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

魔鬼三角海域
百慕大三角(Bermuda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又常被誤稱為百慕大三角洲,位于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裡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面積約116萬平方公裡(45萬平方英裡)。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因而也成為失蹤事件的代名詞。另一個被認為類似此區的海域,是位于日本和台灣附近的“福爾摩沙三角”(龍三角、魔鬼海)。事實上,“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點沒有統一的說法。
    中文名:百慕大三角 外文名:Bermuda Triangle 别名: 其他名:魔鬼三角 國家:北美洲,美國 海峽面積:3900000 地理位置:北緯32°20′西經64°45′ 海岸線:103公裡 面積:約390萬平方千米 所屬大洋:大西洋

命名由來

E.V.W. Jones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事件,作為美聯社有線服務的花邊新聞,是關于近來船隻的失蹤情況的,Jones的報道記錄了該地區的艦艇和飛機的神秘失蹤事件,并将事件歸咎于“魔鬼三角”,随後,作者George X.Sand在1952年也将事件報道,概述了幾宗不可思議的船隊失蹤事件,刊登于《命運》雜志,但“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一詞卻一直到1964年才被Vincent Gaddis的一篇文章裡首次使用,刊登于《大商船隊》雜志。此外,“百慕大三角洲”這個譯名是錯誤的。

基本介紹

百慕大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有時又稱百慕大三角洲(據近年研究表明實際該位置并非三角形,百慕大三角是梯形的,範圍遠至墨西哥灣、加勒比海。)位于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裡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390萬平方公裡(150萬平方英裡)。

從1880到1976年間,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地理環境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裡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于北緯20°~30°之間,屬于北熱帶。這裡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飓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而且,百慕大三角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複雜。百慕大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此外,百慕大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裡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衆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複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百慕大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裡達海峽流出的佛羅裡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公裡,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裡。如此“浩浩蕩蕩的大軍”也從百慕大三角海區通過。百慕大三角海區洋流複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百慕大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關于百慕大三角的具體位置,不同作家有不同說法,且百慕大三角的面積也随不同的作品而變化。

曆史溯源

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涉險經曆百慕大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公元1502年,哥倫布率領的遠洋船隊第四次遠航 美洲。船隊在靠近百慕大時,海面上突然刮起狂風,船隻好像航行在峽谷之間,幾乎看不見天日。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哥倫布急令船隊掉轉航向,向佛羅裡達海岸靠去,以避開這股兇猛的暴風。令哥倫布感到驚奇的是,此時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水手們暈頭轉向,無法辨清方向。還算他們運氣好,最終船隊歪歪扭扭地從波峰浪谷間擺脫了危險。事後檢查,船上的 磁羅盤的指針方向已從正北方往西北偏離了36°。

心有餘悸的哥倫布在寫給國王的信中記述了這次危險的經曆。信中,哥倫布如此描述這次驚心動魄的航海曆險:“當時,浪濤翻卷,一連八九天,我的兩隻眼睛看不見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看見過各種風暴,但是卻從來沒有遇到過時間這麼長、這麼狂烈的風暴!”由于哥倫布的經曆至少還屬于那些尚可解釋的遭遇,因此在當時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

關于船隻和海員在百慕大三角連人帶船神秘失蹤的事件,最早的記載是在1840年。當時,一艘由法國起航的船隻“羅莎裡”号,運載大批香水和葡萄酒,行駛到古巴附近失去聯絡。數星期後,海軍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内發現了“羅莎裡”号,船隻沒有任何的損壞痕迹,船上空無一人,所有船員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但是貨艙裡的貨物均完整無缺,而且水果仍很新鮮。可是,為什麼船上的水手都失蹤了,沒有人能夠解答,船上唯一幸存的生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雀。到底船上發生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從此之後,類似的失蹤事件在百慕大三角頻頻發生。

研究探索

物種考察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來自14個國家的28位海洋學專家于2006年4月份在百慕大三角海域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将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裡深處的浮遊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别類,并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至少有20種浮遊生物是第一次發現。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120餘種魚類,其中有幾種也是百慕大的“特産”。

這次考察是全球性的“海洋生命大普查”項目的一部分。負責考察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彼得·維貝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繪制海洋浮遊生物的分布圖,就像天文學家繪制太空星圖一樣。”世界目前有7000種已知的浮遊生物,到2010年數目可能翻番。科學家希望能将所有的浮遊生物登記在冊,揭示它們在地球氣候和海洋食物鍊中扮演的角色。根據粗略估計,每1萬磅浮遊植物能養活1000磅小浮遊動物,後者又能為100磅大浮遊動物提供食物,而它們又能喂飽10磅小魚。最後這10磅小魚将成為1磅大魚的盤中餐。浮遊生物不僅是海洋魚類最根本的食物來源,而且對淨化大氣功不可沒。海洋能吸收空氣中的碳元素,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浮遊生物的活動。

異常地磁帶

百慕大三角的奇怪之處,在于海洋和大氣層。此處的海洋和大氣層發出的波段與其他海洋區域不同。因此,很多船隻和飛機在此消失。衛星記錄的數據顯示,在南大西洋存在地磁異常帶,這裡隻存在地球内部輻射。這條輻射帶被命名為範艾倫帶。

