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蕃

王蕃

三國時期吳國天文學家
王蕃(228—266年),字永元。廬江西南松滋縣人(今安徽宿松縣)。三國時期吳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蕃曆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夏口監軍、常侍等職。王蕃依據張衡學說,結合觀察天文實踐,重制渾天儀,用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3.1555,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确性。其制造的渾天儀既靈巧又實用,在“渾儀”上标明地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并由此制訂曆法。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說》。所著《考度論》載入《晉書》、《天文志》和《宋書》。《三國志·吳志》稱他“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因其性情耿直,不願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佞臣,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吳國暴君孫皓無故殺害,死時年僅39歲。王蕃依據張衡學說,重制渾天儀,并用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3.1556,非常接近“祖率”。
  • 所處時代三國出生日期:公元228年
  • 去世日期:公元266年
  • 民族族群漢人性别:男

人物生平

蜀人稱贊

王蕃,廬江人,由于此時松茲屬廬江郡,治皖(今潛山縣梅城鎮)故有潛山縣人和廬江西南人之說,松滋縣(今宿松)位于潛山西南。而且清安慶府志、宿松道光志、民國志皆記載為宿松人

王蕃博覽多聞,兼通曆法、六藝。起初擔任尚書郎,後來辭官而去。吳景帝孫休即位後,王蕃與賀邵薛瑩虞汜一同擔任散騎中常侍,加授驸馬都尉。當時社會評論認為王蕃很清雅。朝廷派遣王蕃出使蜀國,蜀國人都很稱贊他,回朝後擔任夏口監軍。

萬辱陳毀

吳末帝孫皓在位初年,王蕃又入朝擔任常侍,與萬彧官職一樣。萬彧與孫皓有舊交,其人為鄙俗之人,仗勢侵辱王蕃,說王蕃自我輕賤。當時中書丞陳聲,是孫皓的寵幸的近臣,多次在孫皓面前谮毀王蕃。王蕃氣質高風亮節,不能低聲下氣看人臉色行事,有時違忤孫皓的意旨,時間長了屢受責備。

斬殺殿下

甘露二年(266年),丁忠出使西晉回國,孫皓大擺宴席會集群臣,王蕃飲酒大醉,當即倒地,孫皓懷疑王蕃不敬而不高興,讓人把他擡到外面去。很快王蕃請求回來,酒還未全醒。王蕃的性情一向有威嚴氣勢,此時舉止自若,孫皓大怒,喝令手下人将王蕃斬殺在大殿下。衛将軍滕牧、征西将軍留平為他求情,孫皓不允。

丞相陸凱上奏說:“常侍王蕃内修美德外明事理,知曉天道了解萬物,處事朝中正直忠心,是社稷的重臣,大吳的龍鳳啊!從前他奉事吳景帝,進谏獻策于左右,景帝欽佩贊賞他,贊歎他卓越超群。而陛下惱恨他說話刺耳,厭惡他直言對答,将他斬首于殿堂,抛屍于野外,國内人民為他傷心,有識之士為他悲悼。”王蕃死時僅三十九歲,孫皓将他的家屬流放到廣州。王蕃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王蕃有兩個弟弟王著、王延,都是傑出才器之士,郭馬起兵叛亂時,他們不肯為郭馬所任用,因此遭到殺害。

主要成就

政治

王蕃正直忠心,性情耿直,敢于直谏吳末帝孫皓。   

吳太平三年(258年),王蕃出使蜀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蜀國人都很稱贊他。   

天文學

在天文學上,王蕃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長期觀察天象的實踐經驗,在張衡原來的基礎上經過周密設計,重新精心制作了渾天儀。這個渾天儀比張衡的靈巧,張衡以四分為一度,圓周長1.461丈,他以三分為一度,圓周長1.096丈,移動方便;而且此儀可以表明天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由此可以制訂曆法。

在此基礎上,王蕃還撰有《渾儀圖記》,在該書中,他分周天為365.25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現測定為23.5度)。黃道是太陽運行的軌迹,黃道與赤道相交的兩點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王蕃還根據《周禮》記載,推測太陽距離其下臨之地為8萬裡,用勾股術弦方法算出太陽距離地中陽城(今河南登封)之距離,再以陽城為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為半徑,求得周天長度。 

數學

在數學方面,王蕃修改并發展了張衡的天文數學,經過科學驗證,修正了張衡球體積公式中取用π的圓周率。在他的論說中,求出圓周率為3.1556,比劉徽求出的較大(劉徽是3.14),比張衡求出的為小(張衡為3.16),與200年後祖沖之的“祖率”(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非常接近。

轶事典故

王蕃不知量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吳錄》記載:孫皓常常在宴會上趁着醉意命令他的侍臣嘲諷公卿大臣,以此取樂。萬彧當時是左丞相,王蕃就嘲諷他說:“魚兒在水底遊,一離開水就吐沫而死。為什麼呢?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不可以随便處在不應當處的位置上。萬彧出身卑微,才識如羊一般短淺,外表像虎一般威嚴,白白受到主上的恩寵,居于卿相的高位,狗和馬還知道對主人感恩戴德呢,你拿什麼來報答主上對你的厚恩呢?”萬彧回答道:“在堯舜的朝堂上沒有錯舉的人才,在造父的門下沒有劣質的馬匹。王蕃對上誣蔑我主的聖明選拔,對下嘲弄國家的大臣,這對我們的君主與大臣有什麼損害呢?隻不過充分暴露出他的不自量罷了!”

人物評價

陸凱:“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1]

周昭:“薛瑩、王蕃,器量綽異,弘博多通。”[2]

陳壽《三國志》:①“薛瑩稱王蕃器量綽異,弘博多通”[1];②“博覽多聞,兼通術藝。”[1];③“蕃體氣高亮”[1];④“蕃性有威嚴”[1]

人物争議

關于王蕃的籍貫,史料有三種記載,即今潛山人、今宿松人、今廬江西南人。這要從史料中介紹王蕃是“三國時廬江郡人”說起。廬江郡始設于漢朝。而根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載:漢朝時廬江郡的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二十裡;漢末徙治,在今安徽潛山縣;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拔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治陽泉(今霍邱臨水鎮);而到了晉朝之後,廬江郡治所也都在今天的霍邱霍山、合肥、廬江等地一帶。而廬江郡所轄區域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潛山、宿松以及廬江等地。所以,從地域管轄範圍的變化來看,說王蕃是今潛山人、今宿松人、今廬江西南人,都應該有一定的依據。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二十·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王蕃字永元,廬江人也。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始為尚書郎,去官。孫休即位,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驸馬都尉。時論清之。遣使至蜀,蜀人稱焉,還為夏口監軍。

孫皓初。複入為常侍,與萬彧同官。彧與皓有舊,俗士挾侵,謂蕃自輕。又中書丞陳聲,皓之嬖臣,數谮毀蕃。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顔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

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群臣,蕃沉醉頓伏。皓疑而不悅,舉蕃出外。頃之請還,酒亦不解。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于殿下斬之。衛将軍滕牧、征西将軍留平請,不能得。

丞相陸凱上疏曰:“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昔事景皇,納言左右,景皇欽嘉,歎為異倫。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枭之殿堂,屍骸暴棄,邦内傷心,有識悲悼。”其痛蕃如此。蕃死時年三十九,皓徙蕃家屬廣州。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二十·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1]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二十·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30]

[2] 《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五·人事部八十六》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8]

人物關系

王著

弟弟

上一篇:濮陽興

下一篇:樓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