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王守仁

明代哲學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别号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甯波餘姚)人,因曾築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号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
    本名:王守仁 别名:王雲、王陽明 出生地:浙江餘姚 别名:王雲、王陽明、陽明先生、王文成公 字:伯安 号:陽明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王文成公全書》 主要成就: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創立“陽明心學”平定甯王之亂 信仰:心學 爵位:新建伯→新建侯(贈) 谥号:文成 安葬地: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绯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并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着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随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年少有為

12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13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讨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15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娶妻諸氏

17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嶽父才把他找回去。18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谒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緻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緻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産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20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并且很會射箭。然而,22歲時考進士不中,内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25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被貶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28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甯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随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随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谪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驿棧驿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僞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随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衆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滿,複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占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占領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占、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托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

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于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渾身哆嗦不敢隐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随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将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随後師還贛州,讨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平定叛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甯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消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隻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讨。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甯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占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軍糧、制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号稱十六萬,準備進攻甯王的老巢南昌。為争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僞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甯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甯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甯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甯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甯王戰敗被俘,甯王叛亂曆時35天後宣告結束。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甯王交往密切,心态極端複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立院講學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特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

王守仁于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并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總督兩廣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禦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绾借此機會上書争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并叙錄平定甯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甯,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議,并命湖廣佥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佥事吳天挺及參将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甯,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布陣,于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卧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并随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

随後王守仁密檄諸将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将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病逝歸途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複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内)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喪過江西境内,軍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甯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谥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主要影響

哲學思想

觀點對立

朱熹将《大學》一書分為經傳,并補寫格物緻知傳;王守仁則認為原無經傳可分,更無經傳可補。朱熹重視“格物緻知”,把它置于“誠意”之先;王守仁則認為格緻本于誠意,以誠意為主。朱熹将心與理析而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來;王守仁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對經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守仁則認為朱熹這種方法是務外遺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為正心,要求發揮良知的作用,以良知為評判事理的标準和解釋經典的根據。他們雖然都反對佛老的虛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認為朱熹的思想瑣屑支離,不足以駁倒佛老管商。

思想接近

王守仁的思想與陸九淵接近。他們都在根本觀點上強調心與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簡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繼承于陸九淵。他的格物緻知說、知行合一說和緻良知說,不但與朱熹的思想相對立,也與陸九淵的學說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完成了一個心學體系。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外無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

王守仁認為,心的“靈明”便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如果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低?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它吉兇?萬事萬物皆是如此。因此,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萬物。離開天地萬物,也就沒有我的靈明。王守仁認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親,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他強調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卻混淆了主體同客體、意識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對立,進而颠倒了二者的關系。

良知說

王守仁心學的特點是他的“良知說”。他認為,人心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錄”,“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生,真是與物無對”。天地萬物皆從良知中産生。沒有我的良知,便沒有天地萬物,但良知為人心之所固有。他又說,良知是“天淵”,是天地萬物發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稱為“太虛”。天地萬物在太虛中發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發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王守仁所謂良知,實際上是主觀的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标準,又是善惡标準,即真理和道德标準。他說:“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種是非善惡之心人人皆有,聖愚皆同,本來圓滿,原無欠缺,不須假借。聖人不會多一些,常人不會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為聖人。

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為衡量是非善惡的唯一标準,故不必求之于聖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準則,便是你的明師”。一切是非善惡,良知自會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于心而非,“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如果求之于心而是,“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說,雖是一種先驗論,但它打破了聖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觀上具有動搖儒家權威的作用。

良知無善無惡

王守仁又提出良知無善無惡的思想,認為良知是超出善惡之上的絕對至善,是超出是非之上的絕對真理。善與惡對,是與非對,這都是相對的,但良知是絕對的,因此他稱之為“至善”或“無善無惡”。他晚年提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作為立言宗旨,表現了王守仁思想的内在矛盾,引起了王門後學的争論和分裂。

知行合一學說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于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将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于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

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緻,表裡一緻。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教育思想

王守仁30多歲開始講學授徒,前後達25年之久。他每到一處任職,都修建書院,倡辦社學,利用從政之餘進行講學。谪居貴州龍場驿時,建龍岡書院,主講貴陽書院;巡撫江西期間,立社學,修濂溪書院,集門人于白鹿洞講學;總督兩廣軍務時,辦思田學校、南甯學校和敷文書院。退職回鄉期間,先辟稽山書院,後辦陽明書院,并講學于餘姚龍泉山寺,各地學者雲集,環坐聽講者達300餘人。他的辦學、講學活動,對明代書院、社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道德教育

王守仁堅持了我國古代儒家教育的傳統,把道德教育與修養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關于道德修養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四個基本主張。

(一)靜處體悟

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養方法。他認為道德修養的根本任務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發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養無須“外求”,而隻要做靜處體悟的功夫。他在《與辰中諸生書》中寫道:“前在寺中所雲靜坐者;非欲坐禅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孥,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雖然王守仁在這裡表白他所說的靜坐與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謂“靜處體悟”,實際上就是叫人靜坐澄心,擯去一切私慮雜念,體認本心。這是對陸九淵“自存本心”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與佛教禅宗的面壁靜坐、“明心見性”的修養功夫,也并沒有根本的區别。

(二)事上磨煉

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他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産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癡呆漢”。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養必須在“事上磨煉”。很顯然,王守仁晚年重視“在事上磨煉”,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養方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張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檢察,自覺克制各種私欲。很清楚,這是對儒家傳統的“内省”、“克己”修養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所包含的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貴于改過