地球輻射帶有兩個外部輻射和内部輻射。他們到達地磁層積累高能粒子,從而防止他們侵入地球,内層帶主要有質子組成,而外層帶充滿了電子。内外層帶的形狀都像甜甜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範在分析來自衛星“探險者一号”的數據後發現了内層帶。因此百慕大三角輻射帶被命名為範艾倫帶。

這也證明了前蘇聯物理學家謝爾蓋維拉諾夫和亞曆山大的研究。科學家表示,正是因為百慕大三角存在一條地磁帶才産生了這種罕見的地理情況,他們是通過俄羅斯的三号飛船進行數據采集的。數據顯示,當出現長時間的太陽活動時,例如耀斑、太陽黑子,地球有時候會發生變化出現第三個波帶。太陽狀态穩定的時候,這層波帶會自然消失。2012年,美國航天局發射兩顆測量衛星。通過他們的測量,得到的數據顯示,該地區的粒子可以瞬間從0加速到接近光速,除此之外還發出超低速電磁波。

意大利人用一些無人認領的人造衛星來采集數據,他們發射了名叫BeppoSAX的衛星。該衛星自1996年到2003年工作。當衛星通過百慕大三角上方時,明顯感受到輻射增強,飛離百慕大時輻射逐漸消失。

海底金字塔

1967年,一位美國飛行員羅伯爾·布盧斯和助手迪米特來·勒皮科夫駕機在百慕大海區的巴哈巴群島一帶低空飛行。突然他們發現比米尼島水面下有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物體。第二年8月,考察組來到比米尼島水域展開水下考古工作,發現在比米尼島水下,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洋底,它們結構嚴密,規模宏大,形狀變化多端。長達1600米的大石牆,由長4.5米,寬6米,高3米的大石塊砌底,每塊大石至少重25噸。石砌的街道,還用長方形或多邊形的石頭排列出各種圖案花樣。一座高42米,每邊長54米的平頂金字塔,沉睡在距海面近400米的水下,另外還發現有碼頭、港口設備遺迹和大理石的雕像。

1978年,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風暴,海面瞬時間迷霧茫茫,白光直射天空,小船已無法控制,他們隻好舍身潛入海裡。當潛入100米深處時,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它有兩個大洞,海水以極快的速度從洞中穿過,激起海面怒濤狂卷,水霧飛騰,工夫不大,當這一現象消失,海面又恢複了平靜。經細心測定,他們發現,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的每邊長300米,建築年代約比埃及金塔早7000年。由于海水太深,環境複雜,水下勘察的科學家無法斷定,該金字塔與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築群是否系同時代的産物。

在發現這座巨型水下金字塔的前兩年,科學家們就在其東面發現有一座金字塔深藏在百慕大海區的底部,它的塔頂離水面達700米。對大西洋中百慕大海底文明遺址的最新發現是在1989年,兩名挪威潛水員在“魔三角”的一個水底平原上見到一座古城。他們二人用水底攝影機拍下了有關鏡頭,從中可以看到許多縱橫交錯的道路,一座座圓房頂的建築物排列道路兩旁,此外還有競技場及長方形的建築物。它們都保存完好。這兩位挪威人自信發現了柏拉圖所提到的“亞特蘭蒂斯古陸”。

2012年,美、法兩國的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正在對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床進行調查,聲明發現了一個人類從未發現的金字塔。金字塔周圍長300米,高200米,海床上露出的部分,從底部到頂尖的高度是100米。初步推斷這個結構是由玻璃或者類似玻璃的材質組成,因為它全部都是光滑,部分屬于半透明的形态。

數據統計

注:以上統計的失蹤數字并非是完全的,因為其中并不包括某些空軍和海軍的飛機以及其他水面船隻。這些飛機和船隻,已被列入海盜綁架和政治革命活動的調查數字。

成因

最新的百慕大的成因學說:百慕大是冬天的台風,台風是夏天的百慕大。

台風形成的原因是陽光使局部空氣受熱上升,引起周圍的空氣補充空間造成的,大海一望無際,太陽對那裡都是一樣的陽光,不可能出現局部受熱的現象。如果是對的,它應當在相同的天氣下經常發生,而不是突然的偶然的發生。

地球在旋轉,地下的岩漿也在旋轉,如果岩漿出現了漩渦,這漩渦中間就會沖出一束強大的直徑百米到千米的電磁波,電磁波穿過海底較薄的地殼,沖出海面,海水會下沉,由于陽光的照射,夏天的空氣的分子和水蒸汽的分子顯正電性,這些顯正電性的分子被電磁波推上了天空,這個速度是極其快的,周圍的空氣迅速來補充形成了台風,地下的旋流在走,地上的台風也随之在走,旋流消失了,台風也會逐漸的消失。

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溫度較低的時候,這時的空氣顯負電性,電磁波會把空氣吸到水面,高空的飛機會因電磁幹擾失靈,低空的飛機會造成失事,水面的船隻會傾複,并被旋流電磁波帶的很遠。這就是百慕大現象。

