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棘螈

琉球棘螈

蝾螈科、棘螈屬有尾兩栖動物
琉球棘螈(學名:Echinotriton andersoni)是蝾螈科、棘螈屬有尾兩栖動物。成螈全長130~190毫米。頭體寬扁。頭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頸部);軀幹扁平。尾長(肛前緣至尾末端)短于頭體長(吻端至肛前緣)。
  • 中文名:琉球棘螈
  • 拉丁學名:Echinotriton andersoni
  • 别名:
  • 界:
  • 門:
  • 亞門:
  • 綱:
  • 亞綱:
  • 目:
  • 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描述

鑒别特征本種與鎮海棘螈的主要區别是體背側各有2縱行瘰疣,内側1行瘰疣小,排列稀疏。形态依據文獻(Stejneger,1907;佐藤井歧雄,1943;中村健兒和上野俊一,1963)。成體:成螈全長130~190mm。頭體寬扁。頭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頸部);口角後方有三角形突起(為方骨側突部位);頭長寬幾相等(頭骨寬明顯大于頭長),頭長為軀幹長(頸褶至肛前緣)的1/3至1/2,頭側骨質棱粗糙,不甚發達,始自吻棱、經眼眶上緣、額鱗弓部位,并與耳後腺相接;頭頂部有小縱嵴,其後方有“∨”形嵴。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位唇緣和吻棱之間;

鼻間距小于眼間距,遠大于鼻孔至眼的距離;上眼睑小,其寬度小于眼間距的1/3;耳後腺窄,其長等于眼間距的寬度;犁骨齒列較長,呈“∧”形,在内鼻孔前方相遇一段距離,其後幾平行,後1/3部位分開;舌幾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長約為口寬的1/2~1/3,兩側遊離較多,前端和後端遊離較少。頸褶不明顯。軀幹扁平。整個身體表面(包括喉部和四肢背、腹面的皮膚)粗糙,具大的或小的疣粒,僅上、下唇和手、足腹面和尾下緣光滑,尾部疣小;

背中部有一條骨質脊棱,類似于頭側骨質棱,沿背中央從枕部向後延伸至尾的上緣;背側從肩部至尾側有疖狀瘰疣13~17(15.2,n=46)枚,且排列成行,瘰疣位肋骨末端,肋骨末端不穿過或穿過上述瘰疣可達皮膚之外,背部瘰疣向後延伸到尾部一段距離;在背中嵴和背側瘰疣之間還有另一列較小的錐狀瘰疣,每側約8枚,其瘰疣在肋内的肋突部位。尾長(肛前緣至尾末端)短于頭體長(吻端至肛前緣)。

尾側扁,漸尖,尾末端鈍尖;背鳍褶不明顯,前段與背中嵴相連;肛孔短,縱裂,其邊緣具橫褶或乳突,不隆起,也不膨大;腹鳍褶低鈍,位肛後大約5~6mm開始直至尾末端。後肢略長于前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指、趾較短,扁平;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趾5個,基部具蹼迹,趾長順序為3、4、2、1、5,第五趾不發育或完全消失;掌、蹠突均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