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

東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後57年)即劉秀。東漢王朝創建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九世孫。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字文叔。西漢皇族。早年與兄劉縯等率賓客起兵加入綠林起義軍。更始稱帝後,授為太漢光武帝常偏将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與王鳳所率起義軍配合,取得昆陽之戰勝利,殲滅王莽軍主力。縯因争權被殺後,乃隐忍僞裝,言笑如常,以此取得更始帝及諸大将信任。旋被派往河北,以恢複漢家制度為号召,取得當地部分官吏豪強的支持,鎮壓并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勢力大增。被封為蕭王後,即拒絕更始召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鄗(今河北柏鄉北)稱帝。後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建都洛陽。劉秀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谥号光武,廟号世祖,葬于原陵。即位之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減免賦稅、徭役,裁省吏員;多次下诏釋放及禁止殘害奴婢,使大批奴婢免為庶民;提倡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産,實行度田,檢核墾田和戶口,旋因遭到強烈反抗而失敗;又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公職權,全國政務皆通過尚書台總攬于皇帝;妥善安置功臣,賜其高爵厚祿而不使幹預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幹政;裁并四百餘縣,取消内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權,擴大中央直接統轄的軍隊。統治期間,社會生産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史稱“光武中興”。廟号世祖。[1]
    本名:劉秀 字:文叔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 主要成就:起兵反抗王莽、建立東漢、重新統一全國、開創“光武中興” 在位時間:25年—57年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廟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 陵寝:原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隻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第二間屋裡。他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蔔的人。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蔔人王長孫的住所。

王長孫蔔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關于劉秀的長相,史書記載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比衆不同。

元始三年(3年),父親劉欽在南頓縣(在今河南項城市)縣令任上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劉秀勤于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将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但另一方面,劉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門過問。

新朝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入讀太學,随名儒許子威治《尚書》,略通大義,并結識了鄧禹、朱佑等,二人後來皆列入“雲台二十八将”,是劉秀創業的班底。

宛城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緻使以太後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曆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代漢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曆經214年的統治後終于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裡、哀鴻遍野。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内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于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産,交結天下豪傑,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劉秀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确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秋,劉秀到宛城賣谷,與當地人李通及其從弟李轶密謀起兵。李通計劃在材官都試騎士日起事,讓李轶和劉秀到舂陵(今湖北棗陽市吳店鎮)起兵。

十月,劉縯正式打出了“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号,宣布起義,并派遣親客,通知鄧晨在新野起義,劉秀、李通、李轶等在宛城起義,自己則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義,自稱“柱天都部”,聯合新市、平林等綠林軍。

十一月,劉秀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長兄劉縯會衆起兵。起初劉縯起兵時,宗族都不願意跟随,紛紛逃跑,直到看見劉秀穿绛衣大冠(當時的将軍服飾),驚歎“謹厚者亦複為之”,才安下心來。劉祉、劉良等也追随起兵。

鏖戰莽軍

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舂陵起兵,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當時兵少将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

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不久又殺死湖陽尉,占領棘陽,但随即就遭遇甄阜、梁丘疵等所率的新軍,在小長安潰敗,劉秀“單馬遁走”,途中還救了妹妹劉伯姬,但姐姐劉元拒絕上馬,以免拖累劉秀,最終與她的三個女兒被新軍殺死。

此次兵敗後,新市、平林打算放棄對舂陵軍的支援,劉秀便偕劉縯、李通到宜秋見下江兵首領王常,說服他加入,最終新市、平林、下江與舂陵兵聯合作戰,于翌年正月在沘水、淯陽等地大敗新軍,并擊殺甄阜、梁丘疵等新莽将領。

更始元年(23年)二月,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将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隻是迫于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隻得暫且作罷。

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将軍。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号,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撤回昆陽(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

昆陽漢軍僅九千人,衆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将固守昆陽。此時新莽軍隊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并挖掘地道,制造雲車。昆陽守軍别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新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于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複猛沖,斬殺新軍數十人。

諸将說:“劉将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複居前。請助将軍!”漢軍士氣大振,劉秀繼續追擊,迫使新軍退卻,諸部也乘勝攻擊新軍,斬首數百千級。随後劉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

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将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新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新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号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于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北

在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時,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所殺。劉縯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韬光養晦、隐忍負重。

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對劉縯部将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并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并且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不過在獨居時就不吃酒肉,枕席間往往有淚痕。

