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

盔甲

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1]。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铠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髒器之用。盔甲受重視的程度尤其在歐洲和日本等地。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國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劄甲。
  • 中文名:盔甲
  • 外文名:
  • 别名:铠甲、甲胄
  • 釋義:古代戰士的護身服裝
  • 出處:《水浒傳》
  • 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
  • 铠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

概況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鲨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缣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铠甲上鍍金而已。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铠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一槍絕對可以刺穿。

盔甲演變

商代盔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複原,胄采用江西薪幹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迹。

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練甲”大多以缣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範疇。

戰國盔甲

戰國時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軍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銅做的,士兵的頭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鐵甲和金屬盔甲,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普遍使用金屬盔甲。秦國“士兵”的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西周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隻有少部分用金屬所做。

秦代将軍盔甲

秦代将軍服飾複原圖這種铠甲為臨陣指揮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秦代兵士盔甲

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铠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铠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西漢盔甲

西漢時期,鐵制铠甲開始普及,并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顔色為赤、绛等都屬紅色。漢代軍隊裡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魏晉盔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複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铠,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铠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铠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铠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複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裆铠,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铠甲為明光铠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為兩裆垲和明光垲。兩裆垲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隻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制成的铠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于實戰隻能作為武将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複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于作戰的實用狀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五代盔甲

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國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劄甲。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隻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隻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内,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铠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代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铠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铠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常卷入近戰格鬥,其铠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為22-27KG。傳說,宋太祖穿的鍍金甲有60公斤重。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铠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左右,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将嶽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内,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臯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遼代盔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铠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隻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鹘尾甲複蓋于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铠甲護腹好像都用皮帶吊挂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西夏盔甲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為全身披挂,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裆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铠甲的制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别。由于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金代盔甲

金代早期的铠甲隻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铠甲很快完備起來,铠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内層用牛皮制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制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隻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隻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縫以辮線制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将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盔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内實以棉花”,顔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着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複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并綴以銅或鐵泡釘。铠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于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複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日本盔甲

介紹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今天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我卻認為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陳先生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知識很多來自外國(主要是中國),這些知識和其本土文化相結合,才形成所謂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當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險,千裡跋涉來到中國,獲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識,因為來之不易,從而逐漸轉化為日本人對各種敝帚的極度自珍。不僅僅體現在武具上面,中國古代相當多亡轶的書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證。此外,陳先生還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血源的民族。從這一判斷可以導出,因為铠甲和武器往往作為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源的象征,所以會被廣泛地收藏并保護起來。

日本铠甲形制

日本铠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铠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緻——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産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誕生于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見右圖)。所謂挂甲,是指用繩索穿連并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複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于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并且複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國的挂甲逐漸減少,終于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着铠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主體

挂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複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于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着,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标準朝服是:頭戴幞頭,身着兩當式挂甲,條帶束腰,草折分成數塊,腳着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隻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着。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裡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曆史上,棉襖甲所占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态。左圖是挂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将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铠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産。它大約誕生于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争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藥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并不是真正的大铠,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制作的十比一的大铠模型。這件“绯色威之铠”,究其形制,是屬于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铠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铠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并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铠,乃至于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铠的兜沒有太大區别。大铠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産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複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别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并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隻好獨辟蹊徑,插置于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隻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最常見的裝飾

大铠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镂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幹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齧”。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铠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闆”,下面分别叫“二之闆”、“三之闆”、“四之闆”……最底下為“菱縫之闆”。武士們割據相争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铠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别陣營,笠印和笠标就先後出現。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質地

大铠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闆、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闆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闆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闆,和下面的草折——這草折,和聯系胴甲的草折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兩條甲片——“栴檀闆”與“鸠尾闆”是大铠最明顯的标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闆”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鸠尾闆”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闆都隻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随着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鸠尾闆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闆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闆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闆”,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闆”,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折,分為前面的草折、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緻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铠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胫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铠上是沒有的。大铠以外的防護,隻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铠的武士,一般着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複以毛皮。

大铠從産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曆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将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闆,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

胴丸出現于平安中期,來源于挂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樣。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闆”、“鸠尾闆”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闆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折和菱縫闆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别,就是胴丸在左側束紮,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折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胫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出現的曆史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制濫造的産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着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于上升為重武裝,并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鬥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複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藏于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最早出現

腹當最早出現于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态(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隻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铠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铠劄、魚鱗劄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于鎖劄法。

設計

一種整套重量可達六十磅的盔甲出現在十四世紀。铠甲的設計精良,讓騎士可以保持令人驚訝的靈活度,穿着盔甲的騎士即使倒在地上也不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可以輕易地起身再戰。根據文獻的記載和描繪,穿着盔甲的人甚至可以作出倒立和其它輕巧的體操動作。後人在制作整套盔甲時并增加了對防禦弓箭的注意,針對最易受攻擊處予以強化。中古後期出現一種以雕刻铠甲精心制成的全套盔甲,這種盔甲在禮儀和炫耀上的功能多過實際上的用途。

