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

文化傳承載體
神話傳說,是民間傳說中不可思議或超自然故事的統稱。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财富,在文學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1]它的題材内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曆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别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 中文名:神話傳說
  • 外文名:Myths and legends
  • 定義:
  • 屬性:文化傳承
  • 意義: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财富
  • 舉例:八仙過海,白蛇娘子,七仙女

介紹

包括神話與傳說兩個部分。一個偏重于指關于人神起源萬物初始的來曆,一個偏重于口頭流傳的關于世界來源及英雄故事的說法。

遠古口頭文學作品,反映了當時的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征服自然的願望。這些用奇麗的幻想來組織的故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如女娲補天、後羿射日。

神話的故事是由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妖、精、神仙、魔鬼、上帝、天使、龍、鳳動植物從而編造出來的故事。其中有真實、虛構(是由幻想或夢見各種生物形狀和内容出來的)。被人(不知情的人)稱為迷信。也而被人(知情的人)把它變為宗教和信仰。

人是有差異的,物是有變化的,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變為仙。凡人,前身,世俗之人,不疑神疑鬼,不迷戀名利,不信神仙,多不“知道”和不“行道”,自然成不了神仙,見不到神仙。

民間流行最廣的是八仙過海,白蛇娘子,七仙女等都與人變為仙的故事傳說中的劉邦、朱元璋、毛澤東等都有傳奇的故事。

參考他們的故事官與仙(精)有着密切的關系,有着先天性的官分與仙分。

而後天性的官可能對仙茫然無知,所凡官沒仙分。

基本特征

一.神話都是想象或幻想的或是将真實人物進行神化展現。

二.神話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曆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隻是它經過了“幻想”的加工,成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現實生活;所以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産物。

三.神話反映着遠古人類解釋自然(或社會)并征服自然(或社會)的願望。

四.神話隻能産生在史前的遠古時代,它是人類還沒有能力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作出符合實際的解釋時代的産物。

相關介紹

區别

一.神話的産生要比傳說早;二.神話是傳說的故事原型,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曆史化;三.神話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異色彩,而傳說則内含着人間的行為原則。

代表著作

《昆侖之歌》這部長篇神話史詩性着作就對中國神話作了大量專門性的工作,将其脈絡結構整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諸神與人類的誕生。主要叙述盤古、共工與地母昊英創造諸神與世界,女娲造人。

二、諸神的戰争。主要叙述盤古化生萬物,炎帝朱襄與水神共工兩派神祇的大戰,炎帝朱襄取得勝利成為統治世界的天帝。

三、炎黃之戰。主要叙述精衛填海,炎帝與海神的沖突,炎帝朱襄與黃帝軒轅争奪天帝之位的戰争,最後黃帝軒轅成為新世界的統治者。

四、諸神與人類的幸福時代。主要叙述諸神與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如: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棄、摯、堯、舜、後羿等人間英雄的誕生。

五、蚩黃之戰。主要叙述蚩尤與黃帝軒轅之間的戰争,黃帝最終通過戰争鞏固了自己的天帝之位以及蚩尤後代的故事。

以上主要是描寫以神祇的事情為主,以下則過渡到是以描寫人間的英雄為主。

六、英雄時代。它主要叙述人間英雄堯、舜、後羿、棄、摯等的故事。它分為(一)、(二)兩部分,(一)主要叙述堯、舜事迹,(二)主要叙述後羿除害與射日等。

七、人類的堕落。主要叙述人類種種惡行,這才引起了神祇們的憤怒,欲要消滅大地上的人類。

八、人類的災難。主要叙述共工洪水、鲧盜息壤、葫蘆兄妹、十二生肖等故事。

九、人類的拯救。主要叙述英雄大禹治理水患使洪水消隐人民重新得以安居的事迹。

十、絕地天通。主要叙述有大禹葬會稽,啟與伯益的争權,因為啟的屠殺而使天帝憤怒,絕地天通。從此,人神分隔,昆侖移位,人類開始了在蒙昧與昏暗中獨自摸索的時代。

影響

一.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的主題,事實上成為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神話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極大地影響着後世文學的發展。

二.豐富多彩的神話作品,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詞、莊子散文、李白詩歌等;明清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漢族之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在中華文化史上同樣有重要的地位。

靠口頭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特别多。因為有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有的民族在1949年以前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初期,去古不遠,他們的神話傳說主要靠記憶講述。除了以散文故事的形式流傳,另外還有大量神話保存在史詩裡,用韻文的形式流傳。

因此,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一般不像漢文古籍中那麼零散,而相當完整系統。他們的神系系譜跟曆史現實存在着某種對應關系。又由于他們的古神話傳說仍以活形态在民間流傳,保持了原始的面貌,較之漢文古籍上的神話更為古樸,包含更多的原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更可靠的原始文化史價值。比如洪水遺民再生人類的傳說是世界性的,衆所周知的是《舊約聖經》的諾亞方舟,即如少數民族這一母題的作品非常多,且篇幅長,故事曲折,并與葫蘆崇拜、兄妹婚、人類來源、氏族(原始民族〉起源相結合,包涵豐富的曆史内容,各有民族特色。

