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國外歌劇
這個在西方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其傳說雖源自愛爾蘭,卻是由法國中世紀遊吟詩人在傳唱過程中形成了文字。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最著名的流行形式,毫無疑問是瓦格納的同名歌劇。
    中文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 外文名:Tristan und Isolde 别名: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這個在西方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其傳說雖源自愛爾蘭,卻是由法國中世紀遊吟詩人在傳唱過程中形成了文字。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最著名的流行形式,毫無疑問是瓦格納的同名歌劇。雖然瓦格納的基本素材來自13世紀德國詩人戈特弗列特·馮·施特拉斯布格的同名叙事詩,與法國學者貝迪耶編訂的小說體傳奇來源基本一緻。但是當瓦格納的歌劇最終完成時,它所留諸世人的已經是一部面目全非的全新創作。這是瓦格納全部戲劇作品中最符合他成熟時期藝術觀念的,結構是嚴謹的三幕劇,詩與音樂體現了最高的古典完善。

瓦格納的這個音樂劇不論從故事結構還是人物關系,乃至悲劇根源及最終結局,都已偏離了法國中世紀騎士傳奇的軌道。當遵循傳統的法國人還在将這本傳奇小冊子置于枕邊、反複誦讀之時,我們長期以來隻是不斷地為德國的特裡斯坦或者瓦格納本人的遭遇唏噓不已,抛灑熱淚。

《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共三幕,第一幕的情節發生在浩瀚大海中獨行的孤船上,特裡斯坦奉康沃爾國王、自己的叔叔馬克之命,接來了愛爾蘭公主伊索爾德,公主将成為康沃爾王國的皇後,而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很早就已相識并相戀。此刻,一個青年水手正唱着一支壯麗的骊歌,船離康沃爾越來越近了,洶湧的大海是一對戀人激憤心情的象征,伊索爾德祈願天神将船毀滅,于是,他們決定以毒藥來結束這一切。然而,侍女布蘭甘妮卻以迷藥代替了毒藥,暗戀頓然化作了不可遏制的熱戀,這對戀人的眼中閃爍着奇異的光輝,任何約束都不複存在了……

第二幕,暮色籠罩下的宮中花園,馬克國王同随行武士梅洛特打獵未歸。晝盡夜至,瘋狂的愛戀在夜的黑暗中激漲,伊索爾德不顧布蘭甘妮的勸阻,來到花園同戀人私會。她按照約定熄滅了手中的火把,特裡斯坦來了,一對被愛所點燃的情侶緊緊擁抱在一起,在黑暗中,一切都消失了,唯有極樂的幸福在閃爍。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充滿了狂喜和柔媚的、蕩漾着情欲的、具有緻命誘惑力的二重唱,使全劇達到了異常激動人心的高潮,這支二重唱在“情死”的動機(即“伊索爾德的情死之歌”的旋律)出現之後開始:

啊,愛之夜,

降臨到我們身上吧,

讓我忘記生命的存在:

讓我進入你的心靈深處,

自塵世間獲得解脫!

……

神聖暮色的燦爛預感淹沒了迷幻的恐懼,

帶給我們超凡的自由。

……

我的目光漸漸朦胧,

黑暗中溢滿狂喜,

世界和它的空虛消褪遠去……

……

我自己就是世界:

生命中極樂的幸福,

最聖潔的愛的靈魂,

從未如此清醒,

那自由的幻想,

人所共有的甜蜜愛欲。

……

在熱愛中銷魂擁抱,

彼此将一切奉獻,

生命唯有在我們的瘋狂愛戀中存留!

……

啊,無盡的黑夜,

甜蜜的黑夜!

絢麗而聖潔的愛之夜!

你帶來撫愛,

你帶來微笑,

當他們蘇醒之時,

怎能不為你而驚異?

此刻已全無恐懼,

熱望着在狂愛中死去,

那甜蜜的死亡!

投入你的懷抱,

獻身于你,

自不寐的痛苦之中,

放射神聖而永恒的光芒!

……

遠離陽光,

遠離白晝裡分别的悲傷!

……

莊嚴地升華。

……

在甜蜜的黑夜裡緊緊擁抱依偎。

……

在無際的宇空之中,

不再分離,

永結一體,

唯一的愛人,

最神聖的夢想!