鎖子甲

到了中世紀的封建時代,先有鎖子甲的發明,後來更推進到防護更全面的闆甲。盔甲受重視的程度尤其在歐洲和日本等地。 鎖子甲在歐洲使用了約1000年,從十四世紀開始,發明了用熟鐵澆鑄的闆甲,因為在甲胄關節處理的工藝不良,關節部分為鎖子甲代替,為闆金甲與鎖子甲的混裝。到了15世紀與16世紀,甲胄關節處理工藝的改善,鍛打工藝的更精進,使軟鋼制全闆甲出現成為可能。闆金甲防護力比鎖子甲更優秀,且鎖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樣,其關節活動受到鎖子甲的影響,但闆金甲的關節部分是可活動的,所以使用者行動比穿鎖子甲更為靈活。闆金甲的胸甲厚約2mm,由軟鋼鍛打,其防護力可抵禦稱雄歐洲300年的英國長弓,在1415年Agincourt戰役與1513年Flodden 戰役,都可以看到長弓對闆金甲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槍或Arbalest(單兵用重十字繳盤弩,拉力約100公斤,每分鐘1箭,其代表為德國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經很難達到破甲的要求,經過了辯論,英國于1595年頒布了“終止長弓法令”,火器與長弓之争,告一個段落。

昂貴負擔

對于騎士來說,盔甲是一項非常昂貴的負擔,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裝備,其侍從也須全副武裝。一個地位重要的領主必須為衆多的騎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時代,制造盔甲是一項重要的商業,而使用盔甲的龐大市場也一直在增長。赢得勝仗的普通士兵,可以借着剝光死去的騎士屍體取得大量的盔甲并出售謀利。

明代鐵甲

明代鐵甲主要由9個部分組成,從上至下依次是:兜鏊、護耳、護頸、肩甲、身甲、胸部加強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兜鏊”,就是人們常說的頭盔。軀幹範圍的“防護體系”由身甲、胸部加強甲和前甲構成:身甲的複蓋面積最大,披挂後可防護胸腹、兩肋和背部,領口部分則設計成潮味十足的“V形領”,以方便頭頸部位活動;兩片加強甲位于身甲領口兩側,用來保護胸部至頸部的薄弱環節;前甲的位置在身甲正下方,形狀呈倒梯形,起到護裆的作用。肩甲、臂甲和腿甲均為長方形,這些甲片根據肩、臂、腿的形狀進行了相應的彎曲,有一定弧度,以便穿戴時與身體服帖。

倭甲

對于日本,我以為其盔甲首先并不全是重甲。不過日本人對重甲是有點重視,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日本的情況與歐洲有些相似:國土面積小,地形複雜,不利于大範圍機動卻利于陣地交戰。當然,陣地戰并不是說一定要重甲,不過大量裝備重甲後确實很占優勢。

日本人的铠甲做工真的很好,聽說戚繼光抗倭寇時的确也意識到他們的铠甲與刀鋒的優勢。

14世紀的盔甲已具備了全身甲的雛形:帶活動面罩的頭盔、胸甲、護臂、護腿等防護裝具已經出現,但各部分間仍以鎖甲相連,這是一個薄弱環節。

15世紀,真正的全身甲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和米蘭式。與14世紀的盔甲相比,其防護面積更大、更完整,但仍有一些地方如腿和關節内側、兩腋(對騎兵來說,這是一個較易受傷的部位,步兵用長矛一戳就可能刺到)等用鎖甲防護,16世紀才将這些地方用整體甲葉保護。

歐洲重盔甲、東方重機動這是有條件的,前面已經講過,而且這種偏重也是相對的,并不是說東方的盔甲就都是十幾公斤以下的輕甲。另外,歐洲的重甲發展與火器的興盛其實密不可分。17世紀,歐洲盔甲達到重量極限,也是重甲發展的頂峰,為何?正緣于火器的普及。雖然中國很早就使用火器,但又為何沒有發展出重甲呢?先不管火器是否有差距和火器普及率,盡管中國軍隊裝備了火器,可中國的敵人并沒有裝備呀,這使得中國軍隊在交戰時處于火力優勢,對防護的要求就降低了;歐洲雖然國家小,但每個國家都裝備有不少火器,這使它們在互相攻伐時激烈度很高,自然對防護的要求就很高了。以上隻是針對火器時代的盔甲,當然,上面說的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諸如技術、戰術原因的很多方面的問題,兄前面提到的人多也是個影響因素。對于日本,我以為其盔甲首先并不全是重甲。不過日本人對重甲是有點重視,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日本的情況與歐洲有些相似:國土面積小,地形複雜,不利于大範圍機動卻利于陣地交戰。當然,陣地戰并不是說一定要重甲,不過大量裝備重甲後确實很占優勢。

上一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下一篇:俊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