根據激光掃描的照片發現,在這個“魔鬼三角”地帶有一個威力無窮的漩渦,能把海面艦船,天空的飛機卷入深不可測的海底。這個巨大漩渦出現時隻不過3秒鐘,但它的吸引力之強,與月球影響地球潮汐的萬有引力相比毫不遜色,能将一切物體吸人漩渦之中。而這個大漩渦出現時間難以測知。這也是前人未能解釋“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謎的主要原因。n

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在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産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裡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蕩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并無聯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三角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沿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曆史沿革

1950年,百慕大人特迪·塔克首次在百慕大海底發現來自新大陸的沉船以及船内的珍寶:金币、陶器、幾百年前釀造的瓶裝陳酒。這條沉船看起來像一個沉睡百年的食品加工機械,又像是一個巨大的垃圾處理場,在它上面,折斷的桅杆在海水中飄蕩。特迪·塔克這一首次發現,頓時引起了世界轟動,随即就在美洲掀起了一股尋找沉船和珍寶的探險考察熱潮。大批的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和探險家都來到百慕大群島,開始他們的考察和探險。

據在沉船上找到的一枚殘缺生鏽的西班牙比塞塔銀币推測,這條船是于18世紀中葉在這裡沉沒的。後來,專家們又在另一些船上找到了一桶桶染料,菲律賓紅木、鐵犁木和一些食品,如葡萄幹、布丁等。

由此,人們認為這些船可能來自歐洲,它們是在中美洲或南美洲之間進行海岸貿易以後,返回途中遇難的。科學家、曆史學家用了五年的心血想要搞清楚挖掘出的兵器、陶器的出處,但結果卻并不讓人滿意。比如說一對鑰匙上面刻着一個雞冠。

專家們細心查閱了18世紀的《法國紋章學》,但卻發現書上沒有這方面資料的記載。有幾個木頭盤子上倒是寫着“L.B.D.G”,意思是“帶有法國德洛蒂亞頭像金路易”,表明這些沉船是法國的。可是這個論斷并不能經得起推敲,因為在17、18世紀的船上,也時常裝有舶來品,像英國的槍炮、西班牙的金币、法國的葡萄酒、中國的瓷器、丹麥的石制品等等。所以,這些船是誰的?它們從哪兒來?又要到哪裡去?沉船回答給人們的依然是沉默。

在百慕大群島的礁岩上,刻着西班牙“羅克”号登陸後刻寫的大寫字母“FT”,時間是1543年。這記載了關于不幸觸礁葬身海底的年份,人們把他視為第一批到美洲的移民。

18世紀末以前,比色儀還未問世,人們無法準确測量經緯度的位置。因此,當人們乘船從古巴、佛羅裡達或中美洲返回歐洲時,須由墨西哥灣北上,直到抵達北緯約30°的位置,然後再轉向東方,依靠西南季風或者東北季風航行到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然而,大約在北緯32“墨西哥灣邊緣的一些地方,正是百慕大海域的暗礁群。船隻隻有通過那裡才能進入大西洋。現代航海技術的發展,特别是遠距離無線電導航系統的使用,大大減少了船隻的海難事故。但是,在百慕大海域卻不能完全避免。百慕大的幽靈,被看作是航海者們的克星。一些敬畏鬼神的人們提起百慕大海域三角區時就大驚失色。科學家們認為,遠距離無線電導航系統在百慕大海域受到了幹擾,海底早已死去的火山仍然保留着相當一部分磁性,它能夠使羅盤紊亂、失靈。磁性幹擾的因素增大了海難系數,就連探險船也屢屢陷入這個魔窟。百慕大群島的人十分聰明,他們深知這一海域的危險性,正是這一危險性使他們的錢包逐漸鼓了起來。海難事故給百慕大人帶來了無窮的财富。海難救險隊在瑞克丘陵和吉比斯丘陵夜以繼日地等待着海難呼救信号。一旦有船觸礁,無數條大船便風馳電掣般地駛向出事地點,營救死裡逃生的船員,并從他們那裡得到一筆豐厚的酬金。也正是因為這裡海難叠發,才形成百慕大獨具特色的旅遊業。它還為保險公司和擁有私人救護船隊的百慕大人提供了賺錢的機會。他們利用救生船、潛水裝備以及這一水域的潛水資料,引導遊客在水下領略美洲殖民地的曆史。

原因假說

觀點綜述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觀點:這些失蹤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

第二類觀點: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磁場引發)、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看法,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大三角。

漩渦說

有些科學家認為,船舶通過百慕大三角海區時之所以會突然失蹤,這可能是由于這個海區存在着某種威力無比的神奇的漩渦。

百慕大三角海區正是令人驚異而又著名的馬尾藻海的所在,在水動力上,馬尾藻海是熱能聚存的場所。這個海周圍的海流複雜,它的邊界不是陸地,而是由大西洋的幾個洋流(墨西哥灣流、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結合的逆時針環流構成。美國有一位研究漩渦的學者認為,漩渦旋轉的方向與地球自轉有關系,北半球的漩渦方向是逆時針方向。墨西哥灣暖流經佛羅裡達海峽,在百慕大三角海區彙合了幾股流向不同的小股海流,形成巨大海流,對船舶航行是一種極不利因素。據說,25米的大海浪就能把大型的船舶折為兩截,能吞噬猝不及防的船隻。但是,一些國家的氣象學家卻反駁:“不會發生那樣像妖魔似的大海浪,更不可能把一艘成千噸甚至幾萬噸的大船打到海底而不遺任何痕迹。除非是某種神秘而強有力的東西把它們拖到海底。”

