醫對糖尿病有大量記載,同樣有豐富的臨床數據和理論總結,糖尿病患者并非造成單一的病症,血糖控制不好,會出現多種并發症。利用西醫較強的針對性逐個突破,針對局部病症或單一病症,精準用藥治療可以達到明顯的效果。此階段糖尿病患者以控制血糖為主,必須長期服藥或者注射胰島素,都會造成肝腎損傷,還有一部分患者胰島素抵抗,所以控制血糖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還有一部分患者單純的中醫中藥并不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中西醫結合各取所長,正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選擇。

激活修複消融再生療法

治療原理:“激活修複消融再生療法”依托超聲技術引導定位下,通過專用儀器釋放出生物信号,反複刺激受損部位周圍神經血管細胞病竈部位,激活神經血管細胞自身修複功能及免疫機制,修複受損的細胞壁并改善血管血液循環,增強細胞活力從而達到治愈目的。

作用:該技術通過特殊技術和特定藥物到達通脈止痛,行血通絡,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改善肢體血液循環。促使肢體發熱,疼痛減輕,皮膚顔色改善并逐漸恢複,消腫消炎,促進傷口愈合。

治療步驟:

1、可視定位、透膜給藥:依托超聲技術引導定位下,在可視狀态下利用激光技術針對病變部位,刺激病變血管内膜内皮細胞,對根據病因特點,結構等對藥物合理、科學配伍、達到藥效最大化,并經股動脈直接介入,透過細胞膜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給藥。

2、消融血栓,防止二次血栓形成:有效地控制血管炎症、擴張血管,促進血管再通和建立側支循環;從深度肌肉組織和血管瓣膜内,促使血液與淋巴液回流,消融血栓改善血液粘滞度,加速血液流通;修複血管内皮組織,改善血管内壁光滑度,防止血液粘滞管壁而再次形成血栓。

3、促進營養,再生康複血管:有效促進營養患部血管再生,增進潰瘍壞疽病位血液營養,達到營養神經、養血活血、後解毒去腐,進而恢複神經知覺功能,促進壞死組織脫落、修複血管創面、康複血管正常功能。

4、恢複血管、告别疾病症狀:逐漸使血栓血管處肌膚恢複生肌愈合的目的,重現美觀,促使下肢酸脹、乏力、疼痛、色素沉着(變黑)等症狀逐漸消除。

治療時間:常規情況下需要2-3次治療,病情嚴重或特殊患者需要結合複診情況決定。

技術亮點:治療時間隻需30-60分鐘,無痛,不手術,不留疤痕,治療範圍廣

療法優勢:

1、療程縮短:治療隻需要30分鐘左右時間,恢複快,術後即可下床活動,無需住院,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療效顯著:能有效地控制血管炎症、消融血栓、修複血管内皮、改善患部循環、增進患部營養血管增生、修複傷口、康複功能。

3、微創無痛:不需要開刀流血,不誤傷周圍組織,有效避免了治療性損傷,無痛苦,突破傳統手術血管疾病創傷大、恢複需要時間長,麻醉風險高,難治愈的難題。

4、不留疤痕:微創技術治療之後可以恢複到平滑肌膚,不留疤痕,自然美觀,告别傳統治療技術遺留“蜈蚣疤”困擾,成患者滿意技術。

5、治療面廣:可對不同年齡範圍内的廣大患者進行治療,無性别行業差異,可針對不同的病情病程,通過專家的細心診斷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均可取得理想治療效果。

糖尿病足的常規治療

1、嚴格控制血糖,胰島素以應用肢為佳,積極糾正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心、腦、腎并發症及影響壞疽愈合的各種不良因素。

2、局部清創,清除壞死組織,放置引流,常規消毒換藥等。

3、支持對症治療,包括限制活動,減輕體重、擡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減輕水腫。

4、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知識教育,進行合理的足部護理及防止來自外部的損傷。

糖尿病足六環保足療法

糖尿病足六環保足療法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循證醫學“病因治療理念”為指導思想,全面整合國内外糖尿病足診治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術,以足病治療專家劉珍主任為學科帶頭人,以強化治療控制糖尿病、抗感染、改善體循環與微循環障礙為治療理論根基,采用中西結合全身給藥和壞疽局部處理為治療手段,以提高治愈率、減少截肢殘疾及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目标的國際化特色專科。

六環保足治療系統的療效分析

1、保足成功率高,有效避免截肢

使許多已被判定要截肢的病人避免了截肢殘廢,保全了肢體。糖尿病足治愈率達87.6%,總有效率98%。

2、治療安全,傷口愈合快

通過個性化中醫辨證施治,在适時清創的基礎上對傷口施予局部外敷中藥“去腐生肌膏”,加之“美國安諾光子理療”等強化療效,總體上,使得療程有效縮短,一般情況下,3天即可見效,輕者兩周治愈,重者三周至四周即可自行愈合。