部下馮異勸他盡情哀痛,劉秀制止道:“卿勿妄言。”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得破虜大将軍、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裡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後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态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嚣、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并且河北一帶隻能是劉秀去才合适。”

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馬朱鲔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将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

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強烈提議,朱鲔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鲔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

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向劉秀獻計,一定要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書曹诩,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在曹诩的協助下,劉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從而有了用武之地。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

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缪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

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南返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取得南栾之戰勝利,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鄗城稱帝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

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将吳漢和岑彭利用謝躬兵敗于尤來軍之機襲取邺城,将其斬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劉秀發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并将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與此同時,他還派鄧禹西入關中,派馮異攻打朱鲔等鎮守的洛陽。

更始三年(25年),馮異、寇恂等報告在洛陽城外取勝的消息,諸将便借機提議為劉秀上尊号,劉秀拒絕,率軍回到薊縣,繼續追剿尤來軍。将其剿滅後南下洛陽,途中群臣多次勸進,都被拒絕,直到耿純點出了劉秀不稱帝會讓追随他的士大夫失望離心的道理後,劉秀才有意聽從勸進。

行至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召見馮異,馮異也大力勸進,恰逢此時關中儒生強華來獻《赤伏符》,中有“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谶語,群臣以此為據,再次勸進,劉秀終于答應。

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号,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于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稱帝後,于建武元年(25年)八月抵達河陽,調遣吳漢等将領包圍困守洛陽的朱鲔。朱鲔擔心劉秀因殺兄之仇而不放過他,數月都不投降。

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鲔保證如果投降,則決不清算,“官爵可保”,朱鲔遂降,劉秀履行諾言,封其為平狄将軍、扶溝侯。十月,劉秀進入洛陽,定都于此。

掃平關中

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衆,進逼關中,更始遣諸将與赤眉大軍交戰,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缢殺。劉秀聞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生了火并,也派鄧禹西入關中,以觀時變。

此間,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即告匮乏,隻得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結果為割據隴右的隗嚣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數十萬大軍隻得東歸再次折回長安,并擊敗了進駐那裡的鄧禹軍,迫使其退出長安,但此時的赤眉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消耗。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馮異前往關中,代替鄧禹指揮西征大軍。

馮異到後,鄧禹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結果再次大敗,馮異隻率少數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于崤底(今渑池西南),雙方均傾衆而出,一直大戰到太陽偏西。

在此之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換上與赤眉軍一樣的裝束,伏于道路兩側,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伏兵殺出,赤眉大軍驚潰大敗,被馮異迫降者八萬餘人。崤底之戰,使得赤眉軍再遭重創,加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向東南方,力圖補充糧草和人馬,擺脫困境。

早在崤底之戰前,劉秀鑒于關中大饑,人相食而隗嚣的重兵又陳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東或南方向運動,遂遣破奸将軍侯進等屯新安(今渑池東),建威大将軍耿弇屯宜陽(今宜陽西),在東、南兩個方向堵截赤眉東歸或南下之路。

不久,劉秀得知馮異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軍主力十多萬衆南下走宜陽,劉秀乃親自引大軍馳援宜陽一線,與耿弇等人會合,共同阻擊赤眉南下。劉秀親率六軍,于宜陽前線将大軍擺開陣勢,大司馬吳漢精兵于最前,中軍在其後,骁騎兵和帶甲武士分陳于左右兩側。

赤眉大軍兵士疲敝,糧草缺乏,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自崤底失敗後一路從關中折向南,至宜陽,正迎面撞上劉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糧乏的赤眉軍根本無力再戰,而後面又有馮異的大軍,再回關中已無可能。

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大軍無奈在宜陽被迫請降,并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玺和更始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後,上繳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餘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收取關東

在與赤眉軍在關中激戰的同時,劉秀在關東(即函谷關以東)一線亦派遣以虎牙将軍蓋延為首的諸将對梁王劉永進行了東征。劉永,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大。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劉立因結連平帝外家衛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立,劉永複被冊封為梁王,據舊地。

後更始政亂,劉永遂據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将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傑為其将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将軍(後又封海西王)、張步為輔漢大将軍(後又封齊王),與共連兵,遂專據東方。

更始敗亡之後,劉永自稱天子,在睢陽登基。對于劉秀來說,近在東方睢陽的劉永是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集團,劉永所在的睢陽距洛陽近在咫尺,時刻威脅着京師洛陽的安全。

自建武二年(26年)始,劉秀先後派虎牙将軍蓋延和建威大将軍耿弇分别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步,特别是耿弇與齊王張步的戰鬥,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裡僵屍相屬”。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于桃城之戰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30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平複隴西