有些學者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區可能存在着兩股或更多股反向奔流的水流,形成了界面水質密度不同的現象,這就是所謂“内在波濤”,在潮汐返流的過程中,使海水産生了漩渦震流,表現為一種大尺度垂直撓動的渦漩。

有些學者認為,在從波多黎各吹來的強大北風和海洋深處洶湧波濤的作用下,有時可能發生高達數千米的“内在瀑布”和逐漸下降的巨大水流,這種“内在瀑布”在海面上幾乎是不現形迹的,因此,人們從海洋的外表無法看到這種“内在瀑布”。但在一定的條件下,質量巨大的液體在下降時會達到極高的速度,有時旋轉速度可達到0.5米/秒,這樣就會形成直徑150~200千米、深500米的巨大漩渦。這種漩渦足可以使巨型船艦葬身海底。其次,大安的列斯群島常遭可怕的飓風襲擊,這些飓風就是從百慕大三角海區方向襲來的。飓風掀起巨浪,常會形成十多米高的水牆,這裡有時還可遇到海龍卷,甚至能把海水吸到幾百米或幾千米的高空。如果航行于百慕大三角區的船艦和飛機,遇上這些可怕的奇異現象,那就逃脫不了粉身碎骨的命運。

據1984年5月6日《澳門日報》發表的文章報道,國外有一位研究漩渦的學者認為,一個中尺度的漩渦,等于是一個凹面鏡,太陽光照射在漩渦(凹面鏡)中,聚光焦點就能産生很高的溫度。他做了一次試驗,把一種強光以60°~75°的入射角,入射到模拟的漩渦中,結果使這個漩渦(它如同一個凹面鏡)的聚光焦點能點燃一張薄紙片。他根據這次試驗的結果,從而斷言:百慕大三角海區有許許多多的巨大漩渦,就是許許多多的巨大“凹面鏡”。太陽光的入射角在60°~75°。時,照射在一個直徑1千米的漩渦中,則聚光焦點的直徑就有一米左右,溫度可達幾萬度。這麼高的溫度足可以使飛機、船艦頃刻間熔化或爆炸。漩渦的直徑越大,其聚光焦點的溫度也就越高。夜晚,沒有太陽光,漩渦雖然無法聚光,但由于巨大漩渦的旋轉速度極快,必然引起電磁場擾動,進而引起磁羅盤和其他的航海儀表失常,使飛機、船艦失控而葬身海底。

1992年,由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科學家組成的調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謎的小組,利用在太空運行的人造衛星進行偵察。根據激光掃描的照片發現,在這個三角地區有一個威力無窮的巨型湍流漩渦。領導這個調查小組的首席科學家阿科爾博士表示,這個巨型漩渦出現時隻不過3秒鐘,但其威力無窮。它的吸引力之強,比地球上任何飓風、大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威力都強得多,與月球影響地球潮汐的萬有引力相比也毫不遜色,它可以影響月球上的天氣。這個巨大的漩渦出現時,飄忽不定,難以測摸,要在大西洋尋找到它,如同大海撈針。當突如其來的巨大漩渦出現時,所向披靡,海上的艦船,九霄雲空的飛機,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機、船失蹤。這一發現,為漩渦說提供了現實依據。

海穴說

有些學者認為,遠古時代,在大陸漂移過程中,經曆過千百萬年之久,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地殼上形成了一些陷坑或空穴,到近代,此處地殼運動仍然頻繁,大安的列斯群島常發生地震。當發生地震時,這種空穴的頂部可能會坍塌,凹下去,就像海底“張開大口”似的。海水就急劇地湧人張開的大口裡。如果船艦有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就随之被吞沒。因此,在海面上不會留下船艦的殘片、油漬、船員屍體及其他任何痕迹,任何東西也逃脫不了被卷入海底大口深淵的厄運。

但不少學者對上述推測持懷疑态度。因為據地震站網的觀測證明,百慕大三角海區的地殼沒有發生過“張開大口”或足可以使海面船艦被吞沒的劇烈活動。20世紀70年代,美蘇兩國的科學家曾聯合考察過百慕大三角海區的洋流結構,獲得了許多過去科學家們不知道的新鮮資料,但并沒有發現海底“張開大口”如此驚人的現象。

