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

世界文化遺産
秦始皇帝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即秦朝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園,簡稱秦始皇陵或秦陵。位于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曆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陵築有内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着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内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兵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财富。1980年開始發掘工作,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産。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編号為K9801的陪葬坑正在進行試挖掘。而種種迹象都表明,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軍備庫”。
    中文名:秦始皇墓 外文名: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56.25平方公裡 著名景點: 中文名稱:秦始皇墓 所在地: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類别:帝王陵墓(中國曆史上第一座) 聲譽:世界第八大奇迹 屬性:世界文化遺産(聯合國教科文) 旅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 石刻題字:朱镕基

發展曆史

秦始皇死後葬于今陝西西安的臨潼區,北臨渭水,南依郦山,背倚山峰,面臨平原,依山環水,陰陽協調。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皇陵”!

秦始皇陵修建于公元前447年,一直修到秦始皇在沙丘駕崩,也未曾結束。總的來說分三個階段,一是秦國國君26年,完成皇陵的基本格局;二是秦始皇階段,基本完成皇陵的主體工作;三,最後是從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這三年掃尾。

由于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揭竿而起,修陵這一批人被迫聚集而成一隻雜牌軍隊,用以鎮壓起義軍。所以,皇陵最終是草草了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長達39年,可見陵寝之大,中間也有七十多萬人來修陵!無疑,這足夠匹配嬴政這“千古一帝”霸稱,對得起“秦始皇”三個字。n

質量效果也是顯著的,墓室之内沒有進水,據探測,淺層地下水深16米,而地宮是“下锢三泉”,跨越三層地下水(穿三泉)。關中地區還曾發生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之内墓室完好無損。

地理環境

秦始皇陵,位于臨潼縣城東側五公裡處。它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帝王陵墓,同時,為首次建有地宮的帝王陵墓。在秦朝之前,古人下葬多為豎立墓穴,兩側留下送葬隊伍離開的通道,上方進行填土即可。n

反觀秦始皇陵,不僅占地面積廣闊,且布局規律嚴謹,設計科學完善,令人贊歎不已。陵園整體呈現為長方形形狀,規模龐大,南倚骊山,北臨渭水,可見在選址上,秦始皇有着特意的考量。

據媒體報道,通過衛星俯瞰圖,可看到地面上的骊山與華山遙相呼應,好似一條匍匐的巨龍,而秦始皇陵,恰好是這條巨龍的眼睛,起着畫龍點睛的效果。有人據此發表觀點,稱:秦始皇陵是中國的龍脈,保佑了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我們無法考證這到底是古人的高瞻遠矚,還是今人的牽強附會,隻能站在中立的角度,用心感受着地下陵園的恢弘磅礴。n

并且,自秦朝以來,千百年間,關于秦始皇陵墓引發很多詭異的傳說,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關于項羽入關盜陵的故事。根據《三輔故事》中記載,項羽曾派遣三十萬大軍挖掘皇陵,在他們挖掘的過程中,曾有一隻金燕子從墓中突然飛出,頓時士兵愕然紛紛放下工具棄之而逃了。後有記載,這隻神奇的金燕子之後一直朝着南方飛去。

就這樣時間到了三國時期,大家對這件事已經淡忘。但是,在寶鼎元年的時候,突然有人拿了一支金燕子送給了當朝官吏張善。張善也是一個飽讀詩書之士,看了金燕子,再看上面标注的文章,他立馬就判斷出,這個金燕子就是從秦始皇陵墓中飛出的那隻......頓時,這個故事更是為秦始皇陵蒙上一個神秘的面紗。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孫後代的大事,秦始皇身為一個封建帝王對其肯定更是尤為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郦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郦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當然也有學者提出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骊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于這個觀念始于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骊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骊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骊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

正是這條大壩将原來出自骊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郦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曆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主要景點

寝殿便殿遺址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規模宏闊。據專家們研究分析,可能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築即陵寝建築遺迹。為了叙述方便,将三組建築群以甲、乙、丙來區分。

甲組宮殿遺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處;距離原先封土的北邊沿僅有10餘米,可以說是緊靠着封土北側。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築,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面積3575平方米;建築四面有散水,并繞有環廊,高出環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為主體建築。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根據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築結構可能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築為雙層或三層的大型建築。

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于甲組的北側10餘米處,向南距離陵墓封土北邊沿130米,西邊與内城西牆相鄰。此遺址東西長240米,南北寬20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内有6座建築基址由東向西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面積從東到西逐漸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隻有60餘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築規格較高,裝飾華貴,設有環廊和散水;有的建築基址内出土了彩繪俑頭殘片及鐵铤銅镞等兵器。