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六年(30年)初,經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讨,劉秀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光武帝至長安,告隗嚣将派建威大将軍耿弇等七将軍從隴西攻蜀。隗嚣反對,并派大将王元率兵據隴坻(今陝西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漢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果大敗。

王元跟蹤追擊,幸馬武率精騎斷後,使漢軍得以撤回。劉秀留耿弇守漆縣(今陝西彬縣),馮異守栒邑(今陝西旬邑東北),祭遵守沂縣(今陝西隴縣南),另調吳漢由洛陽西進,在長安集結兵力。隗嚣乘勝派行巡攻栒邑,王元取肝縣,均被擊敗。

時割據河西的窦融已歸附劉秀,進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擊破助隗嚣的羌族豪強何封等部,隗嚣腹背受敵。隗嚣大将馬援也在隗嚣反漢時歸附于漢。光武帝給其精騎五千,招降隗嚣部屬和羌族豪長,從内部分化瓦解隗嚣。隗嚣上書劉秀表示親善,企圖以此作為緩兵之計,未遂。即派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七年(31年)春,公孫述立隗嚣為朔甯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甯夏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泾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中,馮異、祭遵分别擊敗。次年春,來歙率軍二千,秘密從番須、回中,襲占略陽,威脅嚣所據冀縣。隗嚣集中精銳反攻略陽數月未克。

閏四月,劉秀利用隗嚣頓兵堅城、士卒疲憊之機,進兵高平第一城,窦融也率河西步騎數萬前來會師。漢軍分路挺進隴山,招降瓦亭守将牛邯等隗嚣大将十三人。屬縣十六、軍隊十餘萬皆降,略陽圍解。隗嚣率殘部逃奔西城。漢軍占領天水郡。

适值農民軍餘部複起,京師騷動,劉秀趕回洛陽。同年十一月,岑彭水灌西城時,隗嚣部将王元、行巡、周宗率蜀援軍五千人趕到,從高地反擊,漢軍措手不及,王元等突入西城,迎隗嚣入冀。時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已盡,各部被迫出隴西。隗嚣收拾殘部,一時又奪占隴西數郡。九年正月,隗嚣死。部衆擁立其少子隗純為王。

建武八年(32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隻身逃奔公孫述,隗純等投降。此戰,曆時4年,隴西始平定。

攻略川蜀

平隴戰後,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大司馬吳漢率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于荊門與岑彭會合,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諸軍自隴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南線岑彭軍溯江西上,攻克荊門,俘程訊,斬任滿,田戎退守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彭遂由三峽,長驅直入江關。沿途郡縣降附,大軍直迫江州。

建武十一年(35年)六月,北路來歙軍大敗王元、環安軍,攻破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河池,挺進蜀中。公孫述派人刺殺來歙,劉秀乃派将軍劉尚繼續率軍南下。

江州城固糧多,不易攻破,岑彭遂留兵圍困,自率主力直指墊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四川合川東)。公孫述令其将延岑、呂鲔、王元、公孫恢率軍拒守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派侯丹率二萬人拒守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

岑彭留臧宮于平曲拒蜀兵主力延岑,而自率軍折回江州,溯江西上,襲破黃石,倍道兼程二千餘裡,迂回岷江中遊,占領武陽(今四川彭山東),進擊廣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東北岸)。公孫述派人刺殺岑彭。劉秀命吳漢率兵三萬趕到前線,接替岑彭指揮。

建武十二年(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于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餘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随即改變戰術,乘夜秘撤到錦江南岸與副将劉尚合兵,并力對敵,轉敗為勝。

此後,吳漢根據劉秀敵疲再攻的戰術,與蜀軍戰于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

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準備決戰。延岑在市橋(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隐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于一統。

光武中興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曆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複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複言軍旅”。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诏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劉秀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将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诏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展農業生産,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曆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不過劉秀并未自滿,表示“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後來又以日食為由要求百官上書言事時不得稱自己為“聖”。

晚年傾軋

當時南陽郡新野縣的陰麗華美貌莊重,劉秀早年就有“娶妻當得陰麗華”的願望。昆陽戰後次年,劉秀乃如願娶陰氏為正室。婚後次年,劉秀為鞏固與真定王劉揚的聯盟,再娶劉揚甥郭聖通并以之為正室,亦寵之。郭氏與陰氏并為劉秀生下五子,及劉秀即位之初,并為貴人。