王守仁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一些違反倫理道德規範的過錯,即是大賢人,也難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不貴無過,而貴改過。這種“貴于改過”的主張,體現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實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雖然是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統治,但他對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張,反映了學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對現代教育是有啟發的。

兒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視兒童教育,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比較集中地闡發了他的兒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揭露和批判傳統兒童教育不顧兒童的身心特點。

2、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

3、兒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詩”、“習禮”和“讀書”。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認為兒童時期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的精力、身體、智力等方面都在發展過程中,即所謂“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因此,教學必須考慮到這個特點,兒童的接受能力發展到何種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同樣,如果不顧及兒童的實際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識灌輸給他們,就像用一桶水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壞一樣,對兒童毫無益處。

同時,王守仁還認為兒童教學“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因此,教學應該留有餘地,“量其資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兒童“精神力量有餘”,這樣他們就“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會因學習艱苦而厭學,而樂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雖其目的是為了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即所謂“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但他反對“小大人式”的傳統兒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體罰等教育手段,要求順應兒童性情,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們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等主張,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義傾向。早在15、16世紀就已提出這一思想,确是難能可貴的。

王守仁認為兒童教育應該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他的兒童教育理論對于今日中國基礎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文學成就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武宗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讨,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隐隐表達了自己難言的複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3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衆多的人文勝迹,使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内心的煩憂。

又重遊開先寺題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複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鬥。

未妨适意山水間,浮名于我迹何有!

龍潭夜坐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麼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台下的記功碑數百年後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餘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曆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曆史的真實面目。

文章

王陽明一生中寫過許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範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緻,一氣呵成,哀吏目客死他鄉的悲涼,歎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抒發憂郁憤懑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後莫不黯然垂淚。另一篇是《象祠記》,這是受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之托而寫的,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緻良知”的思想。

曆史評價

黃宗羲認為王守仁學術思想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始泛濫于辭章,繼出入于佛老,最後歸本于孔孟,建立了知行合一說。黃宗羲又将成熟以後的王守仁學問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盡去枝葉,一意本原,即以心為本除去格物緻知等向外工夫,其方法是默坐澄心,收斂此心;其次是江西平定宸濠以後“專提緻良知三字”,認為良知即是心之本體,故不必專以默坐澄心為目的,良知自能收斂,自能發散;最後是退隐在故鄉的晚年,思想完全成熟,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

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達150年之久,形成了陽明學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觀的知識,隻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在道德規範的形成上,又忽略了曆史條件的決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産生了“虛玄而蕩,情識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廢學,一切解脫。一些學者把這些流弊視為明朝滅亡的原因。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為中國近代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并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對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記功碑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複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讨,遂俘宸濠以歸。

于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于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禦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于左方。編輯本段廣泛影響

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由于明末的朱舜水遠渡日本,把陽明學傳到了日本,現在日本的水戶市,還存有朱舜水的雕像。陽明學在日本,直接成為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所以現在的日本,傳統保留得比中國好很多。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電車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看一會,閉目沉思一會。他大為震驚,于是開始閱讀《傳習錄》,并崇拜王陽明。

人際關系

中國門徒

冀元亨,王陽明入室弟子。

王龍溪,王陽明入室弟子。

錢德洪,王陽明入室弟子。

徐愛,王陽明入室弟子。

王艮:号心齋,王陽明入室弟子,創立了陽明學分支泰州學派。

黃宗羲:為追随者,梨洲學派。

劉宗周:為追随者,蕺山學派創始者。

聶豹:王守仁編外弟子,心學忠實擁護者,後傳授徐階心學以緻用。

徐階:聶豹之徒,王門忠實擁護者。

王棟:出自泰州學派。

朱恕:出自泰州學派。

顔鈞:出自泰州學派。

王襞:出自泰州學派。

羅汝芳:出自泰州學派。

何心隐:出自泰州學派。

李贽:出自泰州學派。

焦竑:出自泰州學派。

周汝登:出自泰州學派。

賀麟:創立新心學。

蔣慶:當代儒生,創立陽明精舍,治陽明學及春秋公羊經學。

蔣中正:名中正,字介石。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多次自稱為王陽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為陽明山以示紀念。

日本門徒

會庵:僧人。

中江藤樹: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日本陽明學派的創始人。名原,字惟命,号默軒,通稱與右衛門。

佐久間象山:日本江戶末期思想家,兵法家。

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并稱為“維新三傑”。

吉田松陰:日本江戶幕府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明治維新的先驅者。

高杉晉作: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尊王讨幕派領袖之一,奇兵隊的創建人。

東鄉平八郎: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将。

岩崎彌太郎:“日本第一财閥”三菱财閥創始人,明治前期著名的企業家。

伊藤忠兵衛:伊藤忠商事和丸紅财團的創始人。

澀澤栄一:日本第一國立銀行創立者。

廣濑武夫:明治時代的日本海軍軍人。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制作人,電影演員與右翼政治狂熱分子。

安岡正笃:日本著名漢學家、思想家、王陽明研究權威與管理教育家,他創立了日本金雞學院、農士學院、東洋思想研究所與全國師友協會。

熊沢蕃山:江戶時代初期的陽明學學者。

船越清蔵:江戶時代結束的陽明學學者。

賴山陽:江戶末期有名的曆史學家、漢文學家。

山田方谷:江戶時代結束的儒學、陽明學學者。

上一篇:奈費爾提蒂

下一篇:伍天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