水橋說

有些學者提出了一個獨特而新奇的看法:百慕大三角海區與東太平洋聖大杜島雖然相距很遠,但兩者之間卻有一條海下“水橋”。這一看法始自一次偶然發現。

有一次,來自東太平洋聖大杜島的一位友人,告訴瑞典學者斯文·阿隆森一個奇怪的消息:在聖大杜島的沿海有時看到一些不明來曆的破船殘片。島上所有的居民都感到十分驚奇:當地海域并沒有發生沉船事件,為什麼會突然從海水裡湧出這些破船殘片,它們究竟是從哪裡來,居民都覺得神秘莫測。阿隆森對這個奇怪的消息頗重視,經他再三調查和核實,證明了聖大杜島沿海突然浮湧上來的破船殘片,正是過去在百慕大三角海區已經神秘消失的船艦遺體。阿隆森興緻勃勃地對百慕大“魔鬼三角區”之謎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廣泛地收集了大量資料,并詳細考察了百慕大群島和聖大杜島之間的海底地質結構和複雜的水文氣象情況,從而提出了獨特而新奇的見解:在百慕大三角海區與東太平洋聖大杜島之間确實存在着一條天然的海下“水橋”,“水橋”的磁場強度極大,迥異于其鄰近海面,且變幻無常,從而有時形成一股威力無比的吸引力,倘若船艦偶然遇到這種奇異的吸引力,船艦上的導航羅盤等儀器就會失靈,從而導緻船艦失事沉沒。海下“水橋”好像一條輸油管一樣,沉船沿着“水橋”從這頭流到那頭,即從百慕大三角海區流到東太平洋聖大杜島海區。阿隆森把他這一獨特的見解報告給了美國哈裡斯堡地質研究所,該所的喬納森·史密斯教授肯定了這一發現的重大價值和可靠性,認為阿隆森的獨特見解為今後進一步深入探究百慕大三角海區之謎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可信的途徑。

阿隆森的新奇發現和獨特見解,轟動了全世界,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廣泛注意和議論。為了證明百慕大三角海區與東太平洋聖大杜島海區之間确實存在着一條漫長的海下“水橋”,阿隆森進行了試驗。他先是精确地測定了地球的磁場,然後再在一個小型水池裡進行水流跟蹤磁場的試驗。1980年1月,他用一部電子計算機和5萬公升鮮紅的水,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表演了他的試驗。聯合國的一位官員認為,阿隆森的試驗對于進一步深入探索百慕大三角海區之謎,很有參考和啟迪作用,因為阿隆森的試驗首次證明了:在百慕大三角海區神秘消失了的船艦殘骸,很可能是沿着海下“水橋”,穿過美洲大陸,來到東南太平洋的洋底,又在聖大杜島海面浮現出來。

許多學者對阿隆森的新奇發現和獨特見解持懷疑和否定态度。甚至認為上述種種假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神話”。他們反問道:真的存在有一條能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能穿過美洲大陸的海下“水橋”嗎,海下“水橋”真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嗎,這是目前無法證實的大謎,隻能是一種假說或猜測而已。

次聲說

有些科學家認為,百慕大“魔鬼三角區”的“魔鬼”是一種強烈的次聲波,它具有極大的破壞力,這是造成飛機和輪船毀滅、乘員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地球物理學家B.B.舒列金就發現了由海浪産生的次聲波。後來許多科學家還發現:火山爆發、地震、激光、打雷、飛機飛行、風暴等等,也都能産生次聲波。在醞釀着暴風雨的地區,在暴風雨即将來臨之前,會發出次聲波震蕩。這種震蕩是在空氣流受到浪峰的拍擊時産生的,它們在空氣中以高達330米/秒的速度傳播,而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則更快,達到1650米/秒。次聲波是人耳聽不到的一種聲音,但它們的破壞力卻大得令人驚奇。當次聲波的振蕩頻率為6赫左右時,能使人産生疲勞感,随後又從焦躁不安發展為本能的恐懼。當頻率為7赫時,能使心髒和神經系統陷入癱瘓狀态。強烈的次聲波能使人由痛苦到死亡,能使船體破裂、飛機解體。

1970年,一架美國飛機飛越百慕大三角區,競從熒光屏上消失了10分鐘,飛機着陸後,所有機上鐘表都比地面上慢了10分鐘。1977年2月,一位探險家和他的四個夥伴,乘一架水上飛機進入百慕大三角區探險,在那裡逗留了數天,有一天晚上,吃晚飯時,他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他們吃飯使用的叉子突然彎曲了,同時水上飛機上的十幾把鑰匙都變了形,甚至羅盤上的指針也偏離了40°。有些學者猜測: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奇怪現象,可能是由于遇到了一種弱的或中等的次聲波振蕩。

有些學者不同意上述看法。他們認為,隻有高強次聲波對動物和人體的器官才能發生影響,但那是在密閉的腔體中進行的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很難産生高強次聲波。也有科學家設想制造次聲波武器,但隻不過是設想,不應把想象當作現實。

黑洞說

黑洞之說,即一些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天體曾墜落在百慕大海區,它們已經變成體積極小但密度極大的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線,隻要在它旁邊都會被吸進去。但它卻不釋放任何物質,所以人們無法發現它。它猶如一個黑洞,船和飛機受其影響,來不及求救就被吸入海中。這個觀點是由美國學者韋勒提出的。他認為在百慕大海區有一顆1500年前墜落的隕星,這顆高密度的隕星使百慕大地區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船隻和飛機一旦靠近,就被吸人其中,再也擺脫不了。而且離百慕大不遠的墨西哥半島上的伯利茲也曾經飛落過一顆隕石。這顆隕石摧毀了地球上的萬物生靈,其塵埃在地球上空彌漫十年之久。百慕大是否也受到了它的影響,人們不得而知。

那些在百慕大地區消失得不留痕迹的船隻、飛機,的确很像黑洞現象引起的結果,但是黑洞卻難以解釋為什麼隻有飛機和船隻在刹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可燃冰說