建武二年(26年)因陰氏族小辭後,郭氏因得立為皇後,其長子彊遂立為皇太子。劉秀因此甚感有愧于陰氏,益加寵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廢郭氏,立陰氏為後。

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又以陰氏長子東海王陽聰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彊又上表辭位。乃廢彊為東海王而以陽為皇太子。陽改名莊,即日後之漢明帝。

病逝南宮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诏說:“我無益于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驿傳郵寄唁函吊唁。”

劉秀死後不久,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

主要影響

政治

中央集權

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鑒于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于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

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仆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禀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整頓吏治

劉秀鑒于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内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劉秀對吏治的要求以嚴苛著稱,史載當時“天子勤吏治,俗頗苛刻“光武承王莽之餘,頗以嚴猛為政”。這也導緻了一些高官以微罪或無罪而受嚴懲,例如大司徒伏湛因為沒有報告河南尹和司隸校尉在高廟争執而被罷官;

大司徒韓歆因為多次直言進谏而被罷官,終至受責自殺;大司徒戴涉因所舉薦的太倉令犯罪而死于獄中;大司空宋弘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彈劾上黨太守而被罷官;大司空朱浮因“賣弄國恩”而被罷官,等等。這種過于嚴苛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精簡地方

建武六年(30年),劉秀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劉秀下诏:“并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善待功臣

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隻解其兵權。并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劉秀于建武六年(30年)讓功臣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劉秀對三公要求嚴格,如果功臣們在朝擔任官職的話難免犯錯,這樣會失去爵位和土地,劉秀為了保全他們的爵位的土地才讓他們回到封地,遠離朝廷。

軍事

統一戰争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稱帝,采納來歙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确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

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五年(29年),劉秀一方面命來歙出使隴西,完成聯隴制蜀的戰略,解除了西顧之擾;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陽、河内(郡治懷來,今河南武陟西南)為中心,對關東各割據勢力展開攻勢。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陽,劉永戰敗退往谯縣(今安徽亳縣)。建武三年(27年)六月,劉永被殺。

并且消滅赤眉軍于宜陽,奪取長安,取得東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将軍朱祐、建威大将軍耿弇北讨彭寵,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被奴仆殺死,劉秀攻占燕薊及其以北地區。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于朐縣,奪占東海之地。關東各割據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

軍制改革

劉秀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财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邊防政策

劉秀以“柔道”治國,緻力于穩定統治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邊境安全與社會穩定,成為"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對東漢邊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經濟

與民休息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産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建武六年(30年),下诏恢複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複言軍旅”不會輕易發動邊功。

釋放奴婢、刑徒

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

劉秀在重建漢朝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诏釋放奴婢,并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诏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度田制度

劉秀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和戶口、年齡,下诏度田,劉秀還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亂,使"度田"取得了成功。與"度田"措施相一緻,光武帝執行抑強政策以限制和打擊豪強勢力,其政權并非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權"。"度田"事件後,與此相關的戶口調查與上計制度一直得到貫徹執行,因此,東漢時期的戶口統計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抑制豪強

東漢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劉秀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诏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诏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

劉秀下令将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予東漢以極大威脅。

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鎮壓與安撫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

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廪”,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系,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的定制。

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複發展社會生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文化

崇尚儒術

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複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劉秀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

特别是對儒家今文學派制造的谶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劉秀鑒于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于王莽代漢時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于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收集圖書

劉秀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于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阙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彙京師。

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崇尚圖谶

劉秀以圖谶興,其在用人、廟祀、封禅諸事中以谶決之。但劉秀對谶緯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認知,用谶頗為理性,終圍繞社會現實政治的需要,有選擇、有條件地利用,其用谶的範圍也往往不涉及關乎國計民生的政治實務。光武用谶的政治目的是為了通過統一圖谶,官定出一套服務于劉氏皇權的神學理論,并嚴格限制圖谶的“新作”、“新解”。

祭祀變革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設。郊祀制度的構建方面,重在洛陽南郊壇形制。說明東漢的郊祀制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産物,又是向傳統禮經回歸的結果。

民族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制宜,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于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争。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迹遠至西域和國外。

對匈奴

光武帝時期,在東漢實力占據優勢地位的形勢下,東漢與南匈奴達成協議,明确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構築起漢匈關系的一個新模式。東漢建立之初,曆經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光武帝忙于統一大業,無暇顧及匈奴。

