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

看見

柴靜著長篇自傳集
《看見》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行。《看見》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曆程。柴靜首次将十年央視經曆、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衆口一詞”的質疑。《看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書名:看見 别名: 作者:柴靜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創作年代:當代 文學體裁:自傳 字數:約226000字 文學體裁:長篇自傳集

内容簡介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制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叙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隻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标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裡,我隻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着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柴靜

圖書目錄

一别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二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三雙城的創傷

四是對峙,不是對抗

五我們終将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六沉默在尖叫

七山西,山西

八我隻是讨厭屈服

九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十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十一隻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十二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僞是大敵

十三事實就是如此

十四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十五隻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十六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十七無能的力量

十八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十九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二十陳虻不死

後記

創作背景

《看見》的寫作動機,很自然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離開”。第一個是2008年引柴靜入央視的“導師”、《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去世,第二個是2009年突然調離《新聞調查》。兩件事,都是柴靜無法預期的,讓柴靜感覺到生死萬物的無常。

談到寫書的過程,柴靜說非常困難,從決定動筆至完成,用了4年多時間,中間停斷過多次,有時一停就是半年一年。當她覺得不能誠實對待自己的時候,就不動筆。等待心結慢慢解開,等待記憶慢慢清晰,等待時間慢慢消化。

作者簡介

柴靜,山西臨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台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

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先後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與記者。

現為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

作品評價

主持人崔永元:“《看見》不僅是個人的記憶,也是一個群體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成為民族記憶的一部分。”

編輯劉瑞林:“《看見》這本書不同于一般名人出書。它是紀實,也是文學,是個人傳記,也是社會變遷的備忘。讀初稿時,我就迫切希望我的女兒能讀到,對于了解中國,對于個人成長,都有啟發。”

作家張立憲:“關于這本書沒有更多要說的了,她現在已經完成了,接下來要交給讀者,她的好和遺憾要交給讀者,這裡面有她作為一個職業人所經曆的事情,現在又提倡新聞專業主義,包括小柴平時聊天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記者、偶像主持人,也會談到别人是怎麼來做采訪、怎麼做主持、怎麼做新聞的。但是這本書并沒有描述像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明星的書一樣,描述新聞專業領域做的有多麼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聞專業主義做得好是多麼難,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比較好的一點。從我目睹這部書稿漫長的寫作過程,我想把文章寫好、寫得多麼好,可能這部書裡面沒有體現出來,但是至少我體會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寫好是多麼難,小柴給了我們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對于大部分隻能從媒體中獲取新聞的普通人來說,《看見》讓他們看見了新聞“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看見》裡,可以看見作為記者的作者柴靜的個人感情,也讓人看見了做新聞的另一種人性方式。

通過《看見》,讀者了解到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在哲學層面亦可以說,有多少個認識主體或觀察者,就有多少個真相。

内容特色

客觀,是《看見》的首要特點。在當下這個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的時代,中國的新聞往往比小說更有可讀性。所不同的是,小說可以編,新聞是真的,而且往往其中的好壞沒那麼簡單。所以,電視上45分鐘的新聞節目,背後隐藏着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故事延展。

從“非典”開始,到虐貓事件、真假華南虎、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藥家鑫死刑……這些關鍵詞在中國過去的十年中,都曾陸續位居社會關注度的榜首。“虐貓沒人性”、“周正龍說謊”、“藥家鑫該死”……這些簡單粗暴的判斷,大概是很多人認識事件後的第一反應。但是在柴靜的筆下,事情遠沒那麼簡單。

比如,“虐貓事件”。2006年,網上熱傳一個女人用高跟鞋踩死貓的視頻。這個女人和拍攝視頻的李姓男子被網民“人肉搜索”。柴靜在采訪中發現,事件暴露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和暴戾浮躁的社會心态——李對虐貓根本沒有興趣,這麼做隻是為錢,拍下來賣給網站,一次2000元,比他一個月工資還高。同時,這隻是一個利益鍊的環節……而“高跟鞋女人”,隻是因為離異導緻心理抑郁需要發洩。在這裡,柴靜發現,“虐貓事件”的罪魁其實是一些無良網站。

在《看見》裡,柴靜并沒有為“虐貓事件”翻案,隻是呈現事實而已。因為她所“看見”的事實,是《看見》的核心。

“眼見背後有思考”,是《看見》的特點。柴靜說,新聞要客觀公正,所以記者是旁觀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幹了這一行,卻發現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觀冷靜”稀裡嘩啦地碎了一地。因為事件本身的複雜性,也因為人性的複雜性。柴靜說自己“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因為記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難免動情。

比如,柴靜采訪被藥家鑫殺害的張妙的父親時,隔壁房間傳來張妙母親的哭喊。柴靜在哭聲中坐不住了,于是對攝像師說:“我去看看。”然後她坐在張妙母親的身旁,用手在她肩臂上輕輕撫摸。接下來她采訪了藥家鑫的父親,她發現藥家鑫的母親天天躺在兒子的床上睡覺,抱着他平時愛抱的玩具——在“看見”背後,這兩對父母的反應讓她難以忘懷。

事實上,對這起事件的最簡單描述大概是:“藥家鑫開車撞倒張妙,下車後連刺6刀緻其死亡”。怎麼聽都十惡不赦。然而,柴靜卻花了大量篇幅去倒叙藥家鑫的成長過程——過分嚴苛的家庭教育讓他的心理嚴重扭曲。聽完這些故事,再去判斷,也許會有另外一個結論——對藥家鑫施以死刑沒錯,但他其實也是一個教育的受害者。

上一篇:特種兵2

下一篇:我終于可以不再愛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