……

一個意念,

無名的,

不死的,

才剛剛感受,

才剛剛點燃,

卻永恒,

卻不息,

那是愛的極樂在我們胸心焚燃!

二重唱

在“情死”的動機中達到高潮,沉浸愛河的這對戀人忘記了時間,黑夜已漸逝,白晝已重現。他們的戀情被歸來的馬克國王發現,梅洛特的劍刺入了毫不躲避的特裡斯坦的身體。

第三幕,高崖上俯視蒼茫大海的特裡斯坦堡,一棵菩提樹下,瀕死的特裡斯坦正期待伊索爾德的到來。牧童吹奏着一支凄婉的悲歌,在昏迷與清醒之間,特裡斯坦産生了幻覺,他大喊着:“船來了!船來了!”。……不知過了多久,他終于聽到了他所渴念的熟悉的聲音,他爬了起來,搖搖欲墜地奔向正張開雙手朝他而來的伊索爾德,在伊索爾德的溫柔懷抱中,特裡斯坦注視着她,滿懷内心的喜悅而死去。這時,馬克國王得知迷藥之情,宣布饒恕他們。此刻,伊索爾德凝視着死去的愛人,她心馳神搖,滿懷情死的歡樂,“伊索爾德的情死之歌”輕輕地升起,慢慢地,注入了狂悅的激情:

他的微笑多麼溫柔,

多麼平靜!

他張開雙眼,

多麼天真無邪!

你看到了嗎,朋友?

你沒有見到嗎?——

他的光芒翺翔天際,

令圍繞他的燦爛群星黯然失色!

難道你沒有見到?——

一顆驕傲、自豪、

勇敢而完美的心在他的胸膛裡搏動!

他的柔唇顫動着甜蜜的氣息——

看哪,朋友!

你沒有感覺到?

你沒有看見?

隻有我聽到了這悅耳的旋律嗎?

如此奇妙,

如此親切,

在那極樂的悲哀中,

坦蕩的,

溫存而寬容的,

發自他的聲音,

穿透了我,

向上升飛,

是神聖的回聲在我的四周激蕩嗎?

這回聲愈加清晰響亮,

令我随之飄揚,

——它們是清爽的微風交織的海嗎?

它們是天空的芳香集結的雲嗎?

它們在我的周圍翻滾咆哮,

——我呼吸着那微風、那芳香嗎?

我聆聽着那海、那雲嗎?

我将啜飲着微風和芳香

投身到海和雲的懷抱

在甜蜜的芬芳中死去嗎?

在洶湧的浪濤間,

在清脆響亮的回聲裡,

在這塵世間茫茫的生命之海中——

沉沒了,

沉入無知無覺之中——

沉入極樂之中。

一曲終了,伊索爾德倒在特裡斯坦的懷裡,沉入到永恒的黑暗之中,也沉入到永恒的愛之夜中。

就音樂而言,瓦格納在歌劇《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中對半音和聲的運用開創了音樂曆史的新紀元,它不僅增強了這部劇作的表現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和聲理論,而且其影響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紀的音樂創作之中。就内容而言,從一方面看,《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悲劇性主題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有着強烈的悲觀色彩(《衆神的黃昏》也是如此),它給予我們這樣的一種意識:唯有像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那樣沉入到無知無覺的死亡中,才是最幸福的,而像馬克國王那樣依舊活在人世,才是最不幸的。瓦格納的崇拜者、著名哲學家和詩人尼采對《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一劇極為傾倒,他曾經寫下這樣的評論:……對于那些病得還不夠重,還不能享受這種地獄中的歡樂的人來講,人世間是多麼可憐。瓦格納也曾經這樣說過:這部樂劇“充滿了最強烈的生命力,而我情願把自己裹在結局飄揚的黑旗中死去。”從另一方面看,與叔本華有所不同的是,瓦格納相信愛情可以拯救靈魂,并使靈魂獲得解脫。——這部樂劇以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在死亡中幸福地結合作為終局,也由此證明了這樣一點:作為精神的愛情在肉體死亡之後依舊永遠地活着,它不會因表象世界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态繼續存在于一個純粹意志的精神世界之中,愛情也正因此而得以不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