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于乙組北側僅2米處,南邊距離陵墓封土150米。遺址内共有4座建築基址,東西向做橫一字形排列,成為一個建築組群。建築基址内出土有鋪地及貼牆用的大批青石闆,有瓦當、闆瓦、脊瓦、筒瓦等建築材料,锛、锸、鑿、鏟、鋪首、栓闆等鐵質器物,陶井圈、陶竈門及殘銅器等。瓦當背後的半圓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當遮住脊部的檩(lin)頭,既起到防朽保護作用,又具有美觀裝飾的作用。

在丙組建築遺址以北,還有大批的建築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紅燒土等遺物發現。分布情況好像與乙、丙組建築遺址一樣,也是由多座基址作東西向排列成組群。從而和甲、乙、丙三組一起構成由南向北一組組的大型建築群。這批建築群可以籠統地稱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築。

秦漢時期陵園内的禮制性建築,有寝殿和便殿。寝殿為陵園内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寝,是墓主靈魂的主要居處;便殿,又名别殿、便室,是寝側的附屬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寝旁的配殿,是供墓主靈魂像生前一樣休息、閑晏之處。

蔡邕《獨斷》中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寝殿。”甲組建築基址緊靠陵墓封土北邊沿,且面積大,四周有環廊,顯然居于主要地位,應是陵寝中的正殿,即寝殿;乙、丙組建築離陵墓較遠,也比較小,為附屬建築,即便殿。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創始于秦始皇時代,如《獨斷》所記。而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考古資料,是秦東陵及始皇陵墓側的建築。秦東陵一号陵園的兩座亞字形大墓封土附近,發現4處夯土建築基址,出土有闆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殘片。《漢書》中記載:“園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

《後漢書》載:“寝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皇陵園内的寝殿、便殿規模宏闊,寝殿内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陵園内發現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寝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為寝殿上食及薦新物,并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兵馬俑坑

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迹”。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财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内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别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

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号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

在一号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号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号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邊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号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号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裡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号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号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内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财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宮殿群

最新考古勘探與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園内沉默着一處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其十進式院落建築和一處台基式主體建築渾然一體,猶如紫禁城。

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内城西北部勘探發現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

軍備庫

K9801陪葬坑為1998年發掘的。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内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内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铠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專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石料的開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細緻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鑽孔與抛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說,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

在這個龐大的坑内,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铠甲、頭盔,還有二号坑曾經出土過的馬缰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确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據考古工作者介紹,裙甲不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從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軍作戰不受拘束。

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厘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使整個頭盔顯得更加完美。甲衣和頭盔的設計,充分說明秦時我國的軍隊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了外觀的美,更注重了實戰的需要。

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盔甲整齊疊壓的狀況判斷: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一,井然有序。

從出土的文物看,兵馬俑的質地與铠甲的質地完全不同,顯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制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斷,當時秦軍有着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分。

軍官穿魚鱗甲連戰馬也配石铠甲。我國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皮革為原材料。而除了铠甲、頭盔,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披在戰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這些迹象都表明K9801陪葬坑的功能類似于一個大型的“軍備庫”。

旅遊信息

航空n

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位于西安市西北部、鹹陽市郊,有往來國内各大城市的航班,以及到日本、泰國、韓國等國家的航班。n

鐵路n

西安是隴海線的重要樞紐站,西安火車站位于東北城牆外,北京、上海有到西安的直達車,早上出發晚上就到了。西安北站已于2011年初投入運營,它是遊客到華山及洛陽的最佳選擇。n

公路n

西安站的對面就是省汽車站,發往陝西各地的班車。西安市汽車站,在當地叫水司汽車站,位于西南城牆外。西安的其他四個汽車站其位置與發車方向基本一緻。城南汽車站的車去往陝南;城西客運站的車道鹹陽、寶雞;城東客運站的車發往渭南;城北客運站的車則以去往陝北為主。n

公交n

西安的公交業十分發達,幾乎可以坐公交到達每個地方,為方便遊客,西安還設有多路旅遊專線車,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發車,有去往華山、兵馬俑、法門寺、太白山、秦始皇陵等主要景點的車。n

出租車n

西安出租車2公裡起步價6元,每公裡1.5元。nn

上一篇:唐太宗昭陵

下一篇:長江經濟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