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

生于憂患

成語詞彙
生于憂患,即因憂患而得以生存發展的意思。出自《孟子》。所書的時代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戰。孟子在當時并不像後世這樣受人尊崇,而是處于一種凄涼寂寞的環境之中,他的言論并不被重視。他是抱着古聖先賢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義,完全從濟世救人的宗旨出發。他希望在那個隻講霸術、争權奪利的時代中,找出一個真肯實行王道仁政,以濟世為目的的領導人物,促使他齊家、治國而平天下。
    中文名:生于憂患 外文名:Born in misery 拼音:sheng yu you huan 近義詞:居安思危 反義詞:死于逸樂

釋義

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出處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例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醜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

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遊說之辭。一般為後人所接受的解釋為,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裡奚六人出身下層, 然後說“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後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憤圖強的濃厚悲劇意識。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

名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滬教版為尊重原著,已把“斯人”更改為“是人”,答題答卷具體按教材為準)

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

舜發于畎畝之中(2),傅說​舉于版築之間(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于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裡奚​舉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勞其筋骨(11),餓其體膚(12),空乏其身(13),行拂亂其所為(14),所以(15)動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過(19)然後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慮(22)而後作(23);征于色(24)發于聲(25)而後喻(26)。入則無法家拂士(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8),國恒亡(29)。 然後知生于憂患(30)而死于安樂(31)也。

注釋

(1)選自注《孟子·告子下》題目是編者加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裡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于畎畝之中》。

(2)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被任用的。舜原來在曆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發迹,指被任用。于,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田地、田間。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3) 傅說(yuè)舉于版築之間: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 舉用起來的。 傅說,商朝人,原在 傅岩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築牆,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 舉用,被選拔。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牆用的夾闆。築,搗土用的杵。 

(4) 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 舉用起來的。膠鬲,商朝賢臣,(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纣。後來又輔佐周武王。于,介詞,從。 

(5)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從 獄官手裡獲釋放被錄用。管仲( 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 齊桓公)和公子糾争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于士,指從 獄官手裡被釋放并錄用。士,獄官。 舉于士,指從 獄官手裡被釋放并任用。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是從隐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 楚國人,隐居海濱, 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裡奚舉于市:百裡奚從集市裡被 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裡奚,春秋時期 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 秦穆公用 五羖(gǔ,黑色 公羊)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市,市場,做買賣的地方。 

(8)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使命,擔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些人。于,給;是, 指示代詞,這樣的。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将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詞作 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緻肌膚消瘦。 餓,使……挨餓。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空乏,資财缺乏。這裡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4)行拂亂其所為:做事不順,使他所做的事不順。拂,拂逆,不順,違背。所為,所行。 亂,使……錯亂。 

(15)所以:用來。 

(16) 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 動,使……驚動。忍,使……堅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幹。曾,通“增”,增加。所,助詞,與“不能”組成 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恒:常常。 

(19)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20)然後能改:這樣以後才能改過。 

(21)困于心:内心困擾。困,憂困。于,介詞,在。 

(22)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堵塞,指不順。 

(23)而後作:然後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于色:表現在臉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顔色上。征,表征,表現。 

(25)發于聲:意思是吟詠歎息之氣發于聲音。 

(26)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内,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裡面,指國内。法家,能堅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則,如果。 

(28)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 語氣助詞,表停頓。 

(29)國恒亡:國家常常要滅亡。恒,常常。 

(30)然後知生于憂患:這樣以後,才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發展。然後,這樣以後。于,介詞,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樂: 貪圖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 {語文版}

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瓦匠中被選拔, 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 舉用,管夷吾從 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隐居的海濱被選拔,百裡奚從集市中被選拔。所以上天将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魄,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内心困擾,思慮梗塞不順這樣以後才能奮起[或有所作為];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于聲音,然後才被人了解。在國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像這樣的)通常會滅亡。這就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萎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裡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之苦, 使他備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殚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内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教參版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隐居海邊進了朝廷,百裡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内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在國内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語文版(适合學生)

舜從田間被堯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隐居的海濱被選拔,百裡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并被舉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的身體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幹擾,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韌,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幹。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内心困擾,思慮阻塞,這以後才能奮起;(别人)把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發于言語之中,這樣(你)才能明白。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與之相匹敵的國家和外來國家的憂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就才知道,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考試要求版本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人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出來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隐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裡奚是從集奴隸市場被贖出後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而體膚消瘦,使他缺乏錢财、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内)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可以知道,憂慮患害使人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滅亡。

篇章結構

文章采用列舉曆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曆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理解

統編教材(人教版)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于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舉了6位名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裡奚,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聖君,或者是曆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為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從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麼都不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這一回之前,筆者已教讀過兩回,隻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這段的有名,緣于其非同一般的勵志作用。想來,大凡教過兩回這篇課文的人,很難背不出來,倘若中學還讀過,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它告訴人們:所有将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其出名,則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于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四)寫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于”、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聖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内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普遍觀點

原文中先列舉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裡奚六人出身下層, 然後說“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雲雲,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後一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奮圖 強的濃厚悲劇意識。這種解釋一般為後人接受,看似并無大礙。

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與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 

3.拂,通“弼”,輔佐、輔弼。 

4.忍,通“韌”,堅韌。 

5.畔,通“叛”,背叛。

詞性活用:

使動用法: 

苦:使 ......痛苦 如:必先苦其心志。 

勞:使 ......勞累 如:勞其筋骨。 

餓:使 ......饑餓 如:餓其體膚。 

空乏:使 ......貧困 如:空乏其身。 

忍:使.... 堅韌

名詞用作動詞:

入:在國内 如:則無法家拂士。 

出:在國外 如:則無 敵國外患者。一詞多義 

(1).拂(fu)逆 如:行拂亂其所為。 

(2).拂(bi)同“弼”,輔佐 如:入則無法家拂士。 

(3).發 (fa) 被任用 如:舜發于畎畝之中。 

(4).發 (fa) 表現 如:征于色,發于聲。

中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相關成語

居安思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勤能補拙?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逆境能成才”的 曆史人物

1、 周文王?拘而演 《周易》? 

2、 仲尼厄而作 《春秋》? 

3、 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 

4、 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 

5、 孫子?膑腳,兵法修列 

6、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7、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8、《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9、 曹雪芹舉家食粥(bi)著 《紅樓夢》?

啟示

(一)關心國家大事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千裡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二)社會責任感

積小惡必成大惡,積小善必成大善。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三字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三)社會問題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四)追求真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勸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上一篇:錦江城市花園

下一篇:LesPark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