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

王小魯

經濟學博士
王小魯,男,1951年出生,經濟學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小魯從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其有關居民灰色收入的觀點引起社會及相關部門極大關注。[1]
    中文名:王小魯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職業:經濟學家 代表作品:《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1年

人物概述

20世紀90年代赴澳大利亞訪問和學習,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和多家國際學術機構的訪問學者。

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收入分配、市場化改革等。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七十餘篇。兩次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博士論文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傑出博士論文獎。

人物簡曆

1951年出生,初中沒上完就到山西插隊,回北京後曾就讀廠辦的“721工人大學”,在工廠大學上學時,他寫的一篇文章被當時社科院内部刊物《未定稿》主編和同仁看上,很快被破格調入此刊物,工作是當編輯。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成員。

1984年,莫幹山會議的論文評議員。

同年,獲第一屆全國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1985年5月,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成員、《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雜志主編。

1986年5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範圍緊貼着中國改革路徑:農村包産到戶、鄉鎮企業發展、沿海地區開放、深圳特區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等。

1989年2月,他去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系統地攻讀了經濟學理論,拿到了博士學位。

1998年,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1997年,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及論文

《第三産業與生産勞動》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結構矛盾》(課題組長、第一作者)

《中國各地區市場化指數》(合作)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主編)

《收入分配與公共政策》(合作)

《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

人物轶事

進入《未定稿》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的命運發生了意外變化。在工廠大學上學時,他寫的一篇文章被當時社科院内部刊物《未定稿》主編和同仁看上了,他們正在物色年輕的、有思想的研究人員。當時“文革”剛剛結束,正是人才青黃不接的時候。王小魯很快被破格調入此刊物,工作是當編輯,自己也寫文章。這是改變他人生軌迹的關鍵一步,說幸運還真的幸運,在中國沒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從工廠直接進到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接觸如此前沿的各種思想,文章接連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

出國留學

王小魯在改革初期擔任了當時很有知名度的《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成員,他還是1984年莫幹山會議的論文評議員,也是那些有見地的改革思路的堅定支持者。

1989年2月,他去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系統地攻讀了經濟學理論,并拿到了博士學位,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歸”,這為後來在國民經濟研究所主持項目研究打下了很好基矗8年以後,他回國後感到由衷地高興,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改革真的已走出了一條市場化路子。

王小魯有幸參與過中國初期的改革,而後又接受過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系統訓練,這使他覺得“自己做研究得心應手”。這就是王小魯的人生經曆,也反映了莘莘學子對國家發展、社會和民生問題報以拳拳之心的博大胸懷。

訪問日本

1990年代,他在日本訪問期間遇到樊綱,樊綱很熱情地對他發出邀請:你幹脆回國後到我研究所去做宏觀經濟研究吧!王小魯早有回國準備,于是在1998年回到了國内,并進入國民經濟研究所。他“學以緻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國經濟研究之中。

他将國際上最新的經濟研究方法,用以研究中國宏觀經濟以及中國經濟發展中諸多焦點問題。他做過的一些主要課題有:經濟增長問題、糧食問題、地區發展和地區差距問題、國有企業轉制和非國有企業發展問題、城市化問題、收入分配問題、農村貧困問題等等。國民經濟研究所創設了中國分省市場化指數,并每兩年出一本書。

學術觀點

有關灰色收入

2008年夏天是王小魯在網絡媒體和網友交談一個話題:怎麼看待灰色收入。

王小魯與同仁在研究中發現,我國關于居民收入的統計數據是不完整的。根據2005年的統計顯示,我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10%這組人,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隻有2.8萬多元,但按當時汽車擁有量、高檔住宅購買、居民銀行存款等指标來看,這個數據顯然是不真實的,問題的關鍵是少數高收入居民有大量灰色收入。

他們調查的樣本遍及全國27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也覆蓋了一批中小城市和縣鎮。還依據家用汽車擁有量、商品住宅銷售量、出國旅遊人數、銀行存款分布等數據分别對高收入居民的收入進行了推算,以對調查分析的結果進行多方面驗證。根據他們的估算,居民收入中約有4.8萬億沒有包括在統計中。他稱之為“隐性收入”,并認為這是導緻實際收入差距更大的原因之一。

王小魯在一次講座上表示,隐性收入的大部分是灰色收入。這些灰色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這五個渠道: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金融腐敗、行政管理中的尋租行為和壟斷行業收入。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7月初完成的題為《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的研究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灰色收入達到5.4萬億元,這随即引起灰色收入論戰。國家統計局在8月24日和25日連續連發兩文回應,王小魯的測算結果在調查樣本、計算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處,最終的推算結果也明顯偏高。此後,王小魯表示,高估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低估。

2010年8月30日,國家統計局在其官網發表署名文章,稱願一起改進居民收入統計,這是繼本月24日、25日後,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回應此前學者王小魯提出的“目前存在5.4萬億元灰色收入”的調查結論。國家統計局上述題為《我們願與大家一起改進居民收入統計》的文章稱,王小魯博士課題組在研究思路和估算方法上有諸多借鑒之處、有利于統計部門改進居民收入統計的調查。

關于改革與發展

在改革之初,他曾關注過農産品流通渠道問題,就有過一些突破性的建議。早在1981年,我國農村改革正逐步推開,許多地方開始搞“包産到戶”,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剛剛萌發,可當時的流通體制依舊是“統購統銷”。那年正趕上四川柑桔大豐收,當地政府規定隻準供銷社統一收購。當時地方政府還在公路和鐵路設卡,禁止私人收購柑桔外運,結果導緻柑桔大批腐爛。得知這個消息,王小魯與幾位同事趕到柑桔主産區四川的江津、南充等地調查。

“四川柑桔流通問題”的調查報告出籠了,是由王小魯執筆寫成。在調查報告中,他們提出了要打破壟斷,放開農村的流通渠道,這一建議直接挑戰了當時的流通體制。王小魯還一直在研究中國市場化問題,他們創設的中國市場化指數,看似技術性很強,其實從研究課題的内容不難看出,其中包含了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強烈關切。

上一篇:吳君祥

下一篇:章豔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