反觀匈奴,在單于輿的領導下,趁着兩漢之際的亂局,恢複了對西域和鄰近少數民族如烏桓的統治,趨向興盛。形勢的不同使得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采取不同的姿态。單于輿把自己比作冒頓,驕傲自大,蠻橫無理,而光武帝隻能忍讓,“待之如初”,願意與匈奴恢複和親關系。

此後,雙方的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東漢方面,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之後,天下統一,政治趨向穩定;匈奴方面,貴族之間為争奪單于之位發生内亂:先是本應嗣位的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被單于輿殺害,然後是右薁鞬日逐王比因受猜忌而被監視,萌生歸附東漢之意。

建武二十二年(46年),連續的自然災害如幹旱、蝗災和瘟疫襲擊了匈奴,嚴重損耗了其人力和畜力。面對内争和天災,單于輿和比分别向東漢示好,但提出的要求大相徑庭:輿是“遣使詣漁陽求和親”,比是遣使“詣西河太守求内附”。

和親意味着匈奴與東漢具有對等地位,内附則表明匈奴放棄政治獨立性。即使如此,光武帝沒有立即答應比的請求,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年)比再次請求通好時,五官中郎将耿國力排衆議,主張依據“孝宣故事”來接納。光武帝采納了耿國的建議,于是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由此南、北分裂。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诏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對西域

光武帝初立,莎車國王康帶領莎車周圍的民族一起抗拒匈奴,而且還“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自陳思慕漢家”。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将軍窦融按照慣例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讓莎車國王代為管理西域五十五國。

建武九年(33年),莎車國王康去世,光武帝谥康為宣成王。立康的弟弟賢為莎車國王,其後賢攻破拘彌國、西夜國,殺死了拘彌國和西夜國的國王,在沒有得到朝廷同意的情況下立其兄康的兩個兒子為拘彌、西夜王。

這是莎車國的擴張行為,由于東漢王朝的勢力還沒有進入西域,所以也就默認了莎車國的擴張行為。建武十四年(38年),莎車國王賢與鄯善國王安一并派遣使者到洛陽朝貢,東漢王朝認可了這種政治關系。

建武十七年(40年),莎車國王賢再次派遣使者朝貢奉獻,請求設置西域都護。光武帝認為事情重大,便詢問大司空窦融,窦融認為,“賢父子兄弟相約事漢,款誠又至,宜加号位以鎮安之”。光武帝于是“因其使,賜賢西域都護印绶,及車旗黃金錦繡”。

對此,敦煌太守裴遵進言說:“夷狄不可假以大權,又令諸國失望。”光武帝又聽從了裴遵的話,下诏書收回了賜給莎車國王賢的都護印绶,“更賜賢以漢大将軍印绶”。

莎車國王賢不肯交出都護印绶,雖然最後迫于壓力還是交出都護印绶,但是莎車國王賢由此開始與朝廷産生矛盾,仍然稱自己是朝廷封的大都護。此後,莎車國王賢越來越驕橫,要求西北邊疆的各個民族向莎車繳納賦稅,還多次進攻龜茲諸國,由此引發了西北邊疆的不穩定,同時也損害了朝廷的政治形象。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車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劉秀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對西、南少數民族

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郡徼外蠻裡張遊内附漢朝,光武帝封為歸漢裡君。翌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址郡女子征側及其妹征貳造反,攻擊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的少數民族都紛紛響應,攻陷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址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

光武帝乃诏長沙、合浦、交址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谷。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将軍馬援、樓船将軍段志,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餘人讨之。翌年夏四月平定叛亂,斬征側、征貳等,其餘都投降,将其渠帥三百餘口遷徙到零陵。

光武帝在位時,武陵蠻強盛。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蠻精夫(酋長)相單程等據其險隘,騷擾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将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讨伐武陵蠻,全軍覆沒。

建武二十四年(48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光武帝派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讨伐,不能消滅。翌年春,光武帝又遣伏波将軍馬援、中郎将劉匡、馬武、孫永等率兵至臨沅,擊破相單程,相單程投降,東漢在當地設置吏司,武陵蠻問題遂告解決。

光武帝平定公孫述後,亦開始經營西南夷地區。他封保境安民的益州郡太守文齊為鎮遠将軍、成義侯,承認邛都夷人長貴的邛谷王、越巂太守的地位。

對于少數民族叛亂則予以鎮壓,如建武十八年(42年),夷渠帥棟蠶與姑複、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光武帝于翌年派遣武威将軍劉尚等發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讨伐,建武二十年(44年)與棟蠶等連戰數月,全部擊破。

