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敏

王正敏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14年1月2日,據央視報道,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學生王宇澄舉報學術抄襲、科研剽竊等。王宇澄稱王正敏至少57篇論文涉抄襲,還“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央視記者調查發現,王正敏團隊以各種名義報項目,僅2012年就獲經費4000多萬。2014年1月7日,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劉新恒、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向中科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王正敏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主要從事耳科、顱底外科和聽覺等方面的臨床、研究和教學工作。[1]
    中文名:王正敏 出生地:上海 職務:醫生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職稱: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

人物經曆

1955年9月-1960年9月上海第一醫學院眼耳鼻喉科醫院任住院醫師、講師。1978年5月-1985年6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眼耳鼻喉科醫院任科副主任、講師。

1985年7月至今任複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耳鼻喉國家重點學科主任、211工程重點學科主任、衛生部聽覺醫學實驗室主任、上海市聽覺醫學臨床中心主任、上海市聽覺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耳鼻喉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

2005年,王正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并且是當今耳鼻喉學界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同時擔任上海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名譽主委,國際顱底學會創始委員,美國《顱底外科雜志》編委,《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主編,衛生部國家繼續教育專家組成員,第一、二、三、五屆亞太國際人工耳蝸大會理事,世界聾聯聽覺醫學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美國俄州萊特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聽覺醫學和耳神經-顱底顯微外科的研究,是我國此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國際顱底外科學會創始人之一。組織并主持國産人工耳蝸的研制。創建了衛生部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在保護和重建神經功能的耳外科、顱底神經血管區顯微外科、自主創新的人工耳蝸和内耳細胞損傷修複機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使聾殘人複聰率和耳神經-顱底疾病治愈率得到明顯提高,使我國在該領域位居國際先進行列并培養了一批優秀科技人才。

其得意門生王傑所開展的乳突根治術+鼓室成形術及聽力重建術、各種鼻窦内窺鏡手術,達到國内先進水平。近年來在微創治療視神經外傷、淚道阻塞等鼻眼相關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臨床科研中發表論文十餘篇。已完成局、院級科研項目一項、在研一項,并參加《聲帶顯微外科學》的編寫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顱底手術,曾是讓不少外科醫生望而卻步的“禁區”。顱底這塊腦部和五官相接的地方,不僅血管非常密集,還有三叉神經、面神經等12對顱神經。手術全程都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稍有差池,就會給病人造成嚴重後果,這樣的“地帶”,腦外科醫生和五官科醫生都不敢輕易觸碰。從瑞士蘇黎世大學留學回國的耳鼻喉科博士王正敏開創了中國首例側顱底手術。

榮譽表彰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兩項、省部級獎16項;主編或參與撰寫專著12本,論文152篇;己培養博士後3名,博士28名。多次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模、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醫學榮譽獎、上海市育才獎等獎項。

社會任職

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美國《顱底外科雜志》編委、《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主編、《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副主編、衛生部國家繼續教育專家組成員、第三屆亞太國際人工耳蝸大會理事。曾任國際聽力學學會執委、世界聾聯聽覺醫學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美國俄州萊特大學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國際顱底學會籌備委員、委員。

上一篇:胡占凡

下一篇:戚發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