“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甲烷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态物質,外貌極像冰雪或固體酒精,遇火即可燃燒。

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可燃冰産生的巨大沼氣泡。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可燃冰晶體被翻了出來,由于可燃冰的主要成份是甲烷,會因外界壓力減輕迅速汽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的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裡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甲烷氣體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會立即燃燒爆炸。

美國一個實驗室曾做了一個模拟實驗:從一個小泳池底部向上吹大量空氣,形成的氣泡充滿水池,讓一位水性很好的遊泳運動員跳入水池,這時他的身體會像秤砣一樣直向下沉,因為充滿空氣的水已失去浮力。這就說明了為什麼許多輪船在百慕大三角區會突然沉入海底而消失。

到目前為止,這種推測算是最有說服力的科學說法,而且科學家還在百慕大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樣品。

高壓油氣說

這種說法是加拿大的唐納德·戴維森提出來的。他認為,百慕大海區的海底蘊藏着豐富的天然氣,由于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一海區的天然氣被大量釋放出來,使得這裡的空氣含氧量大大減少,從而讓飛機的發動機因缺氧而熄滅。而從機尾排氣管排出的灼熱廢氣,又引燃了這一海區不斷噴湧出來的天然氣,從而将墜落的飛機焚燒得一幹二淨。

晴空湍流說

在萬裡晴空中,有時也會像平靜的海面下藏有洶湧的暗流一樣,偶爾會出現強烈的擾動氣流,使飛機産生劇烈颠簸,航空氣象專家稱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氣流為晴空湍流。它被稱為飛機的“隐形殺手”。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發生劇烈颠簸,有時它還會産生次聲,将飛機撕得粉碎。有人認為,百慕大地區的飛機失蹤之謎,便是因為晴空湍流。

天然激光說

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天然激光的假說。他們認為,太陽、大氣層的上層、空氣流、海洋面會自行構成激光發生器的全部元件。太陽是波的發生源,大氣層的上層及平靜的海洋面是光波的發射器,移動着的空氣流是特殊的活性介質。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有時它們會自行形成一股極強烈的天然激光。如果飛機和船艦偶然遇到這股天然激光,就會立即就地氣化,化為烏有,不會留下任何痕迹。因此,遇難的飛機船隻的任何油漬、碎片或乘員屍體也就根本找不到,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這隻是少數科學家的一種假說和猜測,還缺乏确鑿有力的證據。

地磁異常說

有些科學家認為,百慕大之所以會發生飛機和船舶失蹤事件,這與該區的地磁異常有關。而地磁之所以異常,這又與太陽—月亮的作用有關。一般而言,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綜合作用所産生的動力,在6月和12月達到最大值,而在3月和11月則下降到最小值;月球在環繞地球的橢圓形空間軌道上運動時所産生的潮汐形成力,通常在農曆的月初和月中(新月和滿月)期間最為明顯。一位物理、數學博士研究了百慕大三角區船舶和飛機失蹤事件的統計情況,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規律,他查定了出事期間太陽和月亮的坐标位置,發現出事的時間是同新月和滿月(即農曆的月初和月中)以及進動力達到最大值的時期(即6月和12月)是一緻的。根據這些奇特的現象,他提出了一個假說:在百慕大三角區(地球上其他的三角區也同樣),月亮—太陽引力的高潮引起了三角區地殼深處離子化岩漿,其必然的結果是使三角區出現地磁異常,形成一個強大而奇異的磁場,幹擾飛機和船隻的正常航行,使各種儀器失靈,緻令飛機和船隻失事,湍急的水流會把失事的飛機和船隻帶到不知所向的地方。

天外來客說

美國天文學家M.K.傑塞浦以及西方的一些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區一些飛機和船舶神秘失蹤,可能都是“天外來客”——“宇宙人”乘坐的“飛碟”造成。他們認為,百慕大三角區是“天外來客”經常活動的海區,他們任意掠奪人、飛機和船舶。例如,1965年6月5日,一架大型雙引擎軍用飛機——“飛行車箱C-119”号,機上共有10名機組人員,在飛越百慕大三角區時,突然失蹤了。西方有些人猜測,可能是被“天外來客”的“飛碟”掠走了。因為這架飛機失蹤時,美國宇宙飛船“雙子座-4”正飛越百慕大三角海區上空,宇航員麥克奇維特發現了一隻觸手外露的類似“飛碟”的不明飛行物,在離宇宙飛船僅10~20海裡處飛行,他立即用攝影機把那一不明飛行物拍攝下來。據他的回憶和描述,那一不明飛行物好像是圓柱形的,四周似有外露的“觸手”,但這種“觸手”也可能僅僅是影子而已,從照片上看,在黑色的背景上是一個很大的白色斑點。宇航員這些模棱兩可的說法使“C-119”号飛機失蹤事件更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後來他在一封回信中寫道:“……在宇宙飛船飛行中,我确實看到了某些人稱之為飛碟的物體,但這并不是說那就是來自其他星球的飛船,我在飛行期間看到的物體,不論我本人,還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了解和确認它究竟是什麼。”