翌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平定雲南地區,同時劉尚又派兵誅殺了企圖借勞軍為名毒殺他的長貴,遷徙其家屬于成都。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賢栗等率部衆向越巂太守鄭鴻投降,請求内屬。光武帝封賢栗等為君長。從此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對東、北少數民族

建武年間,東夷各族都來東漢朝貢觐見。建武二十五年(49年),夫餘王遣使奉貢,光武帝給予豐厚回報,于是每年都有使者朝貢。

王莽時,貶高句骊王為下句骊侯,導緻東北邊疆不安。光武帝即位後,高句骊遣使朝貢,光武帝複其王号。建武二十三年(47年)冬,句骊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餘口詣樂浪郡内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句骊侵擾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祭肜以恩信招撫,于是又歸順漢朝。另一方面,光武帝廢除了控制沃沮的樂浪東部都尉,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後沃沮臣屬句骊。

光武帝初年,烏桓與匈奴聯合騷擾邊境,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建武二十一年(45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将軍馬援将三千騎出五阮關攻擊烏桓,未能成功。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内亂,烏桓趁機擊破匈奴,光武帝就向烏桓贈送布帛。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歸順東漢,光武帝乃命大會勞飨,賜以珍寶。烏桓或願留宿衛,封其渠帥81人為侯王君長,都居于塞内,負責招撫烏桓部落,并為東漢偵察情報,協助攻擊匈奴、鮮卑。後光武帝依據司徒掾班彪的建議,恢複設置護烏桓校尉。

另一方面,鮮卑也在光武帝初年與匈奴、烏桓騷擾北部邊境。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與匈奴入侵遼東,被祭肜擊破,全軍覆沒,由此畏懼東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開始遣使朝貢東漢,後鮮卑都護偏何協助漢朝擊潰北匈奴,得到賞賜。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于仇贲、滿頭等率種人來到洛陽朝賀,正式歸順漢朝。光武帝封于仇贲為王,滿頭為侯。

外交

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列島已經有國家向中國奉貢朝賀了。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劉秀還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帝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并向倭人“賜以印绶”之事。使者又求漢皇賜封,劉秀又賜其為“倭奴王”。

當時,日本想借着臣屬于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後漢書》裡記載的劉秀所賜印章。

該金印被認為是劉秀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而劉秀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格相待,說明漢朝對于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于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曆史評價

馬援: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燕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隐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馮衍:皇帝以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衆,将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内大定。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複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張純:興于匹庶,蕩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

班固:于時之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罔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于是聖皇(光武帝)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然發憤,應若興雲,霆擊昆陽,憑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嶽,立号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系唐統,接漢緒,茂育群生,恢複彊宇,勳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劉傑:帝英勇明斷,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驗矣,豈在窮兵黩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固宜。恭惟聖朝海宇甯谧,桴鼓不驚,居者無輸饋之勞,行者無征戰之苦。昔之變亂服色,晝戰夕糒;今其子孫飽食暖衣,耕田鑿井,熙熙皞皞,不知帝力之何有,顧不勝歡。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禀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韬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

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湧。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鸱視狼顧,虎超龍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兇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

爾乃廟勝而後動衆,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将則難比于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笃而論之,非減曩時。

所以張、陳特顯于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于忠信,彭、勃得橫行于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

光武神略計較,生于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于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将非減于韓、周,謀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薛瑩:寬博容納,計慮如神。十數年間,掃除群兇,清複海内,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皆有冀于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俦也。

司馬彪: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迹于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讨賊平亂,克複漢業,号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修。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争先耳。脫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司馬昱: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賢達之風。

袁山松:前漢自成、哀以下,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猶存,而瞻烏之望殆絕。世祖以渺渺之胤,起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舉群賢并列。于時懷玺者十餘,建旗者數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為王公。

茫茫九州,瓜分脔切;湣湣蒼生,塵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霜雪被而茨棘枯,橫綱振而逆鱗掃。群材畢湊,人鬼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皇甫谧:春秋傳言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若漢之策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與夏少康同美矣。

李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于高祖遠矣。

薛居正: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

司馬光: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何去非:英雄若世祖者,為難及也。

蘇轼: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緻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于高帝。

