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

曆史事件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是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曆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标志着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産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共産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了。
    中文名:第一次國共合作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時間: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 合作雙方: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 合作形式:黨内合作

簡要概述

1924年在共産國際(還有美國)的幫助和撮合下國共兩黨以“黨内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共産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了。

曆史背景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共的發展陷入低潮。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

合作原因

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曆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

2、共産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還隻有國民黨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3、共産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了五四運動影響。

政治基礎

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實際上确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形成過程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産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産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于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但共産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内合作”,即共産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共産國際的贊同。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良好局面開始形成。n1924年1月下旬,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會議。在出席開幕式的165名代表中,共産黨員有24人。孫中山指定李大钊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并由譚平山以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大會審議了國民黨《一大宣言草案》,這個草案對三民主義作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也對國民黨的既有政策作出了豐富和補充。草案不僅在民族主義中更加強調了反帝的内容,也在民權主義中明确解釋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突出了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大原則。這更契合人民的訴求,也使國民黨的綱領與共産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幹基本原則更具一緻性。大會經審議,通過了這個草案,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礎。

合作建立

6月12日-20日 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代表三十多人,代表黨員四百二十人。大會的主要議程是讨論全體共産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産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産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産黨員李大钊、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産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随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産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産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合作破裂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内部争奪領導權的鬥争日益加劇,特别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

主要表現在:

1、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恺被殺害。

2、國民黨右派組織西山會議派形成,國民黨公開分裂。

3、以戴季陶主義出現為發轫,以蔣介石、戴季陶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國民黨的分裂。

4、1926年3月和5月,蔣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奪革命領導權的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加深了國共合作的危機。

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軍閥勢力,在1927年後加緊反革命擴張。先是反對遷都革命中心武漢,接着公開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幟,在各地接連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變事件。諸如上海四一二政變、廣州四一五政變、北京四二八政變、湖北夏鬥寅叛變、長沙馬日事變,以及馮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國共合作處于危急關頭。1927年5月,中共雖然召開五大,力圖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決任何實際問題。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大革命遭到慘敗。

革命新局面

1.、中共幫助國民黨組建省、市地方黨部。許多共産黨員擔任國民黨省市級黨部負責人。

2、1924年,建立了黃埔軍校,在大革命期間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3、1924年,國共合作後,在中國共産黨的推動和領導下,創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幹,廣東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

4、工農運動得到大力開展。中共領導了廣州沙面罷工和海陸豐農民運動,并且幫助國民黨在廣州創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開,首次明确提出無産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中共四大以後,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把革命推向高潮。

6、由于革命運動的發展,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

7、國共兩黨合作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8、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并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

9.、長期沉寂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合作成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産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衆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衆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曆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争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标志着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戰争就是其中之一。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緻後來的反革命事變。

失敗原因

客觀上: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和聯合剿殺;②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主觀上:①年幼的中國共産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②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産國際代表對國民黨右派妥協退讓,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經驗教訓

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中國共産黨也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這次國共合作給中國共産黨的經驗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1、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産階級領導權,對資産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争的政策,這是革命成敗的關鍵。

2、農民是無産階級的可靠同盟軍,農民問題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中心問題,必須放手發動農民,堅決依靠農民,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3、武裝鬥争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必須重視武裝鬥争,建立黨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軍隊。

孫中山作用

孫中山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原先一直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榜樣,并極力争取這些國家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但是這些國家對中國革命的态度,卻使孫中山越來越失望,特别是1922年6月,陳炯明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發動武裝叛變,炮轟總統府,迫使孫中山離開廣東到上海。孫中山從困境中沉痛地感覺到過去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和企圖依靠軍閥勢力是靠不住的。與帝國主義的态度相反,蘇聯政府并不因為孫中山遭到失敗而改變對他的支持。在陳炯明叛變時,蘇俄政府的全權代表達林正在廣州,同孫中山商談國共合作問題。孫中山下決心采取聯俄政策。在達林離開中國時,孫中山讓陳友仁向達林轉告他的話: “在這些日子裡,我對中國革命的命運想了很多,我對從前所信仰的一切幾乎都失望了。而現在我深信,中國革命的惟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是蘇聯。”

這時,孫中山也已經看到了新興的中國共産黨和工人階級的力量,并在他處境艱難之時,中國共産黨在政治上給予有力支持。因而他采取聯共政策。而中國共産黨從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中,進一步認識到工人階級孤軍作戰,不能打敗強大的敵人,要争取革命的勝利必須同國民黨合作。1922年6月,中國共産黨發表對時局的主張,明确指出:中國的各政黨,隻有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産黨同國民黨共同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的主張。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國民黨及其它民主派合作,組成民主聯合戰線,主張國共兩黨實行黨外的平行合作。同年8月對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馬林傳達了共産國際關于國共合作、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民主聯合戰線的建議。會議決定隻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共産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會後,陳獨秀等在上海會晤孫中山,向孫中山正式提出中國共産黨關于實行國共合作的主張和具體途徑。孫中山不顧國民黨頑固分子的反對,對此表示同意,并贊同依照民主原則改組國民黨。随後,陳獨秀、李大钊、蔡和森、張國表、張太雷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相繼加入國民黨,并開始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但是,大多數共産黨員都未加入國民黨,并對國共兩黨實行黨内合作的方式,抱懷疑态度。1923年1月12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又做出了關于國共合作的決議,決定全體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同時,要求中國共産黨絕對不能同國民黨合并,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産黨獨特的政治面貌來換取合作,黨必須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織和嚴格集中的領導機構。

為推動國民黨改組,1923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會議解決了黨的三大沒有解決的共産黨員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決定加入國民黨的共産黨員應努力争取“站在國民黨中心地位”,就是要争取領導地位。為此,要積極促進國民黨改組,在全國擴大國民黨的組織。同時,還決定共産黨在國民黨中組織自己的黨團,以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發揮領導作用。同月,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改組的必要性和改組的基本要求。接着,便在廣州、上海等地開始黨員登記,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許多加入國民黨的共産黨員參加了大會。李大钊等共産黨人還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通過了有共産黨人參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舊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重新解釋過的民族主義,明确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主張。民權主義提出民權力一般平民所共有,不為少數人所私有;民生主義提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主張,并規定制定勞工法,改善工人生活。大會實際上确定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三民主義同三大政策結合起來,這就使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産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主要原則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成為國共兩黨為之奮鬥的共同綱領。大會通過了共産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

改組後國民黨實際上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的民主聯盟,成為國共合作的成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這次大會标志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國民黨一大後,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革命運動有了初步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