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

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

百家講壇的系列,主講人是軍旅作家王樹增
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其主講人是軍旅作家王樹增,2010年百家講壇國慶假期特别節目。[1]
    中文名: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 外文名: 别名: 國家/地區: 類型: 主持人: 主要嘉賓: 制作公司: 播出頻道: 導演: 每集長度: 在線播放平台: 系列:百家講壇 主講人:軍旅作家王樹增 主題:淮海戰役 總集數:9 時間:2010年百家講壇國慶假期

淮海戰役

爆發背景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是國民黨對這場戰役的命名,淮海戰役是共産黨對這場戰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内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于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粟裕軍事文集》第393頁———394頁)。

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于9月25日19時複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第19頁)。需要做出說明的是:此時粟裕的目标是圍殲淮陰——海州一帶的第7兵團(黃伯韬部),而不是圍殲整個徐州集團,這時的淮海戰役設想後來也被稱為小淮海戰役。随着戰局發展,總前委審時度勢,淮海戰役越打越大,最終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過程及戰況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沣、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韬兵團分割包圍于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韬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

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将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階段

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邱清泉自殺,李彌逃脫。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曆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幹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處于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

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韬)在新安鎮地區;第13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砀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台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

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于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并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兵團,并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标,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并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

這樣就能達到争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于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确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

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複轍,為确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決定将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于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系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

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并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于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标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

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沣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将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并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于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于徐州地區的決心。

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将敵第7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黃百韬。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隻能前進一至二公裡,由确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隻進到浍河以南的趙集附近。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系,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别阻擊徐州、蚌埠之敵,并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

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可能突圍早有預見,并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

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将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

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将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着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并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

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将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于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将敵全殲,生俘杜聿明,淮海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曆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王樹增簡介

王樹增,北京人。1952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中共黨員。1991年畢業于北師大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碩士研究生。1968年赴臨汾市鄉村插隊務農,1970年應征入伍,曆任空降兵某部戰士、班長,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魯迅文學院教師,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編劇。大校軍銜,國家一級作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全軍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現供職于武警部隊政治部創作室。大校軍銜,國家一級作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全軍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紅魚》、《黑峽》、《鴿哨》等;長篇紀實文學《遠東朝鮮戰争》、《1901年》、《長征》、《解放戰争》等。

作品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共青團“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200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于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講壇講《長征》。十分生動,形象,受到廣大聽衆的青睐。

上一篇:極品星座論

下一篇:駝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