葉适: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于高祖。

陳亮: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奮寡而擊衆,衆弱而複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郝經:光武複汛掃僞妄,振踣植偾,以帝王之學潤色皇度,贲若草木,複垂統二百年。光武之興,條理、文獻遂轶西京。幾于三代,笃實輝光,基命以德,溫純缜密,服天下以柔道。雖則中興,同夫創業。文德轶于高帝,中興功烈,邃古所無。於乎盛哉!終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風化之美同于先王,則其功又有大于高帝者焉。

陳栎:天下已定,用偃武修文,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自隴、蜀平後,非警急不複言兵。審黃石以存苞桑之誡;閉玉關以息西域之質。數引公卿郎将講論五經,修起太學,務用安靜。廣求民谟,除王莽之繁文,還漢家之輕法,三十年間,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功業可謂盛矣。

王泰來: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戡定禍亂,削平天下,海内蒙恩,德至渥也。

胡一桂: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加以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損上林池禦這官,廢騁望弋獵之事,勤約之風,行于上下。是以三十年間,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

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光武以支庶之餘,起于南陽,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以定天下,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任為将師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

趙翼:是光武諸功臣,大半多習儒術,與光武意氣相孚。蓋一時之興,其君與臣皆一氣所鐘,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梁啟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複蘇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毛澤東: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劉秀是個大學士,比較蹩腳。

呂思勉:光武帝是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知道大亂之後,急于要休養生息,所以一味的減官省事。退功臣,進文吏。位高望重的三公,亦隻崇其禮貌,而自己以嚴切之法,行督責之術,雖然有時不免失之過嚴,然頗得專制政治“嚴以察吏,寬以馭民”的秘訣,所以其時的政治,頗為清明。

範文瀾:劉秀本人兼有太學生、貴族、豪強三種身份,他的文武部署也全是這三種人。這個以南陽豪強集團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擄,争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

劉秀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着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争中,在削平割據的戰争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個對當時曆史有着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黃留珠:在中國的曆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劉秀的“中興”,是重建了一個新的王朝,隻不過這個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曆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隻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何茲全:劉秀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一是有河北作根據地,坐山觀虎鬥,到綠林、赤眉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拾局面;二是得到豪族強宗的支持。三是收銅馬農民軍,有了一支強大軍隊。此三者,是劉秀勝利的基礎,也是他勝利的原因。

劉秀是個寬厚簡易的人。在統一過程中,很多名臣皆獨為劉秀的人格魅力折服。凡此種種,都成為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統一之後,他廢郭皇後及太子劉強,立陰皇後及次子劉陽,猶能令郭皇後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國安享餘年,兩子之間不生嫌隙,也沒有受到臣下及後人的議論。

但也因為寬厚簡易的性格,造成東漢制度不立,過于依賴皇帝的明智,遂在明章之治以後陷入了長期的黑暗和混亂。而劉秀迷信圖谶,時而感情用事,處事不公。

轶事典故

龍飛白水

光武帝舊宅南二裡有一條白水。王莽篡漢後,厭惡劉氏,因為錢文上有“金刀”二字,而繁體“劉”字中也有“金刀”,就把錢改稱為“貨泉”。但“貨泉”二字又可拆為“白水真人”,暗應劉秀。有王莽使者善于望氣,經過南陽時,見王氣蔥郁,會有王者乘龍而禦天,故漢代張衡《東京賦》有“龍飛白水”之句,即指代劉秀的興起。

起名來源

據《東觀漢記》記載,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裡),劉秀出生在濟陽縣縣城内(在蘭考縣境内)的一座漢朝行宮濟陽宮後殿第二内中。劉秀的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縣令。

這座行宮原本是漢武帝劉徹所建立的行宮,又稱“濟陽宮”,自從漢武帝逝世後就封閉着。因為妻子臨産沒有合适的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讓妻子住進了行宮。據說,劉秀降生之時,紅光照徹行宮。而在濟陽縣内,當年又有嘉禾生長,一莖生出九穗。劉欽為此給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個兒子,所以字“文叔”。

安知非仆

劉秀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别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谶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谶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原名劉歆)。

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卻說:“怎麼就知道這谶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衆人的哄笑!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仆竟然做到了”,劉秀聽後大笑!