有些人對上述說法持異議,他們把宇航員所發現的不明飛行物,解釋為當時正在軌道上正常飛行的“飛馬-2”人造衛星,因為該人造衛星有一根長96英尺、類似于觸手的天線。但後來經過詳細的計算才證實:當“C-119”号飛機失蹤時,“飛馬-2”人造衛星卻在距離百慕大三角區上空千多裡之遙的太空中遨遊,因此,宇航員所發現的那一不明飛行物,根本不可能是“飛馬-2”人造衛星。

有些人認為,雖然不是“飛馬-2”人造衛星,也可能是其他金屬碎片,因為那時圍繞地球在不停地運轉的人造天體已有1400個之多,所以很難斷定是“天外來客”的“飛碟”。那不明飛行物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疑謎。

時空飛越說

這種說法是富于幻想的,然而也有事實:1968年,美國航空公司的一架大型客機。穿越百慕大三角區時,在地面雷達熒光屏上突然消失了10分鐘。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有人認為由于發了時空跳躍,在這段時間裡,飛機已經離開了人們的時光。對于機上乘員來說,這一切是在他們不知不覺之中進行的:飛機上的鐘表比地面上的慢若幹時間,也正是說明,飛機在這段時間裡是處于不存在狀态之中。這一根據是:時間不是以人們一般認為恒久不變的速度,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在流逝的。要是空間中某一點上時間的速度,不同于它一般的速度,那麼陷入時間陷阱裡的輪船或飛機,就會暫時或永久地離開我們這個世界。這時輪船或飛機連同其中的乘客,都會經曆将來或過去。《百慕大三角》一書的作者查爾斯·别爾裡奇就持這種見解,他寫道:“一位失蹤了的駕駛員的母親有時會有這樣的感覺,似乎她的兒子還在空問的某處活着哩。”不難看出,這種解釋更近乎離奇的幻想小說。

異常重力說

美國宇航員有一次在飛越百慕大三角區上空時,拍攝了分辨率極高的海平面照片。後經分析發現,波多黎各海溝上方的海平面,要比其他海域凹陷25米。這種異常狀況,照理會形成強大的海洋回轉流,事實上卻沒有。事後一些科學家對波多黎各海溝作了探測。發現它深達9215米,故不會産生回轉流。這處海溝之所以特别深,據這些科學家考證,是由于溝下地殼内聚集着許多非同尋常的超重物質。這些物質産生出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即異常重力,把海溝拉得緊緊的,同時又使海溝上方的海水向下陷落。科學家們由此推測,當輪船一旦進入突然低下25米的海面時,又受到異常重力場的作用,就會出現種種難以想象的複雜局面,造成不堪設想的惡果。

超自然力量說

由于種種科學假說都不能令人信服,于是有人提出在百慕大三角區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認為“三角區”的海底是發射火箭和飛碟的根據地,也是接待來自其他假想星球的宇宙飛船的最理想地點。據說,在地球的史前階段,很可能有來自其他星球的宇航人,發現了百慕大三角區這個地理特點,就在這裡的海底安裝了強大的能源點和信号系統。設想這種裝置至今仍在運轉,向宇宙空間按時發出信号,指引外星球的宇航員更安全地靠近地球。而當這些水下裝置定時運轉時,它發出的強大光信号不僅會直接而嚴重地影響導航儀器或人的器官,而且會把這時出現在三角區的船隻和飛機擊毀。近現代以來,世界上關于飛碟的報告不斷增多,而在佛羅裡達—巴哈馬群島地區發現得最多,于是有人推測在三角海區船舶和飛機的失蹤都是飛碟所為,并且似乎有确鑿的證據。1963年,美國海軍在波多黎各東南部的海面下發現了一個“怪物”,于是就派了軍艦追蹤,一直追了四天,也沒追上,它有時鑽到8000米深的海底,人們發現它有一個螺旋槳。此外,西班牙沿岸采海綿的工人曾在海底看到過一種很大的、圓頂透明的怪東西。這些現象使人懷疑三角區可能是一個海底發射場,飛碟就是從這個海底基地發射的。可以想見,這一推測幻想的成分更大。

以上種種說法,每一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們都隻能解釋某種現象,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還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反對意見

立場歸納

百慕大三角的反對者一般持以下幾種立場:

1、百慕大三角熱隻是博取公衆興趣的手段。

2、百慕大三角根本就不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危險地區。

3、果真有一個磁異常地區存在,也不緻于強大到足以讓人們認真注意的程度。

4、在原因未找到之前,任何不可解釋的沉船或失蹤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謎。

5、飛機在飛行中墜入海裡或者爆炸,可能出于多種原因;因為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證據,隻好用“海洋浩瀚無邊。這句老生常談來進行解釋。