如對人類來源就有不同的解釋,至少有十幾個民族都說人是從葫蘆裡出來的,也有說是人獸交配而來,有說是動物或植物變來的,有說是從石洞中走出來的。我國少數民族口頭流傳的神話,種類繁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間生活的風情習俗,方方面面,無不曲折地反映在神話傳說裡,說明他們還保持了人類童年的天真,充滿了浪漫的情趣,生活很富于幻想的色彩。

彜族,過去是奉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多神崇拜,該族的巫師叫畢摩,因為他們在保存和傳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面曾發揮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該族的神話傳說中,提到遠古時天地有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因天上有六個月亮,七個太陽,天官派畢摩下凡,用馬桑枝與鐵莖草掃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風暴肆虐,也是畢摩下凡拯救了人間。第三次洪水泛濫,天官派了三個畢摩攜帶經書下凡。他們各騎黃牛一頭,經書便拴在牛角上。

經過汪洋大水時,經書被浸濕了。經書放在青樹葉上曬,被沾破了一半,所以彜文經書不全了。另有一說是被老鷹抓破了一半。因此,經書便被視為“天書”。這裡所說的“天書”,便是彜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彜經。其中最著名的彜經典籍《西南彜志“,原名的意譯是”影形及清濁二氣“。全書共37萬餘彜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區發現,是目前所見到記載彜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書。該書開篇便是創世神話。

納西族的東已經為國際文化人所矚目。據粗略統計,東巴經中的神抵多達事2400多種,其中大神有220多個,善神60多個,惡神60多個,一般神90多個,女神20多個,勝利神120多個。

此外,還有雷神、山神、護法手摩卡神半人、神化的巫師東巴等等。有神便有神的故事。可見東已經中保存神話之豐富。納西族有學者說,東巴文學的主體是神話。東巴神話與東巴祭禮互相依存。虛幻的色彩,想象的魅力,信仰的忠誠,迷茫的氛圍,構成了一個人神相依、人神相通了人神難分、神為人形的神秘世界。後人正是通過這個五色絢麗的神界,窺視那逝去久遠的古代社會。

居住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鄂溫克族,自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善于獰獵、馴鹿,仍有熊圖騰崇拜的殘餘。他們獵到熊以後,有一系列的崇拜儀式和禁忌,先将熊的頭和骨、五髒等用桦樹條或幹草包好,挂在樹上,進行風葬,然後向其敬煙、叩拜、做哀哭狀,意思是對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圖騰的寬恕。

為什麼鄂溫克人會把熊視為祖先呢,他們的神話傳說是這樣解釋的:有一個獵人進山打獵的時候,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迫獵人與她成婚。獵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裡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一隻小熊。後來獵人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

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追趕就把小熊當場撕成兩半,一半抛向獵人,一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抛給獵人的就是後來的鄂溫克人。這當然很荒誕,哪有熊會變人的,這便是他們遠古祖先圖騰觀念的反映。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一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因此這兩個民族流傳着完全相同的關于熊祖先的神話。

鄂倫春還有一系列複雜的獵熊祭熊的儀式,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複。風葬時,還要唱一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内容,其中隐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

鄂溫克與鄂倫春的熊祖先神話,屬于比較單純的動物圖騰神話,沒有與後世的其它傳說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數民族此類神話更不鮮見。怒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蛇與蜂交配所生,藏族說猴子與岩妖交配才有了人類。彜族崇拜的動物有虎、鹿、猴、水牛、綿羊、岩羊、豬子、熊、鼠、鷹、自雞、綠斑鸠鳥等等。西雙版納的勤納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還保留着完整的圖騰制度,形式相當原始。克木人對所信奉的圖騰動物,不捕不吃,連摸一摸都認為是不敬。

小麻雀氏族的圖騰神話說:有一男子守旱谷地。谷子成熟了,各種鳥都飛來吃。他一天到晚,邊敲竹筒邊大聲喊叫驅逐雀鳥。一天中午,天氣悶熱,他就用刀來削黃瓜吃。正用刀口往嘴裡送黃瓜時,突然一群小米雀來吃谷子,他慌忙大聲吼叫着趕雀,刀子将嘴劃開,人死了。從此,小米雀就成了這戶子孫的姓氏。