西漢末年,谶書極為流行,王莽代漢就是用谶書中的話語作為其理論依據,實際上谶書乃是統治階級欺騙天下百姓的一個工具而已,其荒誕不經,毫無依據可言。新朝末年,天災不斷,人心思亂。

而新朝的國師公、古文經大師劉歆精通谶緯,剛剛改名叫做劉秀,故大家猜測谶書中所說的“劉秀”乃是國師公劉歆。劉歆乃是西漢末年的大儒,才學淵博,德高望重,為王莽代漢立下了大功。

劉陰愛情

劉秀年少時,隻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歎,于是做了一篇關于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枭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失之東隅

劉秀登基為帝後,派大将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複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内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劉秀下诏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渑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當衆燒信

漢光武帝誅滅王郎之後,收集有關文書,得到有些官吏與王郎交往的函件數千份。漢光武帝并不予以細看審查,就集合手下諸将,下令當面燒毀。他說:“讓因為原來反對過我而心懷不安的人可以安枕無憂!”

泰山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驺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辇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為建武中元。

強項令董宣

京劇有一出著名的傳統劇自《強項令》,說的是,劉秀之姊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京城洛陽行政長官董宣不畏權貴,乘公主出行,從車上抓下随行的案犯,處以死刑。并在朝堂上據理力争,甯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賠禮道歉。劉秀最終無奈放了董宣,并說董宣是一位強項令(意思為硬脖子縣令)。

赦免祭遵

劉秀做大司馬的時候,有一次其府中的僮仆犯法,軍市令祭遵下令殺了他。劉秀很生氣,命令部下收押祭遵。主簿陳副進谏道:“大人一向希望軍中士兵行動整齊劃一,紀律嚴明。現在祭遵依法辦事,正是推廣軍令的表現啊!”

劉秀聽了很高興,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讓他擔任刺奸将軍。又對所有的将士們說:“你們要多防備祭遵!我府中的僮仆犯法,尚且被他所殺,可見他一定是個公正無私的人。”

人際關系

家世

七世祖:西漢景帝劉啟。

六世祖:長沙定王劉發。

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

曾祖父:郁林太守劉外。

祖父:巨鹿都尉劉回。

父親:南頓縣令劉欽。

母親:樊娴都(樊重之女)。

同輩

兄弟

長兄劉縯(也寫作劉演)。

次兄劉仲。

姐妹

大姐湖陽長公主劉黃。

二姐新野長公主劉元。

妹妹甯平長公主劉伯姬。

後妃

光武郭皇後郭聖通,真定王劉揚甥。劉秀為進一步拉攏劉楊,納之,為正室。及即位,立為後,後廢為中山王太後,又改沛王太後。

光烈皇後陰麗華,元配,因郭後故,初為貴人,郭後廢,始立為皇後。漢明帝即位,尊為皇太後。

許美人,生楚厲王劉英。

子女

兒子

東海恭王劉彊,母郭皇後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後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後

阜陵質王劉延,母郭皇後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後

楚厲王劉英,母許美人

漢明帝劉莊,初名劉陽,母光烈皇後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後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後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後

琅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後

女兒

舞陰長公主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被封為舞陰長公主,嫁陵鄉侯太仆梁松。

涅陽公主劉中禮,母光烈皇後,建武十五年被封為涅陽公主,嫁大鴻胪窦固,漢章帝時尊為長公主。

館陶公主劉紅夫,母郭皇後,建武十五年被封為館陶公主,嫁驸馬都尉韓光。

淯陽公主劉禮劉,母光烈皇後,建武十七年被封為淯陽公主,嫁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

郦邑公主劉绶,母光烈皇後,嫁新陽侯世子陰豐。

後世紀念

陵墓

劉秀死後埋在原陵,位于洛陽市北20公裡處的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

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阙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公園

劉秀公園在高邑縣城南2華裡的花園村村南。劉秀公園建設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該工程以劉秀一生為主線,由漢光武帝劉秀主題遊園、遊樂廣場、人工湖等組成。劉秀公園建築包括劉秀雕像、千秋台、光武大殿、點将台、二十八将台、觀星台、碑林以及各種附屬設施和配套建築。

建築

白水寺、光武廟、光武大橋

史料索引

範晔《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範晔《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

(清)珊城清遠道人《東漢演義》。

(清)蔡東藩《後漢演義》。

魏新《東漢那些事兒》、《東漢開國》。

李歆《秀麗江山》。

影視作品

一、戲劇

戲劇《東漢演義》:黃香蓮飾演劉秀;

二、評書

田連元:《劉秀傳》。

三、電視劇

2000年電視劇《光武帝劉秀》:張光北飾演劉秀;

2004年電視劇《光武大帝》:寇振海飾演劉秀;

2014年電視劇《長歌行》(改編自《秀麗江山》):張誠航飾演少年劉秀,袁弘飾演青、中年劉秀。

上一篇:陸橋山

下一篇:姬島朱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