6、船隻在驟起的風暴中丢失,可能因海下地震活動而沉沒,也可能在被劫持以後改頭換面,或者被大船“掩沉”。

調查論證

拉裡·庫舍(Kusche)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名圖書館管理員,在19号航班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向他查找百慕大三角的資料,令他大惑不解,于是聯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着手研究先前的報告。Kusche的研究顯示,不論是貝立茲的記述,還是目擊者、參與者、涉案者等衆多人的陳述,都有許多錯誤、矛盾,他還注意到,案件的相關資料沒有記述。1975年,拉裡·庫舍得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庫舍決定調查這些文章和書籍提出的主張。他找到了一本自己曾經發表過的名為《百慕大三角之謎——已解》的書。庫舍仔細研究了那些被其他作者所忽視的記錄。他發現,許多異常事件根本就不奇怪、每當有記錄一場狂風暴雨将要來臨的時候,追蹤百慕大三角現象的作家便常常能記錄到有船隻或者飛機會在“平靜的海域”消失。船雖然“神秘地消失”了,可事實上卻找到了它們的殘骸和其沉沒的原因。此書被美國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和許多權威學術機構認為是解釋百慕大三角神秘現象的定論。在這本書中,庫舍列舉了十條結論:

一、在找到了足夠的資料以後,大多數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釋,并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為遇到了飓風,有的是船體結構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壞天氣,這些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都有結論。

二、在一些傳說的“事故”中,關鍵的細節,甚至整個事故,都是虛構的。

三、一些明顯發生在别處的事故也被算進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著名的是1902年發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難和1951年發生在愛爾蘭的一起空難,都被當成了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們根據持神秘現象觀點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劃定百慕大三角,它将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的無比廣闊的海域。船隻、飛機失蹤是全球各地到處發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來,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北歐之間,有近兩百艘、架船隻、飛機失蹤或被遺棄。事實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現象并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蹤的船隻的航線經過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它們是否是在那裡失蹤的。

五、在許多事例中,船隻或飛機的失蹤地幾乎完全未知,搜尋者不得不被要求尋找廣闊的海域。

六、許多事故在發生的時候,當時的人并不認為有神秘之處,但在許多年後,持神秘現象觀點者在尋找證據時,卻開始把它們也算入了神秘事故。這時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發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詳情,一般是很困難的。

七、與傳說的相反,在許多事故發生的時候,天氣都非常惡劣。在幾起事故中,飓風應承擔責任。

八、許多事故發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現場,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時間破壞現場,難以找到殘骸。

九、許多作者在介紹事故時,并未做原始的調查,而隻是引用别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

十、在介紹某些事故時,那些持神秘現象觀點的人隐瞞了那些能對失蹤有明顯的解釋的重要細節。

衍生謠言

“914班機”穿越事件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機場控制塔上。人們突然發現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機飛臨機場,而機場上的雷達根本找不到這架飛機的存在。這架飛機降臨機場時,立即被警衛人員包圍,駕駛員和乘客們走下飛機後,立即問:“我們有什麼不正常?這裡是什麼地方?”機場人員說:“這裡是委内瑞拉,你們從何方來?”飛行員聽後驚叫道:“天哪!我們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機,由紐約飛往佛羅裡達的,怎麼會飛到你們這裡?誤差兩千多公裡呀!”接着他馬上拿出飛行日記給機場人員看:該機是1955年7月2日起飛的,時隔35年!機場人員吃驚地說:“這不可能!你們在編故事吧!”後經電傳查證,914号班機确實在1955年7月2日從紐約起飛,飛往佛羅裡達,突然途中失蹤,一直找不到。當時認為該飛機掉入了大海裡,機上的五十多名乘客全部賠償了死亡保險金。這些人回到美國的家裡,令他們家裡人大吃一驚。孩子們和親人都老了,而他們仍和當年一樣年輕。美國警方和科學家們專門檢查了這些人的身份證和身體,确認這不是鬧劇,而是确鑿的事實。

很多人都對這一被稱之為“914号班機事件”的“時空隧道”案例印象深刻,它常常被收錄到“世界未解之謎”的書裡,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架飛機的消失可能與外星人和飛碟有關,在互聯網論壇上,介紹這一事件的帖子也廣為流傳,并引發了很多網民的争議。雖然“時空隧道”是否存在對科學界來講還是一個謎題,但是對于“914号班機事件”的真僞,很多顯而易見的證據都指明這更像一個科幻故事,而不是真實案例。

事件中提到的泛美航空公司全稱泛美世界航空公司,成立于上世紀世紀30年代,是美國曾經最主要的航空公司之一,壟斷了超過一半的美國至其他國家的航班,在世界各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一度成為美國航空公司的代名詞。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泛美航空公司隻經營海外業務,并沒有經營美國政府管制之下的國内航空業務。直到1979年美國解除空運管制法案,泛美航空公司申請國内航線的申請才得到批準。所以在1955年,泛美航空公司不可能擁有紐約到佛羅裡達的國内航班。

1955年和1990年相關的曆史資料中,也沒有文中提到兩次事件的記載。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空難記錄辦公室的網站中收錄了最近幾十年世界各地的大小空難,甚至很多沒有人員傷亡的小事故也都記錄在案。這份資料顯示1955年7月2日當天,全世界并沒有發生任何空難。

另外查閱泛美航空公司的空難記錄發現,在整個50年代,沒有發現其他與文中1955年飛機失蹤事件類似的事件。在事件的另一端,1990年9月、10月前後,在美國主要報紙之一的華盛頓郵報上也同樣沒有關于這一本應震驚世界的事件的任何信息。

綜上所述,“914号航班事件”僅為人們編造的一個故事。

上一篇:磨合效應

下一篇:沙姆巴拉洞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