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

2008年本努瓦·匹隆執導的電影
《生活必需品》影片講述了一個愛斯基摩獵人,在患上肺結核後前往魁北克地區接受治療的故事,全片細膩呈現了愛斯基摩人與北美白種人之間在文化、行為習慣和思維意識方面的差異,身為愛斯基摩人的演員納塔-阿格拉奇在片中的表現頗具看點。[1]
    中文名:生活必需品 外文名:Ce qu'il faut pour vivre、The Necessities of Life、Inuujjutiksaq 其他譯名: 類型:劇情 出品公司: 制片地區:加拿大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Seville Pictures 導演:本努瓦·匹隆 編劇:伯納德·愛芒德 制片人:René Chenier、Bernadette Payeur 主演: 片長:102分鐘 票房: 對白語言:法語、伊努伊特語、拉丁語、英語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1280501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地區:加拿大 混音:Dolby SR

劇情簡介

一個人是靠什麼活下去的?

1952年加拿大北部地區,一位名叫提威的因紐特獵人患上了肺結核,為了康複他不得不離開家人,背井離鄉來到魁北克城。由于身處完全陌生的環境,遠離家人和朋友,又不會說法語,他仿佛是來到了一個外星人的世界一樣,心情變得異常低落。

當他開始拒絕進食、唯一企望的就是等待死亡時,護士卡羅麗終于明白提威的病症不僅僅是威脅到身體健康的嚴重疾病。她想辦法安排卡基這個小孤兒轉到這裡。這個男孩也在生病,隻不過他對這兩個世界都很熟悉,也會這兩種語言。

在與卡基分享自己的生活之後,提威逐漸對所有人敞開心扉,重新發掘了自己的驕傲與能量。最終他還發掘了一個新的希望,那就是要計劃收養卡基并把他帶回家鄉,讓卡基成為自己的家庭成員。

幕後制作

不止是煽情

不管在什麼意義上,我們都很難把《生活必須品》這部影片簡單的定義成一部“催淚的但是俗套”的肥皂劇。雖然影片非常感人,甚至是煽情,但是導演和編劇還是牢牢把握住了電影和肥皂劇之間的區别,在既催人淚下同時,又不漏神色地展示了社會變革中的文化沖突。影片的導演本努瓦·匹隆是加拿大最好的紀錄片導演。此次,他以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片開始自己的劇情片導演生涯也算是中規中矩。

匹隆對這一題材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與耐心,他說“這是我最喜歡也是最擅長表現的内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故事和内容的,看不到的内容遠遠大于銀幕上所展示出來的。也許我會執着于一些細枝末節的拍攝,可是我認為那些都是有意義的”。由于這種“全面”的展示,整部影片顯得豐盈飽滿,充滿了解讀和符号。對這樣一種“社會學紀錄片”而言,催淚隻是它的一個效果而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從那些細節裡流露出來的對孤獨和對文化沖突的體認和評價。

匹隆介紹道:“在大銀幕上展示一個獨自生活在自己語言世界中的人,他不會和别人交流,也不知道怎麼去和别人交流。直到有一天,又來了一個人,他變成了那個‘啞巴’的橋梁。這樣的故事,應該更貼近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的創作理念,《生活必須品》不僅僅給觀衆展示了一幅懷舊的繪畫,同時更深刻的剖析和表現了兩個孤獨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魁北克人和因紐特人文化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展示一個人的内心在被流放之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歸宿的。匹隆也說“我更願意觀衆把影片看成是一部有關鄉愁的,尋找自我之根的影片,不希望他們看完影片之後純粹就剩下了眼淚。”

不避諱曆史

對于這樣一部小投資、小成本的影片而言,導演和編劇的水平直接決定着影片的質量。而影片所講述的這段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因紐特人身上的悲慘史則顯得敏感而特殊。1950年代,加拿大政府逐漸接管了因紐特人居住地的捕魚權,世代賴以為生的因紐特人頓時失去了生活來源,隻好走向城市,在城市的熏染下,他們漸漸被同化。最終使得整個因紐特人地區被殖民,最終蕩然無存。

對于去表述這段多數導演都選擇緘默這段曆史,影片的編劇伯納德·艾蒙德(Bernard Emond)說:“如果真的沒有人去把這段曆史搬上銀幕或者是寫成文字的,那麼誰還能保證今後這樣的慘劇不再發生呢?城市化、現代化固然比原始的刀耕火種要先進,但是因紐特獨具個性的文化怎麼傳承呢?文化的保護絕對不是修幾個博物館那麼簡單”。的确,影片并沒有對加拿大曆史上這最黑暗的一頁遮遮掩掩,而是采用了一種光明磊落的态度去直面它。

導演匹隆曾經表示“我不忌諱什麼改說什麼不改說,我有勇氣和膽量去表達我覺得自己應該去表達的東西。我以前的拍紀錄片,也不是為了娛樂和好玩,那是為了記錄社會的變革和表達我的看法。現在,我隻是選擇了用故事片來記錄曆史、來表達自己而已。我想這并沒有什麼不同”。

幕後花絮

《生活必須品》代表加拿大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發布者: Mtime (2008-09-24 11:09:38)

本片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最佳大獎。

影片主演納塔·阿格拉奇本人就是一名因紐特人,2001年他曾主演過《冰原快跑人》。

影片原先就準備把文化沖突設置成主題的,但是考慮到觀衆的接受程度和票房,導演和編劇對劇本進行了巨大的修改。讓文化沖突成為次要的情節和線索。

影片中北方的鏡頭在加拿大著名的旅遊勝地伊魁特市拍攝。

在2008年的北美電影頒獎季裡,該片被影迷們稱為“年度最熱門影片”。

很多1950年代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都有過影片中的人物一樣的經曆,因為“治療肺結核”的借口,他們被剝奪了自己的習俗和信仰,被強行塞進了所謂的療養院。多數人在魁北克省的療養院一直呆到了死亡。

為了避免使觀衆的情緒過于壓抑和悲傷,編劇特意在劇中加入了一些喜劇元素來緩和氣氛。

為了照顧觀衆,影片隻一半的對白是因紐特語,另一半是法語。按照導演原先的構想,整部影片都應該用因紐特語排成。不過他們還是做了一個全因紐特語的版本,專門用來在因紐特人的居住地播放。

上一篇:厲鬼将映

下一篇:同年同月同日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