偏方治療

皮夫子糖足液

,是一種外用中藥擦劑,由大黃、雄黃、冰片、腳巴丫子、西瓜香、馬齒苋、白酒及等中藥泡而成,需加熱後使用,日擦藥6次以上,有消腫減痛、提毒排膿、殺菌消炎、祛腐生肌的作用,對治療糖尿病足效果顯著。

主要通過以下步驟進行治療:

一、中草藥泡腳,有利于血腫和水腫的消散、促進血液循環。

二、外塗皮夫子糖足液,殺滅細菌、真菌。

三、濕敷生肌散,促進傷口愈合。

糖足麻痛康中藥泡腳

中藥浴足劑,由人參、黨參、黃芪、當歸、紅花、丹參、肉桂、桂枝、忍冬藤等純中藥組成。适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四肢發涼或燥熱、瘙癢。刺痛、麻木、走路踩棉花感,感覺喪失。下肢水腫等神經病變、血管病變人群。

“糖足麻痛康”以其獨特的“用腳吃藥”給藥方式,将獨含的“修複酶”通過足部給藥,透皮吸收,使藥物分子迅速進入人體血管,淨化血液中的糖粘基,修複血管,疏通微循環,完善神經系統。

治療糖尿病足中的五忌

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應該積極治療,做好預防因糖尿病足可能引起其他并發症的準備,因為糖尿病足極易引發其他并發症狀。但是,凡事皆要把握好“度”,對糖尿病的治療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否則,将會過猶不及,引發新的問題。在此,向糖尿病病人提出如下“五忌”:

一忌降糖過度

糖尿病病人往往比較擔心高血糖,事實上,低血糖的危害也不小,輕者表現為心慌、出汗、頭暈、癱軟無力,重者會嚴重損害中樞神經,導緻意識障礙、昏迷乃至死亡;而且,低血糖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導緻心腦血管意外(如心梗、腦血栓等)。另外,長期慢性低血糖,還會導緻智力障礙甚至癡呆(特别是老年人)。

二忌減肥過度

肥胖是導緻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超重者減肥,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降糖藥物的療效。但是,也并非越瘦越好,應當以符合标準體重為宜。因為,過于消瘦會導緻營養狀況惡化,機體免疫功能以及抵抗力下降。而且,消瘦病人由于肝糖元儲備降低,對低血糖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使發生低血糖的危險性增加。

三忌運動過度

運動療法也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對糖尿病病人益處多多。可以增加機體熱量消耗,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松、提高身心健康等等。但要注意運動方式,需循序漸進,把握好運動強度,否則,将會适得其反。激烈的運動(屬于無氧運動)可興奮交感神經,導緻兒茶酚胺等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此外,運動時間過久、運動量過大(特别是在空腹狀态下),将會顯著增加發生低血糖反應的危險性。另外,并非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适合運動,例如,嚴重高血糖的病人、合并腎功能損害的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絞痛的病人,活動期眼底出血的病人都不适合運動。因此,糖尿病病人運動之前,有必要做一次全面體檢。

四忌思慮過度

許多糖尿病病人心理包袱很重,經常失眠,整日沉浸在焦慮悲觀、自怨自艾中不能自拔,導緻血糖升高或波動。因此,一定要正确對待糖尿病,既不能不重視,也不能被它吓倒,力求處之泰然,保持心理平衡,以助于血糖的平穩控制。

五忌節食過度

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對于降低血糖、控制體重十分重要。但是,飲食控制不等于“饑餓療法”,而是在保證病人基本生理活動所需的前提下,适當限制食物的總熱量,同時保持營養平衡。過度節食或者偏食,将會導緻營養不良、貧血、饑餓性酮症,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和修複力,過度節食還會導緻低血糖後血糖反跳性升高,不利于血糖的平穩控制。另外,飲食控制不能搞一刀切,對明顯消瘦或者妊娠期的糖尿病病人,應當适當放寬飲食控制。

健康小貼士

一、“10項紀律”:

1、穿軟皮、棉或萊卡面料的平底鞋,樣式要寬松,讓腳趾能舒服地伸展開。

2、穿鞋前檢查鞋内有無異物、粗糙接縫。鞋内襯最好是整塊皮或棉布。

3、穿棉襪,每天更換襪子。

4、每天檢查腳趾、腳縫間和腳底有無破損,必要時請家人幫忙。

5、每天晚上用溫水泡腳10分鐘-15分鐘。

6、用護手霜、甘油或醫院配制的尿素酯,每天洗腳後均勻地塗抹在腳背、腳底、腳後跟,但不要抹在趾縫間,保持趾縫幹燥。

7、飯後快走或慢跑半小時,以加速血液循環,改善足部血液供應,促進雙足皮膚營養。

8、睡前用左、右手手心分别搓右、左腳腳心,反複按摩各100下左右,直至腳心發熱。

9、吸煙對糖尿病大血管尤其不利,必須戒煙。

10、每年至少一次專科檢查,可及時發現糖尿病神經或血管并發症。

二、“10個注意”:

1、不穿“小鞋”。尤其女病人,不要趕時髦穿尖頭高跟鞋,久之會使骨骼變形、出現足繭。

2、洗腳前讓家人幫忙試水溫,30℃~40℃即可。洗腳後用淺色毛巾擦幹,以及時發現皮膚破損、出血、滲出。

3、不用熱水瓶或熱水袋焐腳。盡量不用電熱毯。

4、不要用雞眼膏去雞眼。

5、烤火時不要離火源太近。伴有神經病變的糖尿病人往往不能及時感知溫度變化而易燒傷。

6、襪子應選全棉或羊毛的,松軟合腳、透氣性好、吸水性強。過小或襪口過緊會壓迫足背動脈,影響足部血液循環。

7、趾甲邊緣與腳趾的肉蹼相平;剪趾甲後将邊緣磨成光滑的弧形,不留尖銳角。

8、足部皮膚已有損傷時不要運動。若已經有皮膚潰瘍、流膿、發炎、壞疽等開放性病變,應卧床休息。

9、皮膚有小破損時,不要用粘性膠帶包紮,以防拆除時拉破皮膚,造成破口增大、出血或新的損傷。

10、不到公共浴室修腳,不随意處理腳底的足繭,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

雖然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但糖尿病足這樣的并發症是可以預防的,隻要預防保健得當,完全可以避免并發症緻死緻殘。

1、合理搭配膳食,控制糖、蛋白質攝入量,避免加重糖尿病症狀;

2、控制吸煙,吸煙可以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引起小血管痙攣,加重下肢及足部缺血;

3、加強功能鍛煉,尤其散步、遊泳、騎自行車對促進足部血運有很大好處;

4、不要穿太瘦、太窄、太尖的鞋子,因為那樣會擠壓您的足部,加重足部缺血;

5、避免不必要的外傷,如:穿鞋前檢查鞋擊否有異物、隆起,避免刺傷和摩擦傷;不要穿涼鞋,更不能赤足行走,避免劃傷、刺傷和切割傷;

6、不要交叉盤腿,避免減少足部血運;

7、當您的足部有感覺減弱或麻木時,不要長時間接觸過熱、過冷的物質,避免燙傷或凍傷;

8、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時,要規律地應用控制血糖藥物,使血糖降至正常。并時刻關愛您的足部,。當出現足部皮膚顔色、溫度覺、觸覺等有異常改變時或一些細微的外傷時,請及時找專業醫師診治。

糖尿病足自我檢測

方法一:視覺診斷

腳的外形、腳趾、趾甲,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擠壓;是否有胼胝(即硬繭);是否有潰瘍;腳的衛生狀況和趾甲的修剪;足部皮膚顔色;是否有腫脹;是否有因鞋襪造成壓痕和發紅;每個趾間、腳面、腳底、腳後跟是否有皮膚破損、真菌感染。用涼的金屬體輕輕觸碰腳部皮膚,檢查腳部皮膚是否感覺到涼;用37℃至37.5℃的溫水浸泡雙腳,是否感覺到溫熱,如果沒有感覺,表示雙腳已有明顯的溫度感覺減退或缺失。若出現這些現象則為糖尿病足的症狀。

方法二:觸覺診斷

用手背放在腳背上滑動,從踝以上緩緩滑至腳趾,感覺有無溫度變化,若感覺足皮膚溫度涼,提示下肢末端缺血,熱則提示有感染;檢查有無腫脹或水腫;摸足部動脈博動;測試感覺有無異常。用手指輕觸腳背靠近腳踝處皮膚,尋找有無足背動脈搏動及搏動的強弱,可與正常人足背部動脈搏動情況進行比較。如摸不到或脈搏很細弱,表示足背動脈供血不足,這種情況常提示在足背動脈上端有大動脈血管狹窄或梗阻。棉花撚成尖端狀,輕輕劃過腳底皮膚,看自己是否可以感覺到,如果沒有感覺則表示輕觸覺消失或減退。

方法三:重觸覺

用大頭針(或縫衣針)鈍的一端輕輕觸碰腳部皮膚,看是否有感覺,如感覺差表示觸覺減退。糖尿病足常見症狀為肢端感覺異常,如麻木、針刺感、灼熱及感覺減退等,呈手套或短襪狀分布,有時痛覺過敏,出現肢痛,呈隐痛、燒灼樣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震動感減弱或消失,觸覺和溫度覺有不同程度減弱。足部疼痛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可出現刺痛、灼痛、涼痛。[3]

上一篇:滲透定價策略

下一篇:孔德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