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屍

濕屍

體表濕潤的屍體
在我國曆代古屍中較多見的是由于棺椁密封,又埋于深土中,并皆浸泡在棺液中,屍體體表濕潤,皮膚有小顆粒、散在的、少量的結節(即“皮疹”),而内髒表面有着少量的脂肪酸鹽顆粒。因此很難說是屬于屍蠟一類。當然,與鞣屍、幹屍等的差别就更大了。屍體幹瘦。對于這些不典型的屍蠟,有的伴有部分脫鈣或無明顯脫鈣的,有的學者曾提出過這些古屍屬于特殊類型。參考國内關于古屍研究的報道,發現這些“不典型屍蠟”或屍蠟與鞣屍的混合型等不能明确分類的古屍,為數不少。
    中文名:濕屍 外文名:Pres 别名: 原因:較多見的是由于棺椁密封 馬王堆漢墓: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古"濕屍"

概述

對于這些不典型的屍蠟,有的伴有部分脫鈣或無明顯脫鈣的,有的學者曾提出過這些古屍屬于特殊類型。參考國内關于古屍研究的報道,發現目前這些“不典型屍蠟”或屍蠟與鞣屍的混合型等不能明确分類的古屍,為數不少。故可以考慮有個比較統一的分類法,是否可以把這一類古屍,即出土時浸泡在棺液中,其外形完整,内髒俱全,肌體豐滿,尚有彈性,四肢關節尚能活動;解剖時,肌肉組織層次分明,血管神經完好無損;鏡檢下組織結構保存也較良好,在某些組織中還能找到細胞結構;這類古屍的皮膚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鹽結節,骨質也或多或少有脫鈣現象,稱之為“濕屍”。

因此,從古屍的器官水平、組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進行衡量,濕屍自身的保存情況都要好于木乃伊。

明代濕屍

2011年3月1日,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将明代不腐女屍擡出棺外。開棺的這副棺木外層澆漿保存非常好。開棺時女屍緊纏于裹屍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幾乎全部浸在黃褐色的棺液裡。屍體僵硬、皮膚完整,五官、毛發、睫毛等清晰可見,女屍長1.5米左右。用手按壓其腳踝部,發現皮膚竟然有彈性。女屍頭部的帽子後側還殘留有青藍的顔色,腳上布鞋底的針線眼清晰如初。棺木以糯米石灰澆漿來防腐,顯示是大戶人家,但女屍通體都是棉布,并沒有發現絲綢等華貴衣服又似平民。

清代濕屍

安徽砀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屍,可能很少有人了解。這具出土時面色紅潤、皮膚極富彈性、身着華麗官服、脖子上有兩道劍傷的傳奇女屍,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連續幾年雖然專家都對其查資料、訪故地等進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現在該女子的身份仍是一個謎。近日記者為了了解這具有着傳奇色彩的女屍情況,趕到蕭縣進行探訪。女屍出土時散發濃郁香氣據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平介紹,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關梨園小區建築工地,一輛挖土機作業時,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發現一座清代古墓。該墓為一大型雙棺墓,兩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東,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兩椁,内為一棺,椁為柏木,油漆呈古銅色,棺為楠木,油漆呈橘紅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長291厘米,寬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長241厘米,寬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與外椁之間有兩層厚約40厘米的石灰層,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膠泥層。二号棺居西為一單棺,棺内屍體已腐。

上一篇:三合土

下一篇:赤道銀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