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

潑水節

少數民族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1]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宋幹節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 節日活動:劃龍舟、浴佛等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中文名稱:潑水節 外文名稱:Water-Splashing Festival 其他日期:4月13日——4月16日 地區:中國雲南、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 民族:傣族、德昂族 宗教:佛教、印度婆羅門教

節日起源

潑水節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曆史。随着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俗也日益廣泛。

《車裡》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赕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緻,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後民衆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并非公曆的1月1日,而是傣曆新年來臨之日。

舉辦地域

代表民族

德昂族

德昂人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緻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

傣族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多在公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黴”(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淨,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髒東西統統送掉,幹幹淨淨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曆裡,認為是“空日子”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

代表國家

泰國

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續3-7天。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幹節”。宋幹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内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谷豐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将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緬甸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中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曆4月中旬舉行,通常曆時3、4天。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别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征着幸福。緬甸潑水節的來曆傳說不一。

相關傳說

傳說一

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裡打聽到他的緻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傳說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于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并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裡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衆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

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并将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懑,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一天,她們終于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機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于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這一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傳說四

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着花瓣的溫水中清洗幹淨。以後就演變為了潑水節。

主要活動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着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裡食用。潑水節曆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丢包和物資交流。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衆便穿着盛裝,從四面八方彙聚這裡。一聲号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隻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着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着盆裡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隻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丢包”遊戲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丢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丢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劃龍舟比賽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挂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将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着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将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将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内,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其他

此外,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鬥雞等,也是潑水節期間的活動内容。2000年以來,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内容。使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潑水節每年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1961年4月13日,周恩來總理曾參加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從此以後,潑水節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有數以萬千的中外遊客視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曆。

活動講究

文潑:比較傳統的方式,用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輕輕潑在别人身上。傣家人到井裡取來幹淨的水,事先會盛放一些鮮花諸如緬桂花等,讓水有香味,然後到寺廟裡去"赕佛",之後再用這些帶有芳香的水給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塵,之後大家互相用小樹枝(諸如九裡香樹枝)蘸取小盆裡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長者身上輕輕灑去,再互相幫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灑去。以示新的一年,給對方最真誠和美好的祝願。

武潑:用木盆裝滿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潑出去。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征着該年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相關事件

1961年4月13日~15日,周恩來總理來到西雙版納景洪,和邊疆各族人民共同歡慶一年一度的傣曆新年潑水節。當年景洪交通閉塞。周總理乘飛機到達思茅後改乘汽車,瀾滄江大橋正在建設中,隻能乘渡船過江。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到來,人們懷抱鮮花擁向街道,擁向碼頭,用民族的最高禮節來迎接人民的總理。周總理換上傣族服裝,手持銀盆與各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從此以後,西雙版納景洪在全國乃至世界逐漸出名,現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周總理在景洪期間,視察了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的橡膠園,鼓勵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為把西雙版納建成祖國的第二大橡膠基地而努力。至今在春歡公園,又名曼聽公園還有周總理的潑水銅像,屹立在公園大門内一百米左右。

2013年4月13日至15日,西雙版納25名趁潑水之際猥亵婦女的人員,被警方抓獲批評教育,另有23名盜竊嫌疑人落網。

2014年4月15日,一些不法分子不顧現場工作人員文明潑水的提醒,惡意潑水,甚至趁潑水時機猥亵婦女。對此景洪警方加大了潑水活動的管控力度,當場抓獲惡意潑水的人員23名,其中1名涉嫌猥亵婦女的男子被行政拘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