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

饑荒災難
烏克蘭大饑荒(拉丁字轉寫:Holodomor,意為“以饑餓滅絕”,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為“以饑餓殺死”),是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大饑荒。據估計,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于這一事件。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饑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詞通常用來特指在烏克蘭民族聚居區内發生的饑荒。
    中文名:烏克蘭大饑荒 外文名:Holodomor 發生地點: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主要人員: 發生時間:1932年—1933年

簡介

上世紀20年代後期,蘇聯開始了工業化建設。為解決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過程中的糧食和原料不足問題,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産方式,蘇聯開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1931年,蘇聯農業出現糧食減産,農村勞動生産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烏拉爾地區和西西伯利亞地區開始出現一定規模的饑荒。不久,在烏克蘭的44個區也出現了饑荒。這年夏天,饑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發生,一直持續到1933年底。作為蘇聯最重要的産糧區,烏克蘭在這場饑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數特别引人關注。西方研究者羅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饑荒中烏克蘭的死亡人數“保守估計”約有500萬。

n在當代烏克蘭的各種宣傳媒介中,烏克蘭在饑荒中的死亡人數有時達到700萬、1000萬,甚至1500萬。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甚至宣布,饑荒時期烏克蘭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烏克蘭官方一個最新的統計數字是,在1932—1933年饑荒中烏克蘭的死亡人數是3.941萬。在俄羅斯,蘇聯解體前後就有研究者開始統計1932—1933年饑荒中的死亡人數。近年來,随着檔案文獻和各種統計資料的公布,一些學者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數字。如,有研究者提出,蘇聯當時總的死亡人數有200—300萬,烏克蘭的死亡人數應在100—200萬之間。

死亡人數

在當代烏克蘭的各種宣傳媒介中,烏克蘭在饑荒中的死亡人數有時達到700萬、1000萬,甚至1500萬。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甚至宣布,饑荒時期烏克蘭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在俄羅斯,蘇聯解體前後就有研究者開始統計1932—1933年饑荒中的死亡人數。近年來,随着檔案文獻和各種統計資料的公布,一些學者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數字。如,有研究者提出,蘇聯當時總的死亡人數有200—300萬,烏克蘭的死亡人數應在100—200萬之間。n

n也有研究者認為,蘇聯1932—1933年饑荒總的死亡人數是700—1000萬,烏克蘭的死亡人數為290—350萬。還有人提出蘇聯饑荒總的死亡人數是400—700萬,其中烏克蘭人有300萬的說法。最新數字是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科茲洛夫提出的,他認為,蘇聯1932—1933年饑荒中的總死亡人數不少于700萬,其中烏克蘭人有300—350萬。這個數字基本上與俄羅斯官方公布的數字是一緻的。一般來說,後幾個數字在學界得到了更多的認可。

n由于缺乏官方統計數字,死于烏克蘭大饑荒的人數隻能進行估算,具體人數在250萬到480萬之間。除了饑餓外,缺乏營養、抵抗力下降後導緻的疾病感染(主要是斑疹傷寒和傷寒)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口中,91.3%是烏克蘭人,4.5%是俄羅斯人,1.4%為猶太人,1.1%為波蘭人。還有為數不少的白俄羅斯人、匈牙利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和克裡米亞鞑靼人死于烏克蘭大饑荒。

饑荒原因

在饑荒的發生原因上,20世紀40—70年代西方研究1932—1933年蘇聯饑荒的論著中,多把饑荒說成是蘇聯高層有計劃的活動,目的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消滅烏克蘭人。到了80年代,詹姆斯·美斯、羅伯特·康奎斯特等西方研究者在著作中把饑荒與蘇聯的民族政策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饑荒是蘇聯領導人為種族滅絕烏克蘭人,最終征服烏克蘭而制造的。他們的觀點得到С.庫裡奇茨基等烏克蘭研究者的肯定,并繼而提出,烏克蘭“大饑荒”的發生“不是不明原因的偶然現象,而是饑荒恐怖,以及種族滅絕政策和極權主義措施造成的後果”,旨在種族滅絕烏克蘭人。n

n自蘇聯解體前後起,俄羅斯學者就開始了1932—1933年饑荒問題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政府公布了一大批曆史檔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個問題的研究。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數俄羅斯學者得出的結論是,上世紀30年代初在蘇聯的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中央黑土州絕大部分地區、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南烏拉爾地區等,都發生了饑荒。饑荒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強制推行農業全盤集體化招緻農民反抗,以富農為代表的農民抵制集體化運動,同蘇維埃政權展開了“無聲的較量”,結果帶來長期而可怕的饑荒;

第二,蘇聯政府為換取工業生産設備而加緊出口糧食,過度提高産糧區的糧食征購量,而集體農莊為完成糧食征購任務采取了非常手段,把農莊莊員家裡僅存的一點救急用的糧食也收走了,導緻農民連基本的、維持生存的口糧都沒有留下;

第三,發生饑荒後政府對饑荒消息的掩蓋以及禁止人們外出讨飯的種種措施,導緻饑荒情況加劇。

此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重了國家的糧食供應負擔,1931—1932年在烏克蘭等地方的旱災也導緻糧食收獲量減少,等等。在這些主客觀因素中,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的政策導向,即全盤集體化和過度的糧食征購,因此這是一場人禍。當然,這些情況在蘇聯各産糧區都存在,不僅僅發生在烏克蘭。

事件紀念

2002年初,烏克蘭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關饑荒的秘密文件。烏克蘭總統庫奇馬也簽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為“饑荒紀念日”。

n2006年11月25日,烏克蘭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國旗上纏上黑絲帶,向大饑荒的死難者緻哀。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議會議長莫羅茲主持了大饑荒紀念館的奠基儀式,并在市中心廣場舉行燭光哀悼活動。全烏克蘭的電視台和電台停止播放娛樂節目。

n2014年11月22日,烏克蘭民衆在基輔舉行儀式紀念烏克蘭大饑荒81周年,追悼遇難者。烏克蘭總統彼得·波羅申科及妻子出席紀念儀式。

上一篇:反導系統

下一篇:東風導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