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詩作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 作品名稱:獨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類型:山水詩

作品原文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創作背景

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于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并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窦主簿》為前後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首詩寫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并沒有注明,而認為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載隻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注釋譯文

白話譯文

山中群鳥一隻隻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着,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隻有這敬亭山了。

詞句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盡:沒有了。

孤雲: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

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曆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這首五絕的前兩句是說,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閑。

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的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衆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态表現意義。“衆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甯谧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衆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擡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

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怅。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複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并非滿天白雲,原本就隻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雲的狀态,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态時,感知詩人内心的不忍和無奈。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着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隻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挂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谧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衆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産生着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歎。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随“衆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内心無奈之情。

詩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内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名家點評

便是獨坐境界。(《唐詩廣選》蔣仲舒曰)

絕句最貴含蓄,青蓮“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曉。(《詩薮》)

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唐詩訓解》)

大雅玄沖。(《批選唐詩》)

鐘雲:胸中無事,眼中無人。鐘雲:說出矣,說不出。譚雲:“隻有”二字,人皆用作蕭條零落,沿襲可厭,惟“相看兩不厭”之下,接以“隻有敬亭山”,則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結,豈許俗人浪識!(《唐詩歸》)

周敬曰:孤行千古。(《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不厭”妙矣,“兩不厭”尤妙。(《唐詩歸折衷》:唐雲)

賢者自表其節,不肯為世推移也。(《唐詩摘鈔》)

鳥飛雲遠,言其獨坐也;末句“獨”字更醒。(《增訂唐詩摘鈔》)

隻此五個字(按指“衆鳥高飛盡”),使我目開心朗,身在虛空,一絲不挂,不必更讀其詩也。白七言絕,佳;而五言絕,尤佳。此作于五言絕中,尤其佳者也。(《而庵說唐詩》)

傳“獨坐”之神,(《唐詩别裁》)

宛然“獨坐”神理。胡應麟謂“絕句貴含蓄,此詩太分曉”,非善說詩者。(《唐宋詩醇》)

《江南通志》:敬亭山在甯國府城北十裡……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李太白全集》:王琦注)

“盡”字、“閑”字是“不厭”之魂,“相看”下着“兩”字,與敬亭山對若賓主,共為領略,妙!(《唐詩箋注》)

首二句已繪出“獨坐”神理,三、四句偏不從獨處寫,偏曰“相看兩不厭”,從不獨處寫出“獨”字,倍覺警妙異常。(《詩法易簡錄》)

山間之所有者,鳥與雲耳,今則飛盡矣,去閑矣。獨坐之際對之郁然而深秀者,則有此山,陶靖節詩“悠然見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厭”二字,方醒得獨坐神理。言淺意深,人所不能道。(《唐詩選勝直解》)

命意之高不待言,氣格亦内外具足、五絕中有數之作。(《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鳥盡天空,孤雲獨去,青峰曆曆,兀坐怡然。寫得敬亭山竟如好友當前,把臂談心,安有厭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寫之不盡,妙以“兩不厭”三字了之。為“獨坐”二字傳神,性靈結撰,無複筆墨痕迹。(《唐詩真趣編》)

首句“衆鳥”喻世間名利之輩,“高飛盡”言皆得意去,盡為“獨”字寫照。“孤雲”喻世間高隐一流,“獨去閑”言雖與世相忘。而尚有往來之迹。“獨”字非題中“獨”字,應上句“盡”字。三句看曰“相看”,見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兩不厭”,見人固戀看山,山亦似戀看人。四句“隻有”二字,見戀看山者惟人,而戀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卻敬亭山以外,無足語者,“獨坐”二字之神,躍然紙上。(品)高曠。(《詩式》)

後二句以山為喻,言世既與我相遺,惟敬亭山色,我不厭看,山亦愛我。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願遺世獨立,索知音于無情之物也。(《詩境淺說續編》)

嚴滄浪曰:與寒山一片石語,惟山有耳;與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聾聩殺世上人。古人胸懷眼界,直如此孤曠。潘雲:不同鳥與雲之易舍,是人不厭山;不同鳥與雲之暫對,是山不厭人:故謂之“兩”。然山無情,人有情,止成“獨坐”而已。(《李太白詩醇》)

首二句獨坐所見,三四句獨坐所感,曰“兩不厭”,便覺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風神,有非塵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靈乎?(《唐人絕句精華》)

此獨坐而有目中無人之景也。(《李詩直解》)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上一篇:決策與信息

下一篇:酒樓茶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