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王勃

“初唐四傑”之一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顔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曆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1]676年,南下省父時,渡海溺水卒。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初唐四傑。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骈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本名:王勃 别名:王子安 字:子安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绛州龍門 主要作品:《滕王閣序》 主要成就:初唐四傑之一 字 号:字子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

九歲時,王勃讀顔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顔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随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内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數”有所知曉。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绛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并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贊賞“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接着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绮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并推為首位。

禍起《鬥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讨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顔不悅,讀畢則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谕的政府公告或聲讨、揭發罪行等的文書,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讨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态,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将他逐出長安。于是,王勃被逐。他憑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鹹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王勃才沒有被處死。不過《舊唐書》記載,王勃藏匿曹達一事,其實是與王勃有過節的人給王勃埋下的圈套。

魂歸南海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谪到南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标尺。王勃在《上百裡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内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布恢複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甯。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縣令王福疇處,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主要影響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

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于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詩歌方面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體來講,送别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别傷離的低沉氣息;

或優美靜谧、隐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蒙,讓人心醉;

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華》,整首詩并不着意抒寫惜别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别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别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隐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裡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羁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

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辭賦方面

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标志着初唐賦體的繁榮。王勃的骈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藝術風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無論押韻還是句内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貼切,做到典事内容與表達内容的諧調;熟用隔對,把四六句型作為主要句型運用,并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于凝煉中見流暢),但又注以清新之風、振以疏蕩之氣,于是使骈文變繁缛為清麗,變滞澀為流暢,創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使骈文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與初唐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極善于在賦中抒發情感,表白心志,表現人品。具體表現為:他在賦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當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時,他則在賦中表現了自己崇高的品質、美好的人格,抒發了心中的憂郁憤懑、磊落不平之氣。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對功名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如《春思賦》和《采蓮賦》。

王勃賦可認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實反映,是對理想和功業執著追求的見證。王勃的遊宴序寓性情于遊宴、具有繪畫美、充滿豪放壯大氣勢,如《遊山廟序》;贈序則視野開闊、諺足高遠、情景交融,文中充滿真情實感,如《秋日餞别序》。

王勃在辭賦文章寫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議論,哲理深刻,如《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善于抒情,氣盛情深,如《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氣。”

善于描寫,形象逼真,如《感興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緩帶,拟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善于運用遞進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況乎泣窮途于白首¨引,白首非臨别之秋;嗟歧路于他鄉,他鄉豈送歸之地!”

文學主張

王勃的文學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則呈現出“高情壯思”與“雄筆奇才”相結合的雄壯美、“氣淩雲漢,字挾風霜”的風格取向及其“感序緣情,登離寄賞”的表現方式。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學思想雖然直接繼承其祖父王通的觀點,但他的文學創作則遵循了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

個人作品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

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曆》《平台鈔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論》10篇、《滕王閣序》等。

春思賦

七夕賦

遊廟山賦

采蓮賦

五言古詩

詠風

懷仙

山亭夜宴

忽夢遊仙

七言古詩

秋夜長

采蓮曲

寒夜懷友二首

滕王閣詩

五言律詩

别薛華

尋道觀

銅雀妓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仙徑

聖泉宴

易陽早發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五言絕句

春遊

早春野望

登城春望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守歲序

滕王閣序

山亭興序

黃帝八十一難經序

續書序

遊山廟序

秋日遊蓮池序

感興奉送王少府序

上朗都督啟

上李常伯啟

上明員外啟

上從舅侍郎啟

上劉右相書

與契苾将軍書

上百裡昌言疏

上降州上官司馬書

轶事典故

滕王閣序

《唐摭言》載: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衆揮筆而書。

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轸,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确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王勃寫下《滕王閣序》的故事,在很多文獻典籍中都有記載。唐代《中元傳》記載:“勃引紙,方書兩句,一吏入報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閣序》中引用典故衆多,明楊慎《丹鉛錄》評論道:王勃“以十四歲之童子,胸中萬卷,千載之下,宿儒猶不能知其出處”。

一字千金

在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慶祝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

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随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将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着,不如随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于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衆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隻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緻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三歎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歎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于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生卒之辯

關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六歲。據此推斷,王勃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鹹亨二年(671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據此,則當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

廣州遺作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親,11月經過廣州,到訪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其時,寶莊嚴寺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于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已知篇幅最長、内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

可惜,寫了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台風不幸罹難,年僅26歲。《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也永遠留在了廣州,塵封了整整1340年。

死因之謎

關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于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沖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夫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

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灣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後,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後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曆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

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于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今隻存王勃雕像。

魂靈誦詩

傳說王勃死後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複吟誦:“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秀才想了一會兒,對着墳墓說:“這句子好是好,隻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鹜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後,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也有一說王勃死後陰魂不散,常在夜間出沒贛江水面,高聲吟誦這兩句詩。一次,一客船路經此處,正值吟聲大作,那遊客高喊:“這一句寫得不好,太羅嗦,如果把上句的‘與’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簡潔多了。”

從此王勃鬼魂再也沒出現。(“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射馬賦》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與”和“共”兩個虛詞,在内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确實比原句“精練”了,但是在删去了“與”和“共”兩個字後,句子的節奏顯得急促,不如原來從容大度,與上下文的格調顯得很不諧調,故這兩句詩并不能精簡。)

人際關系

先輩

八世祖:王玄則,在南朝宋曆任太仆、國子博士等,當時号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

七世祖:王渙,撰《五經決錄》五篇。

六世祖:王虬,北魏并州刺史、晉陽穆公。撰有《政大論》八篇。

五世祖:王彥,撰《政小論》八篇。

四世祖:王一,北周濟州刺史,撰《皇極谠義》九篇。

曾祖:王隆,隋朝銅川縣令,撰《興衰要論》。

祖父:王通,隋朝大學者、大教育家,蜀王侍讀,号“文中子”。

父親:王福疇,唐朝太常博士、雍州司功齊澤二州長史等。撰《王氏家書雜錄》。

兄弟

長兄:王勔,泾州刺史。

次兄:王勮,鳳閣舍人、弘文館學士、吏部侍郎。

弟弟:王助(禦史)、王劭(谏議大夫)、王劼(博士)、王勸。

曆史評價

《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滞,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九歲讀顔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陸時雍:王勃高華。

胡應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鄭振铎:“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稱贊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

毛澤東:“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态,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王進玉:“初唐四傑”的代表人物王勃,英年早逝,但僅一篇《滕王閣序》卻讓其名垂千古。

影視形象

上映年份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0年

電影

《王勃之死》

劉小峰

2001年

電影

《滕王閣傳奇》

聶遠

上一篇:北京四大名醫

下一篇:錦織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