此外,有因老虎吃了兒子而自稱虎氏族,因妻子吃雞以後得病死而自稱雞氏族……克木人企圖以這種親緣關系,去祈求圖騰不再危害人并保護人。這種神話傳說圖騰制度衰退以後,很長時間還不會消失,對于後世的科學認識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傣族的潑水節神話傳說,既與宗教信仰有關,也與傣族人民居位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有關,人們選擇當地旱季與網季交替的季節歡度節日,意味人們要進入耕耘的農忙時節。同時,民間也流傳着幾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古老的傳說保存在一部長篇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①中。該史詩的整理本漢譯文約13000行左右。

史詩保存了傣族古老的龐大的神系世界。其中曆法神捧麻遠冉狂傲無禮,天王瑪哈捧使其閉目睡倒10萬年。想不到此神的七個女兒與第三層天神帕雅英相勾結。七個女兒為了帕雅英的主後,使用七個姐妹的頭發所作的弓,割下了父親的頭顱,闖下了大禍。神們為了救活捧麻遠冉,隻好到森林裡砍下了大象的頭為他安上,此神從此便成為象首之神。

七個女兒因犯了殺神父之罪,被趕下天層,她們輪流抱着神首贖罪。七女輪流抱,一人抱頭,其餘六人不斷潑水,免成火災。要一直潑到神頭不再噴火,七女的罪才算贖清。這是傣族著名的關于潑水節的早期内容。随着小乘佛教由印度傳入傣族地區,潑水節傳說的内容便有了改變,将這一天說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節“。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裡洗了一次澡,精神爽快,身體感覺甚佳,才得徹底覺悟而成佛。

佛徒為效法佛祖,也希望經過洗浴後成佛,故佛寺中這天要舉行浴佛的盛典,并相互潑水。其實這是晚出的。現代人過潑水節,多是相互嬉戲,相互祝福,已沒有多少宗教色彩。自從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地位。在生産、經濟和生活,以至宗教領域裡,男性都取而代之,唯有一件事,是男性永遠也取代不了的,即生育後代。然而繁衍後代關系到一個族的生存興衰,偉大而神聖。

男性為了争得這最後一塊地盤,認為男子跟女子一樣,不需要異性,同樣能生育子女,因此中外神話都有男人生孩子的傳說,還産生了相應的風俗。13至14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這樣寫過他在雲南地區的見聞:“這地方的人,流行一種奇異的習慣。孕婦一經分娩,就馬上起床,把嬰兒洗幹淨包好後,交給他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一擔負起護理嬰兒的責任,共須看護40天。

孩子一生下後,一會兒,這一家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則照常料理家務,送飲食到床頭給丈夫吃,并在身旁邊哺乳。”這正是男子企圖争奪生育權的心理在風俗上的表現。由此可見,兩性之間曾經有過争奪生育權的鬥争。

這種有趣的社會現象在中國神話傳說裡有生動的反映。高山族是這樣解釋人類誕生的:一塊巨石裂開,從中走出一個男子。海波奔湧,海濤奔向竹林,一根大竹突然裂開,從叫L跳出了一位男子。這兩個興趣相投,形影不離,在睡夢中彼此的膝頭相互摩擦了一下,一人右膝生出了一個男孩,另一人的左膝生下了一個女孩。這一男一女,便是雅美人的祖先。牙美人,分布于台灣島東南70公裡的蘭嶼島上擊1977年統計,人口約2500人。

類别

鬼仙

呂曰:“所謂鬼仙者,何也?”

鐘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呂曰:“是此鬼仙,行何術、用何功而緻如此?”

鐘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識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人仙

呂曰:“所謂人仙者,何也。”

鐘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呂曰:“是此人仙,何術、何功而緻如此?”

鐘曰;“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于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着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

”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于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于須臾,厭于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地仙

呂曰:“所謂地仙者,何也?”

鐘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間者也。”

呂曰:“地仙如何下手?”

鐘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别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氣傳于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複,燒成丹藥,永鎮壓下田,煉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仙術秘庫》中稱地仙為:地仙着,為仙乘中之中乘,有神仙之才,無神仙之分,不悟大道,止于小乘或中乘之法,不克就正,不可見功,惟長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間,所謂不離于地者,此也,古今來修仙得道者,以此類為最多數,其修道之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識其龍虎,次配其坎離,辯水源之清濁,分氣候之早晚,于是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别五運,定六七,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氣傳子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複,燒成丹藥,永鎮下田,煉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得遊閑之神仙,故稱之曰地仙。

神仙

呂曰:“所謂神仙者,何也?”

鐘曰:“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煉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天仙

呂曰:“所謂天仙者,何也?”

鐘曰:“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神獸

古代神獸: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饕餮

九尾狐

鳳凰

麒麟

白澤

獬豸

梼杌

貔貅

龍的九子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

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隻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

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随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赑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麼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随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第九兒時貔貅:古書上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貔貅是以财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财。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将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國古代神話散見于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娲補天的故事見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辟地》來源于《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地位

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财富,在文學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内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曆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别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曆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曆史有密切關系,是研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标志着文明的産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

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拟人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