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

一般多指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漢初三傑”,一般多指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另一說法的三人歸于漢初三大名将)。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漢初三傑 所處時期:西漢 成員:張良、蕭何、韓信 稱号來源:漢高祖劉邦

人物簡介

韓信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将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罂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曆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将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争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将領,其指揮的井陉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争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将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争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争;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已失傳)。

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為漢初城父(安徽亳州)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争中,聚衆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争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随着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韬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颍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複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甯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複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争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采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谏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蕭何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

蕭何出生于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東護城河西岸,現蕭何宅遺址尚存。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争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争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饷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荥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将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終侯”。

人物分析

關于韓信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說,韓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将才了。他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緻,以至于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一舉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這是與他超人的軍事指揮天賦分不開的。他曾經在與劉邦的閑談中認為劉邦隻有指揮十萬軍隊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能力而言,卻沒有數量限制,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語的來曆)。

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說句難聽的話,韓信的權謀技巧隻相當于小學生水平。他身處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極易招來殺身之禍的境地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終于在未央宮陰謀中死于呂後之手,真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責任。

曆史評價

蒯徹以“略不世出”來贊譽韓信

南宋文學家陳亮則說:“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學者茅坤對韓信的用兵藝術有如下精辟的論斷:“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罂,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關于蕭何

漢初三傑裡的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隻能勉強說他智有餘而仁不足。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說了,劉邦說的“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确切的評價。尤其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随着他的辭世而重蹈

人亡政息的慣例,甚至他的繼任者曹參對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隻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于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随”。

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提起蕭何,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于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别,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诟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後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曆史評價

這就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曆。雖然縱觀蕭何的一生,這個不仁不義的污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曆史地位,但污點畢竟是污點,與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的完人标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關于張良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裡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衛隊護衛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說;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曆史評價

曆史學家司馬遷對張良贊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連輕易不肯贊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轼也專門為張良寫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論》,文中對張良的品德感歎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結局

曆史概況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将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的評價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問群臣自己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比自己勢力大得多卻失去天下又是為何?群臣的對答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劉邦笑了笑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曆史淵源

然而,就是被劉邦親自稱之為“人傑”的三個人,均功勞蓋世,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卻大不相同。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手握兵權,而且攻齊之後又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在關中也是有着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則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而且張良是外來戶,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張良處理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松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隻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蕭何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随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于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着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一年,漢将陳豨謀反,劉邦禦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後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隻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于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并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産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禦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财産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于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複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于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污’,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沖昏頭腦,虛心接受别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将劉邦的疑心消弭于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幸免于難。

韓信處理

劉邦對于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于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将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哙、周勃、曹參等是劉邦的子弟兵,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齊魯之地後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挾封他為齊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雖然是軍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癡,既沒有張良的淡泊名利,潇灑飄逸,也沒有蕭何的深沉老練,善于處理各種複雜局面的政治手段,終于使自己走上絕境;其五犯的幾個低級錯誤更是讓劉邦抓住了借口。像開始收留鐘離昧而又殺掉鐘向劉邦獻媚,滿腹牢騷到處喊冤,與陳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上一篇:王蕭隆

下一篇:傑瑪·阿特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